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為什麼值得一讀再讀?

最近又一次讀了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這本書我已記不清讀了幾遍。

朱光潛先生《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很多不同的版本,12封信的內容自然都一樣,每個版本不同的是12封信後附的其他文章,我看過幾個版本,發現最好看的還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版本。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為什麼值得一讀再讀?

書中有20篇文章,講的很多道理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現在與大家分享幾個觀點。

關於讀書

很多人說自己忙,沒有時間讀書。真的是這樣嗎?正如書中所言,咱們比孫中山還忙嗎?比富蘭克林還忙嗎?他們尚且有時間天天讀書,咱們就沒有時間嗎?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大概是最難回答的。朱光潛先生說,讀書第一是為了跟上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二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興趣,抵制不良的嗜好。

那麼讀書需不需要選擇呢?需要的!朱先生說:“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你自己自然不會選擇,須去就教於批評家和專門學者。”所以,我們要讀經典。讀這個領域專家推薦的書。

朱光潛先生最後還講了兩點讀書方法,感覺還是很有益的。他說:“關於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為什麼值得一讀再讀?

興趣最重要

在談到選課、選專業的問題時,朱光潛先生主張根據自己的興趣,而不是跟隨大的潮流。本來你很喜歡物理,但是在家長的建議下,學習了經濟管理,這樣的例子生活中大概不在少數吧?

朱先生說:“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因此,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一味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興趣的人,就沒有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不能因為社會上這個很火,就學這個專業,而是要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民國也浮躁?

朱先生在參觀盧浮宮時,看到一群美國人在觀賞《蒙娜•麗莎》時,一晃而過。從而有感而發,寫了這封信。在信中 ,他結合國內的現狀,說了關於大家浮躁的問題。最後說道:“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對於現代青年能發生毫末的影響,我尤其虔心默祝這封信所宣傳的超‘效率’的估定價值的標準能印人個個讀者的心孔裡去;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我們總說現在的人浮躁,其實民國時期,朱先生也說當時的人浮躁。可見浮躁在哪個年代都存在,或許在現在更盛。我們的時代越來越快,但是也喪失了很多東西,這是應該警惕的。

克服拖延症

朱光潛先生的“三此(此身、此時、此地)主義”很有名:

一、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自己)去做,不推諉給旁人。

二、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再做。

三、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種環境去做。

這不正是克服拖延症的法寶嗎?在生活中,我經常拖拖拖,總是覺得明天再做也行,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以後要推行朱先生的“三此主義”才行。

野蠻其體魄

書中關於體育的論述直戳我的心。朱光潛先生說:“中國人向來偏重道德學問的修養而鄙視體格的修養。”現在對於體育的重視仍然不夠,我自己從小就不重視體育,暗暗覺得文化課學習好就行,體育好不好無所謂,和朱先生的經歷有相似之處。到現在才發現問題,如果身體不好,學習再好有什麼用呢?

我們國家現在的體育教育還是有問題,大家對於體育重視普遍不夠。大家知道鍾南山院士大學時代曾得過全運會冠軍,其實不是個例。比如和他同時代的田小明教授是國家一級運動員,我聽過田小明教授的講座,發現他們那個時代,大學生真的很重視體育。可見我們的體育教育可能比過去還不如了。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為什麼值得一讀再讀?

真心希望大家都看看這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