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我就是竹韻


古代是一個“拼媽”的時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回受到差別對待,差不多就跟咱們現在說的“親生”和“後孃養的”差不多!

嫡子是家中繼承人,家裡的所有資源都會向嫡子傾斜。而庶出,則一出生便輸在了起跑線上,從來都是要低上一等,你的一切都是輔佐嫡子。

所謂嫡庶之分,其實就是一個妻妾之分。正妻生的孩子就是嫡子,而妾室所生的孩子就是庶子。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妻與妾侍之間的地位差距很大。說白了,妾侍就是僕人,正妻才是女主。而這種地位差距,同樣也延續到了他們的後代身上。所以,這是一個“拼媽”的時代!而在古代,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大家族中,能納妾的,多多少少都還是有點家底的!

舉個例子吧,《三國演義》大家都看過吧,裡有個的“汝南袁家”,號稱四世三公,這家出了兩個大軍閥。


一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袁紹,另一個則是袁術。在家譜上,袁紹和袁術是堂兄弟,但事實上,這兩人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都是袁家家主袁逢之子。因為當年袁逢因為兄長袁成膝下無子,念其死後無人送終,將袁紹過繼到袁成名下。

其中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出。雖然袁紹後來憑著自己能力打出了一番天地,但袁術一直沒把他當兄弟,甚至說袁紹只是家奴,可見當時的嫡庶之分是非常嚴重的。不過話說回來,還好這兩兄弟關係不好,不然要是他們倆聯手,那就曹操啥事兒了。


當然了,這種情況最為明顯的還是在帝王家,“嫡長子繼承製”幾乎是貫穿整個華夏漢人政權的歷史。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始於西周,其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大概意思就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原則上是嫡長子優先,至於其是不是兒子裡面最賢能或者最大的,那不管。就算他是個傻子,那也選他。

其中最聽話的就晉武帝司馬炎了,他有十幾個兒子,然後卻傳位給了一個傻兒子司馬衷。也就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白痴晉惠帝。


晉惠帝痴傻導致大權旁落於賈南風、楊俊等一外戚後族手中,隨後他們弄權奪利,引發“八王之亂”,晉朝因此而衰弱。北方胡人乘虛而入,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之亂”就此爆發,不僅西晉王朝因此滅亡,華夏大地還因此陷入到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中,知道隋朝才重歸一統。

那是華夏曆史上最為黑暗的一個階段。

說來說去,這和司馬炎選錯繼承人有很大關係。而他之所以選擇這個傻兒子,主要原因就是司馬衷是嫡長子(準確點講應該是嫡次子,但長子早夭,司馬衷比啊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

所以啊,我們看到了,嫡庶之分還是主要體現在一個繼承權上,這就是所謂的“命中註定”吧!


白話歷史君


正妻為嫡,正妻所生的兒子謂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繼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長的規矩。  

庶出: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兒子謂庶子、庶出。

嫡為大宗,庶為小宗。庶出子嗣一般不慮繼位,但有立賢之說,所可立為太子或世子。  

古代的時候考慮繼承人,一是立長,二是立嫡,三是立賢,大多數情況下用第二種,因為皇帝會有很多個兒子,萬一他們都想做皇帝,就會引起宮變,皇帝立了這個,剩下的都不服氣,皇帝就麻煩了。所以祖宗就定了一個死規矩,皇后是正宮娘娘,只有皇后生的兒子是嫡出,她的第一個兒子就是繼承人,這樣就沒有爭議,太子之位就只有一個了。

嫡出 ,在家庭的地位遠遠比庶出的高 。按禮教 ,父親的爵位 ,必須由嫡出的兒子繼承 ,庶出的兒子沒有資格繼承 。例如殷帝乙 ,有一個王妃 ,生了一個兒子 ,名 “啟” ,是庶出的長子 。過了兩年 ,這個妃子被立為王后 ,又生了一個兒子 ,名 “受” ,就是 “嫡長子” 了 。等到帝乙死了 ,王位由嫡長子 受 繼承 ,就是帝辛殷紂王 。啟雖然的長子可是身份低微 ,無權繼承王位。同一個父親同一個母親生的兒子 ,老大是庶出 ,老二是嫡出 。只是因為母親在生孩子的時候地位不一樣 。帝辛封他的親哥哥啟在 “微” 地 ,子爵 ,所以叫做 “微子啟” ,是 “宋” 姓的始祖 。魏武帝曹操有 25 個兒子 ,嫡出的兒子有五個 。嫡長子曹昂死於宛城 ,嫡出兒子依次是曹丕, 曹彰, 曹植, 曹熊 ,都是卞皇后所生 。魏王的王位只能在這四個嫡出的兒子裡選擇 。其他的兒子都是 眾 “夫人” 所生的庶子 。儘管曹衝特別聰明 ,也不能繼承王位 。

清朝是一個例外 ,歷代的皇帝幾乎都不是嫡出 ,都是妃子生的 。比如雍親王的生母就是妃子 ,後來康熙認準了雍親王胤禛及其孫子弘曆 ,才晉封為她皇貴妃 。皇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后 ,相當於 “副皇后” ,異常尊貴 。


葫蘆金剛爸爸


嫡出和庶出擁有不同的權力和承擔著不同的義務,不論是國家,還是家庭,“家本位”的主體思想深入人心,其核心是血緣,過程是世襲,因為有繼承程序的需要,也就有了宗法制的出現,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樣不至於在爭奪財產時出現混亂。

嫡出,嫡,正妻為嫡,正妻所生的兒子謂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繼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長的規矩。在有些朝代中即使不是年齡最大的如果是嫡出的也算是大的。

區別:

  1. 最大的差別在於繼承權。嫡子是正妻所生之子,是有繼承權的。古代最常見的繼承人制度就是立嫡制度,極少數情況下會有立長或立賢。 庶子是旁出的意思,是妾生的兒子,一般不會有承繼的權利。

2.庶女與嫡女的區別還表現在談婚論嫁上。嫡女一般都有強大的靠山背景,母親家的勢力不容小覷,權貴男子娶妻時也會傾向於嫡女。而庶女的待遇會比嫡女低一級。

3、教育差別:一般家族中,嫡子女和庶子女表面有相同的受教育機會,但是師資條件,生活待遇,讀書環境,都是有極大差異的。

4、財產分配:漢代之前,庶子幾乎分不到財產。漢代之後一般通行諸子平分。但是,這個平分本身是有前提的。需要將與官、爵、世職(比如明代錦衣衛和清代八旗世襲職務)相關的官邸、祭田、御賜物剔除(嫡長子享有),再剔除本家族族產、公田等(嫡長子代管),剩下的公共財產部分才是平分的。呵呵,一個普通家庭剔除這些還剩下多少?何況嫡母作為管家人,可以有一萬種辦法將剩餘部分的公共財產分薄,比如大肆購買公田就可以做到。反正也是歸嫡長子代管的。最重要的是,嫡母可以逼迫庶子自己放棄繼承權。比如,庶子十五六歲,考上了童生。嫡母宣佈,庶子可以拿一筆錢,家裡安排結婚,再分出去養生母。庶子就算打落牙齒也得同意啊。好了,庶子分到了百八十畝地,娶個小地主富農女兒,就得為了家庭生計奔波,這個年齡實際就是讀書上進的好時光,等三五年之後徹底理順了,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6、資源傾斜:嫡子庶子出仕後的待遇也不一樣。先不說嫡子的起點更高,一個家族擁有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顯然大多數人脈和關係都會優先提供給嫡子,庶子獲得晉升很難,立功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7、女子待遇:對於一般家族來說,庶女在魏晉之前是沒有單獨出嫁機會的,她們通常會伴隨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出嫁成為媵女。實際就是協助家族控制男方血脈。魏晉之後,庶女因可以向下聯姻而獲得相同的受教育機會,才有了單獨出嫁的可能。不過作為庶女,婚姻對象、嫁妝的豐薄,今後能否得到家族資源支持,顯然是比不上嫡女的。當然,清代有所不同。在旗之家女子都得參加選秀,入宮之後嫡庶對皇家毫無意義,所以庶女在滿族人家也有比較好的待遇。


麥田守望仕


謝謝題主的提問。粗略瀏覽了部分答友的解釋,感到有些分析明顯跑題了,而且表述也不太準確。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歷史題材影視劇的熱播,有關“嫡出”和“庶出”的討論也比較熱烈。根據有關資料和個人的理解,試著說一下對此問題的看法。

總體來說,嫡子和庶子之間的差別,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大。在封建社會家庭中,嫡子和庶子都是合法的孩子,也都是“少主人”的家庭地位。除了個別禮儀外,嫡子和庶子在家庭中得到物質、教育等重要待遇的區別並不大。僅僅是在繼承權的問題上,嫡子的地位高於庶子。而且,即便如此,一家之主在確定繼承人時,如果執意傳給庶子,家庭其他成員和外人都不便過多反對。例如,在很多王侯之家,這樣的事例就很多,平民家庭更是如此。

如果是不涉及到家庭繼承權的女孩,嫡出和庶出的差別就更小了。例如,在《紅樓夢》中,賈探春的地位與生活待遇並不比其他嫡出的姐妹差。又比如,即便是在嫡庶差別較大的宋朝,根據當時有關法律,庶子與嫡子享有同等的繼承權。當然私生子不在此列。

事實上,中國古代封建家庭的禮法被太多的影視劇肆意誇大了,導致有很多觀眾被誤導,尤其是那些從來不看書而僅僅依靠影視劇來了解歷史的觀眾。在我國封建社會,妻與妾的地位的確懸殊,但這並不代表著嫡子和庶子的差別也很大,甚至沒有必然聯繫。近年來拍攝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於製造矛盾衝突的需要,刻意誇大了妻妾和嫡庶的差別,或者說把兩者混為一談。

嫡庶之間的差別,在唐宋之前(包括唐宋)相對比較明顯,但唐宋以後,嫡庶子之間的差別逐漸弱化。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我國古代實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與妾侍之間的地位不平等,這種差別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嫡庶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

正常情況下一個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稱為嫡妻,正妻與丈夫地位平等,在禮儀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妾室的地位只是比奴僕稍高,甚至有妾奴一說,一般情況下正妻是可以隨意處置妾室的,甚至可以將犯了錯的妾室直接發賣。不僅是妾室,妾室所生的庶子女與正妻所生的嫡子女的待遇也是差別很大的。

下面就以《知否》裡面的三個女兒為例,來看看嫡庶之間的差別待遇。

如蘭、明蘭、墨蘭是盛家的三個女兒,其中如蘭是嫡女,明蘭、墨蘭都是庶女。

墨蘭的母親林小娘雖是妾室,但因為有郎君寵愛,其享受的待遇跟正妻差不多,所以她一向不將正妻王氏放在眼裡。但盛紘再寵愛林小娘,也沒有辦法在禮儀制度方面給予林小娘與正妻同等的待遇,寵妾滅妻這種事情在當時是會受到輿論指責的。

那時候男人娶妻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尤其是高門大戶的嫡子,娶妻也得是門戶相當的嫡女,一般不會娶庶女,當然娶妾室就不在此限了。庶女想做正妻,一般得嫁給家世比自己差的人家,這樣才不會因為是庶女而被人瞧不起。

墨蘭在三個女兒裡面是最受寵的,但由於她是庶女,林小娘再要強,盛紘再寵她,她也沒辦法嫁入豪門為正妻。所以後來林小娘和墨蘭才想到用與梁晗私相授受的方式,造成即成現實的局面,迫使盛梁兩家接受她為梁晗的正妻。可即便她成了梁晗的正妻,她在梁府也是被人看不起的。

再來說說明蘭,她自小的盛老太太身邊長大,深得盛老太太的寵愛。可即便是這樣,盛老太太也只是想把她嫁給家世稍弱的賀家,保她一世安樂。

當時齊衡喜歡上了明蘭,可他的身份與明蘭差別太大,一個是國公府的嫡子,一個只是五品官的庶女,齊衡想要娶明蘭為正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別說齊衡的母親反對,即使是盛老太太也不看好他們。

齊衡太年輕,他低估了他們之間的階層差異,以為只要自己去爭取就可以達成心願。可現實卻給了他狠狠的教訓,他再喜歡明蘭也終究沒能和她在一起。

我們再來看看顧廷樺是怎麼求娶明蘭的。

顧廷樺當時已經是朝廷新貴,如果他直接到盛家提親,盛家首先考慮要嫁的一定是嫡女如蘭,這樣的好事不會落到庶女明蘭頭上,顧廷樺對這種形勢有清醒的意識,所以他費盡心思布了一個局。

他明知嫡女如蘭已有了心上人,他還是先向如蘭提親,然後再設計讓自己與盛家人一起看到如蘭與人私會,有了這種醜聞,盛家自然是不能再將如蘭嫁與顧廷樺,於是這樣的好事才能自然而然地落到明蘭的頭上。

這樣既成全了他自己和明蘭,也成全瞭如蘭,否則以盛家的條件也是不可能把嫡女嫁給文炎敬這種寒門舉子的。

所以,在我國古代,人是不會生而平等的,嫡庶的身份差別很大,民間如此,更不用說帝王之家了。在唐宋以前嫡庶之分影響很大,明朝之後這種差別就逐漸減弱了。


瘋小鳥


問題: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熱播劇,也是圍繞著中國古代的嫡、庶展開的。在這部劇中,由趙麗穎扮演的女主角盛明蘭,因為是家裡不受寵的小妾生的孩子,所以從沒受到過重視,從小到大隻能收斂鋒芒,忍氣吞聲地過日子。

那麼嫡、庶差別真的這麼大嗎?

一、從妻妾看嫡庶之別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婚姻是一夫多妻制,其實不是!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正妻,但可以娶好幾個小妾。

從禮法上說,妻和妾生的孩子都算是正妻的孩子,孩子們每天都要給父親的正妻、也就是嫡母請安,而且必須稱嫡母為母親,叫自己的生母為姨娘,在劇中稱為小娘。

妻子,必須要經過三媒六聘、明媒正娶,而且一定要身家清白、門當戶對,要用大紅花轎抬進門才行。這大紅花轎抬進來的妻子才是這個家真正的女主人,是可以被寫進族譜、進祠堂接受子孫後代祭拜的。

而小妾,只能算是有名分的小老婆,地位也就比家裡的奴婢高一些。無論多得寵,她們的地位永遠趕不上正妻。

正妻是家中的主母,凡是貴客登門必然得是主母出面應酬,小妾連說話的份兒也沒有,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

最關鍵的是:小妾是沒有人身自由的

,主人要是看不順眼,有權利懲罰或者賣掉,甚至打死都可以。

在古代,小妾再怎麼受寵,那是死也不敢踩在正妻的頭上往上爬的,因為要是敢這麼幹,絕對就是一個死!而且小妾無論生前多受寵,死後也不能和丈夫合葬

二、嫡、庶之子的差別

1. 嫡子和庶子的差別

嫡子在家族中有著不容置疑的繼承權和最高地位,無論是爵位功名還是家裡的財產、祖產,嫡子都有著最大繼承權;

庶子是沒有繼承權的,即便能繼承一些,那也是父親的一小部分的財產,而且必須在父親去世後才可以分家。如果家裡的老人還在,也是不能分家的,只能依附於嫡子生存。

所以庶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考取功名或者外出打拼,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這樣才有機會讓大家刮目相看。

2.嫡女和庶女的差別

一個家族中,嫡女的地位自然遠遠高於庶女。無論是待遇還是名聲,庶女在各個方面絕對不能超過嫡女。

比如,在《知否》劇中的前半部分就有很好的體現:女主角明蘭因為是庶女,所以一直要在家裡裝傻充愣,就是為了不讓自己太過顯眼,免得招來嫡母和嫡女的注意。

出嫁時嫡庶之分就更明顯了。在古代,嫡女出嫁自然是給別人家當正妻,而且嫡女出嫁一定要非常風光,孃家會用十里紅妝相贈,到了婆家,那就是主母身份

而庶出的女兒,嫁妝就是不能比的,家裡沒人給小妾撐腰,自然也不會給小妾的女兒準備太豐厚的陪嫁。

庶女要想過得好,首先得學會討好嫡母和長輩,等到了婚嫁年齡,家裡才有可能幫忙給尋個好夫婿。在《紅樓夢》中聰明的賈探春就極力向王夫人靠攏。

所以,電視劇《知否知否》裡,女主嫁男主這個情節就有點不靠譜了。

女主盛明蘭是五品官員家的庶女,男主顧廷燁他家可是侯府,這要放在古代,明蘭是絕不可能嫁到顧家當正妻的。如果真想嫁,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盛家先把嫡女嫁過去當正妻,明蘭再過去當妾。

如果不想當妾,那就只能嫁給不如盛家的家族才有可能,或者找個門當戶對的家族,嫁給人家的庶子,繼續過看人眼色的生活。

三、庶出的孩子該如何逆襲?

清末民初政壇上的風雲人物譚延闓,在民國時期的名聲甚至不低於蔣介石。不過他因為是個庶子,小時候過得也是相當的憋屈。

譚延闓的生母原本是譚家的丫鬟,因為有幾分姿色所以被譚延闓的父親收為了小妾。她即使給譚家生了三個兒子,也改變不了出身的卑微。每到吃飯的時候她都必須站在桌旁,幫丈夫和正妻填飯夾菜。

所以每天吃飯也是譚延闓小時候最難過的時候,因為生母不能和他同桌吃飯,而且正室太太的心情稍微有點不好,也會拿譚延闓的生母出氣,小譚看不過去,幾次為了維護生母和嫡母頂嘴,最後都會被父親教訓,同時他的生母也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

後來他明白了,只有自己有出息了,自己的親孃才能在譚家才有地位。所以他一直努力讀書,終於在二十多歲時參加會試考取了第一名,成為了湖南二百年曆史上唯一的會元。

他的父親高興壞了,在家裡公開宣佈,從今以後,你的母親不用在桌旁伺候了,可以上桌吃飯了!就這樣,譚延闓終於靠自己的努力給母親爭來了在譚家的穩固地位。

不過即便如此,當譚延闓的母親去世,按照禮制,她的棺材是不能從譚家的正門出去的,只能走偏門。

譚延闓很生氣,都到民國了,還有這樣的禮法!他索性直接撲到了棺材上,對大家哭喊道:“我譚延闓已經死了!抬我從正門出殯!”這話一出口,譚家人全傻了眼,誰都不說話了,最後,譚家長輩總算是同意將棺材從正門抬了出去。

這個例子也算是母憑子貴的典型了,只不過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故事確實不算太多。


我就是竹韻


在古代,嫡庶之別並沒有現在電視劇裡演的那麼荒謬,嫡庶之別是隨著朝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主要可以從繼承製度上來看歷史上嫡子和庶子的地位。

中國古代的繼承製度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身份繼承,主要是爵位繼承和宗祧繼承,這個就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嫡長繼承製”,正妻所出之長子繼承爵位和宗祧,長子不在則看其是否有子,如果有子則嫡長孫等繼承,也就是說,歷史上的身份繼承非常講究一脈相承,也就是長門長孫制,只有長門沒有繼承者了,才會考慮兄弟、其他旁系繼承或過繼嗣子。

身份繼承的嚴苛規定是最能體現嫡庶之別,也是最能體現中國古代等級森嚴的地方。當然,每個朝代在繼承法的具體細節上都有不同,比如有的朝代完全不考慮庶子繼承的可能性。隨著世事變遷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脫不開“嫡長繼承製”的範疇。

另一種是財產繼承,首先,財產繼承的嫡庶之別主要體現在嫡長與其他嫡子和庶子之間的財產分配不同,《大明令·戶令》裡就明確說了“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也就是說,分財產的時候,大頭都必須給嫡長子孫,剩下的,其他子孫再分。這一財產繼承原則也是貫穿始終的。

我國在漢朝就有法律明確規定非嫡長的嫡子、庶子以及非婚生子都有繼承財產的權力(這裡的非婚生子就是婢生子,因為我國古代是一妻多妾制,妻妾所生的子女屬於婚生子範疇,奴婢所生子女屬於非婚生子,而“外室”或通姦所生就是奸生子)即“諸子均分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自漢朝開始,我們在財產繼承方面,嫡庶之別就不太明顯了,事實上,“諸子均分”成為了我國財產繼承方面的一貫制度,從漢一直到清都如此,只有在繼承法律的細節上有調整,大體沒有變化。比如宋朝的時候,我國對於出嫁女繼承人也有了規定,出嫁女可以得到男性繼承人三分之一份額的財產,而奸生子(私生子)只要得到生父的承認,也有一定的繼承權。明朝的時候,法律明確規定奸生子可以得到等同於嫡子一半的繼承份額,而且如果只有嗣子,那麼奸生子可以和嗣子對半分財產,如果連嗣子都沒有,那麼奸生子可以繼承全部財產。

從財產繼承權上可以看出來,父權制度下對於嫡庶之別是並不太看重的,而且隨著父權制的發展,嫡庶之別就越不重要。

另外,一旦說起嫡庶之別和繼承製度,魏晉南北朝以及隋朝時期就是個例外,這一時期對嫡庶之別特別嚴苛,身份繼承和財產繼承都只考慮嫡子,情況最嚴重的時候,庶子女幾等於奴婢。


閒話說歷史


在古裝熱播劇中就圍繞著嫡庶之分來細訴故事情節的。古代為什麼都有嫡庶呢,在古代適應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各個妻子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孩子的出生是嫡是庶是取決於生母,如果生母是正妻,那生的孩子就是嫡子嫡女,而生母是是妾,生的孩子就是庶子庶女。



劇中女主明蘭是庶女,是因為她的母親是衛小娘,是妾室,而同父異母的姐姐明蘭是嫡女,她的生母是王大娘子,王大娘子是朝堂五品官員盛紘的正妻。而四姑娘墨蘭是林小娘的女兒,盛老爺寵愛這個妾,她生的孩子自己養,家裡錢權交林小娘管理,給她和她的孩子好吃好喝好穿的,即使盛老爺喜歡這個女兒,嬌寵這個女兒,但在婚配上,盛老爺說墨蘭是庶出,要看清自己位置,不能高攀嫁大戶人家當嫡妻,只能嫁小門小戶。林小娘夢想就是讓自己的女兒做大戶家的嫡妻,靠手段讓墨蘭成為梁家少爺梁晗正妻。雖然嫁給大戶人家做嫡妻,但忽視了梁晗的人品,到最後也是妾一堆,墨蘭一生都在和別人的爭奪中度過。

顧廷燁還未娶正妻就有了外室曼娘還有兩個孩子,顧廷燁也是想給曼娘妾室名分,可曼娘卻想著成為顧二哥的正妻,心裡扭曲,不擇手段,不惜帶走兒子昌哥兒要挾顧廷燁,可最終心腸歹毒沒了兒子沒了丈夫也讓自己成為怨婦。可見嫡妻是那時候女子的最高夢想,嫡庶的之分在當時社會在權利和利益上還是有區別的 。



古代講究宗制制度,在知否中顧廷燁是嫡子,但是隻有嫡長子能夠繼承爵位,顧廷燁的大哥從小身體不好,婚後也只有一個女兒,如果大哥去世,顧廷燁就可以繼承寧遠候爵位。而繼母小秦氏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爵位,處處打壓顧廷燁,最好他一命嗚呼,她兒子繼承爵位就順利成章了 。就算同是嫡子也要有長幼之分來繼承家產和權勢 。那麼要是庶子基本就不可能繼承主要家產,想要飛黃騰達,只能外出打出一片天地了



看的出古代的嫡庶的嚴格劃分,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得去遵從這樣的法則,嫡子女和庶子女的矛盾越來越加深,為了權勢和利益,在宅鬥中越陷越深。


啥也別煩


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別有多大?咱們打個比方,比如嫡出的孩子是主人,庶出的孩子就是傭人,你別不信,在封建社會差距就是這麼大。具體的咱們來慢慢說來。

古代男人只有一個妻子,其他的都只是妾,妻妾之間的差距也很大。作為正室,家裡面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做主,妾是要聽正室的話的,在正室面前妾是沒有話語權的,也正是這樣,正室更要捍衛自己的女主人地位。

正妻所生的子女是嫡出,妾所生的子女是庶出,在古代最講究嫡庶之分,嫡出的子女無論是身份地位都是高於庶出的,在人生道路上也是比他們要幸運的多。而且男主人的繼承權只能夠由嫡出的子女繼承,庶出的子女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說的再通俗一點,就是嫡出的子女才能算是家裡面的主人,庶出的子女一切都要聽他們的。妾以及他們的孩子都要看嫡系的臉色,在嫡系面前他們永遠低人一等。

再者嫡出的子女婚嫁那是風風光光,但是庶出的子女可沒有這個福分,一般都是普普通通的。古代講究門當戶對,所以有權勢的公子娶的都是嫡出的孩子,至於庶出的孩子,一般都是父親和正室所決定的,妾是沒有發言權的。

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古代也有庶出的長子繼承家主之位的,實際上也有,不過電視劇中出現的佔多,真正的歷史上很難出現這種情況。總之一句話,庶出的孩子很難相對於嫡出的孩子還是差距很大的,大家不要被電視劇中誤解就行了。


歷史清單


古代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多妾的制度,也就是說男人尤其是大戶人家的男人,可以擁有很多的老婆,分為妻和妾,妻只有一位。對應的妻子生的孩子就為嫡出,妾生的孩子就為庶出,他們擁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

嫡子擁有的權利更多,比如掌管天下或者家族,相應需要承擔的義務也隨之增多,而庶子擁有的權利和義務相對就小一些。

庶子只能稱生母為阿姨

古代的妻妾等級制度下,地位低下不僅是小妾,還有小妾為夫家生育的子女,庶子庶女不能稱呼母親為“生母”,只能叫“阿姨”,不僅是皇室,民間百姓也如此。《南史·齊宗室》記載道:“鈞字宣禮,年五歲,所生區貴人病,便加慘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絆飴之,不肯食,曰:‘須待姨差。’”

南齊後宮制度,貴人是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是正二品的九嬪,儘管在後宮的品級很高,而且蕭鈞和蕭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是因為是庶出,所以只得稱呼生母為“阿姨”。

庶子沒有繼承權

庶子沒資格安葬自己的生母,這已經是有違人倫了,但對於庶子來說,最糟糕的事情可能就是他們的繼承權都被剝奪了。雖然唐律中有過規定:“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即在沒有嫡子的情況是可以立庶子為嗣子的,只可惜事實遠非如此。



雖然從嫡出和庶出有一定的差別,但是清末垂簾聽政的兩宮皇太后,一位慈禧,一位東太后慈安,就是庶出。嫡出和庶出原則上區別不是太大,唯一最大的區別是嫡長子具有優先的繼承權。真正造成差別的,是他們母親的背景,母親家族背景對孩子未來至關重要,若母親家世很高,自然她生出的孩子地位也高。古代的小妾大多情況是丫鬟或者買來的妾,家世背景相對較差,出生的孩子自然地位也要差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