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親?

歷史一書生


司馬炎是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也是晉國的開國君主。但是他能夠登基稱帝並不全是因為他自己,而是依靠他的父輩們即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多年來在魏國打下的基業。如果不是他們,司馬懿很有可能當不了皇帝。

司馬炎作為司馬昭的嫡長子,卻不怎麼受到司馬昭的寵愛,在立世子這件事上,司馬昭一直以來都有想讓自己的小兒子司馬攸繼承王位的想法。但是在眾位大臣的強烈反對之下,司馬炎還是成功當上了晉王太子。而就在他當上世子的同一年,他的父親司馬昭就因為中風離奇死亡,司馬炎自此繼承了司馬炎的相國和晉王的位置。

司馬炎可以說是野心勃勃,他一直以來覬覦的就不是那個晉王之位,而是皇位。他繼承相國位和晉王王位不久後,便開始著手策劃登基之事。當時司馬炎已經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魏帝曹奐有名無實,在這種情況下,曹奐只能被迫讓位。曹奐下詔書說道:“晉王你們一家世世代代輔佐朝廷,一心為百姓和朝廷,你們的功勞實在是掩蓋了我的身為皇帝的功勞,四海之內都應該感謝司馬家族,因此上天命令我將皇帝之位交給你們,請不要推辭。”司馬炎假惺惺地推辭幾次後就順理成章的答應了。鹹熙二年(265),司馬炎登上帝位,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司馬炎的成功可以說是依賴於自己的父親司馬昭,司馬昭在魏帝曹奐期間再次被拜為相國,封為了晉王。有評價說道:“克寧禍亂,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時,厥功為重。及高貴纂位,聰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葉贊,擬跡伊周,遂乃偽殺彥士,委罪成濟,自貽逆節,終享惡名。斯言之玷,不可為也。”也就是說司馬昭的確功勞很大,才能出眾,但是他一直有不忠的想法,終究留下了惡名。司馬昭也是一個有著野心的人,但無奈他年事已高,實在是有心無力,無法去完成篡位之事。

那麼司馬炎為何要毒害自己的父親呢?這是野史的記錄,而野史有這種猜測,主要是基於司馬炎和司馬昭的關係來看的。司馬昭曾經有廢嫡立幼的想法,嚴重威脅到了司馬炎的利益。並且只要司馬昭活著,司馬炎就無法完成自己登基為帝的夢想,可以說司馬昭是司馬炎夢想道路上的一個阻礙。基於這幾點,野史紛紛記錄說司馬昭是被自己的兒子司馬炎毒死的。

但是野史並不可信,在正史中,司馬昭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大引起中風致死的。據記載,司馬炎俘虜了蜀國的蜀後主劉禪,試探劉禪是否有復國的野心,而劉禪居然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言語,這讓司馬昭十分高興。司馬昭哈哈大笑,但就因為這一時的情緒波動,司馬昭中風而死。司馬炎實際上並無理由去毒害自己的父親,野史上的記載也不完全可信,我們在考察歷史事實時要嚴加判斷,不輕信野史的說法。


鄧海春


公元265年,司馬家發生了兩件事,一件就是司馬炎被立為晉王太子,另一件就是在司馬炎被立為王太子後,司馬昭突然病死。

由於司馬昭死得突然,因此讓人不由得對他的死生疑。其中,羅貫中就在《三國演義》中說:“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

(司馬昭劇照)

這裡手指司馬炎,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說自己的死,是司馬炎乾的?

許多野史也稱司馬昭之死,司馬炎脫不了干係。那麼,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說起來,司馬家族能做大做強,首先得益於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他先後得到曹丕和曹睿兩代帝王的重用,不僅位高權重,還立有軍功。因此,不論在朝堂上還是軍隊裡,他的威望都非常高。

都說上陣父子兵,司馬懿還有兩個狠兒子,一個是長子司馬師,另一個是次子司馬昭。

司馬師和司馬昭都很有武略,特別是司馬師,年少時便“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這樣一位美少年,是司馬懿最得心應手的好助理。他在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後,便被提拔為中護軍。他把持著部分禁軍兵權,同時還有選擇武官的權利。他不看出身,唯才是舉,提拔了一批優秀的武將。

除此外,司馬師為了幫助司馬懿和曹爽爭權,還很有遠見地養了三千死士,這些人在日後的高平陵政變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司馬師的雄才偉略讓司馬懿大為欣賞,因此在司馬懿去世後,便將未竟事業交給了他。

司馬師不僅把持了朝政,同時還控制了兵權,進一步弱化了曹魏宗室的權力。隨後,他在吏政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不僅使有才能的人得到了官職,還整頓了綱紀。一時朝野肅然,頗得民心。

司馬師雖然近一步控制了政權,但是他所遇到的困難,也是前所未有的。既有外敵對曹魏虎視眈眈,又有因廢帝引發的淮南二叛。

不過,雖然處境艱苦,司馬師都強硬地挺了過來。

雖然司馬師把持政權只有4年光陰,但他卻在這4年裡,為司馬氏代魏,掃除了很大的障礙。

(司馬師劇照)

司馬昭雖說魄力不如司馬師,但時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就連司馬家的政敵文欽和毋丘儉,都稱讚他“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

但皇帝曹髦,卻因曹魏權勢衰微,對司馬昭很是忌憚。抱著拼個魚死網破的決心,親自率領宮中的侍衛和奴僕,去討伐司馬昭。

不過,很不幸的是,他才衝出宮門,就被司馬昭手下的人刺死了。

司馬昭聞訊趕到,抱著曹髦的頭大哭,連說,天下人會如何看我?

為了轉移群眾注意力,重新樹立高大上的形象。司馬昭命鄧艾、鍾會伐蜀。最終果然如他所說,“取蜀漢易如反掌”。

取得蜀漢後,司馬昭被封為晉王,他的聲望再次刷新高度。

這時,司馬昭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了。

司馬昭考慮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嫡長子司馬炎,另一個是次子司馬攸。

(司馬炎劇照)

相較而言,司馬攸更得司馬昭喜愛。他從小聰明伶俐、性情溫和,長大後不僅文采斐然,還親賢遠佞,朝野對他的評價很高。他的才能和威望,都在司馬炎之上。

然而,司馬攸雖說是親生兒子,卻因司馬師沒有兒子,被早早過繼給他入嗣,因此,他是司馬師倫理上的兒子。

當初司馬師為了完成司馬代魏的事業,顧全大局,將身後之事,都託附給了司馬昭。

司馬昭每每想到這些,便總是感慨。司馬家走到今天,其實是司馬師的功勞,所以他有意封司馬攸為世子。

司馬炎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是怨恨。不過,還不等他有所表示,朝中以何曾為首的大臣們,便極力反對立司馬攸為太子。大家據理力爭,稱自古都是嫡長子繼位。再說司馬炎又英明神武,且“發委地,手過膝”,正是明君之相。

司馬昭聽從了大臣們的勸諫,於是在265年的5月立司馬炎為王太子。

誰知,司馬昭才立下太子,不久他便“中風而卒”。

那麼,司馬昭的死是不是司馬炎下的手呢?

司馬炎建立晉朝後,他手中的亡國之君有曹奐、劉禪和孫皓,但司馬炎並沒有為難他們,還把他們分別賜地封侯,讓他們到屬地去養老,可見司馬炎為人並非殘暴之君。所以,我認為後世說他毒殺司馬昭,不過是牽強附會罷了。

(參考史料:《晉書》《三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司馬炎之所以要毒死自已的父親是有原因的,這就要從頭說起,從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說起。

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沒兩年就去世了,司馬懿臨死前將自已的權力世襲給長子司馬師,司馬師就任撫軍大將軍,不久之後升任大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



估計是因為司馬懿作惡太多,並且活得太長,奪了兒子們的陽壽,司馬懿活了73歲,可是他的長子司馬師只活了48歲,次子司馬昭只活了55歲,相對於司馬懿來說,顯然是差了一截。

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的權力後,將司馬家纂位的大業又向前推進一大步,可惜的是,司馬師沒有兒子,而司馬昭卻有9個兒子,司馬師為了自已這一脈的香火,因此過繼了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作為自已法律意義上的兒子。



司馬師死於平定淮南第二叛後不久,本來這次平叛司馬師可以不去的,因為司馬師眼睛一直有瘤病,剛動了手術,朝廷中大數人認為讓太尉司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師的的叔叔,當時有三個人力勸司馬師親征,這三個人是傅嘏、王肅和鍾會。

傅嘏、王肅和鍾會都是司馬昭的親信,鼓動身患重病的司馬師親征,司馬昭之心,可謂用心良苦,雖然沒有直接證據指向司馬昭指使三人慫恿司馬師親征,但從司馬家一貫的作風來看,司馬昭此舉有意消耗司馬師。



果然,司馬師在親征結束後,由於受到了驚嚇,導致眼瘤發作,眼睛掉出眼框,在回師途中就病死了,正在這個時候,魏帝曹髦還想著奪回權力,結果被傅嘏和鍾會的計謀所阻,最終司馬昭成功的接班司馬師,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

司馬昭接班司馬師,這其中是否有陰謀,也不得不讓人懷疑,如果按正常來說,如果司馬師不死,再繼續活下去,他的權力將來一定會傳給自已的兒子司馬攸的,子承父業才是中國歷史傳統的繼承製度,而司馬昭卻是以兄終弟及繼承了權力,當然也有當時司馬家並沒有完全奪位的考慮。



如果司馬師能夠選擇的話,可以選擇讓兒子司馬攸接班,然後讓司馬昭輔佐,但是估計有人不願意這麼幹,但不管怎麼樣,司馬昭繼承的權力和地位,成為魏國的實際掌控者。

到了司馬昭晚年時,也面臨接班人問題,由於司馬昭是繼承的司馬師的權利,是兄終弟及,本來與傳統繼承製度就不符,因此在面臨自已的接班人問題,司馬昭一度想把自已的位子傳給司馬攸,司馬攸雖然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卻是司馬師法律意義的兒子,換句話說,在法律上司馬昭是司馬攸的叔叔,雖然他們是父子。



權利的渴望是巨大的,沒有人能不希望自已得到權力,包括司馬炎,司馬炎可是司馬昭的長子,司馬昭有意將位子傳給司馬攸,引起了司馬炎的嫉妒和不安。

如果按繼承製度來說,司馬炎身為長子,又是嫡子,是司馬昭王位的第一繼承人,現在阻止司馬炎上位的,居然是司馬昭,這不得不讓司馬炎鋌而走險。



當時的司馬炎在朝中的地位已經相當重要,官至中撫軍,他的妻子出身弘農楊氏,背後有弘農楊氏的支持,另外賈充、裴秀、山濤等人都支持司馬炎即位,於是司馬炎底氣十足,唯一要搞定的就是司馬昭。

當時天象出現祥兆,眾臣慫恿司馬昭以天子儀式遊行,司馬昭大喜,當天在宮中準備吃飯時,突然就中風了,當時司馬昭年僅55歲,到了第二天,病情就加重了,眾所周知,中風的症狀一般是半身不遂、手腳麻木、無法言語等症狀,與中毒的症狀有些類似



中風一般多發生老年人身人,在當時的醫學可沒有今天這麼先進,中風又與中毒的症狀有些類似,司馬昭死的時候,在很多大臣在場的情況下,用手指向司馬炎,卻說不出話來。

因此司馬昭一死,就有些流言流傳出來,說是司馬昭死於中毒,而用手指向司馬炎似乎是在說司馬炎就是兇手。



於是就流傳出一個說法,是說司馬炎為了上位,毒死了司馬昭,因為當時在朝中司馬炎的勢力已經很大了,而司馬昭卻還在接班人的繼承問題上猶猶豫豫的,於是司馬炎一不做,二不休,為了奪取權利的位置,乾脆毒死了司馬昭。

一代權臣司馬昭就這麼死了,死的不明不白,到底是不是司馬炎毒死的,已經無從查實,要知道司馬家可是造反起家的鼻祖,要是真是這麼回事,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司馬炎毒死司馬昭這個事情,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能夠證明,基本上屬於後人按照陰謀論腦補出來的。

司馬昭265年死去的時候,享年56歲,他哥哥司馬師去世的時候48歲,司馬炎本人去世的時候55歲,年齡都不算太大,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年齡也不算小了。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也就54歲,像司馬懿這種活到73歲的,在當時來說算是很少見的情況。

司馬懿的原定接班人是司馬師,對司馬師也是一直當成接班人進行培養的,出仕也比較早,是司馬家真正的二號實權人物。從他的婚姻到仕途,都是司馬懿進行政治利益勾兌的重要籌碼。比如司馬師的兩個老婆,就是典型的政治婚姻。

司馬師早期和夏侯玄、諸葛誕是齊名的名士,在曹叡時期受到浮華案的打擊。在曹叡去世後,司馬師在司馬懿的安排下出仕,並且提升得非常快。在司馬家的地位很快就超過了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成為二號實權人物。

在曹爽當政時期,為了和曹爽進行政治利益交易,司馬懿同意由曹爽的親黨夏侯玄出任徵西將軍,駐守長安,成為關中地區的最高軍政負責人。曹爽的代價則是,原本由夏侯玄擔任的中領軍職務,改由司馬師繼承。

相比之下,司馬昭並沒有當成接班人培養,所以出仕和仕途相對來說都沒有司馬師那麼明顯。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是毫無疑問的接班人,馬上就順利接班了。但司馬師在平定毋丘儉叛亂回師的路上突然死去,當時司馬家的第一選擇並不是司馬昭繼位,就有人提出過讓司馬孚先去領軍的方案。

司馬師沒有兒子,所以司馬昭把他的二兒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嗣。但司馬師死的時候,司馬攸才只有七歲,所以並沒有能夠順利接班,而是由司馬昭接班。所以司馬昭曾對人說,天下是司馬師的天下,他只是暫時代管,將來是要交給司馬攸的,也就是交給司馬師一支。

但在司馬昭的幕僚勸說下,司馬昭基本上逐步放棄了這個想法,確定由司馬炎接班。而且,到司馬昭去世的時候,司馬炎已經三十歲了,而司馬攸只有十八歲,還不能算完全成年。在這種局面下,大事未定之際,司馬炎自然是比司馬攸更合適的接班人。

而且,當時雖然司馬家已經完成了曹魏內部的異己勢力清洗,也做好了篡位之前的一切準備,也已經消滅了蜀漢,只剩下了孫吳尚在東南一隅負隅頑抗,但因為司馬昭掌權時,司馬懿一系的其他人的地位都還不算太高,所以司馬師、司馬昭掌權時期,司馬家的二號人物一直是威望隆重的司馬孚。

因此,在司馬師去世的時候,有人提出由司馬孚繼位,就是因為司馬孚地位更高,而且政治經驗更豐富,更是因為對司馬昭不信任,因為司馬昭之前的功勞還不夠顯著。在司馬昭去世的時候,司馬炎更是不被看好,所以又有人提出由司馬孚繼位。

以資歷論,甚至司馬孚的次子、過繼給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為嗣的司馬望的資歷和威望都在司馬昭和司馬炎之上。因為司馬望比司馬師還要年長三歲,到司馬昭去世的時候,他已經61歲,正擔任徵西將軍,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政治和軍事經驗都很豐富。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在265年這個時候,司馬昭去世,司馬炎並沒有完全的把握成為司馬家的第一順位接班人,司馬孚、司馬望都有可能排在他的前面。而且,司馬家中司馬孚一支的實力這時候遠在司馬懿一支之上,司馬炎並沒有把握能夠完全控盤。

在司馬炎繼位後,分封宗室的時候,受益最為明顯的並不是司馬懿一支的後人,而是司馬孚一支,一時之間一門十王,司馬孚被封為安平王,食封四萬戶,成為最為顯赫的宗室。一直到272年司馬炎重新調整宗室分封的時候,司馬孚一家的地位才下降了。這就是因為,司馬炎在繼位後必須安撫號司馬孚,否則他也沒有能力控制住局面。

如果只是從司馬炎個人的角度看,最穩妥的方式並不是在265年下毒害死司馬昭,自己繼位,再來受禪為帝,而是先協助司馬昭完成篡位的過程,先讓司馬昭當上皇帝,確立司馬炎為太子,並加快對他進行培養,才能保證他最後順利接班當上皇帝。


蕭武


那個時代,司馬家族人才眾多,先來交代一下幾位相關人物。

司馬懿很出名,司馬師、司馬昭是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炎、司馬攸是司馬昭的兩個兒子。

司馬昭怎麼死的?

《三國演義》寫道:帝曹奐欲封昭晉王,昭心中暗喜;回到宮中,正欲飲食,忽中風不語。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馬荀顗及諸大臣入宮問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時八月辛卯日也。

司馬昭肯定屬於非正常死亡,司馬炎有沒有毒死父親司馬昭的理由?

司馬懿去世後,繼承司馬懿職位的是大兒子司馬師。

司馬師就任撫軍大將軍,獨攬朝廷大權,第二年升為大將軍。

司馬師位高權重,可惜沒有兒子;

而司馬昭卻有9個兒子。

按照當時的社會習俗,司馬師將弟弟司馬昭的二兒子司馬攸過繼到自己房下。

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自帶兵平叛。

司馬師本來眼睛長瘤,經常流膿。

文欽的兒子率領一支部隊偷襲司馬師的軍營,司馬師受到很大驚嚇。

半夜時分,司馬師匆忙之中起來應戰,在馬背上顛簸厲害,眼珠從眼眶中掉了出來。

疼痛過分,司馬師死了,享年48歲。

按照宗法制,應該由兒子司馬攸繼位,可是,司馬攸年僅7歲,沒有能力擔當重任。

在皇宮之中,成功殺死曹髦的司馬昭,影響、權勢迅速攀升,順利接替了司馬師的職位,掌握了曹魏政權。

司馬昭剛剛繼承大將軍職位的時候,說過將來等司馬攸長大,會還政給司馬攸的。

幾年過去了,司馬昭淡忘了自己的承諾,打算傳位給長子司馬炎。

司馬昭打算傳位給司馬炎,是有理由的。

第一、於法於情,司馬昭希望傳位給司馬炎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而且是嫡長子。

傳位給嫡長子司馬炎是傳統禮法的順承;

司馬炎長期跟隨司馬昭生活,從情感上來講,比過繼後的司馬攸肯定更親近一些。

再說,司馬攸雖然也是自己的骨血,但畢竟代表的是司馬師那一支。

第二、從年齡來看,司馬炎繼承職位正是時候

司馬昭55歲時,司馬炎29歲,正是年富力強、風華正茂的大好歲月。

而司馬攸年僅17歲,只是懵懂無知的毛頭少年。

無論從建功立業方面、還是從政治經驗方面,司馬炎都是遠遠勝過司馬攸的。

司馬炎對付司馬攸這個小傢伙,肯定不費吹灰之力。

第三、從政治地位與權勢來看,司馬炎已經位高勢大

司馬炎先是擔任中撫軍,後任撫軍大將軍,這樣的職位在魏國已經很高了,僅次於父親司馬昭;

在眾多大臣的支持下。司馬昭已經確定司馬炎為晉王太子;

司馬炎妻妾眾多,妻子楊豔、楊芷出身弘農楊氏,弘農楊氏是一個大家族,實力強大;

大臣羊祜、賈充等一大批權臣都支持司馬炎。

三國兩晉時期,士族勢力極其強大,可以左右政局的,後來司馬炎的傻兒子可以繼承皇位,就是士族起的作用。

司馬炎繼承晉王之位只是時間早遲而已,絕對不會受到司馬攸的威脅;

55歲的司馬昭也不會輕易改變態度,他一定希望自己家的統治穩定堅固。

所以,司馬炎毒死父親沒有根據,司馬炎沒有必要毒死父親司馬昭。

再來看看司馬昭死亡時的症狀

司馬昭回到晉王宮中,正準備吃飯,突然不能說話、下肢僵硬。

第二天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馬荀顗及諸大臣進入王宮問安,司馬昭不能說話,用手指著太子司馬炎,然後死亡了。

55歲的年齡,正是中風高發期,司馬昭中風可能性極大,幾乎沒有中毒的可能。

司馬昭準備吃飯、還沒有吃飯時,出現了這些症狀;

食物中毒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伴有嚴重的嘔吐症狀,可是,司馬昭沒有嘔吐。

所以,司馬昭沒有中毒,當然不存在司馬炎毒死父親。

司馬昭手指司馬炎是什麼用意?

在大臣們來問安的時候,司馬昭一定心存感激,所以司馬昭手指司馬炎,是要兒子司馬炎款待各位客人;

司馬昭不能說話,手指兒子司馬炎,是要兒子向各位大臣說一說自己生病的情形;

在大臣面前手指兒子司馬炎,希望大臣們多多幫助太子司馬炎,因為在司馬昭眼裡,29歲的兒子還是很年輕的,還需要有人幫助、扶持。


數學張教員


三國司馬懿家族,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家族,特別是從司馬炎之後,更加的奇葩。這個家族,為了權力,可以自相殘殺到人神共憤的地步,也給華夏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讓漢人一度成了瀕危族群。由此,也可以大概猜測出,司馬炎為什麼要毒殺司馬昭了吧。

我們來看一下司馬懿家族的人,都幹了些什麼事就明白了,這也是司馬懿家族被後世人所鄙視的重要原因。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三父子,個個陰險狡詐,手段毒辣。但從權力交接上看,三父子似乎是相對團結的。難道是司馬家也有團結的基因?非也。

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作為長子繼承了司馬懿的爵位,繼續掌控曹魏大權。因為司馬師無子,所以,司馬師去世後,必然是兄終弟及,由司馬昭繼承爵位。這才是司馬昭和司馬師之間沒有發生爭鬥的主要原因。

司馬師“目有瘤疾”,在平淮南時,“使醫割之”。結果,剛做完手術,文鴦率軍來攻,司馬師“驚而目出”。自此,司馬師的病越來越重,很快就在許昌去世了。司馬師去世前,把軍權交給了司馬昭,完成了軍權的交接。

司馬昭接替司馬師的權位之後,魏帝曹髦準備收回大權,下令司馬昭留鎮許昌,而讓尚書傅嘏率遠征大軍回洛陽。不過,司馬昭的確厲害,沒有中計,而是親自率軍回師。司馬昭隨後“進位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後來,又加九錫,開始了篡位的步伐。

魏帝曹髦也並非一個昏庸之主,正是他說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只是,曹髦的勢力太小了,但曹髦並未放棄反抗。曹髦聯合了數位忠臣,率領300宮人,準備討伐司馬昭。司馬昭得知消息後,馬上派兵入宮鎮壓。另外一個無恥奸險之徒出現,他就是賈充。中護軍賈充(跟中護軍趙雲的忠君為國,義薄雲天,數救幼主相比,賈充就是一個渣渣)率軍迎戰魏帝曹髦。他命令下屬成濟去殺曹髦,成濟一劍刺穿了曹髦的胸部。這在西方,會永遠被人稱為“弒君者”。成濟原本應該是大功一件,結果事後,司馬昭卻以弒君之罪,殺了成濟一族。成濟成了司馬昭的替罪羊。

善惡終有報,司馬昭的報應還是來了,而且,報應他的人,還是他的親生兒子司馬炎。

司馬昭在殺死了曹髦之後,立曹奐為帝,成了魏國實際上的“太上皇”。司馬昭在穩定朝局後,派鍾會、鄧艾等人伐蜀。蜀漢隨之滅亡,三國一統的步伐開始。魏元帝曹奐因司馬昭滅蜀有功,下旨拜司馬昭為相國,並晉封司馬昭為晉王,加九錫。晉朝的國號就來源於司馬昭所受封的晉王。

司馬昭成王了,就要確立接班人,立王太子。司馬昭次子司馬攸,聰慧機敏,性格溫和,且親近賢能,樂於施予,才能和威望都超過司馬炎,司馬懿在世時,都非常器重司馬攸。只是呢,司馬師無子,所以,司馬昭將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為嗣子。這時候,司馬昭想立司馬攸為王太子,就常說“此景王(司馬師)之天下也,吾何與焉。”

這些話傳到司馬昭長子司馬炎那裡,自然會心生怨恨。因為司馬炎可不是一個善良之人,此時的司馬昭危矣。支持司馬炎的何曾等大臣,在得知司馬昭要立司馬攸為王太子之後,據理力爭,說司馬炎是:“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吉尼斯世界紀錄呀,頭髮第一長),手過膝(這劉備第二呀,讓人不免聯想,手臂長的人是不是都很腹黑),此非人臣之相也。”

當年的五月,司馬炎被立為了王太子,當年八月,司馬昭就因病去世了,年僅55歲。相比司馬懿的長壽,司馬昭死的的確有點蹊蹺。司馬炎隨後接任了相國和晉王之位,並在年底迫使魏帝曹奐禪位,登上了帝位,史稱晉武帝。

以上皆出自《三國志》、《晉書》記載,其中,的確沒有司馬炎毒死司馬昭的記錄。不過,在《三國演義》中,卻暗示了司馬炎毒殺司馬昭。

司馬昭在立司馬炎為王太子之後,有大臣啟奏,說天降祥瑞,預示司馬昭當稱帝。司馬昭聽聞,非常高興,準備迫曹奐禪位了。結果,回到宮中,剛要吃飯,突然中風無法言語。第二天,司馬昭病危,司馬炎及多位大臣入宮請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

司馬昭為什麼要指司馬炎,王太子已經冊立過了,這時候沒有特別之事,沒必要指司馬炎。所以,很多人以此推測是司馬炎給司馬昭下了毒,導致司馬昭中風,很快去世。羅貫中之所以這麼寫,應該也是當時早已經流行司馬炎毒死司馬昭的說法。

司馬炎毒死司馬昭的原因也很簡單。司馬昭更喜歡司馬攸,雖然司馬炎已經被立為王太子,但變數照樣存在。而且,司馬炎在繼承晉王兩三個月之後就逼迫曹奐禪位,可見司馬炎想做皇帝的急切。因此,司馬炎才下毒,毒死了司馬昭。

司馬炎做了皇帝,又立了“白痴皇帝”司馬衷為太子,還讓司馬衷娶了奸佞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後,導致了“八王之亂”,隨之引發了“五胡亂華”,以及晉人的“衣冠南渡”。如果是司馬昭篡位,司馬攸繼位,相信歷史將會有很大的改變。


奕天讀歷史


在古老的中國,人們對倫理綱常可謂是非常的重視,以子殺父是違逆人倫的大罪,就算是天子可以免受刑罰,但是也難以堵住悠悠眾口,不免被後人所詬病。

那麼,傳言晉武帝司馬炎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這是真的嗎?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何曹魏政權無法抵抗呢?

我們常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形容一個人野心勃勃,世人皆知。司馬昭是曹魏政權時的一名重臣,權力的日益增加,也滋養了他愈發膨脹的的野心,欲奪曹家天下,取而代之。

司馬昭出生於權貴世家,他的父親是曹魏政權的四朝元老司馬懿。自小受父親的的薰陶和影響,司馬昭也是十分擅長權謀。可能是由於父親司馬懿的原因,司馬昭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封為新城鄉候,因為他為官賢能,體恤百姓然後累次升遷,官至議郎。

曹睿死時,曾讓曹爽與司馬懿一同輔政,結果曹爽想要大權獨攬,除掉司馬家族,於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利用三千死士,成功奪權政權。

此後的朝廷之中,司馬家可謂是一家獨大,逐漸的完全把控了朝堂。由於父親司馬懿和兄長司馬師接連去世,司馬昭也就順勢接手了司馬家的勢力,成為了朝堂之上的真正掌控者。

司馬昭的行事也愈發的猖狂,帶劍著履上殿,也不把皇帝曹髦放在眼中。

曹髦雖然年紀輕輕,但也不甘心被司馬昭擺佈,成為一個傀儡,於是便想要除掉司馬昭,奪回權利。司馬昭一手把控朝堂,又怎麼會察覺不到皇帝的小動作。

司馬昭的一名下屬成濟刺殺了皇帝曹髦後,司馬昭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將一切罪責都歸於成濟身上,將他處死。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新帝,但是,朝廷已經是司馬家的“一言堂”。

司馬炎作為司馬昭的嫡長子,自小聰明伶俐,頗有其父之風。由於他的父親司馬昭被封為了晉王,因此司馬炎也被稱為“晉國世子”。

在司馬昭去世之後,司馬炎承襲了晉王之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司馬炎仍不滿足。最終在鹹熙二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退位,自己登基稱帝,建立了晉朝。也算是走上了人生巔峰。

為什麼會說是司馬炎殺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

可以說,司馬炎能夠建立晉朝,完全是其祖父司馬懿、父親司馬昭共同的努力,沒有他們兩代人揹著罵名奪取曹魏政權,壓根就不會有司馬炎篡位的機會。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說是司馬炎殺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呢?

當然,一切的捕風捉影,都是有所根據的,因為司馬昭死得太蹊蹺了,當時年齡五十五歲,生前並沒有什麼大病。死的時候竟然口不能言,只是用手指著司馬炎,很多野史就以此為根據,大肆發揮,說是司馬炎下毒害死司馬昭的。

這也並不是毫無根據,雖然司馬炎是嫡長子,而且也算才學兼備,但是司馬炎的兒子是一個傻子,精明如司馬昭一樣的人,自然清楚,傳位不能只傳一輩,還要看下一輩。

司馬昭十分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司馬攸,這個司馬攸並不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而是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的,說起來,司馬師才是司馬懿的嫡子,而且對司馬家族貢獻特別大。

司馬師臨死的時候,明明有兒子司馬攸,卻將位子傳給了司馬昭,司馬昭十分感激,後來就將司馬師的兒子過繼了過來,而且曾揚言,等自己百年之後,就讓司馬攸繼承自己的皇位。

這種廢長立幼的皇位傳承,過程往往很激烈,長子有的時候很倒黴,就以漢朝漢武帝想要廢掉太子劉據,立幼子劉弗陵來說,朝臣都一致反對,結果就有了巫蠱之禍,太子劉據明明再等幾天就可以熬死漢武帝,結果卻公然造漢武帝的反,他是腦子有問題嗎?不!他是被逼得,造反必須死,不造反也是死!

可以說,這也算是司馬炎的動機了,司馬炎出生於精於算計的司馬家族,自然會懂得其中的道理,因此,如果說司馬炎下毒害死司馬昭也是有可能的。

其實,歷史比較有趣的是,司馬炎繼承皇位後,到了他晚年的時候,因為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傻子,所以大臣就建議司馬炎採取兄終弟及的方式,讓司馬攸繼承皇位。

當然,在真實歷史上,這還是一樁謎案,關於司馬昭的死,史書中記載是死於中風,真相如何,還需要更多的飼料來佐證。


史論縱橫




司馬炎是西晉的開國皇帝,他是司馬昭的長子,司馬懿的長孫,真實歷史他的父親司馬昭是正常死亡。【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葬於崇陽陵】。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書中用隱晦的寫法暗示司馬昭是司馬炎害死的。

【昭遂立長子司馬炎為世子……,回到宮中,正欲飲食,忽中風不語。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及諸大臣入宮問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這就是司馬炎毒死自己父親的出處。

其實司馬昭沒有說兒子害死了自己,手指司馬炎有可能是另一番意思呢?有可能讓這些臣子輔佐兒子呢!怎麼手指司馬炎就是說明他下了毒呢!這裡面可以有許多說法和解釋,羅貫中佈下了謎團,故意讓後人去猜測。



▲司馬炎

其實我們可以分析下這個問題,司馬炎有必要毒死自己的父親嗎?

當時司馬昭並不是皇帝,他不過是魏國的大將軍,換言之,就相當於當初曹操的位置。司馬昭有兩個兒子,長子司馬炎,次子司馬攸,次子從小過繼給了哥哥司馬師為繼子。

司馬昭確實應該感謝哥哥司馬師把大將軍的職務留給了自己,他原來確實喜歡次子司馬攸,司馬昭受封晉王時,想立次子司馬攸立為世子,但是在屬下勸說下,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最終立了長子司馬炎為世子。

司馬昭即便篡位,他也會把世子司馬炎立為太子,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如此看來,司馬炎沒有理由毒死父親。這太子早晚是自己的,他何必冒天下之大不諱?



▲司馬炎

更何況司馬昭始終沒有篡位,司馬炎的皇位是魏帝曹奐禪讓而得來的。再者說了,世間“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畜生尚且如此,何況人乎?所以說司馬炎毒死父親司馬昭之說是無稽之談。


秉燭讀春秋


司馬炎毒死其父司馬昭的說法來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殺父的動機是司馬昭不喜歡司馬炎,而偏愛次子司馬攸,並有意立司馬攸為世子,因此司馬炎起了殺心,故意在酒中下毒,司馬昭飲酒之後,中毒而亡。死前雙目直視酒杯,指著酒杯還沒來得及說話便死去,而此時司馬炎在一旁侍奉,並無半點傷心,由此判定司馬炎殺父。

正史上記載是司馬昭是中風,中風的原因是司馬昭滅蜀國俘虜了後主劉禪,為試探劉禪是否有野心復國,當劉禪說出:“此間樂,不思蜀”時,司馬昭看到劉禪的窩囊相,禁不住哈哈大笑,突然身到地。文武官員看他時,他手指司馬炎還沒言語便死亡了。

咱們雖不是史學家,但是通過資料看,我傾向於中風而死。理由是:如果中毒一定有嘔吐物,或者是七竅出血,現場有異味,這些資料沒有記載。而中風的跡象符合臨床經驗。

再是司馬炎毒死其父的動機尚存疑點。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而司馬攸是次子,就算司馬昭喜歡司馬攸,此時司馬攸已經過繼給司馬師為繼子。司馬昭在世時並不是帝位,只是大將軍毒死其父於篡權奪帝的意義不大,反道是引起魏國其他人的反感,就是司馬炎的部下也不會饒恕他的罪過,不會輔佐殺父的叛逆賊子。

事實是司馬炎繼承司馬炎的晉王位後威逼魏帝曹奐,曹奐禪位給司馬炎。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最後滅了吳國統一中國。


海納百川233699882


怎麼會有司馬炎毒死自己父親的謬論?司馬炎身為司馬昭的嫡長子,繼承晉王之爵乃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他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毒殺自己的父親嗎?真是荒唐之至。




司馬懿共有九個兒子,但只有司馬師和司馬昭屬於人中之龍,在父親身邊歷練很多年,兩人能力都很突出,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高平陵之變後,太傅司馬懿獨攬大權,他的兩個兒子都被安排了重要職位,司馬昭因功被封為新城鄉侯。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繼承父業。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試圖擺脫司馬氏兄弟的控制,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可惜計劃洩露,三人被司馬師誅殺。同年,曹芳被廢,改立曹操之曾孫高貴鄉公曹髦為帝,不想曹髦同樣是個硬骨頭,堅決不受司馬家族的擺佈,不聽臣下苦勸,率領一班烏合之眾興師討滅司馬昭,結果反被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使偏將成濟刺死,在這之前,司馬師因眼傷復發病死,魏國大權已盡落司馬昭之手。




司馬家“兄終弟及”的權利傳承在當時來說是最佳的選擇。司馬師沒有把權利移交到其他兄弟的手上而是給了弟弟司馬昭,正是考慮到當時複雜的政治形勢,唯有司馬昭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為使大權不至於旁落,老謀深算深諳權術之道的司馬昭是最佳的人選。而且司馬昭也不負眾望,在處理了曹髦後,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魏國三路大軍並進,鄧艾偷渡陰平,後主劉禪獻成都投降,蜀漢亡,司馬昭因滅蜀有功被晉封為晉公,加九錫大禮。魏景元五年(264年),魏元帝曹奐加封司馬昭為晉王、相國、九錫大禮如舊。至此司馬家族完成了最後的政治累積,離篡國自立不過一步之遙了,此時的東吳早已成為強弩之末,已經不足為慮。




司馬家族兩代榮光,地位顯赫,發動高平陵事變族誅曹魏宗室曹爽,不惜犯下“弒君”大逆之罪指使成濟殺害魏帝曹髦,滅蜀首功累積了巨大的政治資本,司馬家族走的每一步都可謂膽戰心驚,但三次冒險皆成功無疑更加穩固了司馬氏的地位。作為第三代的司馬炎,順利接班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他的接班之路卻並不見的有多順利。





畢竟司馬昭不是隻有司馬炎一個兒子,在最初,司馬昭其實更中意的是司馬炎的同母弟,次子司馬攸,並有意讓司馬攸繼承晉王之位。然而,自古以來,“長幼有別,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司馬炎和司馬攸都是文明皇后所生,都是尊貴的嫡子,自然是“長幼有別”了。司馬炎身為嫡長子,盡佔優勢,而且司馬昭的心腹何曾、賈充等人都支持司馬炎,司馬炎完全不用擔心坐失世子之位,晉王之位始終還是由他來坐。




鹹熙二年(265年)在眾臣的強烈要求之下,司馬炎被冊封為晉王世子,名分有了,地位自然也穩固了許多,之後針對司馬炎晉王世子的身份再無異議,司馬炎所要做的就是做好他的王世子不要犯錯就行。同年八月,55歲的司馬昭中風猝死,司馬炎順利接班,受封晉王和相國之位。鹹熙二年(266年)十二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繼帝位,改國號為晉,中國進入晉朝時期。


因此,什麼司馬炎毒死父親司馬昭之說完全是無稽之談,捕風捉影。司馬炎身為嫡長子,佔據最大的優勢,更何況當時幾乎所有的朝臣一邊倒的支持他,他根本不可能冒著被廢的威脅去做“弒父”的大逆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