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人的生命意義是為了滿足慾望(慾望驅動一切),你們怎麼看?

上樑後


洞悉人性的哲學家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這句話告訴我們:

1、慾望是生命的原始驅動力。

2、慾望也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那麼生命的意義是不是就是為了滿足無窮無盡的慾望呢?試著和大家商榷一二。

1、題主主張慾望驅動一切;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慾望…… 兩者觀點一致---慾望是生命的驅動力。它讓我們的人生有所追求,以達到一個暫時的目標或滿足一定時期的某個慾望,從而獲得成就感、價值感。這是慾望之於我們生命的積極價值所在。

2、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誰能區分慾望和貪婪的界限?就像我們誰都不能明確地區分光明和黑暗的邊界。這樣就遇到了一個可能:向前一步是黑暗,退後一步是光明!----慾望需要邊界

3、生命由慾望驅動,慾望又讓人生變得痛苦。於是就產生了宗教。

佛教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貪嗔痴,皆為煩惱根。主張讓人明心見性、破迷開悟,以度苦海,得以涅槃。

在這紛繁喧囂的塵世,怎樣才能認清自己的內心呢?莊子教導說:要學會曠達。“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真正明曉生命意義的人,不會去追求生命中無謂的東西。

4、慾望驅動生命不斷去追求,但同時又讓人生變得痛苦或無聊,最後宗教來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心靈的寧靜,抵達生命的彼岸……

那麼,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答案不得而知。我們都在苦苦尋找著……

最後用莎士比亞在《麥克白》中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吧,儘管生命的真相是如此的殘酷: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歡迎諸君友善交流!




181古道西風瘦


人短暫的一生,努力是為了什麼呢?為了不斷的慾望,慾望來自物質和精神的飢渴。

看著窗外柳樹的新葉一天天在長大,在變茂密,勃勃生機,柳樹的慾望就是長成參天大樹,裝點世界,年復一年,默默無聞。

人的一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慾望,年少時都想學習成績優異,次次考試都想名列前矛,天分與勤奮都很重要。

工作後,都很快進入角色,工作熱情高,任勞任怨,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打掃衛生,下班最後一個離開。單位是人生展示的平臺,是走向人生的開始,更是大有可為的天地。

經過多年的磨練,從年少的天真到看清世事的中年人,慾望在一個個減少,趨於平淡,趨於真實,趨於柴米油鹽的味道。

回頭望去,曾經的自己也曾努力奮鬥過,追求過,付出過,一個個切合實際的慾望也曾實現,不好高騖遠,不忘乎所以。

回頭看過,也有被慾望燒昏頭而走向歧途,多少高官慾望膨脹成為反面教材,身敗名裂。

高尚而有情操的楷模也有很多,雷鋒、焦裕祿心中想的是助人為樂、大做好人好事和為人民服務。

慾望是把雙刃劍,關鍵在於掌控和把握,積極向上的永無止境,反之成為價下囚。

物質上的追求只是低層次的追求,物質上的幸福也是低檔次的幸福,只有與精神上的幸福完美結合,人生才有意義。不求富貴,平安即是福。

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用心感悟著生活,記錄著生活。如果您感興趣,歡迎關注、閱讀、評論、轉發。謝謝!



石川河水


可以這樣認為,但不夠準確。

人生在世,各人有各人的性格,這就註定了,每個人的願望,慾望都是不同的,而且慾望也分好壞,好的慾望是可以推動你進步,促使你提高,提升自己。壞的慾望,則很可怕,它會讓你墮落,迷失,最後可能會陷入深淵,萬劫不復。

所以說,慾望到底能不能給人帶來幸福,這一點得看你個人,看你的自知,自控如何。

比如說,貪官。在他們貪圖錢財時,心裡肯定是得到了滿足,覺得幸福。可在幸福的同時,他們也違背了法律,違背了道德良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自己毀滅自己。這種傷害他人,違背道德,為害社會的幸福,不要也罷。

再比如說,某些不良的慾望,人慾,吸毒之類的。我們都清楚健康的習慣對生活是好的,所以,以損害身體為代價而獲得的幸福,這樣的慾望,不過是短暫的螢火,何必呢!

而且,我不認為只有慾望得到實現,生活才有意義。幸福是一種感覺,源自於內心,表達於外在。人生在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併為之努力,那麼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快樂,又何須再摻雜太多呢?

有知心的愛人,有平穩的生活,溫和從容,歲月靜好,這樣一輩子,也是很好的。你們說呢?





夕霧凝語


我不認為人生的意義是慾望的滿足。

不同的文化背景,哲學背景和宗教背景對人生的意義有著不一樣的回答。

如果說人生是虛無的,那麼由此而生的慾望也是幻滅的。以幻滅的慾望去滿足虛無的人生,必然導出人生意義的落空,正如一類哲學家所言,人生本身每有意義,意義僅僅是人隨意賦予的。

如果說人生是實在的。那麼無限的物慾追求必定會成為人生的意義所在。

在這方面達到極致的莫過於那些聲名偉大的帝王。讓我們回顧一下幾千年的歷史,秦皇漢武,亞歷山大,拿破崙……他們的偉大功業又安在哉。

我認為人生的真正意義乃是追求精神生命的最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屬於全體生命的,而不是建立在一己之私的任何物質或精神的慾望追求。

慾望是人本能想要彌補匱乏的心理衝動,滿足則意味者沒有匱乏。這本身是不可調和的一對矛盾。

因此,慾望必無滿足,滿足何來慾望。

老子倡導自然的迴歸,孔子主張窮理盡性,耶穌宣揚人與人的大愛,佛陀開示追求圓滿覺悟的人生。聖賢的學說雖有差異,卻從不以滿足慾望為人生的價值所在。

作為普通人,雖然達不到聖賢追求的理想境界,至少也要明白慾望只是我們的一種缺陷,縱然短時間內,我們無法克服這種缺陷,也不能堂而皇之把它祭上人生意義的神壇。

也許你會反對我的意見,請你不妨理清幾個概念,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慾望,什麼是價值。



草堂易安


慾望是自己想怎樣做而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目的。有了這種慾望一個人就會促使自己去努力實現。

我覺得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應該寄託在他人記憶中,生命就彷彿就更加成長,更加光榮。

60年代雷鋒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為人民服務而活在人們的心中,樹立了世代兒孫精神的楷模。

最近涼山30名消防隊員為了撲滅森林火險英勇獻身,為國家為人民敢於犧牲那就是生命活得高尚的品格。

無數革命先烈為了國家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同敵人英勇鬥爭,生得偉大,死得光榮。

我們活著不能僅為自己活得更好,而應該力所能及去幫助和服務他人,去為社會和國家做點什麼,不能因為自己的慾望只為自己一個人活著,如同行屍走獸而毀掉了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在生命的盡頭沒有一點價值留給別人。特別是一個人的精神情操和思想美德。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恢溜溜地來,恢溜地去,人死了總得為世界做一點有益的東西和事。那才活得真正的有意義!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平凡而失去對人類利益而不起任何作用。

僅個人觀點,不必指責!



用戶陳4874902700182


聖經上告訴我們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榮耀神,活出神的義。什麼才是真正的義?就是捨己犧牲,為真理而活,就是義。為自己而活是自私。

從神所造的宇宙,我們也可以領悟,我們每天享受免費的陽光、雨水、空氣……,顯示這位神是一個樂意分享的神!



生命歸屬151546381


人活著,一個人的一生,的確都是活在自己的慾望中,理想,目標,生活中的一切,都跟慾望有關,所以我表示,認同問主說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滿足慾望這個觀點。

但,慾望也要分,可控不可控。

可控制的慾望,能讓一個人進步,而不可控的慾望,過度了會讓人入墜深淵,因為世間最磨人的除了情感問題外,便是我們自身的慾望。

對金錢,權勢,對地位,對生活等的慾望,是每個人都有的,從而說慾望驅使著一個人的一切,我覺得這點也很正確。

只要有個底線,一個人的慾望越大,而他又能控制住自己內心的慾望,把握好慾望的尺度,他就會是一個有內在又成功的人!從人性學來講,我們對於各自的慾望,都有著一種貪念,而這種貪念,很容易將一個人的慾望無限放大,慾望一旦放大,就會不受控。

從而,有了慾望是罪惡之源一說。

慾望這東西,真的很難說,就像肖伯納所說“ 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則是你的慾望得到了滿足。”

所以人靠著慾望驅使著一切的同時,也要反過來懂得怎麼驅使自己的慾望。懂得驅使慾望的人,才能做到雅俗共賞,人生也將更有意義!


雲起作者鄭咯咯


慾望,真要說它原本就是正宗積極向上的好詞彙,慾望它不是狹窄自私的求望而恰恰是人們所理想中的目標一一一一想通過持之不懈艱苦努力奮鬥而達到的希望所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如果以歪門邪道霸佔或以犧牲別人和大眾利益而獲取個人的望者,則屬悪霸形式損人利己的私望;兩者必須區別。因此,人們如果沒有理想,沒有奮鬥目標則就不會有慾望。我想,只有為創造人們更幸福的生活與為下一代造就更美好的未來為共同目標理想,這也是大家慾望的根本宗旨!沒有慾望就沒有希望,更不會產生人生的奮鬥目標,朝著我們的理想慾望大膽地去努力奮鬥實現吧!


蔣國皖筆名痕玉


這個問題本身是毫無邏輯毛病的,因為推動人類發展的就是人的慾望,人的基本慾望是生存,對生命永恆的渴望。繁衍是人發展的慾望,而為了更好的保證生存和繁衍進而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條件也都是基於這些基本的慾望。但是由於在我們的表述中慾望這個詞本身帶有一些貶義,所以人們會把慾望中那些所謂不好的東西,比如對金錢,對權利,對女人的過分追求算是慾望的一部分,其實慾望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是泛指人對事物以及自身和環境的渴求,這種渴求有好的也有壞的,但是它的基礎卻是人的本能。所以慾望是人類向前的動力,而做為人理性是控制著我們慾望不失控的方向盤。沒有慾望就沒有力量,沒有理性就不能合理利用力量。


憂鬱的刀鋒


人生一世忽西東,

千萬不要想不通。

自己釀酒自己喝,

天天杯中酒不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