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分割比例,在書法上真有那麼神乎嗎?

寫字峰法


黃金律,即0.382比0.618。為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所提出的著名的黃金分割理論。其和諧的比例性和藝術性,在古今中外的諸多藝術領域被廣泛應用。

啟功先生曾有明確論述,黃金律在書法結構與造型中的重要性。《論書絕句》:“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

對美的認知和創造美的方法和追求,是不分古今中外的。

事實充分證明,黃金律,在二王以及古代所有的書法大家的書法結構與造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無字不用。

為便於記憶理解,“快樂書法營”將“黃金律”在書法結構與造型中的應用,引申、解釋成直白而明確的“三分之一,靠邊線”。因為“黃金律”本質上是一個分割點,這個點大約在一條線的三分之一處。

書法上的許多術語,都是一種模糊性的概念,不是幾何學,數學上的準確數據。這一點也是我們解讀古今書理所必須明確,並樂於接受的。

“三分之一”,即下一個筆畫與上一個筆畫的連接位置,在黃金分割點上,或有不到,或有過之,或有正合,形成筆畫與筆畫,筆畫與部件之間連接的錯位。如下列王羲之刻帖及手札字例:






“靠邊線”,指筆畫與筆畫,筆畫與部首之間的連接,大多都在上一個筆畫或者部首的近邊線。



“三分之一,靠邊線”的造型技巧,在同一個字中,可以混合應用。

其目的及效果:

使字的橫畫不被中分,空間不被等分;使字的中軸線左右擺動,從而產生側於一面的,搖曳多姿的藝術美感。

這一點,是古代所有經典行草書的一條普遍應用的,極其重要的造型手段。而這一點,也是現代人規範字教學的庸俗說教示範,使傳統經典書法結構造型方面“失傳”的一部分。

黃金分割比例,在書法上真有那麼神乎其神嗎?只要翻開《行草書字典》任意一頁的字比照一下,看看古代經典字法,就有了答案。

仔細觀察分析顏真卿、米芾、趙孟頫等等,他們的書法結構與造型,同樣無不如此。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米芾《紫金研帖》

趙孟頫手卷局部

“快樂書法營”專注於書法結構與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獨持己見,不隨俗說,不迷信權威,以事實為依據,以自己的獨立判斷解析書法方面的各種課題。杜絕講故事,杜絕弄玄虛,杜絕口水文,持續為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奉獻絕招乾貨。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首先,這個這個黃金比例是啟功先生研究的一套楷書結構法。那麼什麼是黃金比例分割法呢?這個黃金比例分割法是:一個方格,分別在四條邊的8:5處做上兩個點,總共8個點,然後再把上下左右的8個點兩兩對應連起來。這樣就有4條垂直相交的線段把正方格分成9個不相等的小方格。可以這樣理解,其實他就是一個不均等的九宮格。(見下圖1)具體運用是這樣的:這個不均等的九宮格中宮的4個角,也就是4條8:5黃金比例的分割線的4個交點所圍成的區域,啟功先生認為,在書法中漢字的中宮位置就在這個區域,在漢字的書寫中,漢字的筆畫至少要穿過兩到三個黃金比例分割線交點,(參看下圖2)這樣漢字就找對了中宮的科學位置。這樣寫出來的字是最穩妥最美的。

接下來我再說一下黃金比例分割法的的來歷。大家都知道啟功早年因字不佳倍受打擊的經歷:索畫的人嫌棄啟功的字醜不讓落款。所以啟功發奮習字。在習字的過程自己發現了習字的格子是有問題的。習字所通用的格子就是九宮格、田字格、米字格。一直到現在我們都還在用。這幾種格子都不能很好地佈置字的中宮,左右和左中右結構的字右邊部分擁擠,上下和上中下結構的字下邊部分擁擠,要麼筆畫出格。在一個網上視頻裡我看到過啟功在講座中拿出他收藏的清末人的習字作業,確實有很多出格的筆畫和擁擠的現象。啟功質疑傳統的這幾種格子沒有準確劃分出漢字的中宮區域範圍。

九宮格的中宮區域範圍過大,米字格和田字格的中宮都指向格子的中心點,比如“口、問、回”等好多字的筆畫並不經過格子的中心點,起不了佈置中宮的作用。啟功先生通過對經典書法作品的研究,證實了他的質疑是對的。具體研究的過程是這樣的:用一張大的透明膠片,在上面打滿很細小的小格子,好像一大張馬賽克圖案,把打滿小格子的透明膠片蓋在經典字帖上,等於把字帖上的每個單子字都平均分割了若干等份,仔細觀察每個部件所佔整個字的比例,通過無數次的觀察,發現了漢字的中宮區域範圍就是整個字的中心8:5黃金比例區域。由此啟功先生提出了黃金比例分割理論。這個理論確實彌補了傳統格子的不足。

啟功先生就是按照黃金比例的格子習字的,所以他的字有人形容像腳手架。這個比喻挺形象挺貼切的。我個人認為,啟功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嚴謹的治學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家在習字的時候是可以用的。但也應該看到黃金比例分割法的侷限性。

再說說侷限性:所謂中宮,這個概念是後人提出的。在唐以前的書論中是沒有的,甚至宋朝的書論中也難以看到。雖然目前我沒條件去考證中宮概念的源頭,但我我想他至少不會早過元朝。應該是伴隨著館閣體的盛行和印刷業的繁榮而出現的。因為唐以前的書法是有筆法傳承的,在筆法的運用中漢字的結構都是順手自然生成的,不是拼湊和組裝的。除了少數碑版和墓誌銘以外,看不到打格的現象。所以不瞭解唐以前古典書法的人看起來有點彆扭:一幅作品中字與字的形態變化極大,單字的部首之間或高低錯位或寬窄變化都很誇張。分開看很少有單字四平八穩的字。即便是顏柳歐的楷書,也很少出現均勻整齊對稱的。最典型的就是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見圖3,一幅作品中單字字與字之間的大小差距太大,無法放到統一大小的方格里),很難用裡邊的字集字成一幅作品。也就是說單字不是孤立的。字與字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的呼應關係,越是大家越是經典的作品呼應的越強烈。

總之,唐以前的書法作品創作是根本就沒有中宮概念。

再談談啟功先生的歷史侷限:啟功先生生於清末皇室家庭。他少年時期受過傳統的教育。他的書法受很大的家學影響。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室貴胄學習書法主要是受董趙影響,南董北趙的書風習氣貫穿整個滿清二百多年的帝王家族。所以啟功的書法視野難於越過唐朝。很可能他的書法直接師承某個家族成員,或者明清的某個或數個書家。書法學習中常有一句話說“與古為徒”,這個“古”不是嚴格的歷史概念中的“古”(1840年以前),在書法上史指唐朝以前,因為自唐以後由於古典的筆法傳承的終結,中國的古典書法也伴隨著終結。接下來書法跨入了“今”的時代。

那麼“古”和“今”在書法上又什麼區別?古典的書法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因為古典筆法裡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萬物生成論”的觀念,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所以他是活的。“今”則不同,由於筆法的失傳,只能對著古人的具體作品“比著葫蘆畫瓢”般的去“做”出來帖上的樣子,這個“做”帶來了書法觀念的改變:筆畫與筆畫拼湊,組裝成部首,再由部首與部首組裝成字,很像是板面設計,為了均勻,對稱,必須捕捉到每個筆畫具體的位置,角度,長短,否則很可能把下一筆給擠得沒處安排。因此,書法的生命力江河日下,到了今天,書法變成了漢字的工藝品,書法成了手藝活。

由此可推出啟功先生的書法取法並不“乎上”,也就是不“古”,所以他把書法當成了平面設計來研究,這個黃金比例分割的概念就是幾何中的概念,一般多運用到平面設計領域。當然了,人是不能脫離環境的,啟功的審美和取法是受到了歷史時代環境,家族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束縛。這並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啟功先生的成績。啟功仍是當今了不起的大師。不能把歷史侷限性都推到他個人身上。仍向啟功先生致敬!

由此可知, 啟功先生的黃金比例分割法用在董趙的楷書上尤其是文徵明一類的楷書上是可以的,甚至一些明清人的行書上也可以,唐朝的顏柳歐等碑版上也可以,用在二王的書法上就難說了,因為二王的書法根本就沒有中宮(見圖4,二王子孫王薈的作品,圖中的“賴”、“癤”兩字的結體極其誇張,沒有中宮。)。我覺得啟功先生的黃金比例分割法對我們的書法學習是有幫助的,可以肯定的,但也不要迷信他,神話他,理性客觀辯證去地分析,合理地運用。






布衣光頭強說文新解


黃金分割比例,在書法上的確十分神乎,只不過不太符合中國人的認知方式。


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中提到:“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可以說黃金分割比例是開闢了理性解析書法結構的視角,可惜後繼無人。在人類的視覺審美之中,黃金律可以視為一個標準,一個衡量一切美醜的標準。而且,幾大古老文明都各自獨立發現了這一比例,並且在建築、繪畫、雕塑等領域刻意或無意地加以應用。

但是,在中國的傳統思想當中,更加強調的是“天人合一,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傳承有序”,更加強調的是主觀經驗的感性認知,我們把書法擬像為人擬像為萬物,我們要寫出精氣神,要寫出骨肉血,要寫出人品寫出九德,要寫出淵源寫出繼承,總之,“囊括萬殊,裁成一體”(張懷瓘語)。

所以,黃金分割比例這樣冷冰冰的理性規律確實與我們的傳統思維格格不入,也不是現今書法價值觀的考量範疇,神不神乎的,不入法眼。


老陳聊書法


確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這種理論有些量化的做法,從中國的傳統藝術來說理性成分要弱與感性成分。但書法發展至今,能夠融入這一美學理論,無疑是有前瞻性和積極意義的,並且成就不俗。黃金分割法雖然在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沒有這種提法,實際上這種比例關係在中國的傳統理論特別是藝術作品中仍然是客觀存在,只不過沒有明確的提出來而已。

單純就書法而言,無論是點畫和結構章法之中,比例關係問題無論古人或現代都書法理論都非常講究,並且已經形成了嚴格比例關係,其最基本的標準就是和諧,無論比例關係是否懸殊,但最終都要回歸到和諧統一上來。

和諧就是美,而黃金分割比例也是美而且是經典的甚至世界對一個美的法則或標準。

我們看一下盧中南的硬筆書法中對這種比例關係處理的就非常到位。如下面“蘭”字上面的兩點的高低關係和橫畫的長短伸縮比例關係就同樣如此。


這種理論被引進書法主要是啟功先生髮起的,啟功先生對黃金分割理論在書法中的運用並形成了一套理論。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符合這一比例關係的,字形就看著舒服,美觀耐看,反之就不好看。



翰墨書道


黃金分割又稱黃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間一定的數學比例關係,即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於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0.618或1.618∶1,即長段為全段的0.618。

黃金分割比例的審美價值極其重要!具有黃金分割比例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給人帶來美的感受,是人感到和諧,平衡,舒適。

達芬奇的畫作《維特魯威人》中運用黃金比例,所描繪的臉型和身形都是完美的,在藝術作品中達芬奇另一幅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中蒙娜麗莎的臉部遵循黃金分割比例,因此整張張臉讓人覺得優雅美麗平靜。在建築領域,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帕特農神殿,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印度泰姬陵,中國故宮,法國巴黎聖母院等著名的建築物中,幾乎都包含了“黃金分割比”。這些建築帶給人美的感受,讓人們很容易就喜歡上。

在自然界,美麗的蝴蝶,身長與翅膀張開後的長度比例為黃金分割。植物的葉子,千姿百態,生機盎然,從一根枝葉的頂端向下看,在葉子精巧而神奇的排布中,隱藏著黃金比例,因此我們看見鬱鬱蔥蔥的葉子,會覺得心情愉悅身心輕鬆。

同樣在書法界也不例外!黃金分割同樣重要,看下面的圖片,你就能欣賞到黃金分割點重要性,是多麼的神乎!



老黃瓜創藝


黃金分割比例在書法上真有那麼神乎嗎?既然是有"比例",當然僵硬。書法是中國的國粹,是"心畫",它講究的是"書無定法",是書寫者抒發情緒的心路歷程,是一種自然書寫不受任何設置的型式所規範的表達,是一種國粹的文化自信,是國人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形式,拿西方的死板的"黃金分割比列"作套路來規範中國書法,是一種很不懂漢文化的意韻。書法重視的是書寫的自由,在不破壞漢字的可辨識性,"書法無錯字",書者儘可發揮書寫的藝術手段去表現。心存"黃金分割比例",是自淪"心囚",是自絕書藝之進取。寫字若要按比例分割,我傳統的"館閣體"足以勝任,何勞"黃金分割比例"。開玩笑。








林慶逢358


黃金分割比例與書法沒有什麼關係,要說神乎,有點玄乎。

但是對於學寫毛筆、硬筆字的實用書寫,確實不玄乎,用好了字形結體分割的黃金位置,比例準確,是有點神乎。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在學和教書法時首先要對書法的本質屬性進行黃金“分割”,如果只是混沌不分,猴子是個人,人也是個猴,大家吃蘋果,無法進化人。

這樣,教者誤鹿為馬,學者刻舟求劍。黃金不分割,問題繼續問。




王乃棟說書畫


不是說黃金分割在書法上被傳的很神,而是黃金分割在現實應用中確實會讓人覺得更美,這種美是眾人在沒有任何預先溝通情況下所公認的。


古希臘的數學家歐多克賽斯最早發現了黃金分割這一原理,在數學上我們叫這個為黃金分割,在藝術中我們叫黃金比例,在攝影中也有叫三分法原理。就是較大部分比較小部分為:1:0.618.

其實我們老祖宗很早就發現了這一規律,在書法練習紙的格子中,常見的回宮格、九宮格都是按照黃金比例的原理畫出來的,做為練習書法的參考線。黃金分割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


在字體裡面也是一樣,以“千”字舉例。


然後對這些字進行黃金分割的簡單分析:


從上面的圖上可以直觀的看到,黃金分割在書法家中實際上得運用,可能當時的書法家也不知道這個具體叫什麼,但是不由自主的就這麼寫了,雖然每一種字體各有各的特點,但是依舊沒有脫離黃金分割,這樣寫出來的字會獲得大眾一致的讚賞。


當然並不是說只要你遵循黃金分割寫出的字就一定好看,黃金分割只是其中一個點,還有其他的方面也是也重要的,比如字的力量感、節奏感、立體感等等。


可能你並不知道或者並不認同黃金分割在書法中真有什麼作用,但是你覺得自己寫的好看的字可能就已經是黃金分割的比例了。


油畫匠人




築信1


黃金分割比率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啟功對書法的認識是對的。我看咱們的印刷體字就符合黃金分割比率。大自然的三個自然常數(圓周率、e 、黃金分割比率)真的非常神奇,也許它真的符合自然的法則。任何東西都有它的規律性,都有它的科學定律,書法的科學定律也可能是黃金分割比率。只是在這個比率的基礎上,有些彈性的分佈,比方說伸縮、斜倚,但重心是衡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