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一門再現藝術,可有些畫的情景和現實不一樣,這是否矛盾?

影影圈圈


用繪畫來表現現實的場景,可以用寫實,或者寫意的手法。

那麼這就要看看藝術家的選擇,寫實的話可以說是和現實相似度是90%,還有百分之10%還是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眼光,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加入自己情感上的東西,再對畫面進行調整,比如構圖上的調整,是否要突出那個角度;對色彩的理解等,這都需要藝術家選擇性的表現的。

寫意就是藝術家看見現實,以主觀想法為主,表現某些情感,簡單來說就是改變現實,把現實的場景當做一種工具為藝術家所用,現實只是一種素材,自己的想法才是畫面表現的最主要的東西。

什麼是畫家呢,“畫家”簡單來說是把現實中我們看似平淡無奇的東西,表現得很生動,很有藝術的感覺,讓看的人可以深深被畫面吸引。要達到這些,肯定是需要對現實情景進行美化,加入一些繪畫的專業理解。有一句話說得好,“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所以不管是寫實,還是寫意(超寫實繪畫我們暫時不討論),都需要畫家對看見的畫面進行主觀的調整,才可能會畫出打動觀看者的作品。

(圖片是用油畫畫的現實場景,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我和水彩


繪畫雖說是一種再現藝術,但不是百分百的複製現實。作為藝術,它一定要與現實實際有段距離,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一幅繪畫作品,如果完全是在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那就不免會把觀者的注意力引到非常實際的現實人生,從而脫離藝術作品的審美需求。

舉個例子,在西方的很多博物館中,都可以見到一些女性的裸體繪畫和雕塑,比如希臘雕塑《米羅斯的維納斯》,安格爾的油畫《春之仙女》等等,這些都只會讓觀賞者肅然起敬。但看到一些真實美女帥哥的裸體照片的時候,卻往往會誘出性慾,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照片太真實自然,容易像實物一樣引起人的實用態度。雕刻和繪畫都會帶有幾分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會有幾分不自然,才能使人跳出真實的現實世界,進入一種審美的情感。

繪畫是再現藝術,它一定要經過客觀化的處理,但作為藝術,它又都是主觀的,都韻含著作者的主觀情感,雖然每個人都是情感動物,但每個人的情感又不能都凝鍊成為藝術。著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說,“藝術所用的情感並不是生糙的而是經過反省的” “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德國諾亞


如果說繪畫是一門再現藝術,那也僅僅是侷限於寫實風格的繪畫領域,對於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及一些現代繪畫的表現形式而言,繪畫藝術早已突破了情景再現的功能。

尤其是在攝影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寫實風格的繪畫形式受到極大挑戰,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境地,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如果還將審美習慣定格在繪畫的寫實性,不僅是對繪畫藝術的片面理解,而且對繪畫藝術的發展前景也缺乏足夠的認知。

不可否認,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更多的人欣賞繪畫作品都還停留在畫得像與不像的評價標準,至於說藝術內涵和豐富的繪畫語言的理解,基本還是少數具備一些審美能力和藝術思維的人的事情。當然,不是說寫實主義的繪畫風格就是藝術水準不高,恰恰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安格爾等寫實主義繪畫大師以及他們的經典寫實主義繪畫作品更為世人熟知和推崇。

不管繪畫風格如何創新和發展,藝術要為大眾服務的基本功能還是不應該被完全拋棄的。如果繪畫作品都是些大眾看不懂也就受不了的創作形式,哪怕藝術價值再高,終將只是極少數人的自娛自樂罷了,失去了藝術存在的最大意義。

我們尊重藝術家的藝術創新思維,但是這不等同於藝術就能完全脫離大眾,脫離現實生活。 陽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罷,在不同審美習慣和欣賞角度的人群面前,都可以展現其應有的藝術魅力。

冷軍的超寫實油畫將精細刻畫水準表現到極致,不僅受到大眾的喜愛,也受到了市場的追捧;陳逸飛唯美、浪漫的寫實主義油畫能夠得到藝術界和普通大眾的廣泛認可,這叫雅俗共賞;趙無極的抽象主義油畫創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雖然普通大眾看不太懂,卻不妨礙他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油畫家之一。

繪畫之所以成其為藝術,就是因為其豐富的繪畫語言和藝術表現力總是能夠讓不同的人感受到不一樣的藝術魅力。如果總是將繪畫視為和攝影一樣的再現藝術,未免也太過膚淺了些。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繪畫是一門再現藝術,這裡的再現有兩層意思,淺層的意思是現實再現,更深層的再現是精神再現。

而正是這兩種再現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繪畫流派。有以再現真實生活為主的現實主義繪畫,以古典美學為基準的古典主義繪畫,還有以表現精神真實的表現主義繪畫。

從時間的角度分析,繪畫之所以是一門再現藝術,這源於繪畫的起源,人類最早的繪畫在原始時期的山洞的牆壁上發現的,這源於人類本能的塗抹慾望,以及替文字性,但隨著人類得發展,繪畫才變成一門藝術,初期繪畫還是一門以再現現實為主的藝術,工業革命的到來,繪畫得本體藝術性得到了發展。畫家開始關心內心精神的再現,所以會出現和現實不同的場景。這非但不矛盾,反而說明畫家對畫面的把握更主動,更注重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表達。



三庚閣


此是“意"之作用的結果。

若是繪畫皆畫得逼真就是功夫到家,那是一種誤會,畫得特別象是一種學畫過程中的初步要求。有了這個過程叫入畫。

吳冠中先生直接了當地指出,畫畫得象不是藝術。此言不謬。世界名畫中許多畫得不象,而給人的感覺很美。這其實是在所畫的"象"上加上了畫家胸中的"意",原物就在畫作中成了"意象"。意象和象是貌象而神不象的兩種特質之物,所以表現的形式不一樣。

畫中的意象變得更美了的,畫作就是更優秀的。等同的就沒有藝術美了,如果實物或人還美的話,那純屬一種自然美,毫無藝術美可言。

再現的意象和實物不一樣了,有美的有不美的,美的是畫家賦予象一種藝術美。這種藝術美越多越好,多了就凝聚成藝術的複合,創造之美。

畫得象是相對的,不象是絕對的,關鍵是看凝聚物象上的感情,思想,意美得凝重不凝重。

世界著名油畫作品多不似與不似的意象。這才正常,這才符合藝術創作的普遍規律。





GoodLuck6868


不矛盾,就中國山水畫。在對景山水寫生創作而言,那是中國山水畫的高妙之處,也是其“外事造化,中得心源”之說的由來。

情景再現是強調寫生是看山之“神氣”,而不是僅僅對繪畫情景的細微細節之把握,是將感化自己的景象以最準確的筆墨表現出來,抓住最本質的“神”,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

情景和現實,這種繪畫再現藝術現象的一方面歸咎於感悟的準確性,另一方面是技法問題的成熟性問題。

中國畫山水畫,如果交待清楚,那就失去了中國畫的韻味。中國山水畫情景再現,只是在局部或者是某個細節有所可取之處就足夠也,關鍵是要對景物感受的準確性表達。這樣,原本平淡的情景再現時會是一番新的景象,變得氣象萬千,流光溢彩。


曙藝文化傳播


不矛盾,每一個人的畫有個人的特色與風格。

杉澤的畫都是以山海經裡的妖神為主,和現實一點都不沾邊,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歡。

所以與現實情景不一樣的畫也不會矛盾。


千秋鳴雪


繪畫是一門“再現藝術”,我想對於這個命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去分析。

第一、我們要明白所謂“再現”絕對不是一模一樣的複製,“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從來都不只是一味的在模仿。

第二、藝術是對客觀對象主觀加工處理後的再現,是物象“藝術化”的再現。(只有藝術化的再現才可以稱為藝術)

第三、藝術作品所描述的內容形象,往往是創作者通過生活體驗,審美經驗,對生活中所存在的具體“形象”內在審美、情感的概括與藝術化的提煉,他被更多的賦予了創作者主觀的精神感受,是內在的真實而不是表面的相像。

總之,追求外在形象的相像從來都不是藝術的目標,“所見之像,竟是虛妄”盲人荷馬寫出史詩、丘比特射箭總是蒙上雙眼、德謨克利特為尋求真理刺瞎自己的眼睛,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眼睛看到的東西只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表象。只有用心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質,才能看清真相。而這也藝術表現所一直追求的。

因此,藝術作品中的形象與現實中的不一樣是不矛盾的。





繪畫大世界


在中國的藝術觀中,“表現”與“似於不似”是很重要的美學觀點。

根據“天人合一”、“緣物寄情”和“物我兩化”之意向的藝術觀,中國繪畫一向是強調“表現”對象的,認為再現自然不是藝術家的最高追求,中國畫不以模擬一時一地的真實作為藝術的標準,而是在繪畫造型上追求“似於不似”。中國每個朝代會有所差異.

簡單的概括是:傳統中國畫的審美特徵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意象性”。

表現特徵:“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意境追求






夜郎谷陶源藝術之家


繪畫是一門再現藝術,中國畫注重“寫意”,油畫注重“寫實”,講究“像物象”,講究“外師造化”,就是以大自然為師,從而,繪畫藝術就需要“寫生”了,寫生的目的,是為了作品中的物象給人“活生生”的視覺效果,問題來了:繪畫是一門再現藝術,可有些畫的情景和現實不一樣,這是否矛盾?

繪畫是一門再現藝術,可有些畫的情景和現實不一樣

我們直奔主題,繪畫是一門再現藝術,可有些畫的情景和現實不一樣,這並不矛盾,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藝術家可以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誇張的表現手法,來表現人類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對於過去的和未來的世界,有很多事情是不可預知的,並不是原本真實的樣子,

即使是描繪現在,也有些情景和現實不一樣,我們舉例說明:有一次,一位夫人造訪畫家馬蒂斯的畫室(馬蒂斯是20世紀的野獸派畫家),她發表意見說:“這位婦女的手臂肯定是太長了。”馬蒂斯彬彬有禮地回答說:“夫人,您錯了,這不是一位婦女,而是一幅畫。”



那位夫人,認為馬蒂斯應該把畫中的人,表現的和現實中的人一樣,不應該沒有身體比例,但是,馬蒂斯卻認為,畫不必和我們看到的世界一模一樣,它完全可以是裝飾性的,只要可以大概認出畫中的組成部分就行,比如,桌子、椅子、女人的“線條形態特徵”,不需要真實的模型或表情,這和我們所看到的真實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總而言之,作品可以用作裝飾,就不需要和現實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