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新農微視野


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出行不易,所以在出門前,如何打點行李成了一件值得細細斟酌之事,為此,古人有許多經驗總結,並因此產生了一些凝結了人們智慧的民間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就是這樣一句俗語。

“出門千里不拿針”是說人們出遠門的時候,不要拿像針這樣的物品。這裡的針,並不是特指,而是泛指像針一樣細小、無足輕重的物品,之所以會有這種認知,是基於多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古代,“出門千里”非常不容易,路途遙遠,行路艱難,人們出行工具主要是車、馬、騾子、驢之類的,許多人甚至是步行,千里路程要在路上行走很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出行所帶的行李,就要以輕便實用為主,像“針”這種無關緊要的東西儘量少帶甚至不帶,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農村的另一句俗語“千里不捎針,萬里沒輕擔”,也側面證實了這句話。

二是從“針”本身的特點來說,它是必需品,家家戶戶常備,而且不容易磨損,並不因為我用過而影響別人再用,所以,出門在外,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向別人借來使用。何況,針這種東西,太過細小,容易弄丟不好找尋,自然能不要帶出門。

三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拿針”也可以理解為不拿起針來使用,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出門在外的男子而言,因為在人們看來,針線是女人常用之物,男子“不拿針”既是告誡他們要做自己該做的事,也是提醒他們要時刻牢記家中親人期盼他們早日歸來。

現在,道路越修越暢通,汽車、高鐵、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越來越方便,人們的出行越來越頻繁,“出門千里”不再困難,“針”更是成了少見之物,許多家庭都不一定會有。“出門千里不拿針”似乎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得出經驗:出門在外,儘量少帶無關緊要的東西,不給自己的行程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在人生這趟旅程中,我們同樣要學會抓大放小,儘量不帶無關緊要的東西,把那些不重要的、細微的、負面的東西統統丟掉,輕裝上陣、輕鬆前行。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農村的俗語是非常多的,很多講得都挺有道理的。今天就來說說“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表面說的意思,但是到底為何會這麼說,不少人就說不出道理來了。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為何這麼說?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說出門去遠地方,那就不要拿針。這句話說得有點突然,為什麼不能夠拿針呢,拿了又會怎麼樣呢,相信很多人都會在思考這個。有的人就會在想著出遠門拿針好像也挺正常的,畢竟同門在外衣服容易破,到時候拿了針直接就可以縫補了。

其實農民能夠說出這樣的俗語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老農看來,至少有這幾個說法。

1、出遠門不能帶無關緊要的物件,以免增加負擔

在以前出遠門,那可都是需要走路的,可不能夠像現在一樣一個行李箱什麼都裝完的。一般來說帶一些主要的物件就可以了,如果連針這種無關緊要的東西都帶,那根本是帶不過來的。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出遠門就不要在意一針一線,拿到重要的東西上路就可以了。

2、出遠門路途遙遠,太小的東西容易丟了

出遠門路途遙遠,一些大件很容易知道丟了沒丟,但是拿針這種不重要的東西,很有可能在半路就直接丟了。因為太小了,丟了也是非常難找的,基本上找不到。再者針也是不值錢的東西,帶了容易丟,還不如不帶,直接問過往的人家借就可以了。

正是由於上面這兩個考慮,農村就有了這樣的一句出門千里不拿針的俗語了。不知道大家還有其它什麼說法呢,有的話可以說出來。


深山老農民


大家可能都看過《喬家大院》,每次喬致庸出門辦事,基本都是一走一年甚至是幾年,那可真是出遠門了,走一次要備足各種所需的物品。在那個年代,不同於如今的時代,即使千萬裡,也是幾個小時的路程,可以無需帶任何物品,一塊手機就可以玩遍祖國的東西南北。

過去的舊時代,別說像喬致庸那樣的商人,就算普通老百姓出趟遠門,也是要備足吃的穿的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至於針頭線腦的無關緊要的東西,不帶也罷,帶在路上著實是個麻煩。不能說一點兒用不上,可也沒啥大用處,本來帶的東西就已經夠多了,所以我認為“出門千里不拿針”的意思是,可帶可不帶的東西就不要帶了,多一樣都是麻煩,到時候掉了可惜,還要花費心思時刻留意,所以能不拿的物件就不拿了。

現在的大學生就是這樣,每次寒暑假開學的時候,家長恨不得把家裡所有好吃的東西,都塞進孩子的包裡,可是大學生們並不領情,他們什麼也不想帶,只拎一個簡單的拉桿箱,輕鬆自如的往返於家和學校。



現在的孩子們用不著步行或者趕著趕著牲口出遠門了,他們卻不肯多帶一點點的物品,更何況在久遠的落後年代,出遠門大多是靠著雙腳的,多帶一根針也是負擔,有句話說遠路無輕擔。


一品小十六


出門千里,路途遙遠,尤其是在古代,不像現代這麼交通便利,所以千里的路程大多數是靠步行馬駝的,所以也不便於帶很多的東西,“出門千里不拿針,帶上路途有一斤”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千里的路,當然除了必要的吃穿用外 其他的東西儘量不要去捎帶。



你走你的千里路,至於東西,自然不必要去帶,你只需要帶上心意,捎上話,自然而然就到了。所謂千里路,情義自然很重。

這句話顯然表明了,積少成多,量變達到質變的效果,雖然一個針很輕,但是帶到千里的路途上,尤其是在古代那麼遠 結果可想而知了。

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出差,出遠門,會加強,都不願意拿太多的東西,因為太重了,尤其是你一個人的話,那就更加不願意去拿去帶了,更就不要說給別人稍什麼東西了,自然心裡是一百個不願意。雖然現在交通便利,但是上下樓梯也得需要自己肩扛手提才能到達目的地。



還有就是路途遙遠,給別人帶針,很小,但是有很容易丟失,像古代,兵荒馬亂的,路途上還有匪盜,保不齊就丟失了,這不是耽誤事情嘛!所以說還是儘量不要帶東西,尤其是給別人稍東西儘量不要。

再說了現在快遞業務這麼發達,解決了很多的問題,通常都是人和東西差不多同一個時間到。


這就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你一起說說三農的那些事兒!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寧寧說的話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俗語是舊時代的人根據當時的情況,對生活總結,是非常有道理的;“千里不拿針”就是如此,它告訴即將遠行的人需要注意的事。

“出門千里不拿針”,出門千里,不一定是到千里之外,而是出遠門的意思;針在古代是縫補衣服的工具,很小,每家必備,是尋常之物;這裡不一定指的是針,而是指無關緊要的物品。

在古代,條件不好,交通不發達;外出大多騎驢,騎馬,或者坐轎,但這是有錢人的做派,普通的窮人出門,都是靠步行;如果出遠門,就幾乎都是步行。

那麼,為什麼“出門千里不拿針”呢?人行千里,免不了衣服破了,需要縫補,這時候針就正好派上的用場;之所以勸誡遠行的人不要攜帶針,因為針是一種很微小的東西,遠途跋涉,很容易丟失;又很平常,隨處可見,也不值錢,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買到,或借來使用;遠行帶針是可有可無的事,所以遠行帶針是不值得的事。

第二個勸人不帶針的原因是,千里無輕載。在古代,出遠門的人是需要攜帶很多東西的,如衣服,食物,雨傘這類這些物品品,長途跋涉,是非常辛苦的,而攜帶東西的多少,決定了他們辛苦的程度;人在疲憊的時候,即便是很小的東西都會成為極大的負擔。所以古人告誡出遠門的人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外,不要攜帶可有可無的東西,即便很小,也不要攜帶。

“出門千里不拿針”這個俗語在古時候,非常有道理,因為那時候交通不發達,都是靠人力;現在就沒有意義了;出門不用人力,靠的是飛機,火車等種類繁多的交通工具,即便攜帶很多東西,也不會怎麼辛苦。更不要說針之類的細小物品。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俗語是古人根據生活的經驗,留下的智慧,句子簡短,但內容飽滿,有時三五個字就道出了人生百態,又因為句子押韻,便於傳播,一直廣泛的在農村流傳,可總有例外,例如“出門千里不拿針”直切主題,既不押韻,也看不出包含了什麼道理,怎麼就能成為俗語傳承下來呢?

【古人對出門和回家是看的非常重要的】,自古就有“七不出八不歸”(七:柴米油鹽醬醋茶,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一些老話俗語,來強調出門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出門還挑日子,決定哪天出發,家裡的女人總會再三囑咐,雨天帶傘,晴天帶帽,路上的乾糧水準夠。

【可怎麼有出門千里不拿針的說法呢?】關鍵就在“出門千里”,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千里不過是動車2-3個小時,快的很,沒覺得有多遠,可對於古人來說,千里就是非常遠了,最好的馬日行不過千里,而對於普通人來說,走千里,等於是長途跋涉。

古代不不像現在這麼繁華,沒出三步就有村莊,可能十里八里都沒見一個人,這樣的環境下,有些東西就不能帶了,例如針。

為什麼不帶針呢?這就有好幾種說法

1)出遠門,不痛不癢的東西不帶

出遠門,穿的衣服肯定是專門選過的,不至於破破爛爛,這針肯定是用不上,帶著針就是多餘了,而且針比較鋒利,長途跋涉,一不留神可能還會扎住自己,所以為了方便,類似針這種不痛不癢的東西,就不要帶了。

2)父母在不遠游,家有嬌妻捨不得

針是用來幹嘛的?自然是縫衣服啊,衣服本就不容易爛,帶上針,意味著長時間不回來了,這不帶針,就是一種期盼,希望外出的男人早日歸家,有道是“父母在不遠游”,不陪伴在父母身邊視為不孝。家裡要是有嬌妻,也會難以忍受長期的分開。

3)大男人志在四方,針線活是女人乾的事,出門在外,當以事業為重

古人男主外女主內,出遠門十之八九是男人,男人帶針,是會被同行的人笑話的,有道是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應該會針線活,帶著針算哪門子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娘炮。它也指男人在外要頂天立地,不要像個會針線活的女人一樣婆婆媽媽,所以不應該是帶針,而應該是帶著盔甲。

總結:到了今天,不管男女,出遠門,也沒見誰帶著針線的,特別是男的,雖然有行李箱,但也不會準備針線,就算衣服破了,也不會去縫上,有那個大男人帶針線的,下面舉手,看看多嗎?


農人解說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以前的年代,人們出行是大事,由於交通物流不方便,不像現在千里做飛機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以前的年代出門千里是一年或幾年才能來回的事情。所以關於出行,也有很多說法,比如說,“出門千里,勿食枸杞”,“出門千里不如家裡一里”等俗語說法。這些說法都是說明了在家前日好,出門一日難的說法,同時也教導人們外出的時候千萬記得不要忘了家,忘了家裡的女人。

這個出門千里不拿針,其實還有後面一句話,那就是“帶到路途有一斤”,這裡的針是泛指,指的是雖然很微小的東西,但是由於出門千里,路途遙遠,旅途勞累,所以一個像針一樣的東西,也可能會感覺重一斤。那麼如果要是出門再拿其他的東西,那麼重點就更大了。所以這裡第一個意思就是出門的時候,最好要簡裝出行,儘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否則會給外出旅途增加很多累贅。使旅途更加辛苦。

再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針線是女人常用之物,如果出行的人連針都備齊了,那麼證明在外的過程中,自己把女人的事情都做了,那麼就不會想念起家中的女人了,這裡的不拿針,和勿食枸杞是一個道理,就是告誡人們出門在外,要時刻想念家裡的女人還在等待著自己的歸來。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大家關注。

響水大米


在古代,由於交通工具不發達出遠門帶東西一般都是肩挑背扛及其勞累,路途遙遠包裹會感覺越來越重!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有體會比如一桶油你剛提起來很輕鬆,提遠了會感覺越來越重!所以增加一根針的重量都不願意的;

還有一點就是古代交通道路都不發達,出遠門經常會十里百里荒無人煙,帶著包裹也擔心有打劫的,為了安全考慮也不願多帶一根針免得掛心!

綜上所述古人說(出門千里不拿針)是有一定道理的!


鄉村草莓大哥


有些農村俗語很有意思,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可能表達比較深刻的道理。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道理呢?

出過遠門的人都知道,即使帶的東西不多,長途奔波都感覺帶的行李是累贅。特別是春運時擠火車,兩手空空都很難擠上車,帶著行李更頭疼。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長途奔波,不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要攜帶。針線對於出門在外的人,幾乎是很少用,不是必需品,長途奔波儘量不要攜帶。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還可以這樣理解。長途奔波,不宜攜帶易丟失的小物件。針線很容易丟失,雖然不佔空間,但容易丟失很難找。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帶針”,比喻無關緊要不值錢的東西不要帶。以上是昕瑞生態的理解,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農村俗語的呢?


昕瑞生態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自有其道理在裡面,但更多的是有人誤解老話的真正意思。針頭線腦的,其實是人出行必備的工具,萬一路上有需要縫補的衣服,那針頭線腦就能派上用場了。

因此農村老話說的“出門千里不拿針”並不是說不讓拿針,是說不要拿無關緊要的東西。很多的老話都在講路遠無輕重,比如路遠無輕重,一根稻草壓死人。再比如千里不捎針,萬里無輕擔。其實意思是說,出門在外的,拿的東西多了,是個累贅,不方便出行。

“出門千里不拿針”指的是給別人捎東西不要捎針頭線腦這些小東西,沒什麼實際意義,哪裡都有這些東西,要捎帶就捎有用途的東西。比如急需的的在外面沒有的東西。這樣也不容易在途中遺失了,因為針頭線腦太小了,不小心就會丟失,不好交差。

“萬里無輕擔”,人行萬里,旅途跋涉很辛苦,背的東西多了苦不堪言。因此就有輕裝上陣的說法。走的路遠,就算是一根稻草也能壓死人的。至於民間說的“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則是從禮節方面說的,和“千里不捎針”沒有關係。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其實針頭線腦在路途中最重要。古人出遠門,全靠腳行,衣服容易被掛破,就要自己動手縫補,沒有針頭線腦就很麻煩了。因此,在以前人的行李中,針線包是不可或缺的必備物品。

另外,“出門千里不拿針”,我總感覺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父母在不遠游”,做父母的總希望外出的兒女早些歸家,不要在外面逗留很久的意思。你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