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春節馬上要到啦。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分享著團聚的喜悅,貼春聯、看春晚、集福字、搶紅包、微信拜年,處處都透著新時代的味道。

辣麼,在沒有電視沒有手機的古代,古人是怎麼過春節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從先秦逛到滿清,去看看咱們老祖宗們的春節!~

先秦

臘祭

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兕稱彼觥,萬壽無疆。

——《詩經·七月》

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 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用獵獲的物品和生產的果實酬神,感謝諸神一年來的賜予,並祈求來年的豐收和保佑。同時還有動人心魄的驅邪禳災儀式和共享豐收果實的歡慶場面。

掛桃符

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

——漢·張衡《東京賦》

漢代人每到除夕,便削桃木神荼、鬱壘二人形象立於門上“以御兇”。同時在門上懸掛葦索,供神荼、鬱壘兩個門神作縛鬼喂虎之用,稱之為“懸葦”。

由於刻木為人形太麻煩,乾脆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兩人的名字,把這塊桃木板掛在門上,稱之為“仙木”或“桃符”,相當於我們現在貼的春聯。

饋春盤

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本草綱目》

兩晉之時有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五辛盤又稱春盤,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餅、糖果等彙集在一個大陶盤裡,親友間相互饋贈、共同享用,取生機蓬勃、迎春納福之意。”

發拜年貼

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唐朝時期,年才有了節日的味道。人們拜年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有點兒像現代的“賀年片”。“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變而成。

唐太宗李世民過年時,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

賜銀幡

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

——宋·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

宋真宗起,將正月初三定為天慶節,諸官員可以休假五日,同時宮廷會賞賜宰臣金銀製的幡掛於幞頭上,以求平安。

結羊腸

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曆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

——《霏雪錄》

元代的婦女,在元日之時會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

鞭春牛

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

——明·周希曜《寶安春色篇》

明朝時候,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

鞭春牛意在策勵農耕, 開始只是一種迎春儀式,到後來慢慢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

踩高蹺

看看老祖宗們是咋樣這樣過春節的

豐年高蹺扮秧歌,水滸英雄摹演多。文武兩班分醜俊,揮扇敲鼓打手鑼。

——清代雜曲

清代年節,各廟會集市皆有高蹺,也就是俗稱秧歌。

較早組成的內容,系表現《水滸》男女英雄人物;分醜、俊兩班;以執器來分,則左棒武松,右棒張清,漁翁阮小二,樵夫石秀,醜鼓時遷,俊鼓楊雄,醜鑼顧大嫂,俊鑼孫二孃,醜扇王英,俊扇扈三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