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漢景帝,為什麼要殺周亞夫?

carrrrrson


吳楚七國叛亂爆發後,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周亞夫用時三月即平定叛亂,不久,丞相陶青辭職,漢景帝便任命周亞夫為丞相。此時的周亞夫已經達到了政治生涯的巔峰,同時,這也是周亞夫人生衰落的起點,不久之後,周亞夫與漢景帝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大,最終讓漢景帝下決心殺掉周亞夫。

漢景帝要殺周亞夫的原因:

1、周亞夫後來的權力越來越大,漢景帝的聖旨必須要有丞相周亞夫的同意。

2、景帝廢慄太子,周亞夫死頂,就是不同意;竇太后要封自己家親戚,亞夫也都阻止;後來匈奴王降漢,景帝要封侯,周亞夫又不同意。景帝對他開始疏遠。

3、還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來,都在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對他也很不利。






遊歷往事


事實很殘酷,但歷史一直在重演!

首先漢景帝是不是個明君和殺不殺周亞夫沒啥關係,一切都是為了劉家的江山。

周亞夫的爹周勃,也是立大功但是最後不被重用還險些死在牢裡,最後鬱鬱而終。相反,比較滑頭的陳平卻笑到了最後。其實你沒那麼重要,跟著帝王的腳步走你很牛,但讓帝王感覺你二心了,你就啥也不是了。話糙理不糙,天下沒了誰都一樣,太陽照常升起,所以不能清高自傲,夾著尾巴做人適合所有人。

周亞夫是立了大功,但和皇上殺不殺他真的是兩回事。

成大事的人尤其是帝王,是不念舊情的,親戚朋友發小恩人這一套在他們的世界裡都是扯淡,利字當頭,怎麼合適怎麼來。你周亞夫功勞再大,但不善於揣摩皇帝心理,無論是得罪竇太后,還是立太子之爭得罪漢景帝,都讓皇帝感覺周亞夫特立獨行,害怕後代管不住他。這條就足以起殺心。偏偏這個漢景帝心狠手辣,為了退七國亂軍,拿晁錯當替罪羊,腰斬並滅門。為了整死太子劉榮,讓酷吏去審,逼得劉榮自殺,是個狠人!

最重要的是漢景帝要為漢武帝掃清障礙,怕小兒子控制不住他,畢竟漢景帝另立劉徹,周亞夫是反對的,而且他手握兵權,芳蘭當戶了,不得不鋤之!

自古將軍難當。既要領兵打仗又要揣摩帝意,一個人的精力心思是有限的,所以很難功成名就。大部分將軍是打仗可以,但政治弱勢,和那些天天泡在宮裡油嘴滑舌拉幫結派的人來比,身在沙場的將軍們在政治上沒有優勢,而你有兵權更是個燙手山芋。

反觀歷史上的將軍們,善終的也有不少,但結局一般是卸甲歸鄉的居多,也就是回去吃香喝辣不要領軍了。

善終的將軍需要自己捨得放棄,還要遇上一個明君,是很難的。


清茶話歷史


景帝殺不殺周亞夫,跟他是不是明君,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漢景帝要殺周亞夫的原因:

1、功高震主,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歷任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最著名的是周亞夫擔任漢軍統帥歷時三個月平定氣勢浩大的吳楚七國之亂,從此盛名天下,因其卓著的軍功被拜為當朝太尉,大權在握。周亞夫後來成為丞相,他的權力越來越大,漢景帝的聖旨必須要有丞相周亞夫的同意。

2、太子之爭,立場與景帝背馳,景帝廢慄太子,周亞夫死頂,就是不同意;竇太后要封自己家親戚,亞夫也都阻止;後來匈奴王降漢,景帝要封侯,周亞夫又不同意。景帝對他開始疏遠。

3、梁王劉武的陷害,還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來,都在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對他也很不利。

4、得罪皇后王娡,當時漢景帝要封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搬出漢高帝劉邦的規定:“非劉氏不可封王,非有功不可封侯。”進而諫道:“王信雖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沒有功勞,封侯有違高帝的規定。”

從上面可以得知,周亞夫功高震主,又多次牴觸聖意,把皇帝身邊最親的人都給得罪了,包括皇弟梁王劉武、皇姐劉嫖、皇后王娡等。大家想想,漢景帝對周亞夫會是個什麼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