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繪畫時無從下筆?

琳琳-吾輩要做淑女


分析無從下筆的原因,無非三方面因素,一是創作前的準備不充分,無靈感,無生活,無素材。沒有素材的生活導致沒有靈感,靈感是創作的源泉,解決的辦法只能是深入生活,下鄉多寫生採集創作素材。


二是繪畫功底不到位,有靈感有想法,也知道如何完成這張作品,但執筆在手,卻不知用何種技法去表現物像,出現此情況,只能是平常多練習,在繪畫基本功上多下功夫。


再就是心情受到某種外來因素干擾,心虛煩躁,靜不下,畫畫是高尚的事,心都靜不下,怎麼能畫畫呢?

我畫畫,喜歡獨處,燒水沏茶,聽聽音樂,讓心安靜,讓思緒平和,儘量多想些愉快的人和愉快的事,再集中精力,考慮畫上的事情。從選擇題材,構圖佈局確定後,開始提筆作畫。


陳莊水墨畫家


我們在欣賞一幅畫作時,總是容易被畫面的生動場景所感動,有些畫作尺寸並不是很大,可人物情節豐富細膩,甚至有些畫作整整記錄了一個時代背景,品味之間,動情之處讓人重重疊加,然後我們卻很難想象到創作一幅畫作的艱辛,比如,

繪畫時無從下筆了,這樣的情況該如何避免?

俗話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是靠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的,然而才可以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繪畫藝術更是如此,首先要非常熟悉繪畫的一些理論知識,比如佈局構圖、色彩線條素描,類似於“硬件”設施都要做到輕車熟路,就好比蓋房子所要用到的材料,


當基礎的理論知識掌握了,那就要去實踐了,其次就是勤學苦練各種題材的繪畫,比如風景靜物、人物、動物,類似於這些題材的描繪都要做到“心靈手巧”,只有先畫的形像,然後再要求畫出“神韻、意境”,為什麼要把各種題材都熟悉一遍呢?因為一幅畫作裡是有“主次之分”的,如果只會畫人,卻不會畫那些花花草草,那麼這畫面就有缺憾了,

技多不壓身,任何題材都可以畫的形象之後,那就要領悟藝術的風格了,

有“畫風”還要有“畫骨”,這就要依靠平時多去閱覽名家的藝術作品,從中感受一些心得體會,繪畫是情緒的表達,從名家的作品中去了解名家的內心世界以及對藝術的領悟,無形中也提升了自身對藝術的素養,

再者,那句“藝術來源於生活”已經告訴所有的藝術創作者,生活是藝術最好的“幫手”,作為一個繪畫創作者一定要多“寫生”,用心體驗生活,把生活當作藝術,增強自己的觀察力、豐富想象力,這樣藝術的靈感就會越發成熟,凡事都講究“熟能生巧”、有量才有質,藝術創作沒有捷徑可走,若要下筆如有神,唯有這樣了。



詩夜城主


藝術創作與熟練工作的最大區別就是它不僅要具有創造性,還要具有藝術家的個性,這也是人們說的畫家和畫師的最大區別。從一般意義上講,畫師可以照本宣科去畫畫,可以按照規定的畫的要求去畫畫,畫家卻不能,畫家必須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來。



我們常常感慨於一些優秀經典作品的美妙或者神奇,驚歎作者的神來之筆巧奪天工,卻很少想到藝術創作是一項很艱辛的工作,每一件成功的藝術品都來之不易。“無處下筆”是藝術家不可避免的事情,包括一些功力至頂的藝術大師。我理解這跟遇到創作上的“瓶頸”是一個道理。達芬奇畫《蒙娜麗莎》用了14年時間,安格爾的《泉》從構思到完成用了26年時間。



當藝術家在創作時遇到“無處下筆”時,通常會採用暫時“擱置”的辦法,就是“放一放”再說。或者是換一種思路換一個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也許變換思維和角度是突破“無處下筆”困境的好的選擇。我國當代著名畫家羅中立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一直想創作一幅人物肖像,卻苦於無處下筆。這年春節放假回家途中,他遇到一位撿糞的老人,頓覺眼前一亮,豁然開朗,終於找到“下筆之處”了。後來他創作了經典油畫《父親》。



也有一些藝術家在無處下筆時,選擇換一種環境或境遇。後印象派大師高更在巴黎很長時間被“無處下筆”困惑,後來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塔希裡島。在這個保留著原始土著風俗的島上,高更靈感大發,創作出多幅經典之作。畢加索每次畫風的轉變都和他新結識的情侶有關。他說,是她們讓我找到了創作的源點和出口。



當然,對於初學藝術的人和尚未成型或成熟的藝術工作者來說,最主要還是要充實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多學多看多練。只有打好基礎,積累經驗,才能用時不慌,厚積薄發,減少“無處下筆”的情況。


燈影書畫


畫畫無從下筆,說明對這種題材不熟悉造成的,最關鍵=點,一,先塾悉表現對象,即胸有成竹。

二是多讀書,古人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很好的山水畫。我畢業畫是晨,我根據晨聯繫到毛主席的一句詩,一唱雄雞天下白,就畫了個大公雞,,配一梅花,不但退晨,還代表了迎春,因有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就就是詩中有畫,說以說多讀書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蘭竹944



繪畫怎麼會無從下筆呢!一般情況下應該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即使出現了,應該是你不夠自信造成的!那麼怎麼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下面我說說我的個人看法:

第一,平時多練多畫多思考,自己畫的作品相對多了,長久下去建立自信心很有幫助。當然,不是說你畫的多就有自信了。那是不可能的,重在用腦思考著去畫,畫畫是有靈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個人覺得繪畫沒有套路,適合自己表達美觀的畫面,就是好的繪畫技巧。多畫多實踐操作,才能從中間表現自己的繪畫思想感情,就像小學生寫作文一樣,抒發作者的情感和獨特的觀點。


第二,養成良好的繪畫習慣:1個是重在堅持下去,切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樣想有所突破,也是很困難的,提筆忘畫,無從下手就由然而生了,就像不快樂的情緒會傳染人一樣;2個是,養成保持作品的習慣,善於整理自己作品,甚至可以裝訂成冊。時間長了,你才知道自己,繪畫水平到底有沒有成長,那便是你的財富一樣。何談無從下筆。3個是平時繪畫的操作習慣一定要好,不要學太多的野路子,中規中矩學好繪畫基本功,再練習特殊技巧,不要老是想著簡便方法。好方法都是建立在基礎紮實的前題下,才能更好的發揮。


第三,排除不好的個人情緒,擁有一顆平常心很重要。不要讓不好的外界因素影響你的思維 ,影響你的動手能力和繪畫技巧。要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畫好畫。

第四,環境因素的干擾:如果你是繪畫愛好者,相對克服這個困難,容易的多。如果你是美術考生,相對來說,要難一點。畢竟面對的環境不一樣,難免考生會有點緊張等等各種因素。為了美術考生能夠發揮好,要自信滿滿不怯場,要做到膽大心細,下筆如有神,平時的繪畫素材積累很重要,不要在考場上才臨時想素材。平時多練速寫,多練習小色稿,多積累各種構圖,什麼叫透視,素描的基本結構,素描的幾大關係等等,需要積累經驗。就像寫作文一樣,如果你平時看的課外課內知識多了,閱讀量大知識面廣,那個虛它考什麼澀?那還不是信手拈來,突然你就會,感覺自己棒棒噠🌚第五,善於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時改正,做到有意識的,在不同的環境中多練習。比如多出去寫生,多與人溝通,說說畫,多交流繪畫經驗,積累繪畫心得,對自己的藝術修養很有幫助的。見的環境多了,見的人多了,畫的畫多了,表達能力就慢慢強了,自信心也強了,繪畫水平不知不覺的也提高了。


一念映畫


只要掌握了豐富的繪畫技巧,就不會出現無從下筆的狀況。除非你硬梆梆要表達你設定的主題,而這主題離你的生活很遙遠,有如你每天都吃豬肉,卻沒見過豬跑,可你為了入選《豬年大吉》美術展,還想獲獎,於是死硬要畫出十八頭豬相,你能下得了筆嗎?我雖然每天都沒食上蟹啊蝦啊魚啊,但我每天都與蟹蝦魚見上一面,老熟了,若要畫它三位,說來就來,只是畫得不象個樣而以,哪會下不了筆。





林慶逢358


首語:我是業餘繪畫人,讓我來發表點真實見解吧,相信看完你會有感悟。

1.繪畫的目的

繪畫是藝術的類屬,也是一門技藝。繪畫有很多益處,比如開發大腦功能、培養良好情緒、淨化兒童心靈、提高觀察能力、發揮創造能力、陶冶文藝情操。掌握繪畫技能,其目的可以是:單純作為興趣特長、輔以相關疾病的治療、投資作品、裝修設計、宗教及慈善事業等。更多的時候繪畫就是那麼單純:發自內心地喜歡,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畫!

2.為何要下筆

要回答無從下筆的問題,首先就要知道下筆的目的——如果不能認識和發現美的存在,畫作就難有靈魂在內——那就是表達真實的自己。因為所謂的靈感,你對生活中某個場景、某個人或一棵樹、一份禮物、想象的畫面、讀書的感受等等,特別喜歡興奮或者懷念感傷,通過繪畫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情,整個過程中只有你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愛恨情仇與悲歡離合都宣洩出來。凡是好的繪畫作品,都是在用心地表達自己。

3.避免的途徑

①實踐:作為業餘的畫手,我最開始也是從臨摹仿畫開始,感受自認為好的別人的作品,主動思考其構圖佈局、色彩搭配等技法。視頻看得少,最主要還是觀察別人的作品,來獲得啟發、靈感。一個喜歡繪畫的人,一定要多看多想多畫,最主要是多畫,實踐再實踐,只有刻意練習繪畫,才能做到不怕下筆,經驗豐富。感受和臨摹別人的作品,這真的很有用。

②靈感:這個詞是常說的,所有藝術愛好者甚至藝術家都會詞窮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靈感,汲取自然、社會、建築、人情、美食、旅行等的養分。在我看來也是創新:一是創作新的作品,二是在舊人的作品上得出啟發再創作。所以要具有創新的能力,靈感才會源源不斷地來。

基礎:也可能是你本就沒有達到可以獨立創作的能力階段,只是心潮澎湃,但現階段的繪畫技法仍處在低水平,無法實現你的宏大抱負。有位作家就說過,“你的懷才不遇,其實都是懷才不足”,還是有道理的。一點點地來,從找感覺開始。

學習:無論實踐、基礎、靈感,學習都貫穿始終,可以學習技法、理論,也可以學臨摹。沒有人生過程的學習與思考,一定會吃老本停滯不前,就難以進行創作和創新。

尾語:如果實在無從下筆卻又想創作,那麼建議你去美術館、古建築地感受,再看書、看電影動畫以及網上觀摩各家作品,汲取營養。【歡迎關注作者:翽塵哥哥。我是寫作者+繪畫手+教師,只生產有思想的原創文章。】

--------[附幾張我個人的繪畫作品]---------


青年思考錄


繪畫時無從下筆是怎麼回事呢?其根源在於心中無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吧。怎麼才能心中有畫呢?只有—個辦法,大量寫生。



心中無畫,是每—個初涉繪畫者面臨的問題,學生時代,可以大量臨摹別人的作品來煅練自己的技法,臨摹不論你畫的有多好,終歸是別人的東西,無論什麼畫,都經過幾萬雙眼或幾百萬雙眼看過或臨摹過,這種東西,你只要—拿出來,立馬就會被人認出來,所以繪畫作品,一定要自己創作。但創作又談何容易,創作素材哪裡去找,那就是深入生活中去體驗生活的真實本質,去生活中寫生。


介紹點經驗,我初次創作是在—九八四年,那時中國岡進入改革開放,城鄉生活岡岡進入溫保階段,想好了創作體裁《生機》,在動筆時也是無從下手,困撓了好多天,後到鄉下體驗生活。

自然萬物,萬物皆入畫。我初入生活,見什麼畫什麼,小蟲子,小飛蛾,路邊的小草小花,豬馬牛羊,雞鴨鵝魚,草房大樹,等所有有形物都是寫生的對象,直到現在,可以說,你叫的出名的有形物,我都可隨手畫出。我為《生機》創作,寫生了幾千個生雞的個體動態,有上樹的,飛天的,爭窩的,搶食的,帶子的,打鳴的,下蛋的,爭鬥的等大小公母雞,紅黃白黑六花雞,翻毛蓬頭雙冠雞。—大疊雞的寫生稿,自己整理時,這些寫生稿,自己把自己都感動了。



寫生就是積累繪畫的素材,寫生要畫世間萬物,有些寫生畫可能你—生都不會用於創作,但寫生會煅練人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例如—條寵狗的動態,它的習慣動作,臥姿,在親熱寵主時嘴,眼,身,尾是怎麼協調的,—只寵狗的動態,就可畫幾百幅動態圖。我說繪畫無從下筆,就是無米之炊—點沒錯,你積累的寫生素材多了,就等於你家的米桶,面桶裝滿了口糧,要吃什麼飯,隨便怎麼做好了。


曾憲全110401818


繪畫如同學習一樣,需要努力、拼搏和熱愛。


一、線條

處在繪畫初期,線條的感覺與勾勒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剛開始可以多練習線條的繪畫,直線和曲線都要練習。

二、構圖

有一個清晰的思維構圖,會讓你在繪畫時事半功倍,腦海裡的線條連接會給你帶來很多種可能,也會減少你直接下筆的錯誤。

繪畫切記一定要有自己想法,發現美好的事物,去把他們記錄。持之以恆的練習也在繪畫過程中不可缺少,熱愛會讓你有更大的信心。擺脫誤區,向自己夢想出發吧!


鯨落雲生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是要知道無從下筆的原因是什麼,才能有效避免。在此借用杜甫的一句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實無論寫詩還是畫畫,唯有筆下功夫全面,腦子裡存有大量素材,加之心中感情澎湃,才能盡情儘性地任筆下蓮花盛開。繪畫藝術必須要形質兼美,既需要自然流露出高超的技術修養,又要恰到好處地呈現出真摯情感。所以唯有加強技法訓練、博覽名作、深入寫生,涵養情感,才能真正避免無從下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