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開國大將徐達二子徐輝祖和徐增壽如何評價?

小龍女5505


明朝開國功臣魏國公徐達家族在明朝時期最為顯赫,一王兩國公一直延續到了大明朝覆滅。中山王徐達的魏國公爵位由徐達長子徐輝祖繼承,而定國公則是由四子徐增壽自己掙回來的,只是非常的不光彩。

徐達家族能夠顯赫整個明朝兩百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女兒嫁給朱棣,後來成為了明成祖的皇后,也就是說明朝至朱棣以後的所有皇帝都帶有徐達家族的基因,算是明朝時期最為穩健的外戚。

朱棣在北平發動“靖難之役”,徐達此時三個兒子(三子徐添福夭折)的立場各有不同。繼承魏國公爵位的徐輝祖雖然是朱棣的大舅子,卻是個堅定的平亂派,主張對朱棣進行強硬態度,軍事討伐,並且被建文帝朱允炆任命為平亂主帥;次子徐膺緒任尚寶司卿,後升至中軍都督僉事,世襲指揮使,也就是把禁軍交給他掌管;四子徐增壽卻是個典型的“內奸”。

徐增壽在朱棣造反初期就投靠了朱棣,而且還是主動與朱棣取得了聯繫,主動給朱棣傳遞關於朝中的動態,按照法統來講,他就是典型的叛徒、內奸、賣國賊。

徐增壽並沒有等到朱棣靖難成功,反而因為事情暴露,被建文帝朱允炆殺了,按照徐達家族對明朝的貢獻,以及徐輝祖、徐膺緒在朝的地位來看,建文帝堅決的殺了徐增壽,可以想象他對明朝的破壞有多大,才引起了朱允炆不給徐氏家族情面,堅決除掉。

徐增壽死在黎明之前,朱棣最後還是靖難成功,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登基當了皇帝,明成祖登基後,一方面對建文朝的臣子進行清算和清洗,一方面對靖難功臣進行了封賞。

徐達留下的這三個兒子很有意思,徐輝祖作為堅定的平亂派並沒有受到朱棣的責罰,甚至都沒有削掉他的爵位,依然讓他繼承了其父徐達的魏國公爵,而次子徐膺緒因為沒有爵位,且擔任過禁軍重要的職務,被朱棣免職,並貶為庶民,被建文帝殺了的“內奸”徐增壽卻迎來人生高光時刻。

死了的徐增壽被朱棣追封為“定國公”,其爵位令其兒子繼承,國賊變成了功臣。

從某種意義來看,真正繼承了徐達忠義勇猛,忠君愛國的是其長子徐輝祖,把國家和朝廷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至於朱棣是不是他的妹夫,他們有沒有親戚關係並不重要;徐增壽的做法在國家層面來說絕對的是賣國賊,從他可能的政治投機以及親情考慮來看,又符合人性。

朱棣對徐氏兄弟的態度同樣看得出來,他對徐輝祖是敬重的,並不是因為徐輝祖是朱棣的大舅子,而是徐輝祖的那種正直的忠君思想是維護王朝統治,鞏固皇權的精神力量。至於徐增壽,朱棣則完全是處於親情關係考慮了。


沉墨I方之城


徐達明朝開國功臣一代猛將,一生忠勇戰功赫赫威震天下名揚四海。生有四子一女其中二子早亡三子結局稍好,一女成為明成祖皇后。長子徐輝祖襲父魏國公爵位,四子徐增壽官居左都督,這對兄弟卻站在了對立面各為其主結局最悲慘。徐輝祖忠於建文帝,明成祖奪位後被削爵軟禁鬱鬱而終,徐增壽成了明成祖內應,為他竊取機密事洩慘死於建文帝刀下。


小龍女5505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交代一下大明的開國元帥徐達。徐達可謂洪武武將第一人,他早年參加朱元璋的起義軍,為朱元璋奪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最終卻由於背疽發作而死。關於他的死亡原因,野史中還有一種說法,說當徐達被召歸京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已經開始逐漸康復,但是朱元璋聽說後便親自到府探望,並使用所帶浸過白馬汗的毛巾幫其擦背(據說白馬汗有發的功效,身有創傷者勿用),結果最終徐達背瘡復發而亡。也就是說,有人鑑於朱元璋所做的種種兔死狗烹的迫害功臣的做法,懷疑徐達也是被他害死的。

徐輝祖,徐增壽分別是徐達的長子和四子,而徐達的長女就是朱棣的皇后徐妙雲,鑑於通過靖難之役,朱棣奪了自己父皇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朱允炆的天下,這一家人在朱棣,朱允炆叔侄的這場爭鬥中也是處境微妙,立場各異。

徐輝祖作為徐達的爵位繼承人,一直忠心耿耿,努力的維護著朱允炆的法定地位,據說靖難之役,他曾參戰,並做了頑強抵抗,但是最後由於朱允炆誤判而被調回京。朱棣攻打南京時,他也進行了奮勇抵抗,可惜還是敗了。朱棣進城後,他跪在徐達的祠堂裡面,不願出去迎接朱棣,朱棣問他話,他也不願搭理。最終朱棣廢掉了他的爵位,放他回了徐府。就他一生而言,可以說是內心糾結的,作為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子和爵位繼承人,他沒有盡到忠,雖然努力了,但是最終還是由於與朱棣的親戚關係而苟活於世。而從另一方面而言,如果傳聞是真的,徐達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那他在忠孝間的抉擇,也可能是被他自己所唾棄的。他心中的苦楚和糾結可想而知,這也造成了他在39歲的時候就早早的過世了。

相對而言,徐增壽就沒有這麼糾結了。他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站隊,並始終如一的堅持了下去。他幾乎可以稱之為朱棣安排在朱允炆身邊的棋子。到了建文四年,朱棣的大軍渡過長江,打到南京城外時,他竟然還公然準備裡應外和。《明史·恭閔帝本紀》中就明確記載:“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據說當時朱允炆還親自求證,因為他無法應對而被當殿斬殺,享年28歲。後來朱棣登基後,感念他的忠心,追封其為定國公。與其長兄相比,徐增壽算是活的瀟灑的,雖說因此喪命,但也可謂要仁得仁。

總之,在那場涉及親情和忠君的兩難選擇的事件中,徐氏兄弟的立場是尷尬的,他們各自做了自己認為對的選擇,雖然都因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是相對於方孝孺那樣慘死並波及家族,子弟的忠臣下場而言,還算是損失很小的。


梓元小維


這就是古代的大家族的兩邊下注,一個人跟隨建文帝,一個跟隨有膽量反朝廷的燕王朱棣,這樣不管誰贏了徐家的富貴還可以延續,避免了一面倒而被對手贏了,一朝富貴盡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