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學問,是學重要,還是問重要?為什麼?

Learning200


學問學問,表示的就是既要學又要問,既要有系統理論的知識,也要多問多實踐!在學習中問,在問題中學,不懂要多問,問了就要學到東西才有價值。兩者相輔相成,都很重要!另外,對於擅長自學的人可能學更重要,對於跟善於發問,善於溝通交流的人來說,可能問更重要。


書畫映象


學問學問,是學重要,還是問重要,為什麼?

一.學的重要性

提到學,我們小時候快到週歲的時候開始學步走路,在媽媽引導下開始邁步,從艱難的第一步開始,一步,二步開始,從媽媽撐扶下慢慢學步,不到一個月的學習,媽媽會故意放手,讓孩子慢慢學會平衡,摔倒了媽媽扶起再次放手,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扶起,孩子就會學會開始獨立步行,從學會一步或二步開始,一次的跌倒與爬起孩子就學會走步,這個過程就是大家認為的“學”,從完全的陌生到接觸最後熟悉掌握。

二.問的重要性

孩子咿呀學話開始,對所見所聞充滿不知與好奇,首先開始就問一些最簡單的問題,可能會問到我是從哪裡來的,狗狗為何有四條腿,魚兒能在水裡遊,這些低級可笑的簡單一問,有時真能難倒爸媽,孩子天真的問說明不知道想求來龍去脈,獲知原因這就是“問”的含義吧。

綜上所述不難理解學與問的關係,要想掌握未知,“學”與“問”都一樣重要,無法分清彼此。


蒙湘牛


學問,單從字面上看就知道有先後關係,有了學習,才通過思考,把不懂的內容提出問,內容才會有深度!

從我們祖先猿人開始,他們每天去狩獵,解決活下去的問題。當時還不懂得使用工具,但是隨著進化,腦子也越來越聰明,可以製作一些簡單的工具,發現兩塊石頭撞擊可以生火,把獵物烤一下可以很美味和營養,把一些木頭一端弄尖了才能捕捉到更多的獵物,把獵物的皮剝下來做成簡單的“衣物”,解決了寒冷的問題……這些使用工具的行為都是通過不斷學習摸索的結果,會使用工具也是人類從猿人到人的進化過程。我們的先祖從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前肢在使用工具過程中慢慢進化成更加靈活的雙手,這一系列的轉變也訓練了大腦,在不斷思考中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會使用工具也讓猿人有別於其他動物,成為食物鏈頂端的統治者。

一開始可能沒有沒有模仿的標的物,但是從解放前肢開始,猿人中有帶頭直立行走的“人”,發現直立能夠解決更多問題,後面的猿人相互模仿,這都是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又遇到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斷思考。學和問在週而復始的進行著。

問是在實踐過後才發生的行為,不知道因就不可能有果,兩者都重要,只是學而思不斷往返中迭代。


聽雨小榭2020


學問者,有學就有問,有問就有學。

學不一定就是直接地學,更多的是間接地學。所以環境是很能影響一個人的學問的。比如同樣兩個人,處在學問人中,沒有學問也會慢慢變得有學問;與之對立的是,處於不識之乎的一群人當中,想有學問也只能困於無何有之鄉。

問也不一定就是直接地問,學問的由來更多的是間接地問,即間接地問自己,一定要多過直接地問別人。老是問別人,聽別人,而不問自己,那一定學不來什麼東西,學到也無多大益處,還很可能成為有害的學問。

當然,基礎知識是一定要先學的,與問沒有關係。比方說一加一等於二,再比方在校學習的那些公式、定理、定律之類的,還有如生活與為人處事的規矩規範。但當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就一定要多問,這樣方可改變已有的事物,方可用學問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從而獲得更好更大的利益或發展空間。

學問也是有很多條件的,一是不能固執已見,二是需要自我反省,三是需要細緻與用心,四是需要持續不懈,五是要有目標,同時還得有攻關與無畏困難的準備。大多數真正的學問,是需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大多數大學問,都匿於“深山老林”之中,沒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與勇氣,就很容易半途而廢,終無所獲!



夏禾文化


學問學問,學中有問,問中有學,正是一個學者的左右兩臂,缺一不可。

學者,吸收也。上學讀書,看書看報,收看視頻教材,聆聽名家演講,都是學習的手段。人的一生就像海綿一樣,不斷的吸取前人的,旁人的,師長的,長輩的有益知識,來學習成長,豐富自己。

問者,討教也。凡遇不解事,不恥下問,也是一種快捷的方法,遠比自己去資料庫,圖書館查找原因,追根溯源,要方便快捷很多。

“益於學,且相問”,這才是做學問。

做學問的目的,就是用你吸收的知識,化作一種能力,讓你攀爬到前人和學界領軍者的肩膀上,藉助他們知識的高度,幫助你獲得更遠更深的知識視野。

然後,用做學問得來的知識,為我所用,成就你從事的事業,做出一番成績來,以不辜負提供你學問知識的前輩。


雲中一擊


一、先說什麼是“學”?

學指效仿,學習的意思。人類的發展離不了“學”。比如:菏葉是雨傘的老師,蜻蜓、鳥類是飛機的老師,蝙蝠是雷達的老師等。

二、再說什麼是“問”?

有疑惑而不解者,有時需要問的方式來解決。古人云:“為學貴知疑,知疑貴問師。問師可釋疑,釋疑則有之”,這就充分說明了問在字習中的重要性。

三、回答本題。

如果說“學”是土地,則“問”就是種子,只有兩種條件互相配合,才能長出莊稼,結成碩果。如果只有前者,就是讀死書。如果只有後者,就不會有長進。

因此,“學”和“問”都很重要,不分彼此。古往今來,兩者結合才能成大事,兩者分離則會一事無成。這也許是先賢們,把兩字通常都連在一起的原因唄!




大才21


學問,學問,學重要,問也重要。

首先說“學”。學,即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

“學”,會意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學(jiao)四聲,動詞,教導,其本義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

學(wue)二聲,名詞,泛指知識。

人,從出生開始,除了最基本的吃喝拉,什麼也不會,什麼都需要學,不停地學。

在慢慢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逐漸成長。特別是上學之後,吸取書本知識。隨著年齡增長,人們自覺閱讀,博覽群書,充盈心靈。走遍大江南北,拓寬視野。成為有學問者,或者成為某個領悟的佼佼者。即便是普通人,也在不斷地“學”,隨時隨地的“學”。

再說“問”。

“問”(wen),四聲,形聲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

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五花八門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查找有關資料自己解答,可以與人討論解答,可以請教高人幫助解答。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向老師請教,向專家學習,向身邊人學習……唯有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才能不斷地提升個人素養,豐富知識,為己所用,為人民造福。

還有一詞更重要,那就是“善思”。

若只是學和問,不善於思考,那麼所學知識只停留在表面,達不到心底或者學不深入,不能達到舉一反三,活學活用。要想把所學知識為己所用,以提高和創新,必須善於思考,勤於鑽研。人類的發現,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研發,都離不開思考。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願每個人都能愛學,勤問,善思,做一位有“學問”的人




靜聽花解語


學無涯而問不止,問無體而學有成,學的越多,產生的問題就越多,問的越多,學到的知識也就會越多,學問之道,既貴問,也貴勤,還貴恆所以我們要在學中文,在問中學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只有將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不斷思考,不斷探索,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彩虹姐的生活


學和問都很重要!

現代社會里,人們在追求價值時,過份注意學,也就是專業知識!專業人員在市場上的身價雖然比過去要高,可惜知識越尖端,精神天地越發狹窄,身心都困在專業的圍城裡,入業愈專,去趣愈遠,終致忘人忘我,這就是學和問分家,重學不重問的悲哀!

往淺處看,學問的問,正是涉獵本行以外的知識,多學本行以外的道理。問是對學的補充和反思。

鄭板橋說:“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瓊崖主人讀書好問,一問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筆晶明洞澈,如觀火觀水也。”

學為業,問為理。有學有問,才能事事洞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