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皇上突然駕崩了,那麼是太上皇復出,還是太子繼位?

Goodboy82862206


呵呵,不知題主是替古人擔憂還是遇見這種難題了。防控疫情不出門,閒來聊聊這個問題。先說歷史存在。我國三千多年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還真沒有遇見過這種情形。就是說,皇帝突然駕崩有,皇帝突然駕崩太上皇在世有,突然駕崩太子存世有,突然駕崩沒有立太子也有。唯獨沒有發生過皇帝突然駕崩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在世的情形。歷史上的太上皇一般有這麼幾種來歷:一是開國皇帝封或者追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比如始皇嬴政追封自己的父親。漢高祖劉邦封自己的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在位皇帝被推翻或者被迫讓位,兒子繼位被封為太上皇。這情形不多,但也有。比如唐高祖李淵、玄宗李隆基。三是名義太上皇實際仍然把持朝政,皇帝實際上是兒皇帝。比如清乾隆晚年自己主動讓位做了太上皇,但仍然把持朝政,嘉慶帝實際上是兒皇帝。四是皇帝意外被俘,新皇繼位。比如宋徽欽二帝,明英宗。那麼,太子又怎麼來的?皇帝封的。封誰?自己的兒子。這說清楚了,太上皇、皇帝和太子一般是祖孫三人。這說的是一般情形,這種情形下,太上皇絕無繼位可能。但是,歷史總有例外,沒有例外歷史就不熱鬧,不好玩。明朝的例外就比較多。太上皇、皇帝與太子並非祖孫的情形在明代就出了一例。就是英宗與代宗的複雜關係。明英宗被俘,還沒來得及封太子,形勢危急,太后先封英宗的兒子為太子,再冊立英宗的弟弟代宗為皇帝,封英宗為太上皇。假如如此繼續,代宗死了英宗沒死,太子尚在就會出現太上皇與太子同在而皇帝駕崩的情形。但歷史卻沒有表演這一幕。代宗後來廢了英宗兒子的太子位,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僅一年太子死了,皇帝還在太上皇也在。代宗又沒再生下兒子,也就沒有再立太子。代宗快死了,太上皇還精神,又沒有太子。大臣們議繼位人選,各種意見莫衷一是,但唯一沒有人提出太上皇復位。這實際告訴我們一個禮法,太上皇不能繼位。因為禮法規定是子繼父位,老子不能繼承兒子的位置。所以,一般沒有太子大臣們就會找侄子來繼位。程序一般是先過繼,再繼承皇位,就是以大行皇帝繼子的身份繼承皇位。但是,明朝就有了幾個特例。太祖朱元璋的皇位是太孫建文帝繼承了,開創了長子長孫的習俗。嘉靖帝繼承了堂兄的皇位,沒有成法可循,最終演變成了重大政治事件,朝廷官員幾乎被清洗一空。接著說太上皇復辟。明英宗復辟在程序上不是奉詔繼承代宗皇位,而是宮廷政變,在代宗還沒有駕崩時就再次登上了皇位。那麼,這個法律程序怎麼走呢?英宗沒有二次登基,而是廢代宗皇位改封為王。在程序上直接抹殺了皇位的合法性。直到明王朝實際已經滅亡後,南明小朝廷才為其建立廟號為代宗,儘管承認是這次皇帝,但廟號仍然有代理皇帝的意思。說了一堆,直接回答問題,按照禮法,父死子承,當然是太子繼位。沒有老子繼位做孫子的道理。


雨軒品茗2


【太上皇基本都是死的,活著的太上皇屬於稀有動物】

照例,先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太上皇。所謂太上皇,其實就是傳說中的太上皇帝,說白了就是當朝皇帝他老子,也就是傳給他皇位的親爹(當然也可以是後爹)基本上,太上皇這種職稱都是追封,畢竟從人性的角度看,沒有人願意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把至高無上的皇位就送出去的,當然,雖然少,但在歷史上還有那麼幾位,下面咱們盤點一下歷史上活著的太上皇帝。

第一位就是秦莊襄王嬴楚,他的兒子就是牛逼全世界的秦始皇秦嬴政,當然他做的這個太上皇也沒有什麼實權,畢竟統一中國是他兒子幹下的千秋偉業,所以他就是個象徵而已了。


中間的朝代中還有幾位,比如說漢高祖劉邦的老爹劉太公,他這個太上皇也是尊稱,就和現在很多學校都搞個名譽校長是一樣的,還有唐高祖李淵,他算是當過名副其實的皇帝,無奈兒子太tm暴力加血腥了,為了保命,他不情願的把皇位贈予給了兒子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成為太上皇后什麼事兒都不管,倒是落得個清閒自在。宋代還有個詩畫皇帝宋徽宗也是在萬難之際把皇位半賣半送了。


最後一位太上皇可就厲害了,他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他是唯一一位手握大權就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嘉慶皇帝的,但是這一切只因他上臺後的一句賭咒發誓,他曾說,如果上天眷顧我,我情願在坐滿60年皇位後禪位,以示對皇祖康熙皇帝的尊敬,結果沒想到他還真是個長壽命,真的坐滿了了60年,他禪位後,依然是權柄在握,嘉慶皇帝沒有什麼實權的,如果出現了嘉慶皇帝爆亡的事兒,那肯定乾隆會在次上位,重新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帝,嘉慶太子繼位?不存在的!


老豬的碎碎念


歷史上,皇上與太子的關係、太上皇與皇帝的關係,名為父子,實為政敵,經常處於博弈之中。這層窗戶紙,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為了維護父子關係表面上的和諧,大家不會輕易捅破。

如果皇帝突然駕崩,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存在,理論上應該由太子繼位,主要原因:

第一,太子就是國之儲君,繼位的合法性最強。

在古代,中原農耕文明中,繼承製度一般是父死子繼。什麼叫太子?就是天子指定的繼位人。皇帝在位時立太子,就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由太子順利延續。這套制度,既是禮法也是慣例。

太上皇一般處於退休狀態,更多的是一種身份上的尊榮,缺少復位的法理依據。

第二,人心向背。

中國古代輿論由儒家知識分子掌握,這個群體是傳統禮法的堅定維護者與吹鼓手。在他們看來,周禮中早有規定,父死子繼,太子上位是理所當然的事,誰要是逆天而行,誰就是千古罪人。

尤其在清朝以前,中國許多儒家知識分子有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情懷,看到太上皇搶太子的皇位,會有部分人站出來,即使捨生取義,也會據理力爭,捍衛禮法。

不過到了實際的操作層面,不管是太上皇還是太子,誰的野心大、實力強、拳頭硬,誰才能如願以償。

歷史已經證明,皇位並不是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性,在皇帝去世出現權力真空時會達到高峰,此時的皇權爭奪戰,所有的感情、仁義都是浮雲,實力才是王道。

如果太子是軟柿子,太上皇實力強還想當皇帝,那大概率會復位。比如乾隆,嘉慶登基後要是先行一步,只怕老爺子會因群臣擁戴,“被迫”付出。

歷史上,當太上皇的人原本就沒幾個,除了乾隆,其餘人下場往往比較悲涼。比如李淵、李隆基,當太上皇后就成了沒有牙的老虎,精神上與囚犯無異,沒有任何復位的實力。

唯一一次不是太上皇的“太上皇”復位,還是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俘虜。皇帝被抓到草原,朝中大臣就急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

朱祁鈺當皇帝后,遙尊被俘的哥哥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大力抗擊蒙古,並拒絕蒙古以朱祁鎮為籌碼開出的條件。蒙古打不過明朝,無奈之下退回草原。

後來,蒙古人有談和的誠意,發現朱祁鎮又不能成為有價值的籌碼,每天還要白養著,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將其放回大明。

回到大明後的朱祁鎮,立刻被軟禁,但朝廷還是有一幫支持他的力量。被軟禁七年之後,朱祁鎮的“鐵桿”趁朱祁鈺病重期間,發動“奪門之變”,趕緊擁戴“太上皇”朱祁鎮復位。

皇權的交接問題,從秦始皇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歷朝歷代的帝王。這既是皇帝的家事,也關乎王朝的根本,解決好了可以降低交接成本,解決不好就會地動山搖,甚至給後世留下無窮隱患。


秋媚讀史


  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並不怎麼多,而且大都不是自己主動退位讓賢的。對於這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次那就是明朝的奪門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朝臣擁立明代宗朱祁鈺為皇帝維護了國家的安危,之後明英宗放回來之後被尊為太上皇。到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復辟當上了皇帝。在這件事中太上皇復出是發生在明代宗沒有兒子,明英宗發動政變才成功復出的。如果有兒子的情況下我想明英宗不太可能復出的。

  在歷史上被迫當臺上皇的居多,如果皇上突然駕崩了我想也會由太子去繼位。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死前沒有立下遺囑,那些大臣也會擁戴太子,如果太上皇復出他們能不能繼續當官都是問題。如果有遺囑我想皇帝也會傳位給太子,畢竟被迫當上太上皇的難免不會記恨與他。如果成功復出不認他這個皇帝都是有可能的。

  第二種就是主動退位的比如向宋高宗和乾隆,這兩位比較特殊雖然退位了但是權利還是在自己的手中。即使皇帝突然駕崩要在選個皇帝我想他們也不太會重新復出直接讓太子即位就可以了。畢竟皇位對於他們來說只是象徵,真正有用的是手中的權利。

  不管是哪種我想都會是太子繼位,而奪門之變只能算是比較特殊的情況了。


讀史鑑往


這個腦洞有點大。在中國歷史上就沒出過這種事。

太上皇在中國歷史上本來就少,在我的印象中,從秦始皇稱帝,到溥儀退位,中間有太上皇的時候只有六次。分別是唐高祖,唐玄宗,宋徽宗,明英宗,清高宗。還有一個是漢高祖的父親。

這五個太上皇有四個退位後終其一生都未能重登皇位,只有明英宗在明代宗死後發動奪門之變,拿回來皇位,但明代宗無子,所以也沒出現太上皇和太子爭位。

如果按中國禮法來說,沒有傳位於父這一說。只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這兩種。不是不講孝道,而是根本沒考慮這種情況。

為什麼沒有呢?很簡單,如果是孝道,那根本就不會出現太上皇,一般成為太上皇,就意味著在權力鬥爭中完全失敗,皇帝已經是頂層,擁有巨大的資源,還失敗,只能說能力太欠缺,想再拿回來幾乎沒什麼可能。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即位也會培養自己的班底,而老皇帝的班底會逐步退出官場。沒職權,沒班底,那什麼爭?可太子就不一樣,那是儲君。我們很多人被宮廷劇欺騙,以為太子不能干預朝政,這是不可能的,太子作為未來的接班人,是可以,也是必須和朝臣接觸,學習治國理念的。除非這個太子是皇帝迫於無奈封的,完全不喜歡。絕大多數太子在登基前就有自己的心腹班底,能參與甚至能決定朝政的走向。而太上皇,誰理你啊。

剛剛我提到了明英宗,這實在是一個異數。指揮五十萬大軍攻打蒙古靼鉭,大敗被俘,蒙古挾持明朝皇帝進攻北京城。當時明英宗雖然有太子,但年齡太小,不足以應付當時的局面,所以當時還在京城的明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成功擊退蒙古進犯。後來明英宗被蒙古釋放,回來後被明代宗圈禁。期間明代宗廢原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可惜自己兒子被立為太子後第二年病逝,明代宗深受打擊,之後一直無子,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群臣擁立明英宗復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太上皇重新登基的皇帝。

我曾經想過,如果明代宗有子,恐怕,明英宗就只能一輩子太上皇了。


雲在藍天8480


追記歷史來回答下這個奇葩的問題吧!歷史上太上皇和皇上同朝執政的很少,現在我就你提出的問題,簡單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比如說時間近點的乾隆吧!乾隆當時“高風亮節”美其名曰不能超過他爺爺康熙在位的時間,就提前退位為太上皇。但他這種退位讓賢並沒有把手中的權力交出去,而是繼續在幕後指點江山,以至於當時他的兒子嘉慶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沒有一點兒話語權。如果嘉慶皇帝死在乾隆這個太上皇前面的話,我想乾隆還是不會復出的,畢竟乾隆年紀也大了,與其再出來瞎折騰一番,倒不如把皇位再指給自己的兒子或孫子,自己繼續悠閒的在背後主持全面工作。




再說一個劉邦吧!劉邦奪得天下之後順利建國成帝,但劉邦的父親卻是一介草民,自己的兒子成為了皇帝,按當時的禮數上來說,劉邦父親這個架子不好拿啊!所以劉邦就追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這也是咱們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這樣的歷史背景,劉邦的父親更是不會復出。

最後說一下李世民,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逼他的父親李淵下臺的,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后也就不再觸及朝政上的事。雖然歷史上對李淵的重視程度不高,但是唐朝畢竟是他一手開創的,要說一點基礎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按你提的這個問題,如果李世民兵變成功早期駕崩的話,李淵是不是復出還真說不好。

這類歷史設想的問題真的不好作答,因為它的隨意性真的太大了。個人的一點看法,說的不好還請包涵!更多精彩歷史就點擊關注吧!


追記歷史


一般常識認為,“繼”是往下傳。所以,皇帝不管是自己不想幹了,還是突然駕崩了,皇位都是往下傳,傳給皇太弟、皇太子、皇太女(西方君主制)等等,沒聽說往回傳的。

在中國,太上皇稱謂源於西漢,劉邦把自己的父親尊為太上皇,這類太上皇的名稱來源於兒子,兒子做了皇帝,尊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另一類太上皇稱謂來自於自己曾經幹過皇帝,以太上皇名義退休。

除了因子而貴為太上皇的,大多數的皇帝其實都不太想主動退休,僅得個太上皇稱號。

譬如李淵、李隆基都退得不甘不願,宋徽宗是迫不得已撂挑子,宋高宗呢,不想再管爛攤子。

可以說,就沒有不想抓權的皇帝,沒幾個主動退的,那些被迫退位的,哪個還會再把位子交給他們呢?

再說了,太上皇一般年紀也大了,沒道理江山不讓年輕力壯的下一代坐,卻要請出太上皇。

當然,也有例外。明英宗朱祁泰曾被其弟代宗朱祁鈺尊為太上皇,後英宗復辟為帝,不過這也不是回傳的,是搶回的。


錢多多讀文史



太上皇以字面意思來說屬於是皇帝父親,是退居二線的老皇帝;但往往也是皇帝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參考歷史,太上皇的故事往往不是那麼美好。


要麼是唐高祖李淵那種被迫成為太上皇,被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架空的一點實權都沒有,九年以後便是鬱鬱而終。

要麼是乾隆帝與嘉慶帝那般,看似嘉慶帝這個實習皇帝老老實實的,但成為沒有實權的皇帝,其鬱悶可想而知,不是四年以後乾隆帝死去,恐怕嘉慶帝會鬱悶的精神不正常。

所以說皇帝和太上皇,看上去關係親密,但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叫“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最高權力,親情都算不得什麼,更何況太上皇和皇帝這種敏感的關係,所以看似親密,實則矛盾多多。

如果皇帝突然死去,是太上皇復出,還是太子繼位呢,這個話題很不錯,今天宋安之來說說自己的個人見解。

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皇帝突然死去,朝廷陷入到底選擇太上皇還是太子的尷尬局面。


最接近的一個歷史事件,是明英宗朱祁鎮和弟弟明代宗朱祁鈺。

當年明英宗年少輕狂,聽了太監王振的鬼話以後御駕親征,結果一敗塗地,釀成土木堡之變,自己被瓦剌俘。

這時候英宗兒子朱見深還年幼,弟弟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先是監國再成為皇帝,在於謙支持下,打退了瓦剌進攻。

一年之後,“北狩”的英宗被放回,代宗朱祁鈺這個代理皇帝不願意還位就將英宗這個太上皇軟禁起來,期間代宗廢去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朱見濟沒有那個皇帝命,不久便早夭死去。

景泰八年,代宗去世,按照正常程序,代宗死後,大臣們就應該糾結是由英宗復位還是由前太子朱見深繼位。

但政治投機者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並沒有錯過這個機會,而是趁著代宗病重,馬上迎立太上皇英宗復辟,不久病重的代宗順理成章的死去。

以這個例子來說,屬於是太上皇復出。


但參考歷史上的太上皇例子來說,一般應該是太子繼位,畢竟明英宗那種複雜情況,上下五千年就那麼一次了。

首先我們看看太子是什麼呢?

是國之儲君!是順理成章的下一任皇帝。

而太上皇分明就是已經退位的老皇帝,如果太上皇再復出,肯定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我們看看歷史上兩種太上皇,要麼是有實權和沒實權的。

像沒實權中的太上皇李淵,他沒有實權,說明李世民已經慢慢將忠於他的勢力清理掉了,大家都忠心於李世民了。

如果李世民突然駕崩,那麼忠於李世民的大臣,肯定傾向於立李世民所立下的太子,而不是被人冷落已久的太上皇。

畢竟政治投資,肯定要投年輕的太子,太子年輕可以在位很長時間,自己有擁立之功,那麼以後很長時間之內都是高枕無憂。

支持太上皇復出的話,萬一年老的太上皇在位不了多長時間就死去了呢,到時候選擇新皇帝,又需要重新站隊,站好了沒事,站錯了輕則罷官重則身死族滅,風險無疑又多了一次。


再說說有實權的太上皇。

以乾隆帝為例子,他禪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老了,一個是因為敬仰自己的皇爺爺康熙帝,所以在位時間不超過皇爺爺康熙帝,以示尊重。

以乾隆這個例子來說,有實權的太上皇,往往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所以要退居二線遙控指揮。

如果嘉慶帝突然死去,那麼乾隆帝一把年紀了,肯定不會復出,而是再選擇一位聽話的皇帝就好了,自己掌握大權就好了,何必再出去拋頭露面,還落得一個為老不尊的名聲,壓根不划算。

所以以這些大歷史來參考的話,如果皇帝突然駕崩,肯定是太子繼位,而不是太上皇復出了,因為這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諸如明英宗的故事,也不排除出現諸如太子年幼,其他大臣為了政治投機,選擇支持太上皇復出等情況的。

以上就是宋安之對於這個話題的個人分析,還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哈。


宋安之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皇上去世之後是太上皇復位還是太子繼位。

早在秦王贏政自封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以表示他對死去的先王的尊崇。這是太上皇稱呼的最早應用。


劉邦打下天下後,他的父親還活著。劉邦已經是皇帝了,劉邦他爹該叫什麼呢?經過討論,決定把劉邦他爹叫太上皇,意思就是位居皇帝之上。

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帝退位之後,就被稱為太上皇。

我們都能想到,中國的皇帝一般都是終身制,不是任期制。原因很簡單,皇帝的位置那麼好,誰坐上了還想下來?(雖然實際上並不是像看起來那麼好。)對於大多數皇帝來說,誰要我的位置我就要誰的頭。


這就導致了,中國的太上皇真是鳳毛麟角。他們又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因事被逼退位和主動退位兩種。

被逼退了太上皇佔大多數。在中國古代的傑出代表有唐高祖李淵和唐玄宗李隆基。

唐高祖李淵有個好兒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過於迫切的想得到皇帝之位,就在玄武門幹掉了自己的兄弟,並且逼宮自己的老爹李淵。李淵無可奈何,為了保全性命,只好把天下送給了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老來越來越喜歡玩樂,不理朝政,寵信佞臣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其實當時不管朝廷還是天下,都處在一種岌岌可危的狀態。

此時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大軍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攻下洛陽,打下潼關,兵鋒直指長安。

唐玄宗一看打不過怎麼辦?逃唄!他就急急忙忙的收拾行李,帶著寵臣和家眷們像四川逃去。可是他的太子李亨覺得這麼跑到四川去也沒啥用,還不如找個地方收拾收拾,準備抵抗叛軍呢。於是他輾轉之後到了靈武(今寧夏),組織軍隊反擊,並繼位做皇帝,是為唐肅宗。繼而追封他老爹為太上皇。唐玄宗看木已成舟,也無法改變這一現狀。只好當起了太上皇了。



以上兩個皇帝,都是被迫退位,所以他們的待遇不怎麼好,甚至還有些慘。

主動退位的皇帝比較著名的就是乾隆。乾隆活了89歲,當了61年皇帝,本來是能當64年的。但是乾隆覺得他在位時間不應該比他的祖父康熙時間長,於是就把位置傳給了太子,是為嘉慶。

但是乾隆還牢牢把握著大權,他害怕交出權力之後,自己的下場會很悽慘。所以乾隆雖然名義上成了太上皇,但還是實際上的皇帝,所以最後幾年他活得比較舒服。

看完了幾位比較著名的太上皇和他們的下場,我們來討論一下,皇上去世後是太上皇復位還是太子繼位呢?

正常來說,都是太子繼位,因為皇上去世的時候太上皇早死了。本身太上皇退位的時候就垂老矣矣,沒有幾年的活頭了,怎麼能跟他兒子比壽數呢?當皇帝死的時候,自然只能是太子繼位了。



當然我們還得談一談老壽星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活了78歲,可以說是高壽了。他差點活過了他兒子,注意是差點,事實上,在他死後很短的時間內,當時的皇上肅宗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因為太上皇去世在先,皇上去世在後,雖然喪禮是比較麻煩,但是這不影響皇位的繼承啊,太子即位就完事了。

凡事皆有特例。皇上死後,太上皇復位的事情也有發生。比如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國不可一日無主,其弟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這時朱祁鈺已經病重,很快就去世了。朱祁鎮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真是奇人一枚啊!

所以皇帝不好當,太上皇更不好當,且當且珍惜啊!


歷史漫談君


首先,這情況在我國曆史上是不存在,因為歷史上因皇帝駕崩而復出的太上皇,就只有一個,他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所俘,還被瓦拉大軍押送著,一直殺抵北京城下。幸好于謙臨危不亂,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然後組織軍民奮起抵抗,才最終取得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併成功把明英宗贖回。

此後,明英宗便以太上皇之身份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景泰帝病危之際,石亨與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再度擁立明英宗,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宮復辟。

但由於景泰帝的太子朱見濟早在景泰三年就已夭折,此後景泰帝再無子嗣。因此,不存在太上皇與太子同事並存的情況。也正因為這樣,學界對於發動南宮復辟的必要性,一直都是存在質疑的。要知道,景泰帝當時已無子嗣,太上皇明英宗復位置基本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很可能就是石亨與徐有貞等人為了建立擁立之功,故意發動的一次多此一舉的宮廷政變罷了。

迴歸正題,那麼假如當朝皇帝突然駕崩,而太上皇和太子又同時並存時,那究竟是讓太子繼位,還是太上皇復辟呢?我想基本上只能由太子繼位!

第一,太子繼位,是名正言順的!以明英宗做例子,如果朱見濟沒夭折,估計明英宗在景泰帝病重時,就會被除掉了,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復辟。太子作為國之儲君,在皇位繼承上是名正言順的,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因此,別說是早已淡出朝局的太上皇,就是擁兵自重皇子,要想在改朝換代之際除掉太子,那也是很困難的。

即便是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存在,肯定還是太子繼位幾率最大。這可不是勢力問題,而是法理問題。

第二,太上皇除了個別因為政變,而被迫當上“太上皇”的之外,其他都太上皇,都是因為年老而厭倦朝政的老皇帝,比如宋高宗、宋孝宗、乾隆等。因此,即便他們在世期間接班人駕崩了,他們也不會,更不可能繼位。別說有太子,即便沒有太子,太上皇也會主持大局,在皇族宗親中,挑選合適的後代繼承。

第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王朝帝位都是自上往下傳的!父終子繼,兄終弟及,這是中華歷代之傳統。太上皇是太子的長輩,皇位豈能由下往上傳的呢?

第四,正常情況下,朝中文武都不會選擇支持太上皇,而不支持太子。還是以明英宗做例子,假如景泰帝死了,太子朱見濟和明英宗同時存在。那麼滿朝文武都不會鋌而走險的跑去擁立明英宗,肯定都會選擇擁立太子。

畢竟太子不僅名正言順,而且年輕的君王總比經驗豐富老成的太上皇要更容易把控。因此,在公在私,都會擁立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