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廣西除漢族外世居著壯、苗、瑤、侗、毛南、仫佬、回、京、彝、水、仡佬、布依等12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原居民中間,蘊藏著豐富多彩既能文藝表演又能商品生產的傳統手工技藝。在當下文化創意產業興起的大時代,一時讓人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現在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北海貝雕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北海貝雕是廣西民族傳統工藝,它以珍稀螺殼為原材料,花鳥、人物、山水、靜物為題材,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產品,將國畫的神韻、刺繡的空靈、玉雕的質感、珍珠的光澤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並集“自然美、技法美、格調美”於一身,具有純天然是認識北海、宣傳北海的重要載體,是北海的城市“名片”。

點米成畫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點米成畫》在邕寧區孟蓮街已有上百年曆史。每年準備到七夕節,家家戶戶的巧手們便開始提前製作點米成畫。畫作的主題多以男耕女織和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等傳統文化為題材,用大米、黃小米、芝麻、麥子、高粱等蘸上各種顏色作畫。展現當地村民心靈手巧,寄託了大家對家庭和睦,美好愛情的追求,以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渡河公制作技藝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渡河公”放渡的民俗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遠古的時候,民不聊生,玉皇大帝委派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女下凡,拯救受旱災的黎民百姓。仙女在人間愛上了一位飽讀詩書的英俊少年並與他成婚,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這一行為觸犯了天條,震怒的玉帝下令海龍王發威,把整片大地變成汪洋大海。一對金童玉女抱著大南瓜,浮在水面上漂流。洪災過後,他們倖存下來,開始新的生活,並繁衍後代。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便將這對金童玉女奉為共同的祖先。“渡河公”是用幾種顏色的彩布縫製成的小布人,小布人懷裡抱著一個金黃色的大南瓜,南瓜裡填充著風乾的艾草、青蒿、蒼朮等草藥,具有祛風辟邪、強身健體的作用。

古法手工餈粑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壯族的餈粑圓形、扁狀,沒有餡的,是用蒸熟的熱糯米飯舂搗碎做成,上思壯話叫做“隨”。餈粑的顏色有白色、黃色,也有紅色的。一般用晚稻香糯(十月糯)做的餈粑柔軟香甜,吃了舒心爽口。做餈粑的日子當地俗稱為“餈粑節”,各村過節的具體時間隨習俗而定,一般在冬至過“餈粑節”比較多。這種餈粑寓意著團圓,象徵著喜慶豐收。

芭蕉葉餈粑是壯族的傳統糯米制品,它是用芭蕉葉子包住糯米粉團做成的餈粑,吃起來口感軟糯,有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後讓人念念不忘。

坭興陶燒製技藝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欽州坭興陶的“窯變”藝術採用還原氣氛進行一系列特殊工藝的處理,藝術品位極高,故有“中國一絕”之稱。欽州特有的陶土,無需添加任何陶瓷顏料,在燒製過程中偶有發現其部分胎體發生窯變現象,出爐製品一經打磨去璞後即發現其真面目,並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色彩和紋理,如天藍、古銅、虎紋、天斑、墨綠等意想不到的諸多色澤,可謂“火中求寶、難得一件,一件在手、絕無類同”。稱之為“坭興珍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瑤山民歌民俗服飾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 “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

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髮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髮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壯族刺繡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壯族的刺繡源遠流長,壯族婦女自小就學習刺繡,花紋圖案多為含有吉祥意義的荷花、麒麟、葫蘆、四出錢形以及花卉和福壽等圖形,並以弦紋、水波紋、方格紋、雲雷紋等相襯,充分表現了壯族婦女精巧的手藝、闡明的智慧和典雅的審美情趣。

壯族刺繡應用十分廣泛,民間刺繡非常活躍。壯族刺繡做工精細,針針見功底,線線出效果。繡品講究整體關係,以盤金繡為主體,以密集的繡法為基調,以大面積繁繡為特色,件件繡品舒展大氣,光彩奪目,由於精工耗時,繡品經久耐用。

壯族樂器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廣西靖西縣不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開發,挖掘、搶救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壯族民間藝人的潛心挖掘和精心製成土胡、牛角胡、馬頭胡、馬骨胡等一批壯族“非遺”產品。這些樂器用實木為琴桿,以鳳首或以牛角為飾,不僅好看,悠揚的樂器還增強伴奏的表現力,像《十五貫》、《陳世美》等這些古老的壯劇表演都離不開壯族樂器的伴奏。

廣西難以估量其藝術性與經濟性誰更佔上風的八大傳統手工技藝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與您的作品有雷同之處,請留言以便修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