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辛亥首義元勳吳兆麟的功績被低估

辛亥首義元勳吳兆麟的功績被低估

1911年10月10日晚9時許,駐守在武昌城內的新軍工程第八營後隊第二排5棚副目(相當於副班長)金兆龍(今屬湖北武漢新洲人)與查崗中第二排哨長(相當於排長)陶啟勝(湖北人)發生扭打,士兵程正瀛(湖北鄂州人)開槍擊斃陶啟勝,打響了首義第一槍。就是這一槍,開啟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掀開了共和政治的新篇章。


鄂州辛亥首義元勳吳兆麟的功績被低估

遺憾的是,當武昌首義的硝煙散去後,那些首義的實際組織者和指揮者(一群小人物)儘管名義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卻迅速被邊緣化,以至於後來的歷史書寫者則將他們的功績淡化甚至不予提及。其中就包括辛亥武昌起義臨時總指揮吳兆麟。


吳兆麟(1882—1942)湖北鄂城(今鄂州)人。字畏三。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投武昌新軍工程營當兵,次年考入工程營隨營將校講習所。1900年入工程專門學校學習。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加入革命團體日知會,翌年再考入湖北參謀學堂,1909年畢業後任第八鎮工程營左隊隊官(相當於連長)。期間編著了《戰術實施》、《參謀旅行》等書。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義之夜,吳兆麟正當值楚望臺軍械庫,被群龍無首的起義士兵推為臨時總指揮,隨即部署指揮起義部隊進攻湖廣總督署,並佔領武昌。11日以總指揮的身份提議公舉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參長。湖北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後,因自認軍階太低,出任謀略處謀略。武漢保衛戰時,歷任民軍第一協統領,鄂軍都督府參謀部副部長、部長,戰時總司令部副參謀長、總司令,鄂軍參謀總長兼第五鎮統制等職。


鄂州辛亥首義元勳吳兆麟的功績被低估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北伐第一軍總司令、鄂軍參謀總長。湖北裁軍時,吳兆麟去職。9月奉調赴北京,授陸軍中將軍銜及大綬嘉禾章、文虎章。一度出任北京將軍府首席將軍。期間經常到北京廣濟寺聽經,寺里長老告誡他“急流勇退、得大解脫”,後因受到排擠,且對現狀不滿,遂退出政治,於1914年回湖北致力於社會事業。1922年督修樊口大堤,建民信閘、民生閘,開闢月河,修築王唐黃堤等堤防工程。1922年被公推為“武昌辛亥首義同志會理事會”主席,並用退役金買600畝地倡議修建武昌首義公園。1923年2月15日獲授將軍府平威將軍。晚年皈依佛門,潛心於佛法,提倡“心安即國安”之說。1938年10月日軍侵佔武漢時,吳因哮喘困居於此,乃以讀經自遣。日知其聲望,誘以出任偽“和平救國軍”總司令,偽湖北省政府首席參議之職,不為所動。日軍無奈,將其軟禁。1942年10月17日在武昌病逝。重慶國民政府曾明令褒揚,並於1947年公葬于于武昌卓刀泉伏虎山。1943年7月追贈陸軍上將軍銜。吳兆麟著有《太湖秋操紀實》、《戰術實施》、《辛亥武昌革命工程第八營首義始末記》等。


吳兆麟原葬於現黎元洪墓附近,為白石水泥結構,“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1年在伏虎山修建其衣冠冢。該墓坐東朝西,佔地約90平方米。墓冢為邊長2.8米,高1.1米的正方形。前有一座高2.4米的墓碑,上刻有墓名。四周有高1米的圍牆。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辛亥元勳居正對吳兆麟評價為:“策勳首義,功高吾鄂,急流勇退,得大解脫”,可謂一語中的。但吳兆麟作為武昌起義的真正指揮者,如今卻被遺忘,鮮有人知道,這不能說是悲哀。


鄂州辛亥首義元勳吳兆麟的功績被低估


今鄂州市建有吳兆麟紀念館。該館建於1998年,佔地5畝,主體建築共分為兩層,紀念館正中懸掛著辛亥革命十八星軍旗,一樓為名人真跡殿,收集了康有為、居正、蔣中正、程思遠等人為吳兆麟題詞的真跡二百餘幅。二樓是吳兆麟將軍生平事蹟展覽,從“投身行伍,密結團體”、“受命指揮,立功首義”、“運籌軍政,抗擊清軍”、“功成身退,為民興利”、“高功亮節,後世敬仰”五個部分,用圖片、實物展示了吳兆麟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