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有道:从勤俭持家到追求生活品质,整理收纳从来不是唯一标准

勤俭持家,曾是对家庭妇女的最高评价。

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想以“家庭妇女”的角色定义自己,勤俭持家者,更是凤毛麟角。

持家者稀缺,不知是时代在进步,还是美德被遗忘后产生的“副作用”。

判断一个家庭主妇是否是持家高手,我们的评判标准早已发生了变化。

我们先从三代人的生活习惯出发,看看他们是如何对待整理收纳~

收纳有道:从勤俭持家到追求生活品质,整理收纳从来不是唯一标准

为省钱而生,物质匮乏下的囤积症爆发。

我们可以观察下我们的父母,普通工薪家庭的长辈,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囤积症。对于这点,我非常理解,在那个购买物品还需票证的年代,旧物回收、重复利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岁月沉淀下的习惯,让她们喜欢囤积一切似乎还用得上的东西。

购物袋、饮料瓶、废旧报纸、一次性餐具......这些是最常见的囤积物。更有甚者,还保留着小时候穿过的衣服,上学时留下的书籍。

岁月积累下的生活物品,堆积在家里的角落。这些物品,大多丧失了使用价值,更多时候,只是当做废品和怀旧产品而存在。

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时代的整理收纳,与生活水准、经济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

仔细想想父母辈的生活环境与时代风格,我们很难以今天的整理收纳标准来“苛求”他们。

为省钱而省的日子,谁不是一个“囤积症患者”呢?

收纳有道:从勤俭持家到追求生活品质,整理收纳从来不是唯一标准

持着万一哪天还能用的态度,囤积一堆杂物

购买力爆棚,买买买象征高品质生活?

作为一位80后的尾巴,可以说是见证了电商发展的速度,也经历了数次电商大促。买买买是朋友圈不变的话题,每一天不是在剁手的路上,就是在悔恨的途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我们的钱包日益鼓起来,人们已经不能阻止“败家娘们”的脚步了。

我们来看看这时人们购物车里的东西,从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到追求生活品质,我们跨越的不仅仅是金钱大桥,还有不断攀比与装逼的心...

所以,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品质生活与金钱有关,但从不是因金钱决定。

可惜的是,人们通常理解前半句,却极少回味后半段。

通过买买买,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物品堆积出来的满足感,最终暴露出庞大的家务难题。

收纳有道:从勤俭持家到追求生活品质,整理收纳从来不是唯一标准

80后,收纳神器的购买大户

断舍离,想要实现不容易!

记不清断舍离在国内风靡了多少年,但我知道整理收纳已经映入人们的眼帘。

当我们自嘲为“80后老阿姨”的时候,90后年轻人为我们上了一课...

从品质生活到精神追求,90后的特立独行成为他们的个性标签。

如果说80后的买买买是为了满足“量”,那么90后年轻人的消费,更多时候是为了“颜值”与“个性化”。

相对于拖家带口的80后,这届年轻人对断舍离的接受程度更高。也许与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相关,90后能够很清楚地分辨自己需要的和不要的......

收纳有道:从勤俭持家到追求生活品质,整理收纳从来不是唯一标准

追求文艺的年轻人偶尔也不太重注收纳

从勤俭持家到疯狂购买再到追求品质,三代人对生活持着不同的观点态度。

那么,对于整理收纳,他们的接受程度如何,又是怎么付诸实践的呢?

70后的生活主要以舒适和实用性为主,更为注重家装的材质与健康,对于收纳的概念,理解为储物柜的基本功能。

80后在其基础上,更加注重收纳性能与时尚风格。80后的家庭,通常为三代同堂。面对有限的空间和日益增多的个人物品,80后主妇对收纳的需求更为迫切。加上较为丰满的经济实力,主妇们在定制收纳家具、选购收纳工具,甚至在学习整理收纳知识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收纳有道:从勤俭持家到追求生活品质,整理收纳从来不是唯一标准

定制衣柜,衣橱收纳主力军

再看看最早的一批90后,已经三十而立,我们可以说未来的家装市场是为90后提供服务的。

虽然对颜值与个性颇为追求,善于理财的90后,也会考虑性价比,多家参考对比。

从硬装铺设到软装设计,这些年轻人会依照自己的喜好,定制属于自己的小家。智能家居、定制型收纳柜、成品衣柜都是他们考虑的方向。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多变,家装行业的朋友们经常抱怨,年轻人的钱太难赚了......

收纳有道:从勤俭持家到追求生活品质,整理收纳从来不是唯一标准

有人发表观点:整理收纳是考验持家高手的终极标准。

这一观点得到了上万人的支持。可见收纳这一技能,渐入人心。

通过三代人的生活习惯剖析,我们清楚地感知到,整理收纳并不是唯一的家务标准,也不应是考核持家能力高低的刻度尺。

整洁有序与舒适恣意看起来不能相提并论,但总有人能找到最舒适的那个维度。

一千个家庭主妇,好比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生活,就是在个人审美与经济实力的博弈下,诞生的花朵,可能不甚完美,却依然生机勃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