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想要岳飛的命?真的都是秦檜害的嗎?

蓮姐925


秦檜是殺害岳飛的元兇。秦檜是高宗的相,更是金兀朮派到宋高宗身邊的"監"。據《宋史》記載,金柳河御前會議,秦檜被兀朮選中,派往南宋做臥底;其二,兀朮遣秦檜密信,"必殺飛,始可和"。其三,岳飛被害是當年臘月廿九,檜向大理寺傳"紙條",以矯詔殺飛。史載岳飛被害當日,大理寺關於岳飛案的呈件才報出,高宗應是正月十五後才看到報件。也就是說,高宗看到大理寺卷時,岳飛己被害半月有餘,殺岳飛是秦檜先斬後奏。其四,做為對秦檜的獎賞,宋金和議中明定,無過"不得免檜相",使秦檜兩相南宋一十九年,高宗上朝都要"靴中藏刀以防檜"。所以說,民族英雄岳飛被害,苟且偷安的高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殺害岳飛的主謀是金兀朮,元兇是大漢奸大奸臣秦檜。


天之吉星


眾所周知 秦檜只是個背鍋的

真的背後要臣死的那隻能是帝國的掌舵人

要殺掉戰功赫赫的武將,秦檜肯定沒這個能力,趙構的態度才是關鍵。

岳飛被誣陷下獄後,主審万俟卨給岳飛定了四條罪狀:

1.岳飛和岳雲讓張憲策動岳家軍謀反;

2.淮西之戰,岳飛擁兵不前,坐觀勝負;

3.岳飛曾罵趙構缺德;

4.岳飛自比宋太祖,32歲就當節度使。

顯然,這四條,很多無法坐實,只有第三條是真的,但也是事出有因,是心痛趙構的亂指揮,6萬宋軍無辜喪命的慘劇。這樣的罪名顯然無法服眾。冤案拖了三個月,一直到歲末,趙構終於下詔賜死岳飛。

岳飛之死,當然很讓人可惜,岳飛沒什麼不良嗜好,不貪財,不好色,深得軍心,且非嗜殺之人,連金兵都稱岳飛為“嶽爺爺”,幾乎是個完人,趙構殺害岳飛的罪名在當時都無法讓人信服,早在岳飛下獄階段,很多人都為岳飛辯誣過。所以,宋孝宗一即位,馬上就給岳飛平了反。

趙構忌憚的是幾乎完人的岳飛,沒有缺點的岳飛,以及他後面的那支軍隊。一句話,一個武將的人格太完美了,做君主的不放心。在中國歷史上,以將帥的名字命名的軍隊,只有兩支:岳家軍,戚家軍。所以万俟卨最初的奏摺是岳飛處斬,張憲絞刑,岳雲流放。趙構親筆改成岳飛賜死,張憲,岳雲處斬。趙構對岳家軍的恐懼可見一斑,雖然岳家軍還是朝廷的軍隊,但在趙構看來,岳家軍有成為岳飛私軍的可能。有宋一朝,各代君主牢記五代軍人專權的教訓,堅持重文抑武的國策。宋朝名將很少,有文官的壓制,武將也建不了大的功勳。岳飛最輝煌的時候,掌握全國兵馬七分之五,在局勢緊急的時候,趙構尚可容忍,待局勢緩和,必然會有所防範。

秦檜勸說趙構停止北伐,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岳飛一旦功蓋天下,趙構必追悔莫及,太祖陳橋兵變可為時不遠。

岳飛之死,當然很讓人可惜。岳飛擅長以步克騎,在古代,騎兵是重要的突擊力量,尤其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步兵若想擊敗騎兵,只有結成方陣,這對步兵的紀律性要求很高,因為丟失了養馬的重要地區,宋軍步兵經常要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南方地區若想收復北方,若無法擊敗騎兵是不可能的,岳家軍正好應運而生,其實上天還是很垂青南宋的,有岳飛這樣不世出的擅長以步克騎的名將,光復北宋故土,不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歷史給南宋的一次機會。岳飛死後,南宋再也無法收復中原,以後南宋偏安一隅,軍隊以水軍為主,沒有強大的騎兵,也沒有剋制騎兵的步兵,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元嘉年間北伐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岳飛之死,總結起來不過幾點,恃寵而驕,建議立儲,金兀朮的私仇等等。很重要的是他和趙構在路線上的分歧,岳飛主張收復失地,而趙構卻無心於此,只求偏安,防範內患更甚於外敵,尤其不喜歡公開唱反調的岳飛,由於原則上的分歧,岳飛漸失聖寵也在所難免。同時,岳飛實力過大,讓一向崇文抑武的趙構感到恐懼,其實岳飛的情商並不低,人緣也不錯,但是功高蓋主,在崇尚武力的漢朝可能會被大書特書,但在對武將另眼相看的宋朝,岳飛的悲劇就不可避免了。


曹丞相


當然不是,其實是皇帝老兒想要,自古功高蓋住的人都沒有好下場,這個是恆古不變的真理,當然也有例外(如凌煙閣24功臣),而宋高宗趙構,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1127年6月12日,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而重用岳飛,韓世忠,也是迫於當前形勢和民心民意,而民心民意也間接害了岳飛,而南宋的建立是北宋的滅亡為代價,岳飛揮師北伐逼近北宋故都開封,如果解救北宋父子二帝,那麼南宋高宗就不得不禪位,因為高宗是形勢所迫,國不可一日無主,康王繼位是當初最好的選擇,這時也就有了影視劇十二道金牌令箭,招回岳飛,韓世忠,以莫須有的罪名予以處決,秦檜只不過是個擋箭牌,當然這個擋箭牌也起來決定性因素,但別忽略了一點,真正下定決心的是皇帝老兒,高宗從心理學來說,壓根沒想父兄回來。(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戈渣


岳飛是被宋高宗下令所殺(害死岳飛的四大奸臣是:秦檜、王氏、張俊、万俟卨。 );因為岳飛阻撓議和,堅持抗金。

主要的原因就是:岳飛在抗金中,多次提出“收復失地,迎還二帝”的主張。這在外人看來是十分正確的,也是為宋高宗所期望的,但其實不然。應該說,“收復失地”固然是高宗所期盼,但“迎還二帝”卻不是高宗的本意。二帝雖然是高宗的親父兄,但如果他們被迎還,自己的皇位就不能保全了。即使他們回來後不再當皇帝,但兩個太上皇肯定會對他起到制肘作用,自己的皇帝當起來也就不是那麼有滋有味了。縱觀中國歷史,此前此後,為了皇位和權力,父子反目、兄弟攻殺、夫妻成仇的事例是並不鮮見的。

這種心裡話也不是對誰都可以講的。所謂“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能揣度聖意就難為其臣了。岳飛作為一介軍人,雖然有一腔精忠報國的熱情,卻不善揣摸聖意,就算他能夠猜度出高宗之意,他也未必能夠曲意奉承。因此,他抗金當中,他屢次提出要“迎還二帝”,早就觸怒了高宗,加深了他對岳飛的忌恨。高宗對岳飛已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在高宗皇帝的默許下,秦檜等一干人已迫不及待地對他下手了。最終被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沒有誰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因為在秦檜的背後,是整整一個王朝制度。


泥鰍愛剪輯


到底是誰想要岳飛的命,真的是秦檜害的嗎?

我試著做下回答。

岳飛(1103—1152),字鵬舉,是南宋抗金愛國名將、偉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是戰死於沙場, 卻冤死於本朝人之手。千載之下,還令我們唏噓不止。印象深刻的是,筆者高中時,讀《說岳全傳》,讀至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在風波亭中遇害,當時淚如雨下,恨極了秦檜。現在知道了,秦檜與岳飛本身無冤無仇,想要岳飛的命的,是宋高宗趙構。

1.宋高宗趙構登基的歷史背景:“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俘

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靖康之變時,徽宗已退位,在位的欽宗是趙構的長兄。宋朝實行的是皇長子繼承製,只要有長兄,皇位就輪不到其他皇子。

趙構是在兵荒馬亂的王朝變故中登上皇位的。1127年金兵南侵,俘獲徽欽二帝和幾乎所有皇室成員。動亂之中,在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也就是北宋滅亡的第二個月,趙構在南京(商丘)即皇帝位。

2.宋高宗厭惡岳飛的原因:拒絕欽宗回朝,避免皇位威脅

有了這樣的背景,我們自然可以得出結論,假如欽宗活著回來,自己的帝位不保。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抗金只能是做做樣子,而岳飛想的卻是主戰拒和,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帝,“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就是犯了高宗趙構的大忌。

3.秦檜殺害岳飛的原因:迎合上意

在古代時,大家就有這樣的看法了。

且看明朝文人文徵明這首《滿江紅》的下闋:

“豈不念,疆圻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大家重點注意這幾句,“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這就等於直接點明瞭岳飛之所以被害的原因,區區秦檜有何能耐?不過是逢迎上意的奴才。

小結

秦檜以“莫須有”的名義殺死岳飛,是逢迎上意。宋高宗怕欽宗回來,自己的帝位不保,真正想要岳飛的命的人,正是宋高宗。


青史漫談


岳飛是在臨安風波亭被大奸臣秦檜給害死的。秦檜等人誣告岳飛謀反,岳飛也因此受到了牢獄之災,他在獄中遭到了奸人的嚴刑拷打,不過他們並沒有找到岳飛任何謀反的證據。即便如此,紹興十一年除夕夜,岳飛還是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在了臨安大理寺,年僅三十九歲。

  岳飛是民族英雄,是抗金功臣,但是這樣的他卻遭到了奸佞小人的陷害。岳飛臨死前在供狀上寫下了“天日昭昭”幾個字,這幾個字足以證明岳飛的清白,足以照出那些奸佞小人們醜陋的嘴臉。

  秦檜與金人私通書信,金人給出的條件是,要先殺了岳飛才跟跟大宋議和。於是秦檜等人以謀反罪誣告岳飛,害得岳飛被革去了職權,他們依然不肯善罷甘休。最終在秦檜的主謀下,岳飛被下獄審問。在獄中,岳飛遭到了嚴刑拷打。即便如此,岳飛一身浩然正氣,他並沒有因為皮肉之苦就屈打成招。

  《宋史·岳飛傳》中記載了,韓世忠為岳飛鳴不平的話,他問秦檜既然根本沒有找到岳飛造反的證據,如何以謀反之罪定義岳飛呢?沒想到秦檜給出的回答是,此事莫須有。秦檜的意思是,不找到不代表沒有。宋高宗信了秦檜的話,下令將岳飛賜死在了大理寺的牢獄中。



滴天髓


公元1142年1月27日,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壞的大壞蛋之一—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但歷史上真的就是秦檜害的嗎?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岳飛必死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個方面:

一、因政見的不同以及個人的恩怨,岳飛已經和秦檜早已經是水火不相容了;而秦檜是個睚眥必報的卑鄙小人,他早就想置岳飛之死地而後快了。因此,在接到金國的重金賄賂後,他就一直在尋找時機。

以現今的眼光來看,他是犯了通敵賣國罪、受賄罪、罪不容恕,必然會落下千古的罵名。

二、趙構皇帝的父兄徽、欽二帝被金國虜到金國,成為了階下囚,因此趙構才有了這千載難逢的機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岳飛將軍的“精忠報國”精神就是要“打到黃龍府,與諸君痛飲”、“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種思想不就是要打敗金國救回徽、欽二帝嗎?這種思想是與皇帝趙構的思想相違背的,嚴重威脅到了他的帝位,趙構肯定不能夠同意啊。十二道金牌召回後下令讓秦檜出手給害死了。

趙構的想法是:你只要給我守住邊疆就可以了,我都沒那麼大的抱負,你是誰啊?偏偏你岳飛是個大大的忠臣,還要立志迎回二帝。這就註定了岳飛必死無疑了。從這一點來看,秦檜不過是為當時的皇帝背了個黑鍋罷了。

但不管怎麼說,歷史是公正的,杭州的嶽王廟,岳飛供在那裡,然後下面跪著兩個小鐵人,岳飛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用他的岳家軍幫助我們在中華民族最為難的時候,和其他將領站出來,和外族做了殊死的鬥爭,讓我們漢民族的王朝又延續了很多年。



品讀歷史者


對於岳飛被殺,幾乎所有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高宗趙構才是元兇,而非課本描述的那樣罪魁禍首是秦檜。理由呢,主流解釋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高宗趙構不想岳飛迎二聖還朝,所以殺了他。另一方面是因為岳飛手握重兵遭到猜忌而被殺。

事實會是如此簡單嗎?當然不會了,尤其是迎二聖還朝這個理由,簡直幼稚可笑。

要知道歷史上金人曾同意把宋欽宗還給大宋的,並先把趙構的生母韋太后給送了回來。趙構還親自指定開封府替淵聖皇帝造宮殿。

這說明在當時迎二聖還朝不論官場還是民間都不是什麼禁忌話題。而且岳飛出兵時候上的奏表寫的都是“迎天眷還朝”而不是早年間的“迎二聖還朝”。天眷,天子的親眷。二聖,宋朝皇帝稱聖人。區別一看可知。還有,即便欽宗回來了,也不會對高宗趙構有什麼威脅,主席有句話“槍桿子裡出政權”你一個什麼權利都沒有的皇族又能翻出什麼花兒來。舉個宋朝的例子,靖康之亂前宋徽宗一看金人打過來了就藉口為國家祈福去燒香跑鎮江去了,把皇位硬生生地塞給宋欽宗,後來宋徽宗覺得安全了又開始以太上皇名義發令旨,欽宗一看,呦呵,有事你跑了讓我頂缸,現在安全了你又出來搗亂是吧。行!你發一道我就發一道,到最後成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在鎮江發現他誰也指揮不動,後來自己也被“奉養”在了隆德宮,甚至自己過大壽時給兒子宋欽宗敬了一杯酒,宋欽宗怕有毒愣是不喝,一點面子都不給,最後宋微宗是號泣著離開的。所以你說一個失去了權威的皇帝,對趙構能有什麼威脅,趙構又何必擔心二聖還朝。

接著說岳飛手握重兵遭到猜忌而被殺這個原因吧,有一部分,畢竟當時岳飛掌握了全國超過三分之二的兵馬,猜忌是肯定的,你要是拿下了故地,迎回來了徽欽二帝的屍骨,名聲赫赫之下再來個陳橋兵變怎麼辦,但這是整個統治階層的共識,不僅僅是皇帝個人的看法,所以有一次高宗說,這個岳飛是個忠臣啊。秦檜就在旁邊說,對,岳飛是忠臣,我們太祖皇帝趙匡胤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這並不是秦檜的狡辯,同樣的話名臣文彥博也說過,宋仁宗時狄青累功當上樞密副使,文彥博就去找仁宗說:這個狄青你得把他拿走。仁宗就說狄青是個忠臣啊。文彥博的回答就和秦檜說的一模一樣,我們太祖皇帝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

但請注意,是猜忌可以罷黜,並不一定就要以此處死,要知道岳飛也是有文官人緣的,並且和岳飛共稱為中興四將的另外三人可都遭受過猜忌,但都得到了善終。為何岳飛如此不幸,所以一定還有別的原因。

原因之一,上書立儲觸碰了皇家最大的禁忌,當時的主戰派,對岳飛很好的宰相趙鼎,他就對岳飛的參謀官薛弼說過:他糊塗!這種事是他能幹的嗎?只能有一次,絕不能有第二次。

原因之二,岳飛這個人性格特別倔。但要知道倔在領導眼中那就叫跋扈。例如當年岳飛因為高宗把原本答應分給自己的部隊收歸了中央,所以一生氣就撂攤子回了老家,不管高宗怎麼召喚就是不回。雖然最後還是回來了,但高宗對岳飛的跋扈還是頗為不滿並放了狠話的“亂吾法者,唯有劍爾”。

以上兩個原因再加上對岳飛的猜忌就是構成了岳飛之死的次要原因,是次要原因,次要原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而真正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岳飛是主戰派勢力的關鍵政治符號。

我們回看當時的大宋王朝,經過宋高宗趙構多年的緊衣縮食養軍隊後,他突然發現當時的大宋想要直搗黃龍府和會寧府,幾乎是不可能的,第一、自家步兵怎麼打的過對方騎兵,倚城防禦倒好說,但進攻就難辦了。第二、輜重補給,要知道會寧府在今天的黑龍江啊,以當時的條件不確定因素實在太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當時國家財政實在支持不下去了。所以擺在高宗趙構面前的選擇也就很簡單了——和談。

從後代史家的描述我們也可以窺探一二,比如說朱熹,曾對學生說過相關話題:將驕兵惰,未可知也。看吧,距離當時最近的朱老夫子也不樂觀。包括後來的史學家,趙翼、錢大昕和胡適都認為當時和談,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關劃界而治是最佳選擇。

你也許會認為不能啊,歷史記載岳家軍那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金軍甚至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那可是戰神般得人物。但事實可能讓你失望了,描寫朱仙鎮大捷最天花亂墜的是《金陀萃編》,作者正是岳飛的孫子岳珂。而當時的官修史書提都沒有提過朱仙鎮這幾個字。當然官修史書也不一定都對,因為相傳秦檜和兒子秦熺兩人改過官修史料。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給岳飛平反的人是啟用主戰派的宋孝宗,其背景和目的都是為了即將到來的戰爭,是政治意義大於事實的。即便岳家軍戰力真是強悍,但後勤補給的壓力還是會讓勝利成為概率極低的事情,而用小概率的勝利換取大概率會發生的造反,估計不僅高宗不會如此選擇,就是你當了皇帝也不會如此選擇。

所以最終高宗趙構對於這場戰爭的選擇就只剩下和談一條路了,而擺在他面前的敵人也就不再是金兀朮了,當然更不是二聖還朝,而是影響他和談的政治勢力——主戰派

既然國家方針已定,以當時宋朝的體制如何才能讓主戰派閉嘴並不引起黨爭呢,唯有殺掉岳飛才能起到這個效果。所以也可以說“岳飛必須死”



屹然談古


歷史上都是說岳飛是秦檜害死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並非如此。其實,害死岳飛的真正凶手應該是宋高宗,秦檜只是幫兇而已! 因為岳飛想迎回二聖,是在父兄被擄走的情況下登基做的皇帝,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果迎回二帝將是三主,徽欽二帝回朝對高宗的皇位會構成一定的威脅。

功高震主,宋朝自太祖開國以來主要是以文官治天下,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禁軍統帥,靠部下將領的擁護,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後周政權,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奪位,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不信任武將,重文輕武,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

擴軍遭忌,當時岳飛身為武將,手握重兵,擁兵近二十萬,為了抗金,還一再的擴軍,其本人在軍中也素有威望,大有軍中只知有嶽元帥而不知有朝廷之勢。因而引起高宗的猜忌!反對議和。宋高宗是個性格軟弱,貪圖安逸的人,打算偏安江南,與金國議和,而岳飛則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以“靖康之恥”為大宋之恥,想徹底打敗金兵。而金國議和的條件是“必殺 岳飛”。

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趙旉已在八年前驚悸而死,他自己也在揚州潰退時受到驚嚇,造成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岳飛的立儲建議,既觸痛到宋高宗的難言之隱,又犯了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所以宋高宗先是借秦檜的手殺了岳飛,然後把罪名都推給秦檜,否則事後宋高宗為何不追究秦檜之責。最後在為岳飛平反,這樣既可以消除對自己的威脅,又可以籠絡民心。


黃鸝讀書


要岳飛命的當然是宋高宗 趙構,秦檜只是揣摩到聖意,順水推舟,替趙構幹了件髒活,背了黑鍋。

趙構之所以要殺了岳飛,原因如下:

1.岳飛打算迎欽徽二帝,趙構不允許

趙構是在靖康之變,欽徽二帝北狩後建立南宋政權的。在當時很多人眼中他並非真命天子,更不是眾望所歸,真正的天子仍在金國大營中做俘虜,只是國難當頭,不得不推舉趙家後人招買人心,穩定國體。

趙構這皇位本來就不太穩當,哪知,岳飛在前線戰場打出“收復故土,迎欽徽二帝回京”的口號,這是宋高宗趙構所不能允許的,欽徽二帝回京,那趙構自己咋辦,自己好不容易有機會登上皇位,那是肯定不願意下來的。

古往今來,權利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多少人親人骨肉你爭我奪,兵戈相見,你死我活。趙構也不例外,為了保住皇位,他打心裡是不能讓岳飛成功的。

2.岳飛手握十萬重兵,趙構不放心

宋朝是咋建立的,宋高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天下。所以,宋朝皇帝對手握重兵的將領都是不放心的,有提防心理,避免反叛威脅皇權。

當時岳家軍鼎盛時期,可是有十萬之眾,這對趙構來說,那肯定是個心事,吃不好睡不好。而且,當時趙構的資歷不夠、威望不足、正統合法性都值得商榷,隨時都有可能倒臺。

為了穩固皇權地位,趙構必須要控制好軍權,這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3.岳飛多次抗命頂撞,趙構不滿意

紹興七年,高宗解除了劉光世的兵權,本欲將其淮西軍隊撥給岳飛指揮。岳飛聞言大喜,當即提出北伐,犯了皇帝大忌。高宗臨時變卦,拒絕履行承諾。岳飛一怒之下,憤然離開本軍駐地鄂州,以為母守孝為由上了廬山,這種行為分明是要挾君主。

作為一名統兵大將,在戰爭期間擅離職守本是死罪,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詔,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飛返朝向高宗請罪,高宗以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的話以示警告,言語之間已暗藏殺機。。

4.岳飛摻和立太子之事,趙構不高興

岳飛作為一個武將,居然摻和立太子之事,他勸高宗趙構要早定立太子大事,這既壞了規矩,又戳到了趙構的痛處。

按照北宋太祖定下的規矩:武將不得干涉朝政。在高宗看來,這已有不臣想法。

高宗僅一獨子,早年夭亡,他又在南逃路上因驚嚇過度,失去生育能力。岳飛提及此事,趙構那肯定不高興。

最後總結一下:岳飛只知兵事不懂政治,自己害了自己;趙構以自身利益為先,必須要殺了岳飛;秦檜順應聖意,陷害岳飛,得了實惠,也背了口大黑鍋,遺臭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