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皇帝會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

歷史紅塵


在清宮影視劇中,會出現這樣一群人物,他們身著官服,遍佈於皇宮的各個角落,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這些人就是清朝御前帶刀侍衛。古今中外,越是富貴之人,越擔心自家的身家性命,因此,達官貴人們請保鏢是很正常的現象,作為封建王朝萬萬人之上的皇帝,擁有保衛自己安全的侍衛自然十分正常。

清朝皇帝

不過,有一個問題依然是令大家疑惑不已,侍衛的作用固然是保護皇帝安全,但是,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在眾多侍衛之中,會不會出現監守自盜的人呢?這些本身就帶著刀,還離皇帝很近的侍衛,如果起了反心,皇帝勢必十分危險。那麼,皇帝有沒有擔心他們被自己的侍衛刺殺呢?既然存在這種可能,為何御前侍衛可以帶刀?皇帝難道不會擔心被他們的御前侍衛所刺殺嗎?

清朝侍衛朝服

清朝皇帝之所以不擔心被御前侍衛所刺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選拔御前侍衛的標準比較嚴格,因為有種種限制,所以普通人根本不易當選御前侍衛一職。據《清史稿》記載,在清朝初年,御前侍衛在上三旗滿洲、蒙古子弟中選拔,這些人首先就排除了上三旗中的漢軍,更別說對清朝抱有敵意的其他人了。

因此,僅身份的要求和民族條件的限制,就已經將一部分有著刺殺之心的侍衛排除在外。只有在清朝後期,御前侍衛的挑選標準,才逐步擴大到了不論旗分的八旗世職人員和武進士,但是,對於這些人員都要求其履歷身世清白,自然在根本上就已經限制了刺殺皇帝的可能性。

侍衛腰牌

第二:御前侍衛地位本來就很高,前途也十分遠大。御前侍衛是鞏固皇權的存在,也是為滿洲貴族官僚子弟提供入仕的一條捷徑。滿洲權貴子弟想要入仕,不需要通過十年寒窗苦讀來獲取功名,滿清所實行的侍衛制度,就是為了這些滿洲子弟所實行的政治特權。比如乾隆的寵臣傅恆、福安康父子,都是通過御前侍衛一職踏上仕途,他們是皇帝身邊最受寵幸的頭等帶刀侍衛,後來又頗受皇帝寵幸和信任,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

乾隆狩獵時身邊的侍衛

由此可以看出,御前侍衛一職對於滿洲權貴極具吸引力,因為它可以在維護皇權的同時,又讓滿洲權貴官僚政治特權世代沿襲。在這種特定的政治條件之下,所選拔出來的御前侍衛,必然是對滿清皇室盡心效力之人。如此一來,想要刺殺皇帝的御前侍衛幾率必然大大降低。

晚清侍衛

第三:即便是從武進士中挑選的御前帶刀侍衛,也要通過嚴格的考察才能入職。一是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二是為儲存武將人才做準備。據史料記載,御前帶刀侍衛中確實有“漢侍衛”,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武進士出身。他們由皇帝統一挑選,經過一系列的培養考察之後,才有資格在皇帝身邊擔任侍衛。除了清白的出身家世以外,對於以前侍衛的相貌、氣質、特徵、才幹都會有人進行專門的觀察瞭解。

因為,御前侍衛不僅是負責皇帝安危的保鏢,他們也是皇帝的一支私人部隊,比如在清朝初年,皇太極就曾率領他的御前侍衛攻克過錦州城。由此可見,能夠參與軍事作戰的御前侍衛,必然是皇帝的心腹重臣,深得皇帝信任。所以這樣的人又怎麼會刺殺皇帝呢?


鳶飛九天2018


帶刀侍衛聽起來,特別厲害,但是事實是清朝所有的侍衛,都帶刀。那是標準裝備。另外,清朝大內侍衛,都有黃馬褂,那是大內侍衛的標準工作服。根本不需要什麼再進行一次御賜。

當然不會,清宮侍衛是沒有漢人的,清朝規定,侍衛必須是八旗出身,特別是上三旗和宗室當中,才武出眾的人員,大約600人。另外侍衛親軍1400多人,也必須是八旗,最好是上三旗出身。朝帶刀侍衛品級從6品到3品都有,越靠近皇帝的品級越高,這個級別的官員已經不愁吃不愁穿了,待遇非常好,沒必要行刺皇帝,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行刺皇帝,是要誅殺九族的。


強哥說歷史


當然會擔心了。皇帝連自己親生兒子都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更何況是外人?不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清朝的御前侍衛是在當時的既有條件下,皇帝能選拔出的對自己忠誠度最高的心腹,不信任御前侍衛,那皇帝也沒別人能信任了。

侍衛,望文生義,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僕人兼保安式的下等人。

御前侍衛,憑直覺,大家可能覺得就是當兵吃糧的皇家保安。

不過,清朝的御前侍衛不是這樣的。因為當時的御前侍衛不是兵,而是中高級軍官。

最低一級的藍翎侍衛,正六品,比縣官還要高兩級。

高一級的三等侍衛,正五品,只比知府老爺低一級。

再高一級的二等侍衛,正四品,跟道臺是一個級別。

最高級的頭等侍衛,正三品,相當於今天少將級別。

所以說,清朝御前侍衛不是兵,而是官,並且級別還都很高。而正是因為御前侍衛的級別足夠高,所以御前侍衛的選拔標準也是非常的嚴格。



首先,一般人不行,一定要是旗人。通常是滿蒙旗人,漢軍旗人很難被選上。

其二,旗人也分上三旗和下五旗,通常只有上三旗才有資質當御前侍衛,下五旗雖然偶爾可以“通融”,但跟上三旗有區別。下五旗選上侍衛後,被稱為“入上三旗行走”。相當於現在的借調性質。

第三,僅有上三旗身份也不夠,被選拔者的出身一定不能低,官X代是最低標準,並且光有官位還不行,被選拔者家裡要有世代相傳的爵位才行。

第四,滿足以上三點還不夠,被選拔者一定要弓馬嫻熟,要有文化,也就是必須要文武全才才行。文盲是不能當御前侍衛的

綜合上述招聘條件可以看出,這哪是選御前侍衛?這完全就是選拔朝廷的預備幹部。滿蒙上三旗出身,家裡還有爵位,當選者還是文武全才,這種人本來就是上等人,在皇帝身邊再混上幾年,未來肯定是前途無量。

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

御前侍衛通常到了三十歲左右就會皇帝派出宮做官。好一點的留京任京官,稍差的去外省任外官。有清一朝,許多滿蒙出身的將相在年輕時都當過御前侍衛。

比如康熙朝的兩大權相索額圖、明珠,乾隆的小舅子傅恆,死後追封郡王的福康安,大清頭號貪官和珅等,都做過御前侍衛。

所以實際上,清朝的御前侍衛機制,名為選拔侍衛,實際上就是皇帝選心腹

。某人一旦被選上,除非是腦袋特別不開竅的笨蛋,否則一定會受到重用。而正是因為有這種獎勵機制,再加上能被選上侍衛的人,都是上等人身份,因此御前侍衛基本上不可能有刺殺皇帝的心思。

除非,這人的腦子有毛病。不過腦子有毛病的人,他也選不上侍衛。

總體而言,清朝的御前侍衛不是一般人,有資格被選拔為御前侍衛的人,家裡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再加上被選上後,政治前途無量,幾乎沒人會放著好好的侍衛不做,去做殺皇帝這種誅九族的事。所以皇帝對御前侍衛的總體信任度還是極高的。



另外,說幾點關於侍衛的冷知識。

一,皇帝都有疑心病,某幾位清朝皇帝連親生兒子都不信任,他們對御前侍衛自然也不會絕對信任。所以清朝的御前侍衛中,其實也分絕對心腹和一般心腹。

至於區分標準,很簡單——是否守內廷。

紫禁城大致以乾清門東西延長線為界,北邊叫內廷,南邊叫外朝。守外朝的侍衛,負責外朝的各處大門,守內廷的侍衛,負責內廷的各處門戶,尤其是乾清宮。

由於皇帝平時讀書的南書房,日常辦公的上書房,休息的養心殿都離乾清門不遠,所以守乾清門的御前侍衛級別最高,這與守衛外朝,平日裡基本見不著皇帝的外朝侍衛有天差地別的身份差距。


二,內廷侍衛還有分級!至於區別標準也很簡單——就看是否帶刀。

前面說了,皇帝有疑心病,所以皇帝最信任的侍衛,也就是能陪在皇帝身邊的侍衛,都是不能帶刀的。為啥不帶刀呢?原因想必你懂的。

所以實際上,清朝帶刀的侍衛都站的離皇上都比較遠,皇上身邊不帶刀的那幾位才是最尊貴的御前侍衛。

當然,皇帝出巡時,情況就不一樣了。所有侍衛都要佩刀。比如下圖中所繪:乾隆皇帝下江南,身穿黃馬褂的御前侍衛都佩刀,但他們不能近皇帝的身邊。皇帝的近身安全由身邊的太監負責。(太監不佩刀)



三,後宮沒有御前侍衛,整個後宮的安全由太監負責。

清朝的後宮,除了皇帝外,任何帶丁丁的男人都不能進,包括年滿十歲的皇子。由於不能讓成年男性進後宮,所以清朝大內的門禁分為內鎖和外鎖——內鎖由太監管,外鎖由內廷御前侍衛管。門禁權力以太監為大,早起時由太監在門內吆喝,門外的內廷御前侍衛才開鎖,否則到了時辰也不能擅開門。待外鎖開了後,太監開再內鎖,完成開門程序

這種繁瑣的開門規矩,其實就是防內廷御前侍衛的,不准他們擅自入後宮。

而又由於侍衛不能入後宮,所以清朝的後宮警衛工作由太監負責。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好笑。太監那種半陰半陽的殘廢人,怎麼保護皇帝安全?你還別笑,當時的太監,還真有一些徒手的搏擊高手。

因為後宮不能有侍衛,但誰也不能保證後宮不進賊,所以歷朝歷代,皇帝都會吩咐大太監在太監中挑選出一部分身體健壯的太監出來,讓他們練習空頭搏鬥之類武藝,負責保護皇帝和後宮娘娘們的安全。

這類太監,在清朝被稱為“技勇”。(武功高強的太監是真實存在的,當然,太監不能佩刀)



而在“技勇”太監之中,皇帝還會挑選幾個或者十幾個特別能打的,負責自己貼身安全。

基本上,皇帝只要在後宮,走到哪,他們就得跟到哪。這是死命令,死規矩,皇帝在他們面前沒有私人空間。


Mer86


會擔心,畢竟皇帝是疑心最重的人,整日如驚弓之鳥般活著,生怕有人要殺他,然後把自己的皇位奪走。

但對於御前侍衛這個群體,皇帝的疑心病還不是那麼重,因為御前侍衛是清朝特有的一類官職,是清朝皇帝特意選拔出來的忠誠度最高的心腹,一般人是當不了御前侍衛的。



清朝的御前侍衛可不單單是個給皇上看家護院的保安,他們在清廷的官僚系統裡都是有固定品級的,而且品級還不低。

從品級上看,宮廷侍衛的品級主要分四級,藍翎侍衛為正六品,三等侍衛為正五品,二等侍衛為正四品,一等侍衛為正三品。

而且同樣是宮廷侍衛,遠近親疏的分別是非常明顯的。宮廷侍衛隸屬於侍衛處,由領侍衛內大臣統管。但是,領侍衛內大臣只負責管理大內侍衛,因為大內侍衛只在大內護衛,距離皇帝比較遠,距離皇帝比較近的是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他們就不歸領侍衛內大臣管了,而歸御前大臣管,而御前大臣一般都是由滿蒙親貴王公充任,意義非凡。

所以,皇帝也不傻,他把最貼心貼肺的人放在自己身邊,由最貼心貼肺的人管著,這樣就基本萬無一失了。



更何況,能夠擔任御前侍衛已是一種殊榮。

一般來說,宮廷侍衛由上三旗滿蒙勳貴後代之中選拔而出,下五旗中雖有,但為數不多。漢軍旗的旗人想要成為御前侍衛,那簡直是難上加難。而且,也不是說什麼上三旗的勳貴後代都能選上,還得淘汰,選出弓馬騎射俱佳,詩詞歌賦兼長的人充任,可謂文武全才。能成為御前侍衛,已經是對一個人家世和個人能力最大的認可。

另一方面,御前侍衛看起來是侍衛,但實際上就是儲備幹部,只要有合適的機會,皇帝就會把你外放出去做官。比較多的情形是,把御前侍衛外轉為副都統、陵寢總管、八旗察哈爾遊牧總管之類,也有一些被外放到綠營去擔任副將、參將等。當然,最吃香的一批人則被改任文職,比如擔任一些京官,或外放到外省擔任封疆大吏等,這類人往往在日後躋身政界,扶搖直上,成為清朝皇帝絕對的股肱親信,諸如索額圖、隆科多、傅恆、和珅等,都是通過做御前侍衛轉文職這條路升上去的。



既然當御前侍衛是對一個人最大的認可,還有這麼好的前途和出路,你本應該感恩戴德好好幹,卻又為何要刺殺皇帝呢?


達摩說


並不是阿貓阿狗,都能當上的清朝皇帝身邊的侍衛,別看御前侍衛官小,但要進入大內皇宮,出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都得“根紅苗正”!

其實,讓貴族世家子弟來皇帝身邊當保鏢,並不是清朝皇帝突發奇想的政策,而是延續古代傳統。這御前侍衛,在漢代叫郎官,選的都是為當今朝廷大官的青年才俊,或是門閥大家子弟。除了自身家底硬,還得有顏值。你想若來人滿臉麻子,樣貌醜陋,整天在皇上眼前晃來晃去,自然煞風景!

一般郎官,任期是三年,主要跟皇帝混個眼熟,順便熟悉官場規矩,若你能力強,自然會予以重任。郎官階段,是特別重要的“實習期”。

清朝的侍衛,主要選自在京的八旗子弟,“滿洲第一美男子”和珅,就是這樣入選御前侍衛的。期間憑藉個人出色的能力,和珅會四種語言(滿、蒙、藏、維),再加上擅長溜鬚拍馬,不出意料得到乾隆的賞識。

至於這些帶刀侍衛,為何不造反呢?

他們都是八旗子弟,整個家族都住在京城,其實也被皇族囚禁在京城,這種制度,自古就被稱作“質任”,東漢時,董太尉要遷都長安,首先動的三百戶貴族世家,袁紹叔父袁隗就在遷徙隊伍中,後來袁氏兄弟起兵反董,袁隗成為第一個刀下鬼。

就是說,只要這些侍衛敢動皇帝一根毫毛,他們的家人免不了要受到牽連。再說,當侍衛只是他們進入官場的第一步,論能力論影響力都是菜鳥,即便真殺了皇帝,也輪不到他們登上皇帝的寶座。

若真有野心,那就站好侍衛的崗,等日後發達了,造反也不遲。不過縱觀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也沒有哪個侍衛有造反之心,哪怕像和珅、鰲拜...


本草百曉生


清代能夠帶刀的御前侍衛很少,至少是四品的二等以上侍衛,有這種特權的御前侍衛僅有兩百人左右,其餘大部分的侍衛都是禁止帶兵器進宮的。

帶刀護衛這個角色,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能夠看到,通常都是武功高強,絕對忠誠的一類人。御前侍衛的歷史也很悠久,只是各朝名稱不同而已。

御前侍衛是清代特有的一種侍衛制度,御前帶刀侍衛就是其中的一種。有人擔心他們是否會對皇帝安全造成威脅,其實這種顧慮是完全沒必要的。

為什麼說御前帶刀侍衛不會行刺皇帝呢?原因有以下四點:

首先,御前侍衛有著完善詳盡的管理制度。

御前侍衛在清代是一種官職,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護衛。這種侍衛制度起源於努爾哈赤,它隨著清朝皇權的不斷集中而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了制度。

不論是侍衛的等級名額,還是地位待遇,在清初時已有詳細的規範。皇太極即位後,對皇宮警衛制度進行了革新,宮中的侍衛形成了獨立的隊伍。

侍衛的官制開始建立,這時的御前侍衛大多來自滿蒙王公貴族和宗室子弟。到了康熙時期,侍衛制度更加的完善,所有的侍衛均有了職位和品級。

這一變化非常重要,不但給了御前侍衛名份和地位,而且還提升了他們的榮譽感。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御前侍衛的效忠決心,也是獲得高官的捷徑。

古代人講究光耀門楣,有了這樣的地位和待遇,誰會去行刺皇帝。

其次,御前侍衛都是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

御前侍衛的選拔非常嚴格,忠誠永遠都是放在第一位。清代的御前侍衛幾乎全部來自皇帝統領的上三旗,這些家族都是皇室宗室或者是皇親貴戚。

最初的上三旗為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都是他的親兵。後來多爾袞將正藍旗換成他的正白旗,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清末。

這上三旗都是清朝皇室的宗室,在皇太極時期都相互沾親帶故,說白了就是一個大的宗室家族。從這裡面選出來的侍衛,誰會去行刺自己的皇帝?

到了清代中後期,隨著血緣關係的淡化,御前侍衛的選拔開始考察家底。除了出身要正之外,還要有家族和高官來保舉,用以杜絕思想不純之人。

有了祖上的沾親帶故,家族的舉薦及相應的考核,基本杜絕了御前帶刀侍衛行刺皇帝的可能性。行刺的代價是非常高昂的,沒有人能承受的起。

再次,御前侍衛受到忠君愛國思想的約束。

清代旗人從小就要受到忠君思想的教育,忠於皇帝、忠於大清是他們一生恪守的信念之一。與清宮選秀一樣,御前侍衛也是從小就被納入考察範圍。

有參選資格的家庭,從小就會對孩子進行各種教育與培訓,忠誠愛國絕對是排在第一位的。家長從小就會提醒孩子,他將來的行為會影響到家族。

這也從思想上杜絕了御前侍衛的不忠行為,他所形成的忠君思想是不允許他幹一些出格的事情。家族不允許,家室不允許,皇帝更不允許。

最後,御前侍衛有特殊的待遇且前途無量。

御前帶刀侍衛的待遇最高,除了本身俸祿外,還會有各種補貼和恩賞。帶刀侍衛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不但是揚眉吐氣,而且還容易升遷。

御前帶刀侍衛所穿的黃馬褂,是多少大臣夢寐一求的殊榮,這對御前侍衛來講,就是一種無尚的光榮。御前侍衛的朝服,比其他官員的朝服要特殊。

最重要一點就是升遷快,御前侍衛可以從最低的正六品快速升到正三品。除此之外,他們也可以外轉,通常外轉後的品級都要高於原來的侍衛品級。

很多御前侍衛將明珠、索額圖、索尼、隆科多等人,視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大清的很多重臣都是御前侍衛出身,最終都成就了不世功勳。

因此,作為御前帶刀侍衛,前途、地位、名聲、待遇、榮耀等都有了,還有什麼理由去行刺皇帝?整個家族等著他去光耀門楣,而不是等著滿門抄斬。


野史也是史


在整個清朝時期,反清勢力一直如同燃燒不盡的野草一般頑強,從多爾袞帶兵入關到溥儀退位,都不曾真正的消亡過。

比如早期盤踞在江南地區的南明、比如投而復叛的吳三桂、比如嘉慶年間殺入紫禁城中的白蓮教、比如咸豐年間興起的太平天國、比如伏殺了僧格林沁的捻軍、比如孫先生主導的同盟會等等,都一直或者中途致力在反清事業中。



在這些反清勢力的威脅下,清朝皇帝當然感受到了危機,生怕自己的生命遭受到威脅。

而面對著這樣的情況,很多人也肯定產生了好奇,好奇那些清朝的御前侍衛們為什麼會對清朝皇帝那麼忠誠、為什麼清朝皇帝絲毫不擔心御前侍衛會和外界勾結危害自己的生命。

擔心是多餘的

說實話,大家的擔心其實非常多餘,因為那些御前侍衛根本就不可能會加害清朝皇帝。

在清朝時期,挑選御前侍衛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旗人出人。

如果不是旗人出身,那麼很難能成為那守衛在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

而作為旗人,基本上就很少有人會對皇帝產生仇恨的感覺。

這點不像是對清朝皇帝有著血海深仇的漢人,清朝皇帝以及整個清朝給旗人帶來的利益讓他們不會做出任何傷害清朝皇帝的舉動。

畢竟旗人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福利就是清朝皇帝給予他們,要是他們與外界勾結殺害了皇帝、推翻了清朝,那麼他們又置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於何地呢?

一不小心,自己以及自己的族人就可能人頭落地,有點家庭責任感的人都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相反,他們還要保護好皇帝、讓皇帝不受到外界的傷害,只有這樣,他們旗人高於人一等的權益才能一直“永久”保存下去。

另外,如果保護好了皇帝、討得了皇帝的歡心,他們自己還能加官進爵,享受到那天下人都羨慕的榮華富貴。

和珅、明珠、索爾圖、隆科多、索尼等人的人生經歷就很好證明了這一點,作為從御前侍衛成長起來的重臣,他們一直以來都如同榜樣一樣激勵著眾多御前侍衛們,激勵著這些御前侍衛們兢兢業業地工作、激勵著這些御前侍衛們更加賣命地保護皇帝。

旗人侍衛也很難傷害得了皇帝

最重要的是,即便旗人們成為了御前侍衛,也不是那麼容易能傷害得了皇帝之身的。

一般來說,清朝的御前侍衛主要分為四個等級。

最低等級的是藍翎侍衛,他們人數總共有90人,不過雖然說是御前侍衛中等級最低的侍衛,但是他們卻擁有六品的品級,比一縣之官還要大。


排行第三等級的是三品侍衛,人數一共有270人,擁有五品品級,地位等同於同知(知府的副手,副市長)。

排行第二等級的是二品侍衛,人數一共有150人,擁有正四品品級,地位等同於知府(市長)、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等。

排行第一等級的是一品侍衛,人數一共有60多人,擁有三品品級,地位等同於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順天府尹(北京市長)等。

這些侍衛等級雖然很高、前途雖然非常無量,但卻非距離皇帝最近的人,真正能離皇帝最近的人是那些由本身是王公大臣、宗氏子弟充任的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散秩大臣。

只有這些人才是真正掌控了侍衛調度的人,以他們對皇帝的忠誠,他們不會讓任何侍衛有傷害皇帝的舉動。




漢人侍衛

當然,除了旗人之外,漢人也是可以當皇帝侍衛的。

漢人如果想要當皇帝侍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得成為武舉進士。

不過漢人侍衛和旗人侍衛不同,漢人侍衛一般會被安排在比較外圍的區域,很少能直接靠近得了皇帝之身。


還有,在前途方面漢人侍衛也比不過旗人侍衛。

一般來說,旗人侍衛外放基本都可以官升一級成為朝野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漢人侍衛就不同了,沒那麼好的待遇。


孤客生


清王朝御前侍衛不會刺殺皇帝嗎?

一,消除一個誤區,大清御前侍衛不是武俠小說中,象梁羽生寫的《七劍下天山》中的江湖上的絕頂高手。他們全部是滿清貴族子弟,是既得利益集團。這些御前侍衛,後來不是升官,就是發財。他們為什麼要毀了自己的錦繡前程,刺殺皇帝呢?

象索額圖,明珠,和紳,鄂爾泰,都曾做過一等御前侍衛。

二,自己的祖宗十八代,三大姑八大姨都被查清了,除非想斷子絕孫,否則不會刺殺皇帝!


南雷霆峰


我們要知道除了清朝的御前侍衛,歷朝歷代帝王身邊都有帶刀的侍衛保護帝王的安全,我們從各種影視劇和藝術作品中也能探究一二。

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精彩的同時難免會生出一個疑問,藝術作品中那些刺殺皇帝的為何不買通皇帝身邊的侍衛直接伺機取了皇帝的性命呢?作為皇帝身邊御前侍衛都帶著致人傷亡的武器,皇帝會不會擔心他們刺殺自己?

首先我們要知道皇帝是不會擔心御前侍衛行刺於自己的,因為有幾方面的原因,御前侍衛只會盡職盡責,斷然不敢刺殺皇帝本人。皇帝遇到身臨險境的時候,御前侍衛都會不惜任何代價救出皇帝,包括以自己性命為代價也要保證皇帝的人身安全。

御前侍衛經過嚴格的選拔

清朝的御前侍衛和大內侍衛都屬於一個叫侍衛處管理,侍衛處的職責不但要保證皇廷內院的安全還要為皇帝選拔御前侍衛。

一個大內侍衛要成為御前侍衛當然首要條件就是知根知底,一般清朝皇帝都是從直接統領的上三旗挑選。

清朝時期的漢人是不可能成為御前侍衛的,另外清朝建立之初的御前侍衛都是由皇族貴族之內選出。後來隨著侍衛職業的發展才讓上三旗有了御前保護皇帝安全的機會,到了清朝中期,武舉人也有了做皇帝御前侍衛的機會,經過層層選拔,並且調查參加科舉之人的背景。

清朝的御前侍衛不但要武藝高強,還要有清白的家世,還要相貌出眾並且有一些文采。

御前侍衛的家族親人都在皇帝掌控之內

皇帝對御前侍衛知根知底外,還要把御前侍衛的家族之中的親人保護起來,這個保護可以理解為控制起來,也可以理解皇帝為了讓御前侍衛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的保護皇帝的安全。

如果一個御前侍衛倘若行刺皇帝,或者對皇帝生出二心的話,他的家族都要受到牽連,其親人身首異處。反之,倘若一個御前侍衛表現優秀,他的整個家族都會受到無限的封賞,其親人也是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御前侍衛從小就被灌輸忠君思想

不但是御前侍衛,清朝時期的全國上下都在被灌輸忠君思想,特別是侍衛灌輸的更加深刻。

侍衛處從開始選拔一些孩童進行訓練,經過教導讓這些孩童慢慢成為文武全才,並一直灌輸忠君思想,讓他們從小就認為自己生下來就是為皇帝而生,為保護皇帝而戰死是無上的榮耀。

讓他們認為成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是無限的榮耀,也是整個家族的光榮,如此思想禁錮之下,御前侍衛都是為了保護皇帝不惜自己戰死,斷然不會生出刺殺皇帝的想法。

御前侍衛個人待遇好,升遷機會大

御前侍衛在乾隆時期雖然只是區區的三品官,但是這個三品官銜可以說比當朝一品大員還要榮耀。御前侍衛在回鄉之時,當地的父母官都要出門跪拜,可見御前侍衛地位,另外御前侍衛可是見官大三級的人物。

不但如此,御前侍衛升官的機會非常大,我們熟知的和珅就是御前侍衛出身,區區數載就能從一個御前侍衛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可見御前侍衛升遷道路讓其他官員望然興嘆。

御前侍衛的俸祿,封地,祿米等等加上立功賞賜等等收入那不是一般的高,堪比幾個一品大員俸祿的總和。

皇帝對一個御前侍衛如此恩威並施,御前侍衛也不可能生出反叛之心刺殺皇帝吧。自己的性命是小事,一個家族的性命關係重大,並且皇帝都有恩於御前侍衛,御前侍衛也不可能忘恩負義去刺殺皇帝吧。

刺殺皇帝對於御前侍衛來說得不償失,首先是失敗幾率非常大,失敗之後也就代表著自己全族都要首身異處,自己背上萬世弒君的惡名,古代把名節看作比性命還要重要怎麼會做出忤逆之事呢,自然作為清朝皇帝也是不會擔心御前侍衛會刺殺自己。


豫北老崔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不是不擔心,而是把控制控制在最小的可能。

問題問的清朝咱們就說清朝

能當御前侍衛需要嚴格的考核。

能當御前侍衛要多級考核,出身呀家室呀,確保都是皇家的利益共同體,還有一些皇帝兒時的伴讀、玩伴等等,這種一步登天榮華富貴的職位,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

比如皇太極的四十名侍衛,分別來自皇親,蒙古勳貴之子,滿族官員的兒子或者皇太極自己包衣奴才的兒子。

比如御前侍衛中的內廷侍衛,這是整個紫禁城最為接近皇帝的存在,因此為了保證侍衛的忠誠度,內廷侍衛只能從皇帝親自統領的上三旗也就是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這三旗之中挑選。因為有所謂漢八旗滿八旗蒙八旗的區分,早期是不考慮漢人的。

錢多事少升職快,傻子才當刺客殺皇帝

皇帝侍衛的待遇很高,地位也非常尊貴。侍衛以天子侍從身份而得以使用,也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待遇。還有更重要的是侍衛的升遷調補途徑比其他人員要寬得多。正是因為侍衛制度的特殊性的優厚待遇,成為滿洲貴族官僚子弟不必通過考試而獲得高官厚祿的一條終南捷徑。

有機會接近皇帝,這可是最快的升值道路,光看看御前侍衛出身的滿清朝廷高官,就知道有多厲害了,御前侍衛出身的最後位極人臣的明珠、索額圖、索尼、隆科多、和珅、肅順等。

其他的保障措施

能當御前侍衛,都是有相當家世出身的,你要是敢捨得一身剮敢把皇上拉下馬,那就要打上一家一族人的姓名,就算是你是為了繼位者,想當個扶龍派,也要考慮能不能成功,成功後對你是兔死狗烹還是恩賞有加。而且清朝皇帝的權勢還是很穩定的,沒什麼子逼父王退位的機會。自然都是選擇繼續當這份有前途有錢途的職業。

另外御前侍衛內部有很細緻的劃分,各有責任相互監督,出了事情又有連坐,同一班人都會互相監督,想找機會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