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地方,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孃家過年,你怎麼看?

高宏偉先生


我們地方出嫁女兒是不在父母家過年的。

原因是按舊時封建的家族傳統觀念(風俗)的。假如有女兒在孃家年,別人會猜疑是,男不要她了或是女兒不去男方家了,(鬧離婚,或己離婚,)。但及就是己離婚了,女兒寧可在外獨身過年,也不在孃家過年的。

原因說是女兒出嫁後就是他家人了。(外姓人家)她已有她的家庭及家族了。(專指除夕,正月初一兩天)她應在她的家過年。也為了女兒家和好團圓。就都不在孃家過年的。現在隨著社會進步,己出現女兒(帶著女婿)在孃家過年的,但很少。也是她們己與她男方的家庭分居了。只有他們了,當然孃家是歡迎的,按自家人看待的。


liujianweng


我的家鄉陝西渭北山區,確實有這樣的習俗。

除此之外,母親同樣也不能在嫁出去的女兒家過年。

女兒不能在孃家過年,是一古老的陳規陋習,我沒有考究此規成立於何時,當時又是基於什麼原委,只是覺得此規有許多弊端。

對於離婚又暫時沒有再婚的女人實在難堪。

有的女子離婚後沒有再嫁,過年三十初一這兩個晚上,本來在孃家住得好好的,在這兩晚萬家團圓的日子,迫不得已另尋住宿之處。有的去鎮縣租了旅舍,有的在偏僻農村,離縣城和鎮距離遠,只好這兩晚上睡在地裡村旁人們平時看護莊稼的庵棚或廢棄的破窯洞裡……

人常說:家寬不如心寬。離婚女人本來自卑,一到過年就更加自卑,夾一被子,走向野外,和討飯的叫化子差不多。再說,寒月臘月,冰天雪地,父母於心也不忍,不過女兒在父母家裡過夜那是萬萬不行的。無奈,有的父母只好在庵棚和破窯內陪女兒熬夜。

同樣,有個別老人正在女兒家打點滴,病情剛有點好轉,醫生囑咐最好不要出門,況且母親(也有父親)家,其餘子女都不在家,這兩晚,老人還是務必回自個家。無奈,女兒給老人帶著藥,幫老人整理好家,提前燒好炕,曬過被,除夕下午把老人送到家。女兒又不放心,陪老人熬了半宿後,又安頓鄰人晚上睡覺耳朵放靈醒點,注意聽老人的動靜,最後才十分忐忑不安回到己家。

招贅的女兒不這樣,女婿在這二個晚上卻不能回自己家陪自己的父母。

還有,明明是親兄弟,城裡的弟弟帶著自己的妻子,回家陪兄過年,可兩人不能睡同一室,因為這個家不是你家,農村人怕男女之事衝了他家的好運。

更有甚者,農村一些老人還講究不能在家裡砸蒜,要砸蒜,要把蒜臼端到大門外去搗。

正月不能扎針,孩子衣服上的紐扣掉了,要等到能扎針的日子。初一除夕夜燃放的煙花爆竹的紙屑殘渣,早飯沒吃之前是不能清掃的。三十晚上,家裡所有房子的燈必須全部打開,亮亮堂堂等等的等等。

現在時代發展了,許多年輕人的觀念變了,月子婆娘也不穿棉褲能出門了,不講究那些陳規陋習了。可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講究,看來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過真正讓所有人全部快樂的春節還有剩餘的阻力,有待我們去克服,並倡導廢除一些帶著封建迷信的陳規陋習。


關中鄉土文學樵夫


過門女孩不能在孃家過年和生孩子(招親除外)最早是孃家拒絕女兒在孃家過年的一種方法,後來形成了一種鄉俗。姑娘結婚後家就是婆家,有丈夫有孩子有公婆,一家人不高高興興團團圓圓過年,賴在孃家是怎麼回事,跟長不大似的。再一個如有哥嫂不覺著多餘嗎,給父母給難為。生孩子是給男方家生孩子為什麼要給孃家找麻煩。這種鄉俗形成我深有體會,小時候家在農村,小孩往院子裡拉屎,奶奶告訴孫子“再不敢往院子拉屎,院神等你睡著了會打屁股的”教育孩子不要往院子裡拉屎養良好習慣。兒媳婦晚飯後不洗鍋鍋蓋一蓋明天洗,一來鍋會生鏽,二來養成了懶惰習慣,婆婆會說“娃呀鍋不能不洗隔夜,灶神會不高興的”,所以說這都是長輩規勸晚輩好好做人方法遺傳下來的。


楊柳286743851


我國大部分地方傳統習慣是男的結婚叫娶媳婦!娶來的媳婦就是自己家的人了,結婚生子,傳宗接代!孩子隨男方家的姓!女的結婚叫出嫁!嫁出去的姑娘就成了男方家的人了!過年是舉家團圓的節日,出嫁了的女兒有了自己的家,過年所有人都要回家,因此出嫁了的女兒也要回自己家過年!有的地方還流傳說出嫁了的女人不許在孃家過年,在孃家過年對孃家不好,是要敗家的!(當然這是一種迷信說法)

過去,家庭子女較多,女兒在自己家(婆家)過年父母也並不感覺孤單,反而覺得理所當然!由於執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當年的獨生子女都已進入談婚論嫁的年齡!如果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女兒固定在男方家過年,獨女戶父母免不了會感覺過年孤獨!離孃家三里五村比較近的,年關互相來回走走不顯什麼,如果離父母較遠!年關只能回一方家,固定回男方家過年顯然不太合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傳統意識已比較淡薄!雙方輪流回家過年已屢見不鮮!怎麼過年還是要以人為本,和雙方父母溝通協商怎麼開心就怎麼過!





正能量說事85770629


我是阮軍發,做過教師,當過記者,痴迷文字以及文字表述的內容,但總是不揣淺薄,喜歡寫點東西自娛自樂。

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既有菁華,也有糟粕。當然,有些所謂糟粕,也可能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是菁華,引領當時社會風氣,對當時誰會的公序良俗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據傳外嫁女不能回孃家過年之風俗,始於朱元璋時期。朱元璋稱帝后,為籠絡人心,時將身邊的侍女嫁與下屬,甚至將最寵愛的小女兒安慶公主下嫁給都尉歐陽倫。安慶公主外嫁後的第一個新年,嫌婆家寒酸,非要回皇宮與父母歡慶新年。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朱元璋卻怒斥公主及駙馬,指出他們更應該在萬家團圓之際孝順侍奉公婆。皇家如此,民間豈能不遵循?可以說,朱元璋的如此“不近情理”,在民間卻是“有情有理”,當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其後,人們為了阻止新媳婦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回孃家,更穿鑿附會了許多不實謠言,如女兒回孃家過年會給孃家帶來各種不祥之事,甚至是災難,等等。因此,孃家兄嫂或弟媳,也會極力反對大姑子或小姑子回孃家過年。這樣一來,朱元璋的“好心好意”,便逐漸變味,竟然成了外嫁女回孃家的“難題”。

“難題”其實不難,難在觀念更新。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今天,時移世易,外嫁女不能回孃家過年的問題在今天就是個“偽命題”,因為無論親生父母,還是婆家父母,都要孝順。至於會引發不祥之事甚或災難,那純粹是瞎扯淡。

更何況,當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眾多,專心於婆家,輕慢於孃家,引發了不少家庭矛盾,為此夫妻分道揚鑣的也不少。所以,有的聰明夫妻會兩邊兼顧,輪流在婆家孃家過新年。倘若經濟條件好,也可選擇第三地,把婆家父母和孃家父母召集起來一起過,這樣就皆大歡喜了。

歡迎評論或給建議,我會努力做得更好。祝條友新年愉快!








阮軍發


遇見涼州回答親問


雖然說現在提倡傳承傳統文化,但是也不能什麼風俗人情都弘揚。

“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孃家過年”這句話明顯是封建思想和文化的殘存,封建社會要求女子遵守“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四德”。

那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是核心價值觀,不但在社會中女人的地位低於男人,在親情關係中,女兒和兒子的地位也不一樣。

那時候的文化認為養兒子才能傳宗接代、防老,女兒長大了要嫁人,女出外姓傳承不了家族香火,盡不了孝,更贍養不了父母,指望不上,所以,女兒從出嫁那天就從自己家人變成了親戚,成了外人,親情開始疏遠。

舊的風俗禮教條條款款制定的多,人們在生活中迷信嚴重,各種講究很繁雜,說女兒在孃家過年,孃家來年會破財,不吉利。

上千年來,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中華民族普天同慶的新春佳節,團團圓圓的大年三十日,作為外人的女兒自然就不能在孃家過年了,

新社會已經百年了,男女已經平等,這些早不適應時代的封建糟粕文化不應該再被傳承,人要往前走,禮也要往人性化的方向文明。

今天,80後、90後的我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女兒、女婿照顧、贍養父母是很正常的,女兒、女婿在孃家過年也是很快樂幸福的事。今年陪老公的爸爸媽媽過年,明年陪老婆的爸爸媽媽過年已經是新時代的習俗,而且這種習俗被大家廣泛認可,這才是我們應該傳承的禮儀文明。


遇見涼州


是有這樣的風俗。

按我家鄉的觀念,出嫁的女兒,在孃家過年,會導致孃家兄弟的不幸。不一定是飛來橫禍,也可能是事業愛情不順吧。

因為“不幸”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女兒們一般都很自覺地迴避。要不然,萬一明年兄弟走路摔一跤、上班遲到、吃飯燙了嘴,都可能怪罪到自己頭上,自己也會於心不安。

但是,“不幸”的主語是孃家兄弟。如果沒有孃家兄弟,這規矩就可以打破了。

現在有很多獨生子女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代,孃家沒有兄弟,所以這規矩是越來越不受人重視。


棲鴻看紅樓


封建陋習!女兒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是人家的人了,怎麼能回孃家過年呢?這種陋習在農村現在還很嚴重,應該破除!

孔子的儒家思想統治中國人思想兩千多年,其中許多糟粕應該摒棄,如重男輕女。現在許多獨女戶出嫁,不回孃家過年,這是不對的。應該協商,輪流過年,或各回各家,也可以合在一起過年,但是不讓女孩回孃家顯然是陋習!


無奈125387125


鄉下的人,思想比較傳統,外嫁的女是潑出去的水,是別人家的人,不能回孃家過年,這種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了幾千年,一下子很難改變。現在改革開放了,人民的思想正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青人,不吃這一套,想在哪裡過年,就在哪裡過年。不過,據我的觀察,外嫁女到孃家過年的,或多或少的,孃家人都會有磨擦或別的不順心的事情發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應驗了古人的說法。


小母指風水師


感謝提問者的精心提問,感謝頭條官方的信任,邀請小編回答這個熱點的問題!小編先拋磚,目的是引各位的玉,歡迎各位也熱心作答!

小編自小以來喜歡看書,喜歡研究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化,尤其是各種雜七雜八的書籍,所以對於本地文化還是有一點點的研究,當然比起那些專業研究的朋友水平低多了,所以對於有人說外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過年,你們對這件事怎麼看?

小編以前思考的時候也有不少心得,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下面看我分享分享心得:

事實上,你說已婚的女兒不能回孃家過年,我的家鄉也有。

這可能是不同地方的習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的家人仍然非常重視這件事。那時,我的祖父母還在那裡。也許老一輩人更重視這件事。

我阿姨在隔壁村子結婚了。大年三十的早晨,她到我爺爺家來了一會兒,沒吃午飯就回去了。至於晚上,她從未在我祖父家吃過晚飯。

在我這一代,我已經不在乎了。但我是獨生子,我兒媳家有個妹妹。如果我去婆婆家過年,父母可能只有兩個人一個人過年,太冷了。

妻子家有一個大家庭。每年過年,都有幾戶十餘人在一起吃飯。媳婦雖然不在,但也很熱鬧。

結婚的頭兩年,我和父母一起過新年。因為婆婆很遠,我第二天早上就把他們送回去。大年初一,我得忙著除夕。後來,我覺得離開太麻煩了。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在農曆新年前夜給婆婆開個視頻沒有距離感。

至於新年的習俗,我想北方各地都差不多。除夕夜,要守夜,大年初一吃素餃子,除夕說吉祥話,向長輩磕頭,交錢過年。

想想去年的兒子向我父親磕頭,然後得到壓歲錢。他不能站在地上。他又磕頭了,又請爺爺給壓歲錢。新年最快樂的部分應該是像我兒子一樣的孩子。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有人說外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過年,你們對這件事怎麼看這個熱點問題的的一些簡單的看法,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意見的小夥伴歡迎下方留言,請不吝賜教,小編感激不盡,必定予以回覆,謝謝各位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