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祭灶,四掃屋,臘月二十三,中國傳統祭灶神有何風俗?

小馬談古今


下面我說一下吉林省中部地區傳統的辭灶儀式,臘月二十三早晨起來家庭主婦洗漱完畢先給灶王爺上香,灶王爺都是供在鍋臺後邊那面牆上,有一塊橫板可以擺放香爐,高度離鍋臺一尺多高,如果擺貢品只能放在鍋臺後邊空地上,小年早晨的貢品是灶糖,鄉下冬天都是吃兩頓飯,晚飯在下午兩點左右吃餃子,給灶王爺上供一碗餃子裝四個,上香。

吃完飯老太太領著孫子用高粱杆給灶王爺扎一匹馬,一尺來長五六寸高,接下來拿簸萁裝上點喂真馬切碎的穀草和糧食,把扎的馬放在簸萁裡放在鍋臺後灶王爺前面,大約到現在18點前後再煮餃子上供、上香,一家人都要在家,一柱香燒過,一家人從長輩開始全給灶王爺磕三個頭,之後家庭主婦前來拿起灶糖畫像的嘴上粘上一小塊,免得他們上天說壞話,掲下灶王爺和對聯,嘴裡唸叨: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好事多說,賴話不講。敞開屋門和院子大門,把灶王爺、小馬、幾張燒紙一同在廚房門內燒掉,不過不能叫燒掉,應該叫“升了”。放上幾個爆竹關上門,辭灶儀式結束,孩子們分吃灶糖。

文革時期破四舊市面上沒有賣灶王爺的,也沒人再供灶王爺了,辭灶儀式也沒有了,小年吃餃子還是必須的,晚上偶爾能聽到幾聲爆竹聲。


鄉村小老頭3


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一說二十四)祭祀灶神。

灶神,全稱「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或稱「灶爺」「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司命主」、「香廚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一家之主,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歸他管。

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初四就下天,七月二十四是他的生日。灶君位一般是點在西牆。有的是在大灶上,現在新的樓房灶君位一般都是在爐和蓄水池上,表儲財丁旺的意思。灶神乃是道教神祇,並不是佛教所謂的監齋菩薩。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冀中地區供張奎、高蘭英。祭灶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中國民間供奉,及周禮以籲瑣之子黎為灶神等。

祭灶節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灶王節。祭灶的傳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俗稱為“送神”,琉球語稱為“御願解”。在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要放鞭炮。據說每年年底,灶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灶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家中諸神與灶君。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面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麻糖,以求灶神祈福、全家來年平安。


小馬談古今


1:三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樣就保佑一家人一年四季平安快樂,幸福安康,財源滾滾。

2:、四掃屋: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也就是要把家裡徹徹底底打掃乾淨,除去蜘蛛網等,乾乾淨淨迎新年。



匯林書藝


是供奉灶王爺的,家裡的頂上的灰呀,到要清掃,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