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怎麼感覺不到年味?

商洛小進


年味沒有的,有些公司過年要加班,親戚朋友根本湊不到一塊啊,過什麼年


腳踏28大槓高速飆車


簡評:年味與富有和貧困沒有關係。

就說上海~我兒子跟我們聊天也說在上海過年太冷淡了,是因為,一,上海市是一個國際型大都市,各國人各省人各族人都有,只是一個“陌生人”的世界,除過原本不到十分之一的上海人,沒有相鄰的鄰居和親朋。二,逢年過節只有國家政策和商家廣告是統一的,其餘的生活空間就是自己的小樓,活躍的時候出去旅遊,長期陪伴的是上班公司的同行和家裡的電視電腦和手機…所以在上海過年感覺不到老家的年味。

話又說回來,也要誇誇上海!大城市每日每時車海人流,來來回回都是互相招呼,都說普通話和文明用語,街道小區一片寧靜,繁華的大都市已經呈現了一個“文明的世界,和諧的世界,繁華的世界”!











團圓83


說起過年就會拿以前過年來比較,以前是多麼的開心,孩子們好像盼了一年似的,終於等來了!家家戶戶喜盈門,鄰舍隔壁客客氣氣,互祝恭喜發財!孩子們百無禁忌,出天出地,新年裡大人是不會請小寧吃生活額,罵也不作興額,新年新時大吉大利,家裡大人儕曉得哪能噶把一個年過得紅紅火火,喜慶歡樂,再窮額人家都會得做好過年的準備,哪一天大掃除,哪一天燒香拜佛,哪一天汰被頭,哪一天磨糯米粉、做蛋餃、做八寶飯、燻魚、辣白菜、鹹肉……過年前的一個禮拜就開始忙忙碌碌了 ,弄堂裡瀰漫著一個過年的特別的氣氛,至於大年夜放炮仗,一般性人家都會買一些高升、小鞭一二百響,大年夜、接財神放一放,意思意思可以了,後來窮放八放,放得來弄堂裡馬路上不好走人,濃煙滾滾,那是80年代之後了,確實有禁止,會闖窮禍的。現在的過年怎麼能和以前比呢?那些老人都過世了,他們是懂生活的,對傳統的東西是熟悉的,他們在,屋裡兄弟姊妹多,跑來跑去做人客,現在是淡化了,平時上飯店都是家常便飯,吃啥儕差不多,無所謂了,年輕人麼正好利用假期外出旅遊了,家家過年從簡,就迭能混混過去拉倒了。


允㧱


看了好多回答沒幾個說到點上的。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沒有人會刻意過年買新衣穿新衣了,吃的更是平時就像吃啥有啥,但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現在這一代基本都是獨生子女!老一輩的年紀大了,走動也不方便,獨生子女又沒兄弟姐妹,也就沒有小時候一大家族在一起熱鬧的景象了。現在的獨生子女,說難聽的,以後父母不在了,除去孩子,和你有血緣關係的人基本也就沒了,其實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bestyaozf


不是說在上海感覺不到,只要是在城市裡都感覺不到年味,年味最濃的地方只有老家農村裡,穿著新衣人人見面都恭喜新年好,手裡提著禮品走親朋好友家拜年,家家戶戶堂屋八仙桌上吃飯喝酒的熱鬧氣氛才能體現過年的感覺!


四子1651


近年來上海的年味的確是越來越淡了,真是懷念小時候在的記憶。我仔細想了想,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1、以前為什麼一到過年,再不聯繫的親戚也會聚在一起吃頓飯,嘮嘮近況?因為有祖輩這個大家長在,他們就好像是股凝聚力把血緣這東西牢牢地栓在一起。隨著時代更迭,老一輩們相繼離世,這股力就散了,慢慢的,大家聯繫就少了,再慢慢的,過年也就不走親訪友了,久而久之,也就淡了。

2、上海外環內禁放煙花爆竹!這個我真的要吐槽,雖然說是對空氣質量居民安全有利,但煙花爆竹不就是過年的象徵嗎?古人都說爆竹聲中一歲除,不放鞭炮的過年哪像在過年?!

3、有些上海人為了追尋這年味,感受過年氣氛,會選擇去外地過年,比如周邊地區的農家樂等;有些忙了一年的上班族也會選擇過年期間的長假帶著父母去旅遊,在本地過年的人少了,年味當然也就淡了。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錢包鼓鼓,福氣多多吧!(放幾張福字給你們掃敬業福)











該名字已存在\n


在上海為什麼感覺不到年味?

人口大動遷

據2018年底公開數據顯示,上海全市常住人口是2423.78萬人,戶籍常住人口1447.57萬人。每年返鄉過年的人數可以看看下圖的虹橋機場就知道了

也就是說,過一次年基本上要有一大半的人需要離滬返鄉。這樣一樣還有多少人在滬過年呢?

加上很多在滬的老人也有家人在其他省份,大多數選擇多聚一聚。就有了長途奔襲的可能,這樣上海更加像一座空城。

親戚走動少,鄰里關係陌生

1、上海這個大都市除了鄉下一帶,其他地方的街坊鄰里很多都是不熟悉的。或者大多數上海的用戶都是好多套房子,租賃給了其他在滬人士。

2、隨著年齡的增大,年輕血脈的更新迭代,很多親戚之間都少了溝通,漸行漸遠漸無書就是這種感覺

旅遊

難得一次長假陪伴家人,很多人都會選擇和家人一區出去旅遊,順便放鬆一下已經緊張了一年的自己。

爆竹

年味最大的特使就是團聚、爆竹、壓歲、吃。在上海這邊外環內是禁放煙花爆竹的!有利有弊吧,不過還是利大於弊。但煙花爆竹不就是過年的象徵嗎?古人都說爆竹聲中一歲除,不放鞭炮的過年哪像在過年?!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在上海怎麼感覺不到年味的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卜塵古


上海人的年味就是享受安靜,你這樣去理解就可以了,想想都熱鬧了一整年了,終於可以清淨清淨幾天,讓上海人好好享受這片刻的安寧吧,中國人喜歡熱鬧,不代表中國的上海人也喜歡熱鬧,上海人既不喜歡夜排檔,也不喜歡夜生活,都是早早的回家上網,看看電影新聞萬萬遊戲什麼。



刺身黑漢堡


濃濃的年味;從灶間飄然而至

假語勿言

年味並非只有上海感覺不到,別處的年味也是那麼的淡,那麼的淡!濃濃的年味,大多數人只能在回憶中去感受年的快樂,年的味道。

往日的過年與現在的過年,到底缺少了點什麼,誰也沒說得清楚個所以然來。在苦思冥想後,發現當初的年味是從那個時候的灶間內飄蕩而出的,飄向遠處的。在各家各戶的灶間遙相呼應中,烘托出年的味道來。

舊時候的灶間(現在稱為廚房),灶間內有點灰暗,一座土灶,由石板、磚塊、泥土、石灰(後來用水泥)等材料構築而成。長方形的灶臺,分上下二個層次,灶梁頂和灶臺頂。

灶梁頂內;內外放二口鐵鍋,一大一小。兩口鍋的中間放一點湯罐,湯罐用來裝水,煮飯的時候,待到飯熟,湯罐裡的水也快燒開了。這水可以用作洗碗、洗臉等,湯罐有很好的節能效果,也是先人的智慧結晶。

另一層是灶臺頂;上面有煙囪和灶經堂組合而成。灶臺頂上的高高的煙囪,穿透屋頂,伸向空中。每到燒菜煮飯的時候,青灰色的裊裊炊煙徐徐而升,煮飯時的白色水蒸汽,從灶間的瓦縫間飄蕩而出,與青灰色炊煙互相纏繞,飄浮在半空,煙霧籠罩下的整個村子,彷彿沉浸在仙境之中。

灶經堂緊貼著煙囪,灶經堂的上層用於貼灶王爺的畫像。下層一邊放油、鹽、醋等常用品,另一邊用來放火柴的雜物。以前農村人家的灶間是個溫馨之處。

臨近過年時的灶間;是父母親最為繁忙的地方,也是我們小孩子最為喜歡之處。灶間內爐火通紅,蒸汽騰騰,讓人感到要過年了的熱鬧景象,和暖洋洋的溫馨場景。如果碰到下雪的年景,在大雪紛飛的襯托下,這樣的一番過年畫卷,可以永遠銘記於心,令人難以忘懷。

到了臘月廿五日後,灶間爐火不斷,父母親進進出出,忙裡忙外。忙著炒瓜子炒花生,煮雞煮鴨,煮茲菇煮芋艿,忙著製作魚丸 、肉丸,蛋包、餃子。包粽子、製作凍米糖。等等等等,一直要忙到大年夜。小孩們在灶間喜笑打鬧,也忙著烤番薯,煨年糕。帶著草灰的番薯,香噴噴、甜餈餈的。帶著焦味的煨年糕又糯又香。這種年味至今末忘。這個時候,我們小孩子可以隨心所欲地玩著,父母親不會來罵我們一句。因為臘月二十日後,家中不再有罵人聲和髒話了。

灶間煙囪的青煙和灶間瓦縫間飄出的蒸氣,予示著一戶人家的興旺與否。在這時刻,要是有那一家沒冒煙氣,或者很少冒煙氣,鄰居和房族裡的人,就會去詢問情況,是不是有什麼困難,或有什麼原因。過去灶間裡的煙霧氣,是鄰里之間的信息源。幫助著人們互相瞭解。

現在灶間沒有了,煙囪不見了。一個時代結束了,新的時代開始了。一個時代,一種生活方式,只要適應了,同樣是美好的。


假語勿言


年味並不是現代上海人所必須需的元素了。喜歡過年應該是十二歲之前的事了。親戚們各自生活互不干涉,石庫門老鄰居原來關係遠好於親戚,下雨幫收衣服,過生日每家送上大排面+雞蛋,現在都搬得很遠。說實話我在動畫公司工作租房住那幾年,整個小區只有房東認識我。親戚鄰居淡如水,相見宛如初相識。既然這樣那就各過各的不是更簡單!沒人問你買房了嗎?有沒有在效區再搞一套別墅啊?車用了六年了有沒有換輛寶馬?為什麼不要二胎?兒子學習成績如何?煩不煩啊?超負荷忙碌了一年,是時候去休息了。帶上家人找一個賓館270度落地窗的海景房,好好放鬆幾天比啥都強。至於過年嘛,讓喜歡過年的人去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