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這段時間大家都在家裡待著。我每天看書寫作,做點家務,時間一下就過去了。不過,很多寶媽們倒是叫苦連天,孩子太小又不能出去玩,在家呆一整天,時間長了就開始煩了。玩具玩膩了,繪本也不想看了。

有寶媽說:我的孩子以前上過興趣班,學了畫畫和彈琴的,可是現在一下都不練了,又說喜歡下圍棋了。真是“喜新厭舊”呀!就不能堅持做好一件事,這樣下去,以後還能做好什麼事情呢?

我明顯能感覺到這位寶媽的焦慮。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專注的做好一件事情,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但是又不能堅持學下去的時候,火爆脾氣一下就上來了。有的父母還會責罵孩子沒有耐心,對孩子感到很失望。

但是也有的人卻能把“持之以恆”轉化為一種習慣。在孩子想放棄的時候,父母會鼓勵孩子,相信孩子。讓他們適當休息,想讓孩子持之以恆的做好一件事,還是有難度的。


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孩子很難持之以恆。


一、為什麼孩子很難持之以恆。

對一位孩子來說,想“持之以恆”地做好一件事情絕非易事。因為,孩子的好奇心很強。他們會對很多事情產生好奇心,而難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還有的孩子對每天這樣的練習感到很枯燥,從而不願堅持下去。我看過很多學鋼琴的孩子半途而廢。

人們會喜新厭舊,這也是人之常情。從腦科學角度而言,人會對行為本身產生厭倦感。而且也會對獎勵產生厭倦感。

其實,成人有時也會這樣。當我們在上班時,也會感到每天同樣的工作很枯燥,會有職業倦怠感,而對別的行業會產生興趣。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讓他們每天面對一件事情,孩子會感到很枯燥。他們喜歡豐富有趣的事情。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堅持下去,會用物質去獎勵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總是獲得相同的獎勵、或者缺少獎勵,或者獎勵給他們的物質是他們不喜歡的東西的話,孩子的大腦就會失去興趣,孩子自然就沒有動力。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學下去的話,就要不斷變換給孩子的獎勵。


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


二、習慣化與去習慣化。

習慣與適應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慣化”,也叫“公式化”。人們知道到了一個時間就會自覺的做一件事情。當一個新的刺激出現時,人們又會重新做出反應。這種現象叫“去習慣化”。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對一件事情形成習慣。比如:父母在陪孩子玩之前,會把孩子要用的地墊、玩具和其他物品拿出來。孩子一看這些東西就知道媽媽要陪他玩了。當媽媽拿出一樣玩具放在孩子的面前時,最初,孩子是會感到很新奇的,他們會伸出手去拿。但如果媽媽每次都拿出同樣的玩具,孩子會逐漸習慣了這樣玩具,從而不再做出反應。這就是“習慣化”。

從嬰兒的角度而言,他已經對這個玩具失去了興趣。但是,如果換一個他從沒有看過的新的玩具給他,他會重新做出反應。因為嬰兒知道這個玩具和剛剛的玩具不一樣。這種對新異刺激重新做出反應的現象即“去習慣化”。

有實驗針對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現象發生的大腦部位進行了探究。大阪大學中野珠實副教授針對嬰兒早期的額葉活動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如果一直在嬰幼兒面前發出“babababa”的聲音,突然變換為“pa”時,額葉的某個部分發生了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現象。


眾多腦科學家均指出,額葉正是大腦的關鍵部位。此外,該實驗結果證實,“嬰兒也會產生厭倦感”。向大腦連續不斷地展示“感興趣的對象”。

當人們瞭解了大腦“總是渴望新異刺激”的特點後,就能高效的運用多巴胺控制法。給孩子適當的一點新的刺激,讓孩子去持續做完一件事情。


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人的大腦。


三、用“遊戲化”可以防止思維“公式化”。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遊戲能讓孩子有愉快的體驗,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更加活躍。遊戲化,是指將“遊戲”融入到一件事情當中。使人們更加有積極性,讓自己自發地朝著某個目標前進。

孩子可以對一件事情進行遊戲化,成人也是如此。把遊戲化思維運用在工作中,可以讓工作變得更有趣味性。比如,人們在長時間工作後,會感到很累,有時會邊哼歌曲邊幹活。以便讓自己繼續堅持下去完成工作。

對孩子來說,他們在玩玩具、與小朋友一起開展活動時,就是他們在工作。他們甚至一個人也能自言自語的扮演一個角色,用遊戲的方式去代替枯燥的事情。

比如:當成人在孩子洗手前叫孩子朗誦一首兒歌《洗手歌》,他們會感到很枯燥,因為已經朗誦過很多遍了。因此,他們在朗誦時會有意的改變自己的聲音,有的句子會提高音量,而有的句子又會降低音量。讓朗誦變得很有趣。有時,孩子自己在朗誦的時候都會哈哈大笑起來。孩子們用這種遊戲化的思維,讓自己在朗誦時不再感到厭煩。

腦科學研究也證實了遊戲化思維可以推動大腦運轉,促進多巴胺分泌。大腦也非常熱愛遊戲。只要合理運用遊戲化思維,大腦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幹勁十足。在個人的大腦內建立此類工作模式,就能使多巴胺控制法“持續生效”。


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用“遊戲化”可以防止思維“公式化”。


四、如何用“遊戲化”的方式讓孩子持之以恆。

用“遊戲化”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對一件事情產生新鮮感,他們會重新對這件事情產生動力。主要有幾種方法:

1.讓孩子變換學習地點。

現在,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在自己的房間裡玩,而不要把他的東西到處亂放,並希望他們在自己的房間裡畫畫。不過,當孩子長期在他的房間裡畫畫的時候,他們會因為早已形成了習慣而失去興趣,漸漸的會不願再畫畫了。

這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到客廳的茶几上來畫畫。這樣,父母可以更好的關注孩子,並對孩子畫畫一事表現出好奇心。這時,孩子會感到自己被看到了,會對在一個新的地方畫畫而重新產生熱情。還可以讓孩子坐在陽臺上畫畫,讓孩子觀察陽臺上的植物,和外面的建築,而並不侷限於孩子自己的房間。


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可以變換學習地點。


2.讓孩子變換學習順序。

很多父母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會要求孩子很刻板的遵守一些日常慣例。比如:平常孩子在做作業時,一直都是先背單詞再寫英語作業。因為,有的單詞不熟悉,寫作業就不會寫。

不過,偶爾在孩子不想背單詞的時候,也可以先讓孩子寫英語作業,當他們碰到了問題時,這個時候再去看單詞,孩子會更用心的去記,記得更牢。因為他們現在就要運用到。如果父母一味地強調,孩子一定要先把單詞背出來後再寫作業,有時孩子會有牴觸心理,他們會不願意學習英語。

孩子們在看課外書的時候,有時父母會發現,你要求孩子看的書,並不一定是孩子喜歡看的書。有的孩子總是會從第一頁開始翻,然後看幾頁就不願意看了。下次看書又是從第一頁開始看,一本書要看很久。

不知道成人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以前我看書時就會這樣。如果前面幾頁沒有吸引力的話,就根本不想看後面的內容。因此,在看書時也可以打破以前的習慣。去習慣化就是允許孩子根據一本書的目錄來看書。孩子對哪一個章節感興趣,就允許他們從自己喜歡的地方看。前面沒看到的內容也沒關係,當孩子什麼時候想看的時候再回過頭去看。

這樣看書,可能對很多人會說,這是不科學的。但首先我們要讓孩子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後,他才能夠堅持把一件事情做下去。把看書當成是一個遊戲,進行“遊戲化”,孩子就會重新對看書產生興趣了。通過“遊戲化”的方式可以有效預防大腦喜新厭舊。


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可以變換學習順序、


3.鼓勵和獎勵孩子。

心理學家德里克斯曾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樣

。因此,父母要多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就是:無論孩子做得怎樣,父母都能看到孩子努力的一面,保持對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的內心更有力量。比如,父母可以這樣說:

我看到你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

“這麼難的題目你都做出來了。告訴媽媽,你是怎麼做到的?”

“這件事情沒做好,你有什麼感受呢?”

“你努力了,你會為自己感到驕傲!”

當孩子在認為自己做的很好的時候,可以自己獎勵自己,孩子自己獎勵自己的方式有:在他們完成了一件事情後,可以去吃自己愛吃的零食、看動畫片等等。爸爸媽媽也要獎勵孩子。

獎勵有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成人對孩子的精神獎勵,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贊”!對孩子微笑、點頭以表示對孩子的肯定。或者陪孩子到樓下去玩一會,物質獎勵可以給孩子買個小小的禮物等等。

父母對孩子的精神獎勵,會讓孩子產生更強大的動力。他們會對自己充滿信心,認為自己是能做好的。而適當的物質獎勵也是可以的,這都是強化物。能強化孩子正面的行為。但是,強化物不能太多,太多的物質獎會削弱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


4.與他人分享喜悅。

每個孩子在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後,他們都有成就感和滿滿的喜悅感,很希望能夠向別人分享。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愛就是被看見。當自己的努力的成果被別人看到時,自己會感受到愛和肯定。這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親戚朋友,還可以把孩子的作品掛出來,甚至是裝裱起來,或者拍張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裡,展示給更多的人看到,與孩子一起分享這份喜悅之情。

我身邊的同事會把孩子畫的畫,還有孩子的書法作品發到朋友圈裡。很多朋友都會點贊和評論鼓勵孩子,父母可以把這些評論和鼓勵的話給孩子看看。孩子在得到了正向的反饋後,他們會更願意把事情做好。

用這樣一種“遊戲化”的形式大大減少了孩子的枯燥心理。有的孩子會迫不及待的問媽媽:“還有誰點贊和表揚我了?”當然,我們要教育孩子不能過度依賴別人的評價而去做一件事情,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自尊,而不是他尊,只是把這份喜悅分享出去而已。

孫儷就把孩子們練習的毛筆字發在她的微博裡了。她在微博裡這樣說到:“孩子們練習的毛筆字,我不捨得扔,可是放著又亂,東西越堆越多。我把完整的字都剪了下來,分類貼在相框裡,是不是還挺美的呀?”儘管這是孩子們很早練習的毛筆字,但是發在微博裡,也是一種展示,也能與孩子一起分享這份喜悅。


孩子難持之以恆?原因在這裡,這幾種“遊戲化”方法使他有始有終

孫儷的微博:孩子們的毛筆字。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說過:孩子感覺好才能做得更好。當孩子不能持之以恆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一種“遊戲化”的方式,使他們感覺好起來,讓孩子重新產生動力,堅持下去。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鼓勵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高級育嬰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