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林如海:怎樣的父親,才能培養出黛玉這般多情才女?

文 | 臥貓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國學經典。


《紅樓夢》林如海:怎樣的父親,才能培養出黛玉這般多情才女?


對《紅樓夢》痴迷的人不在少數,甚至有人將畢生精力放在研究《紅樓夢》上,並且樂此不疲。

人們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研讀,漸漸發展為一門學問,稱為“紅學”。紅學研究者從考證、索引、評點、題詠等等多個方面,對這部清朝的章回體小說進行深入研讀,甚至像猜謎一樣去解密它。

在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中,《紅樓夢》是最特殊的一部,因為它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如今最廣泛的說法是,前八十回為曹雪芹所著,後四十回是高鶚所續。

張愛玲曾經說過人生有四大遺憾,其中之一就是“紅樓未完”。

正是因為這是一部有缺失的作品,而它完成的部分又如此精妙,才會有源源不斷的人們對它產生好奇,想要挖掘和探究缺失部分究竟是何內容。

毛澤東對《紅樓夢》的評價也很高,他曾說過“讀三遍不夠,至少要讀五遍以上。”的話。

《紅樓夢》一度是我的枕邊書,也聽過劉心武老師對《紅樓夢》的揭秘,以及蔣勳老師對《紅樓夢》的解讀。總想著有一天也來談談《紅樓夢》,那麼第一個談起的人物該是我最鍾愛的林黛玉吧?

可是這次重讀《紅樓夢》,卻不曾想第一個打動到我的人物,居然會是林如海。

林如海是小說中描寫不多的人物,他是林黛玉的父親,官居蘇州巡鹽御史。出身經商世家,卻也是書香門第。林如海家世背景深厚,既有著五代經商的根基,又是前科探花,絕對說的上是人中俊傑。

《紅樓夢》整部書中,對林如海的正面描寫只在第二回中,而且著墨不多。可僅僅是寥寥幾筆的描寫,卻極其精準地塑造了一個謙虛儒雅的男人形象,也塑造了一個慈愛深沉的父親形象,曹雪芹的文筆可見一斑。


《紅樓夢》林如海:怎樣的父親,才能培養出黛玉這般多情才女?


讀過林如海,讓人不禁感嘆,只有這樣的父親,才會培養出黛玉這般多才多情的女子!

林如海是怎樣一個人?

林如海的家庭背景,前文已經介紹。集官宦之家、經商世家、書香門第於一身,可以說是既有權又有錢還有才。

在小說所描繪的當下,林如海剛剛被皇帝欽點為巡鹽御史,可謂官運亨通。

要知道,在清朝,巡鹽御史是正七品官職,而且鹽業是受國家直接管控的行業,受皇帝調配做鹽業督查工作,官場地位之高可以想見。

賈雨村曾經是位落魄書生,想要進京趕考,卻連路費盤纏都沒有。只好寄居在葫蘆廟中,靠為別人寫字撰文勉強換口飯吃。

後來得益於甄士隱的幫助,給了他五十兩白銀做盤纏,兩件冬衣禦寒,賈雨村才得以進京考取功名。科舉後他中了進士,做了縣太爺。可是官職沒做多久,就被人上奏參了一本,皇帝發了怒,將賈雨村革職。

被罷官的賈雨村懷才不遇,為生計,才在朋友的引薦下遇到林如海,在林如海家做家庭教師,專職教導林黛玉和她的兩個伴讀丫頭讀書。

林如海和賈雨村兩個人,無論是門第出身,還是為官能力,都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但林如海其人如何,恰恰可以從他對待賈雨村的態度上看出一二。

賈雨村得知皇帝在準備重新任用舊官的好消息,決定去求林如海出面,請他幫忙央煩賈政從中幫助疏通關係,讓他能重新做官。

這明顯是賈雨村有事求林如海幫忙,可是當賈雨村說明來意,林如海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因向蒙教訓之恩,未經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弟已預籌之,修下薦書一封,託內兄務為周全,方可稍信弟之鄙誠;即有所費,弟於內家信中寫明,不勞吾兄多慮。”

林如海的話中多次用了謙辭,比如自稱為“弟”、將自己誠意說成是“鄙誠”。不僅用詞謙虛,而且思慮周到。他照顧賈雨村的自尊心,唯恐他因為有求於人而產生羞愧之感,一開口便說自己理應報答他教授女兒黛玉的恩情,讓賈雨村的求人姿態立即變成有功該受祿,有效地維護了他的尊嚴。

不僅如此,林如海還預先考慮到賈雨村可能錢財不多,不等他開口,他就已經把一切都替他打點好。他主動提出一切花費都由他承擔,語氣極其懇切,姿態放的極低,讓對方在領受好意的同時,沒有半點兒不舒服的感覺。到賈雨村真正出發進京那天,林如海還為他預備了很多禮物,一齊放到隨行的船上。

在清朝的官場,如果說人和人之間講話使用謙辭實屬正常,林如海講話的語氣不能代表什麼。那麼他主動寫信給賈政為他謀取官職,併為賈雨村籌備一路花費,臨行還奉送豐厚禮品,絕對不能說是虛情假意了吧?


《紅樓夢》林如海:怎樣的父親,才能培養出黛玉這般多情才女?

他們二人身份地位懸殊明顯,面對賈雨村的求助,林如海很可以拿出官家的氣派來對他不聞不問。或者說,他可以表面客氣一番,實際上並不出力,這也實屬正常。

可他不僅鼎力相助,還在錢財方面思慮周全,讓賈雨村不僅沒有求人的低下之感,並且感到受之無愧。

賈雨村在事後的感受是“雨村唯唯聽命,心中十分得意。”

助人為樂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美德,距離高尚可能還有些距離。但如果能做到幫助別人,還讓別人沒有半點因為受到恩惠而產生的慚愧之心,能夠舒舒服服的領受,這的確可以稱之為高尚。

林如海對待賈雨村的態度,他的體貼和周到,無疑顯露出他的處世哲學。

所以說,作為一個男人,林如海儒雅謙遜有修養,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林如海又是怎樣一位父親?

在林黛玉十歲出頭的年紀,母親賈敏因病去世。在黛玉之前,賈敏曾有過一個兒子,可在三歲時不幸早夭。林如海也有幾房妾室,可是都沒能生下孩子。黛玉是林如海唯一的女兒,夫妻二人將她視如珍寶。

賈敏不幸去世後,賈敏的母親,也就是林黛玉的外祖母,痛失愛女,悲傷難耐。又想到林黛玉小小年紀就沒了母親,不忍心讓她孤苦伶仃,於是派人到蘇州接她來,意欲將她養在身邊,親自疼愛教養。

林黛玉不忍心在母親剛剛去世之後就離開父親,心中萬般不捨。是林如海的一席話,讓她放心乘船前往外祖母身邊。

“汝父年已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正好減我內顧之憂,如何不去?”

這段話雖然短,卻難掩一位父親的柔情和體貼。

他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露給黛玉,從一位父親瞬間化身為一個垂暮的老者。他向她訴說這些年的辛苦,表示自己已經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照拂她的生活。

聽了父親的話,黛玉“方灑淚拜別”。

而事實上,林如海真的捨得女兒離開自己嗎?

在第二回處,對林如海進行側面介紹的時候,就曾經說他將獨女黛玉看做掌上明珠,對她教養疼愛有加,“聊解膝下荒涼之嘆”。

那時妻子賈敏還在世,尚且用詞為“荒涼”,那麼賈敏離世,黛玉又離開之後,又該如何形容林如海的生活呢?

可是作為父親,他不願意因為自己的私心,而耽誤女兒的成長。

對於黛玉來說,去外祖母家,既能享受到長輩的疼愛,又能有姐妹們一處相伴玩鬧,無疑要好過在家獨自一人。

可是為寬慰黛玉的心,如果只點明這一層意思,不但不能讓黛玉放心離開,反而會讓她心懷歉疚。所以他拋出一句“正好減我內顧之憂”,讓黛玉感覺自己離開能稍微減少父親的操心,雖然不忍心,卻也只好照辦。

“正好減我內顧之憂”,這一句話抵過了千言萬語。所有的不捨和留戀都深深埋在心底,林如海對黛玉的愛全都藏在了這句簡單的話背後。

都說父愛如山,做子女的,如果已經感受到父親一分的愛,那父親所付出的愛很可能已經超出了十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很多時候,做長輩的,往往會把最深的情藏在最柔軟的心窩。他們口中說出來的,很可能並不是最想表達的,卻一定是做兒女的最需要聽到的。

林如海就是這樣一位父親,他時時以女兒的需要為先,考慮到她最細密的情緒,在離別之際,不忍讓女兒有一絲一毫的歉疚之感。


《紅樓夢》林如海:怎樣的父親,才能培養出黛玉這般多情才女?


從林如海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為人父母的道理?

首先就是言傳身教。

現在的社會中,有一句口號非常流行,甚至給初為父母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那就是“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現在的父母,拼命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給子女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讓他們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有更優渥的成長體驗。

往往在這種盲目的追求中,有一件事會被父母們忽略。那其實是一項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的的教育投資,就是“言傳身教”。

父母把自己打造成更優秀的人,從而用自己的行為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最有幫助的。

就好像林如海有待人接物的謙遜和體貼,才會培養出林黛玉對萬物的有情。在林黛玉眼裡,連一朵花也是有情感的。她的《葬花吟》把自己的命運和花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沒有一顆愛著萬物的心,是寫不出這樣晶瑩透徹的詩篇的。

而林如海對林黛玉的教養,“言傳身教”就做得極好。

另外一點是學會放手。

為人父母是一種學問,更是一個從接納到放手的艱難過程。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要學會去接納一個新的生命,學會承擔責任。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又要慢慢學著放手,學著在孩子的生命中抽離。

我們看過很多父母溺愛孩子、該放手時卻做不到放手的案例。比如90後大學生入學父母陪讀,子女婚後要求同住等等。歸根究底,並不是孩子真的沒有獨立能力,而是做父母的心態出了問題。

永遠守著孩子,並不是對孩子最理性和最真摯的愛。而在該放手時就學會放手,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像林如海這般,不僅適時放手,而且還還放得如此漂亮,這更是一門藝術。

《紅樓夢》裡的人物共300多位,每一位都代表著一種人生。

而林如海可能是書中作為父親輩裡最睿智和最豁達的一位,在他的身上,我們能學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人父母的智慧。




【作者簡介】臥貓,簡書日更達人、今日頭條青雲獎獲得者、無戒學堂簽約作者。一年讀書50本計劃進行中,擅長小說和書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