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飛白和枯筆是怎樣用筆寫出來的?

野鶴


搞清楚書法中飛白與枯筆的概念,就知道它們是如何用筆寫出來的了。

(江字點與工之間的連筆,山字兩筆之間的連筆,如字最後一筆與畫字之間的字與字的連筆,畫字起手的兩點之間的連筆等等都可見飛白出現;其中的枯筆也可看到)

(單個字的書寫,也可以出現飛白與枯筆)


先說飛白。書寫的過程中,特別是行草書,字與字之間的連帶筆勢,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帶筆勢,即有意無意出現的連筆。這些連筆在書寫過程中屬於次筆,對應的主筆就是字的筆劃。筆劃是必須,不能缺少。連筆在字的結構中不是必須,可有,也可無。飛白應該是出現在連筆,不能出現在主筆,如果在主筆出現是書寫之病,是行筆浮滑。

再說枯筆。枯筆,顧名思義就是筆劃墨色枯,不豐潤。枯筆主要體現在筆劃,就是在主筆。它的成因是筆頭含墨偏少偏幹,與行筆速度有關係,但是主要在筆頭含墨的多寡枯溼。

飛白與枯筆都給作品帶來墨色的變化,帶來氣勢。兩者多出現在行草書中,一般楷隸書中不出現。它們也是書寫老手筆下常見的拿手好戲,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的書寫往往不經意,也往往在書寫過程中“懶於”蘸墨,會將筆頭的“墨水”寫到盡竭。不經意容易產生飛白,墨水盡竭則出現枯筆。(END)


(國畫中也有飛白與枯筆)

【歡迎吾友關注】


錢塘泊廬


所謂“飛白”,傳為蔡邕所創。為筆墨中夾有絲白。用筆蘸墨少許,運筆時讓筆畫出現局部“燥”和“枯”的效果,歷代書家努力追求這種藝術風格,乃取其書體更顯蒼勁耳!米元章在其《虹縣詩》卷中多處出現飛白,正可體現他的“刷”字風格、追求風檣快馬的藝術境界,在筆法運用上力度很大、速度飛快,又能很好地控制墨汁的“浸滿”與“枯燥”,掌握提按,乾溼頓挫,使水墨在紙上都恰到好處,寫出來的作品峻勁幹練、奕奕有神。

而“枯筆”不同於“飛白”,枯筆常有“露白”,而“飛白”則絲絲夾白。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說:“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白古作帛,“飛白”者若飛帛也。





阿燚黃南開


在書寫書法作品時,毛筆裡的墨汁乾枯之時,毛筆在運筆過程中,會出現枯筆和飛白筆畫。


枯筆飛白之法的應用,使書法作品看上去飄飄渺渺,像煙霧嫋嫋。

飛白筆畫給人感覺比較虛幻,像雲過天空,有退後的空間感覺。


飛白筆畫和濃墨巧妙應用,會讓作品表現力更豐富。

濃墨能增強書法厚重感,讓人感覺字有向前跳的空間感。有很強視覺衝擊力。


林散之草書,毛澤東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墨色變化豐富,有濃墨,有枯筆飛白。結構險絕,豪放雄肆。(見文中插圖。)








神韻軒書法


如今學習書法的人很少有對“飛白”和“枯筆”分得清楚的,實際上兩者不但有區別,區別還很大。

“飛白”曾經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一支綺麗的花朵,它具備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其審美價值,可看作是古代的美術體。

飛白書體,書寫難度極大,恐怕需要專用筆才可以實現。

“飛白”體通常只適用於大字書法,“點畫絲絲露白,體態婉轉逶迤,一似遊霧崩雲,又近乎羅衣從風,皆如衣帶翻飛飄舞。”聽上去是不是高大上?是不是有些不明就裡?中國書法關於藝術效果描述,經常會用一些排比句羅列各種自然奇觀,本來是想打個比方說個明白,實際上聽的人恐怕會更加雲裡霧裡。

我簡單說吧,飛白就是在筆墨尚足,甚至是在飽墨的情況下,通過書寫速度加快及提按動作配合完成的。寫出來的味道就是很多平行線組成的一個筆畫,試看下圖“”字的左邊那個撇。

飛白如今已經不再單獨作為書體出現,而是貫穿於書法作品之中,應用很廣,藝術效果強烈。


說完“飛白”,再說說“枯筆”。枯筆是在筆墨逐漸耗盡的情況下,自然出現的行筆狀況。中國書法史上,王鐸善於使用枯筆,但王鐸書法有別於當今一些枯筆書家的是,筆鋒一定不能散開,一旦散開,完成筆下最後一個字,必須停筆舔墨。請看下圖:

王鐸草書,墨已耗盡,筆鋒未散。

大量使用枯筆是現代書法家的創造,具有濃烈的現代氣息,我本人很不喜歡枯筆,我覺得偶爾一兩個字使用枯筆還是的確能夠營造出遒勁、老辣的滄桑感、歷史感,但如果毫無節制,在筆鋒已經全部散開的情況下,強行推擠做字,我覺得跟醜書並無二致。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當今一些書法家的枯筆,看著扎眼,摸著扎手,實在是一片狼藉,不夠斯文。與王鐸書法比較一下,高下立判,不言自明。


永書101


關於飛白與枯筆法大多出現於行草書中,有些大家在楷書中也偶有出現。寫出這種筆觸大概以下條件:

一 、用生宣寫大字時容易出飛白。由於生宣吸墨快,書寫者書寫前幾筆也必須快,由於黑筆的接觸面不同,朝下的面會墨很重,重墨後如再疾速行筆或疾速轉換毫面都會顯露飛白。

二 、書寫速度快。速度本來就是飛白的主要原因,蔡邕有云,得疾、澀二法,書盡妙矣,這說明得疾才能涊,可見其重要性。特別是在筆足墨飽的條件下能寫出飛白更顯書家功力。

三 、筆中墨將用盡,呈缺墨狀態。很多大家們寫行草喜歡一筆墨多字,在墨近枯時還要寫,在這種情況下惟有用自然的不規則頓挫才能將枯墨殺入紙中,我認為書法的入木三分應體現在枯筆中。頓挫的過程,由於筆與紙的角度的變化手腕、肘、肩會出現:施力、加減速、自然的、不規則的運動過程。相反若一味勻速做作而為,必將狀如蝦段蜈蚣流入江湖。





榜書書法


其實很簡單,蘸墨後一直寫,一直不蘸墨,書寫速度又快,飛白和枯筆就出來了。

關鍵在表達的需要,情感的驅使,不是刻意做作。

藝術首先應該真。

你不是那樣想的卻又那樣寫,你是一個心眼肥濃的人卻又表現枯淡,豈不書不由衷?

除了墨少速度快,另外可以找找泥工用石灰漿刷牆的感覺。

飛白書據說是東漢時蔡邕創造的,他看到工匠們用帚把蘸上白粉漿刷牆,受到啟發。

刷牆,灰漿不到之處可以彌補再刷,書寫則是一次過,表現出運筆用墨的過程,所以就很生動。

另外,全都表達出來的和不全都表達出來的相比,後者更豐富,也給欣賞者留下參與的空間。

這也就是俗書不及雅書的地方之一吧?

至於刻意飛白枯筆,刻意做作,又俗了。

飛白枯筆,其實是書寫者的天分、教養和豐富情感。


大悔憶智冰


書法中的飛白和枯筆是怎樣用筆寫出來的?


書法中的飛白和枯筆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飛白為書體,東漢蔡邕所創。筆畫稍微不滿。這是一種難度非常大的書體。飛白書中實處是圓潤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出現虛空,使得其韻味神逸。王羲之對這種書體都感嘆書寫艱難。它的用筆宜潤,墨宜濃。書寫的節奏快慢起伏強烈。
枯筆是筆毫中的墨汁將要耗盡而出現的枯澀。枯筆多在草書之中,筆一次蘸墨,由開始時的潤澤直至墨盡。草書因其筆勢不可中斷,頻繁的蘸墨筆勢便不能順暢貫通。而枯潤濃淡的對比差,還能使作品增添自然的氣韻。楷書之中儘量不要把墨寫枯。會影響楷書的遒潤,使得字形筆畫毛糙神傷。枯筆沒有多少難度,墨少或速度快,就會出現枯筆。和飛白書中的潤中帶枯不可相提並論。



子衿書法


所謂“飛白”和“枯筆”在書法創作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黑白是指在書法創作中比劃中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能夠給人以飛動的感覺,所以就稱為“飛白”,也叫飛白書。是東漢時蔡邕創造的,在修飾鴻都門時,他是看到工匠們用帚把蘸上白粉漿刷牆,有的地方沒刷到產生白一塊黑一塊得到啟發而研究出來的。是在書寫當中採取的力度不同,只惜墨惜的也不同而產生的飛白。這與墨濃、墨漲產生鮮明的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同時可以利用飛白,在書過程中產生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增加作品的情趣,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當然書法的功力在飛白中也能夠充分的體現出來。書法中的“飛白”是中國傳統藝術觀中虛實相濟的典型表現。“枯筆”則是在蘸完一筆墨後,書寫了數個字用到最後,墨很少了而產生枯筆現象。當今也有的人把乾枯筆觸部分也稱為飛白,黑白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素為文人墨客所推崇,書聖王羲之和王獻之也精於飛白。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右軍的飛白,因此唐代帝王們也多善用飛白方法創作作品。


峰源書藝


以飛白體書碑額,武則天應該是唯一的人。《昇仙太子碑》上“昇仙太子之碑”據說是她親手書丹。

武則天的書法,不知是否傳至太宗?不過,她的成功,印證了一句話:男人要征服所有人才能得天下,而女人只須征服一個男人就可以得天下。

哈哈。扯遠了。書法中所謂“飛白”,即筆道中絲絲露白。這種方法,據說是蔡邕見工匠以粉漿刷壁,從而創造的種筆法,能表現出迅疾的筆勢。



所謂“枯筆”,即毫中墨干時在紙面上出現的筆觸,在行草書中較為常見,最能表現氣勢的酣暢。運用此法,要以筆力為後盾,用墨雖枯,亦有神采。米芾最善此法,須以中鋒為前提,方可臂力刷下,沉著痛快。


飛白也好,枯筆也罷,是枯墨的常用筆法,但一件作品中不能用得過多,要以枯取險,以潤取妍,枯潤相雜,體現墨韻的變化。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提法按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