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地球45億歲,那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

愛吃泡麵的公牛


地球在20億年前的話應該比月球大一點,周圍像土星一樣帶著環高速自轉,相對環境比較惡劣,溫度極高到處沙漠化類似現在的火星狀態。那時候地球還年輕就像個土疙瘩,到處和周邊的小行星相互碰撞形成了各個板塊的大陸,月球也和各個更小質量的行星相互認碰撞形成了月球成了地球的衛星。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最終在這個軌道上大致形成了目前的狀態。因為離太陽越來越遠大氣逐漸發現變化地球周圍的氣體正好形成了大氣層。才慢慢適應了生物生存的根基。


金戈


想知道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那我們就需要分析地球的進化史,地球的進化史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時期,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46~25億年)----是地球發展最古老的一個階段,持續了20億年之久,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的形成都是在這一時期發生的,這一時期也是原始生命的出現以及演化的階段,不過這一時期的生命也都是一些原核生物,同時這個時候的地球還是極其不穩定,火山、地震頻發。


元古代(25~6億年)----元古代的早期同樣是火山頻發,但大氣圈已經有更多的氧氣,在19億年左右,地球的地表已經出現了範圍廣,厚度厚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這對地表的生命發展十分有利,藍藻和細菌得意持續發展,到13億年前後,已經開始出現最低等的真核生物,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出現了具有明顯特徵的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


古生代(6~2.5億年)----古生代時期一共出現過6個紀,分別是: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其中寒武紀是生物大爆發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無脊椎動物;奧陶紀是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時期有超過60%的生物滅絕;志留紀是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後倖存的生物慢慢復甦,出現脊椎動物和水生植物遷移到陸地的時期;盆泥紀是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有超過75%的生物滅絕,同時這一時期出現了兩棲動物,生物開始向陸地轉移;石炭紀是陸地植物死亡後轉變成煤碳的時期;二疊紀是第三次生物大滅絕,這時期有超過96%的生物滅絕。


中生代(2.5億年~6700萬年)----這一時期分三個階段,分別是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疊紀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侏羅紀是恐龍的統治時期,鳥類開始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白堊紀最早的蛇、蛾、等許多小型動物出現,被子植物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新生代(6700萬年~至今)----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這個時期的生物已接近現代,脊椎動物的特徵是哺乳動物的興起和繁盛.獸類大量出現,從中分化出了一支靈長類,從靈長類中又進化出了猿類.第三紀是哺乳動物繁盛時期.第四紀便進入到了人類的時代.


所以,綜上來看,20億年前地球還只是細菌佔領時期,地球陸地也還只是堅硬的地殼


探索與奧秘


科學家認為地球從誕生至今已經有45億年了。大約在地球形成後的10年後的距今35億年前,最早的生命誕生了。那距今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呢?

距今20億年前,生命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了15億年。也許你會認為經過15億年的發展,地球上的生命已經是欣欣向榮多種多樣了吧?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地球上的生命發展看上去有些慢騰騰的。

圖示:20億年前的地球

科學家把距今25億年前到距今大約6億年前稱為元古宙時期。元古宙時期總共跨越了19億年的時間,這段時期是地球上主要的成礦期。而這個時期的生命只生活在海洋中,陸地上還是光禿禿的沒有任何生命跡象。

這期間的生命形式主要還是藻類和細菌。特別是在距今20.5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造山紀時期,藍藻和細菌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藍藻和細菌現在看來是世界上最低等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它們原始到細胞核都沒有核膜包裹。它們屬於原核生物。但是它們確實當時地球上的生命的霸主。

圖示:20億年前的地球

在這段時期內,地球遭到了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其中距今20億年前一顆大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給地球留下了一個直徑足有300公里的巨大隕石坑。這要比滅絕恐龍的那顆小行星留下的隕石坑還要大。

朋友們可能會想,這麼嚴重過的撞擊肯定會造成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吧!的確一些科學家研究發現,這段時期內發生過生物大滅絕事件。20億年前地球上發生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可能導致了地球上高達99.5以上的生命消失了。但是這次生命大滅絕和小行星撞擊地球無關。

圖示:20億年前的地球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次生物大滅絕和藍藻的瘋狂發展有關係。在藍藻出現在之前地球上的生命是厭氧的,不需要氧氣的。藍藻的出現產生了大量的氧氣。氧氣對於地球上當時的厭氧生命來講是有毒的。氧氣讓大部分不喜歡氧氣的生物滅絕了。同時氧氣也氧化了地球上的鐵。這期間是地球上的鐵礦形成期。

圖示:20億年前的地球

地球上的生物在經歷了這次大滅絕後,氧氣成了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了。生命又經過十幾億年的發展,終於在寒武紀時期迎來了生命大爆發。


兔斯基聊科學


20億年前的地球與現在非常不同,那時陸地上還沒有動物和植物,人類還未曾出現在地球上,海洋是生命的家園。即便如此,海洋中也沒有動物,只有一些簡單形式的生命。

在20億年前,地質時代處於元古宙古元古代中期的造山紀,有細胞器的真核生物剛剛出現在地球上,藍藻和細菌十分繁盛。在這個時候,地球上正在進行造山運動,基本上所有的大陸組成一大塊——哥倫比亞超大陸。

最初的地球大氣中並沒有氧氣,直到25億年前由於海洋藍藻的大規模繁殖,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陡然上升,這就是大氧化事件。該事件導致當時地球上很多厭氧生物大量滅絕,改變了礦物組成,並且為後來地球上演化出動物提供了條件。

到了20億年前,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還在進一步升高,但比現在要低得多。並且在隨後的10億年裡,氧氣濃度基本上維持恆定。

最早的植物直到16億年後才出現在地球上,它們是一種紅藻。陸生植物的出現還要再遲6億年,它們直到10億年前才出現在地球上。自此之後,陸生植物在陸地上進入繁盛時期,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再過幾億年後,到了前寒武紀,發生了埃迪卡拉紀生物大爆發事件,海洋中出現了最早的動物,主要是一些刺胞動物,比如水母。

大約在5.3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最早的魚類,其中某一種魚類演化成為後來人類的祖先。此後再過一兩億年,海洋中的一些動物登上陸地,逐漸演化成後來的各種陸生動物,其中也包括人類的最早陸生動物祖先。


火星一號


要了解“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咱們得先科普一下,人類把地質年代,分為宙——代——紀——世——期;咱們現在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20億年前的地球,位於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

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而20億年前剛好在這個時期。

造山紀的地理環境

造山紀,顧名思義,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我們知道,地球形成於45億年前,在剛形成的時候,地球呈熔岩狀,地球上的水都以水蒸氣的形式徘徊在地球周圍,由於地球引力的存在,水蒸氣才沒有飄向太空。

後來,地球逐漸冷卻,水蒸氣才凝結成雨滴,以雨的形式落在地面。早期地球並沒有所謂的坑,和山脈、平原,而是隻有一個大陸,也只有一個海洋。

但由於早期地球內部岩漿溫度比今天高,因此火山和板塊運動也比今天劇烈,在板塊運動和火山噴發的作用下,造山紀時期發生了一輪全球造山運動和板塊漂移,也形成了哥倫比亞超大陸。

但是注意的是,這次板塊運動形成的地理位置並不是我們如今的地理位置,事實上,地球的板塊運動從未停止過,直到今天都還在發生著,因此我們現在的海洋和大陸,並不是在造山紀時形成的。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球的歷史中,至少經歷四次所有陸地聚合在一起,分別是距今18.5億年前的哥倫比亞超大陸,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5億年前的潘諾西亞大陸,以及我們熟悉的距今2億年前的泛大陸。

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化

地球生命最早起源於40億年前,由於當時地球還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接穿過地球大氣,到達地球表面。因此,生命無法誕生於陸地和淺海。所以科學家把目光轉移到了深海,後來也證明了生命起源於海底熱泉口附近,而且早期的生命都是單細胞生物。

經過了20億年的發展,地球生命依然保持著單細胞生命狀態,不同的是早期的細胞沒有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只有擬核,體型也不大,平均直徑大概只有1~10μm,因此被稱為原核生物

而真核生命雖然也是單細胞生物,但真核細胞平均直徑3~30μm,在生物學中,由於“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等級觀念,因此真核生命相對於原核生命是更高級的生命狀態。

由於這個時期還沒有形成多細胞生物,因此地球生命最多的是單細胞藻類以及單細胞細菌。

細胞由原核生物走向真核生物,是生命的一次飛躍,而這次飛躍單細胞生命用了20億年,之後單細胞生命演化成多細胞生命又用了大概10億年。

早期生命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所耗費的時間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長久。

大氧化事件

科學家發現,在23.3億年前,地球經歷過一次大氧化事件,由於單細胞藻類繁盛,造成地球上的遊離氧增加,因此大氣中的氧含量上升。

具體是這樣的,科學家研究了已經變成化石的固醇,這是一種需要氧元素參與進來的有機化合物,通過研究發現,大氧化事件至少在23.3億年前。

由於氧氣的出現,導致一批厭氧細菌死亡,而適應氧氣的細菌活了下來。

氧氣的出現,還導致地球上生物發生氧化反應,最典型的是鐵元素和氧元素的結合,形成了鐵氧化物,並存在於地質巖中。

氧元素是極其活躍的元素,能和很多元素髮生化學反應,因此這個時期的地質層出現氧氣的痕跡,至今還能發現。

冰河時代

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熱量並不是穩定不變的,科學家發現,太陽目前雖然正處於主序星時期,但輻射的熱量每10億年增加10%左右,所以遠古時期地球溫度會比現在更冷一些。

而且,地球也會因為圍繞太陽運動的原因而產生大冰期與間冰期,在距今27-23億年前,地球症經歷一場為期4000萬年的大冰期,這場大冰期的遺蹟,至今能在澳大利亞和印度找到。

一天只有10幾個小時

由於地球形成不久,就與一顆火星差不多大小的行星忒亞一頭撞上了地球,產生的碎片飄向了太空,但由於地球引力存在,這些碎片圍繞著地球逐漸形成了衛星——月亮。

月亮之所以圍繞地球公轉,是因為地球引力對其起作用,同樣,月亮的引力也為地球起到剎車效應。由於月亮的引力,地球會形成潮汐,潮汐碰撞時會散發一部分能量,因此地球在慢慢減速中。

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自轉一圈只有幾個小時,在20年左右地球自轉一圈只有10幾個小時,而在恐龍時期,地球自轉一圈需要20小時左右;我們所生活的今天,地球自轉一圈耗時24個小時。

關於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我們就聊到這裡。


鍾銘聊科學


地球已誕生了46億年,它在20億年前,也就是26億歲時候。這時的地球已經出現了單一細胞的生命。



地球在誕生後的十億年就產生了初級生物菌類和藻類(35億年前),只是那時的生命雖然由大量氧原子組成,但不呼吸氧氣。

地球誕生26億年後,出現了微型浮游生物。

這是蘇聯在1989年鑽入地底一萬米的時候發現的這種浮游微生物的化石,距今已有20多億年,這種生物多達20多種。並且也發現了熱礦化水和氦、氫、氮、二氧化碳等氣體。


這說明此時的地球已經演化到了適應生物生存的標準,氧氣含量充足,水源豐富。

20億年前,地球正是元古廟早中期的造山紀,是藻類和菌類的繁盛期,原核生物開始向真核生物演化單細胞原生物開始向多細胞生物演化。地層的鐵紫紅色石英砂岩和赤鐵礦層已形成,疊層石形成,火山活動已不多,已逐漸形成現在地形地貌的雛形。


弄潮科學


地球已經有45.7億年曆史了,20億年前的時候地球25.7億歲。科學家為了更好地描述地質史,對地質年代進行了劃分,由大到小是:宙—代——世。例如,地球分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恐龍時代是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我們目前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20億年前地球處在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

一天15個小時

45.3億年前,太陽的一顆行星——忒亞星與地球相撞,被地球俘獲成為衛星,就是我們的月球。從此以後地球的自轉軸穩定下來,但自轉也因月球的潮汐作用越來越慢。20億年前,地球的一天——也即自轉週期,大約15個小時,相應的,一年有590天。

太空中看地球和月球

月球的公轉也在逐漸放緩,並且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現在月球離地球38.4萬千米,20億年前只有一半,再加上地球上主要都是海洋,當時潮汐作用一定更頻繁而且強烈,漲潮時漲得更高,退潮時退得更遠。

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過渡

20億年前的地球還沒有動物和植物,但也並非完全不毛之地。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早在元古宙之前的太古宙就在海洋中誕生了,距今已有38億年,當時是一些厭氧的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即沒有細胞核的生物。

低等真核生物草履蟲,細胞核清晰可見

早期生命進化非常緩慢,十幾億年都沒什麼變化。過去有觀點認為最早的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出現於16億年前,但一塊21億年前的化石上就有了類似於藻類的生物,這意味著真核生物的出現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早得多。

細胞的能量中心:線粒體

20億年前,一種真核厭氧生物吞噬了一種變形菌,但沒有徹底將其消化吸收,被吞噬的細菌仍在主體細胞裡存活和繁殖,最終形成了內部共生關係。被吞噬的細菌最終成為真核生物的一個細胞器,作為呼吸中心和產能中心,這就是線粒體

大氣的改造

今天金星和火星的大氣中9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早期的地球也是這樣的。後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出現,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這最初沒有引起大氣中氧濃度的上升,因為海洋中溶解了大量的二價鐵,這些亞鐵離子將氧氣還原生成鐵氧化合物,沉澱於海底,淺綠色(亞鐵離子的顏色)海洋逐漸變得清澈,光合作用得以在更深的水層中進行。

大氧化之前形成的鐵礦床

海洋中亞鐵離子的耗盡用了十幾億年,到距今24億年前左右,亞鐵離子完全被氧化,氧氣開始溶解於海水,並釋放於大氣。大氣中氧含量達到了4%(今天是21%),這稱為大氧化事件。氧氣對當時的厭氧生物來說是有毒的,大量厭氧生物死亡,只有極少數適應有氧環境活了下來,好氧生物開始繁盛。

融化的雪球

從地球誕生到20億年前,太陽光強度比今天弱30%到20%,要不是溫室效應,地球可能常年都是零下幾十攝氏度,液態水凍結,生命將難以維持。所幸當時地球的大氣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如今二氧化碳只佔0.03%,甲烷微乎其微),這些是非常強大的溫室氣體,維持了地球的溫暖環境和液態水,生命得以生存繁衍。

然而,藍細菌不斷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又緩慢地將甲烷氧化。距今24億年前,隨著溫室氣體的減少,加上當時太陽光強度只有今天的85%,幾萬年間地球溫度就下降到了-50℃,整個地球被冰封,地球進入第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冰期——休倫冰期,從距今24億年前持續到21億年前,長達三億年。

北極冰川,休倫冰期整個地球都是這樣

白雪皚皚的地球將更多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形成了正反饋效應,地球變冷的趨勢似乎不可逆轉。所幸地球內部依然活躍,火山釋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終於有一天衝破了冰蓋,這些溫室氣體幾萬年就將地球解凍。

20億年前,雪球地球已經解凍,地球處於間冰期,但從大氧化事件到6億年前,地球一直處在一個相對較冷的狀態,經歷了多次從冰封到解凍的過程。

哥倫比亞超大陸的誕生

早期地球內部比現在熱,火山遠比今天活躍,當時地質運動有兩種方式: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是大陸板塊內部的沉陷,而水平運動是大陸板塊的碰撞。從25億年前元古宙開始,地質垂直運動不復存在,只剩下水平運動一種了,各大板塊得以逐漸穩定。

哥倫比亞超大陸

距今21億年前到18億年前,發生了第一次全球規模的板塊碰撞和造山運動,結果是形成了地質史上第一塊超大陸——哥倫比亞超大陸。

當然,當時的陸地上沒有任何生命,甚至連土壤都沒有,是一片岩石的世界。在這之後不同板塊又經過了多次的分分合合,海陸佈局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距今20.2億年前,一顆很大的小行星——遠大於造成恐龍滅絕的那顆,撞擊到今天的南非位置,產生了弗裡德堡隕石坑,這是地球上已知最早而且最大的隕石坑。隕星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想必當時有不少原始細菌因此而滅亡。

弗裡德堡隕石坑

總 結

一天只有15個小時,以二氧化碳、甲烷為主的大氣正在被改造為以氮氣、氧氣為主,最原始的真核生物已經出現,線粒體剛剛在細胞中安家,大量厭氧細菌已經消亡,好養細菌正在繁盛,走出休倫冰期的雪球地球已經融化,大規模的板塊碰撞和造山運動正在發生,哥倫比亞超大陸即將形成,這就是20億年前的地球。

20億年前的地球,看似一片荒蕪,實則生機勃勃,生命賴以生存的海洋廣袤無垠,氧氣越來越豐富,太陽光線越來越溫暖,原始生命生生不息,更復雜的生物正在某處孕育,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瞭解自然科學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動物博覽


在地質史上,20億年前的地球處於元古代早期,那時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多細胞藻類植物。那時生命的活動還僅限於海洋,陸地上都是光禿禿的,根本就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

在20億年前,地球大氣中的含氧量還很低,臭氧層也沒有形成,地表的太陽輻射很強。因為藻類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大氣中的含氧量在逐漸增加。那時的地球自轉速度很快,一天只有十幾個小時。

科學家們在35億年前的岩石中發現了藍藻化石,由此推斷生命至少出現於35億年前。藍藻是一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原核生物,藍藻的出現對地球生命進化史具有重大的意義,大氣環境也因此被改變。


地球歷史簡介

地球的地質史主要分為5大階段,共經歷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太古代(46~25億年前)——原始生命出現,主要是單細胞原核生物(如藍藻)。

元古代(25~6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出現,藻類植物遍佈海洋。生物開始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進化。

古生代(6~2.5億年前)——6~5億年前的寒武紀是海洋生物的大爆發時期,又被稱為三葉蟲時代。魚類出現於古生代早期,蕨類植物、兩棲動物和昆蟲岀現於古生代中期,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出現於古生代晚期。昆蟲在古生代後期非常興盛。

中生代(2.5~0.65億年前)——被子植物、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在中生代非常興盛。恐龍時代始於2.3億年前的三疊紀,歷經侏羅紀的繁盛,於6500萬年前因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恐龍曾統治地球達1.6億年之久。

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原始人類出現,鳥類和哺乳動物崛起,被子植物興盛。舊石器時代開始於300萬年前,新石器時代開始於1萬年前。



科學探索菌



二十億年前,地球與現在相比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你可以用氮氣罐來形容她。

大氣更加稠密,主要由氮氣和二氧化碳組成。氧氣甚至還沒有開始積聚,因為它們都是由海洋中的藍藻和細菌產生的,海洋也溶解了大量的鐵。氧氣一形成,它就會與鐵發生反應,形成氧化鐵,然後沉入海底。其他細菌也將這個過程用作“食物來源”。我們現在獲得大量鐵礦石的巨大鐵礦床,稱為帶狀鐵礦層,是這一過程的結果。



生命是原始的 ,陸地上沒有生物,海洋中的生物主要是單細胞生物,只有一些多細胞生物。直到大約10億年後,生命才迎來繁榮,那時氧氣已經積累起來,允許生命呼吸更有活力的氧氣。有性生殖也隨之而來,導致了生物進化的爆發。在此之前的所有生命都是通過有絲分裂繁殖的,有絲分裂基本上是克隆,沒有太大的改變空間(進化)。



上面肯定沒有人。我認為大約在23到25年前,大量的氧氣開始進入大氣層,它們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事實上,20億年前完全屬於古代的造山紀地質時期。那時有一個富氧的大氣和一些陸地,但大部分是水。在此之前,富含鐵元素的大氣使地球變紅,海洋變綠,但此時一切都像今天一樣是藍色的。除了簡單的細菌和其他單細胞生物,地球上沒有其他生物,基本上就是這樣。



白天時間也更短,月亮離地球更近,所以海潮更加猛烈。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我的看法20億年前地球上還沒生物和生命,地球行成的時候,就是一砣石頭但水很早就來到地,古人說地球剛開始是一個水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