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撞擊吉野艦的愛國將領鄧世昌,為何被罵是歷史捏造的英雄?

觀景談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就一句話,抹黑咱大華夏的民族英雄,其言可恨!其心可誅!

咱大華夏能夠屹立於地球這小村子,民族之林萬萬年,而屹立不倒,就是這些個大大小小的民族英雄,撐起了咱的脊樑,他們的榮光豈容你們這些宵小之輩玷汙。

先前俺就不明白,咋就有那麼多人仗著直接的手指頭,會敲倆鍵盤,英雄不再開口,今天抹黑了這個,明天詆譭了那個的。

不把咱大華夏的那點子榮光糟蹋透了,就不甘心似的。

好了,今天咱就掰扯掰扯這事。

話說滿清是腐敗,是無能,北洋水師那麼龐大一個艦隊,您別說是擱亞洲這塊,就算是擱世界上,這也是數得著的艦隊,居然敗了。

但你絕對不能抹殺,咱大華夏子民的英勇。

“開炮!開炮!”憤怒的嘶吼,撕裂空氣,十發九中,素養就擺在那裡,是咱的兵不強嗎?

不!絕對不是!俺就說,你擱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就找不到這麼好的水兵,你自己去瞅瞅,咱的第一批水兵是如何受到外國人的尊敬。

(就算是後來,抗日時期,依然有一群穿著海魂衫的軍人,只要穿一天海魂衫,他就一輩子是海軍,他們只是沒有了船,但依然執拗的認為自己是海軍,只是被憋在了陸地上而已。)

奈何,炮彈全是砸水線的實彈,沒用。

炮不行!咱有槍,拿著槍朝著鬼子的艦隊射擊,除了痛,咱還能說啥?

當年擱東海打撈致遠艦的時候,咱發現了很多的步槍子彈和彈殼,這說明什麼,說明咱在最後時刻都沒有放棄,腦子裡只有倆字——進攻!進攻!不斷的進攻!拿起你能拿到的所有武器去進攻!

殺!殺死這幫子兔崽子!這是他們的唯一目的,這是他們還活著的唯一想法。

英雄豈能抹黑!

撞!撞沉他!死也要嘣下你一顆牙,咬也得咬下你一塊肉來,這就是他們最後的想法。

俺想,如果再來一次,他們還是會這麼幹,還會來一次義無反顧的衝鋒,還會打響他們手中的步槍,因為簡單的選擇題他只有一個答案,乾死吉野,俺很肯定吉野這回可就沒有那麼好命了。

用致遠艦的艦頭狠狠的戳入吉野的肚子,弄死他,弄死那一船的鬼子,這是他們最後的願望。死亡一點都不可怕。

那麼咱們來瞅瞅,那些個傢伙是如何抹黑咱的英雄。

首先他們認為致遠艦速度壓根就追不上吉野,然後列舉出一大堆貌似很有道理的數據。

俺就想說,快把你那玩意丟垃圾堆裡去,瞅著就噁心。

你不知道當時小鬼子的艦隊已經對咱的旗艦定遠艦形成了合圍,咱要撞他,那是為了減輕小鬼子對定遠艦的壓力。

還有你說的速度,小鬼子這吉野和咱的致遠艦的路線是呈垂直的,他給咱跑一個。你以為是倆人玩?你追俺趕的遊戲?說轉彎就能轉彎,那是艦船,你想轉個彎,這沒點時間壓根就不好使。

所以吉野只有了倆個選擇,放棄指揮圍堵定遠艦,玩命的跑,但這種角度,無疑自殺。

另一個,就是利用良好的射擊視角對致遠艦進行最後的堵截。

但你不管選擇那一種,都會牽動其他鬼子艦船來救援,那麼定遠艦的危局可解。

所以拿這說事的人,那就是腦瓜蛋有問題的。

還有說法,說是北洋艦隊就接到了上級發出的保艦的命令,要求艦隊將所有的魚雷扔掉,滅的這魚雷被鬼子擊中,引起燃爆,把船炸沉了。

哎呦!俺了個去!咱說致遠艦確實是由於被擊中了魚雷發射管,導致管內的魚雷發生爆炸最終沉沒的。

大傢伙都是有腦子的,咱自己想想。

接戰前放棄魚雷,怕鬼子擊中魚雷引爆艦船?有點腦子好不啦!這種命令也會發出,你說點靠譜的好不啦!

這些個說法,都經不起推敲,俺都懶得說,大傢伙稍微用點腦子就能推翻。

還有他們認為,鄧世昌如果不怕死,他應該和船一起沉沒,而不是落水,浮在海面上,這不符合常理。

啥叫符合常理,船沉沒的時候,鄧世昌跑到駕駛室裡,把門關上?

記住那是敵我交戰的最後時刻,鄧世昌是站在甲板上指揮迎著鬼子的炮火衝鋒撞擊的,飄在海上怎麼了?

如果他沒有求死的心,後邊隨從丟過來的救生圈,他是可以套在身上的,但他沒有:“立志殺敵,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愛犬太陽來救他,他抱著愛犬沉入海底,你沒有瞧見嗎?全艦二百五十多人全部殉國,你不知道吧!

都懶的和你辯駁!公道自在人心!

英雄不能抹黑!

請記住一個英雄雖然沒能改變戰爭,但他的精神卻鼓舞著後繼的大華夏兒女,成為一個個註定改變戰爭結局的英雄。

我們從不缺英雄,因為我們尊重英雄,所以四大文明古國,依然健在的只有我堂堂大華夏!以前是,現在是,以後也是!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岳飛,于謙,鄧世昌這些民族英雄,開始被一群別有用心的人抹黑,不久前還看到一篇帖子,討論岳飛是否是民族英雄,現在又有人懷疑鄧世昌是被捏造的英雄,這和所謂的質疑精神沒有任何關係,完全就是一種悲哀,而這些造謠的人,非常的可恥,無下限!

鄧世昌最早參加了福州後學堂駕駛管輪班考試,他考取了駕駛專業,在經過了七年的學習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海軍軍官,由於海防薄弱,清朝自1840年後,在這上面吃了不少的虧,鄧世昌這群學員,就是為了強大清朝海軍實力培養的。鄧世昌的表現非常的突出,所以他很受沈葆楨,李鴻章的人的器重。

鄧世昌多次代表清朝海軍被外派出國考察學習,1880年鄧世昌被調往北洋海軍,1881年鄧世昌被清政府派往英國,接回了"超勇"、"揚威"兩艘艦船,在前往英國期間,鄧世昌將大多數時間用在了向英國海軍學習上,雖然鄧世昌沒有像劉步蟾等人前往英國留學,但是他在幾次被外派去接艦的過程中虛心求教,也一定程度彌補了這個遺憾。

1887年,李鴻章再次派鄧世昌前往英國,德國,去接收清朝訂購的"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四艘巡洋艦,經過十多年的磨礪,此時的鄧世昌已經是清朝數一數二的海軍專家了,他率領海軍官兵沿途一路刻苦訓練,鄧世昌在1889年被任命為“致遠艦”管帶。

與此同時日本也開始迅速的發展現代海軍,從日本皇室到普通百姓開始積極募捐,日本的三十多艘軍艦,二十多艘魚雷艦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購買的,事實上在1890年時清朝的北洋水師在總噸位,艦艇數量上,和日本相比都還在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是北洋水師從1888年成立之後,就一直沒有買過新的軍艦,而日本艦隊卻在不斷的增添新的艦船。

到了甲午海戰前夕時,日本艦隊艦艇總噸位就已經全面超過北洋水師了,雖然主力艦主炮口徑比不上北洋水師,但是從射速到航速卻都已經超過了北洋水師,而另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雖然北洋有鄧世昌,劉步蟾,丁汝昌這群人,但是軍隊編制臃腫,荒於訓練,即便有優秀的軍官群體卻難以支撐起整個北洋水師,而1891年後,北洋水師連炮彈都不再購置,就算有和日本一樣先進的戰艦,又拿什麼來打仗呢?

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鄧世昌曾說過:“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

”甲午海戰爆發後,北洋水師和日本艦隊交戰,很快就處於劣勢,"致遠艦"在黃海海戰中受到重創,鄧世昌並沒有選擇撤退,此時的“致遠艦就魚雷管還有一發魚雷,所以鄧世昌下令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準備和吉野號同歸於盡。

日本軍艦集中火力炮擊“致遠,“致遠艦”的魚雷管被擊中爆炸,“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後本有機會獲救,但是鄧世昌卻對屬下說道:“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全艦25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

鄧世昌毫無疑問是民族英雄!他立志殺敵報國,但是生不逢時,只能用血肉之軀抵擋日寇炮火,最後和致遠艦沉沒在大海之中,光緒皇帝親自為他寫了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以示哀悼,後世再各地也修建了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在甲午海戰中犧牲的英雄們!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在打撈出致遠艦殘骸後,鄧世昌用艦身撞擊吉野丸的事蹟可能並不是事實,但卻不代表鄧世昌不是英雄!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網絡上出現了一幫針對我國民族英雄的網黑,在他們的觀點裡,岳飛、戚繼光、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是英雄,而外國人華盛頓砍棵櫻桃樹都被大吹特吹,其目的昭然若揭。

為什麼說撞擊吉野有可能不是真的呢?

2015年,鄧世昌的致遠艦被成功打撈上岸,人們驚奇的發現,在軍艦的魚雷發射器中,還留有一枚蓄勢待發的魚雷。

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許我們從小知道的“鄧世昌駕駛彈盡糧絕的致遠艦力圖用船身撞沉吉野”的說法並不屬實,致遠艦仍具備發射魚雷的能力。

那麼為什麼有魚雷不發射,致遠艦卻徑直向吉野艦逼近呢?

網黑說這是鄧世昌的指揮失誤導致致遠艦沒有發射魚雷就被擊沉,我的回應是一個字:呸!

真相是這樣的

曾經被稱為“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在長期得不到朝廷軍費支持下,逐漸落後,慈禧太后寧可大操大辦自己的壽辰,也不願意為北洋艦隊多買一發炮彈;而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作出表率,節衣縮食籌備海軍,民眾更是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持日本海軍的建設。


所以甲午海戰實際上是一次不對等的戰爭,得不到國家支持的北洋水師面對的是小日本的傾國之力。

日本的吉野丸旗艦是當時最先進的軍艦,無論航行速度,還是裝彈速度,都比致遠艦高出幾個數量級。

這麼說,日本的魚雷發射器已經可以做到一分鐘發射4到5枚魚雷,而致遠艦,當時最快速度僅僅是5分鐘才發射一枚魚雷。

正是這個原因,每一次魚雷的發射都要力求精準命中,一旦未能命中目標,那麼也許就再也沒有發射的機會了。

所以致遠艦裝好了魚雷,義無反顧的向吉野丸衝去,目的只有一個:最大程度的接近目標!

因為只有這樣,這來之不易的魚雷才有可能更精準的命中敵方旗艦,但付出的代價便是成為所有敵艦的眾矢之的。


雖然還未等魚雷發射,致遠艦便被日方魚雷擊中,包括鄧世昌在內的全艦人員以身殉國,他們都是民族英雄,都值得被後人銘記在心!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民族英雄千古!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北洋艦隊“致遠”艦的艦長,他是甲午海戰中毅然率領“致遠”艦撞擊日軍“吉野艦”以求同歸於盡的傑出愛國將領,光緒帝親自寫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然而卻有人質疑,他的“愛國英雄”稱號是虛假宣傳的產物,駕艦撞擊吉野號是盲目行為,那麼這些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他們認為“致遠”艦的速度不及“吉野”艦,在蒸汽動力、鐵甲戰艦及火炮的年代,用撞擊這種戰術很不明智。然而,當時日軍艦隊已經對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形成了合圍的之勢,鄧世昌撞擊吉野艦成功吸引了敵艦的注意力,減輕了旗艦壓力。

當時吉野艦處於敵方縱隊隊形,不易轉身,且吉野艦側舷裝配有速射炮,當時的位置是吉野艦的最佳射擊位置,又正好與致遠艦形成90度垂角,此時致遠艦全力撞擊吉野艦,一旦撞上不僅能讓吉野艦受重傷,還能迫使它轉變角度,降低它 的火力效果,改變北洋艦隊不利的作戰局面。


由此可見,鄧世昌撞吉野艦並不是盲目之舉,而是試圖以自己重傷的戰艦,為險象環生的戰局做最後一博。

然而又有觀點指出致遠艦爆炸沉沒,並不是被日艦魚雷擊沉,而是因自己魚雷引爆被炸沉。那致遠艦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沉的呢?

有人推測指出北洋艦隊在開戰之前,由於“保艦”的命令,所以統一要求各艦將魚雷棄投海中,以免中彈引爆造成自損,而“致遠”艦由於故障不能將魚雷投出,正是這枚魚雷造成了“致遠”的沉沒,所以他們認為鄧世昌對作戰命令執行不嚴。


我們有點常識也知道,北洋艦隊接戰前要求棄投魚雷是杜撰的,沒有事實依據。而且戰艦上的武器不僅有魚雷,也有炮彈,如果怕魚雷引爆就將魚雷卸掉,怕炸彈引爆就將炸彈卸掉,那軍艦還有作戰的能力嗎?

致遠艦爆炸後,鄧世昌拒絕救援,誓與致遠艦共存亡,然而又有人對他的英勇犧牲提出質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質疑呢?

他們認為致遠艦重2300噸,如果鄧世昌堅守崗位就不會墜入海中,如果他真不怕死,完全可以與艦共存亡,所以他們推測鄧世昌並不是因為戰艦沉沒而落水,而是為了求生跳海,他的英雄稱號名不符實。

要反駁這個觀點並不難,首先致遠艦倖存的官兵都是隨”致遠艦“一起落水的,艦上的官兵都紛紛墜海,鄧世昌為什麼會例外呢?他們目睹了整個情況,如果鄧世昌確實想求生,那麼他完全可以接受前來救援的魚雷艇的施救。

其次,親歷海戰的人也證實“致遠”艦是在中彈發生大爆炸的情況下迅速沉沒的,”鎮遠”艦上目睹此情形的美籍洋員馬吉芬親自記載了這一情況。

第三:鄧世昌的英勇行為並不只有一時衝動,他一貫如此,豐島海戰後,他激勵全艦官兵:“設有不測,誓與日艦同沉!”黃海海戰中,鄧世昌見“定遠”危急,高呼:“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遂率艦衝向敵艦,直至壯烈犧牲。

他的拳拳愛國心,英勇行為、視死如歸、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歷史事實,他的愛國英雄稱號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抹黑的。


雨霽視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並不稀奇,這年頭什麼人沒有。

北洋水師的慘敗,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不能抹殺一些官兵的英勇。

鄧世昌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歷史問題的討論,其實大家都是根據資料分析,什麼要的討論都是值得歡迎的。

然而現在有很多人是先預設了結論,然後想方設法找資料去證明。

當然,現在是商業社會,而歷史這種東西早在幾十年前就被研究的很透了。

到了今天除非有什麼爆炸性的發現,你再出書也沒有願意看那些早就知道的東西。

所以很多人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出現了很多斷章取義的東西,比如關於鄧世昌的爭論。

其實對於鄧世昌的政論,最根本的糾結在於這一段回憶:鎮遠艦美籍幫辦馬吉芬回憶,致遠艦“倖存者只有七名海軍士兵……他們所說,各不相同,難以置信。但唯有一點說法一致,據說,鄧艦長平時所飼養一頭大狗,性極兇猛,常常不聽主人之命。致遠艦沉沒後,不會游泳的鄧艦長抓住一塊船槳木板,藉以逃生。不幸狂犬游來,將其攀倒,手與槳脫離,慘遭溺死。狂犬亦為主人而徇死。”

很多人由此認為,鄧世昌根本不是自殺,而是被自己的狗掀翻了救生工具而死的。

這個回憶錄僅僅是道聽途說,馬吉芬是鎮遠艦的水手,不是致遠號的水手,他不可能親眼看到。

然而,這裡有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鄧世昌究竟會不會游泳?

現在沒有確切資料證明,但我們認為鄧世昌應該是會有游泳的。

因為鄧世昌不是丁汝昌這種空降到北洋水師的騎兵軍官。

他18歲就進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學習了5年時間。隨後,他從“琛航”運輸船大副做起,花費15年時間才成為致遠號艦長。

正常來說,作為海軍學員,鄧世昌不可能不去學習游泳,不然就是頭腦壞了。

況且當時他才18歲,年輕好動,學校又在水邊,就算出於娛樂也不可能不去學習游泳。

魯迅學了幾年採礦,還練成了一身爬桅杆的好功夫。

第二,太陽犬害死了鄧世昌?

現在看來不可能。

誰都知道,狗幾乎天生就會游泳。尤其是太陽犬這種常年跟著主人在軍艦和岸邊的大狗,肯定是精通游泳,比人類強得多。

而且大狗智力高,通人性,明明自己游泳能力很強,卻跑過來將主人還是,這種可能性太低。

因為當時致遠號已經沉沒,在海面上漂浮的各種木製品不會少,而獲救的水手又只有7人。

這7個人依靠漂浮物自救,都是毫無問題的。

人尚且可以,狗找個什麼漂浮物當然也沒有問題,為什麼要去爬到主人身上?

這種邏輯上根本說不通。

其實,無論鄧世昌是怎麼死的,他指揮致遠號撞擊聯合艦隊是事實,這就足夠了。

他死於自殺還是淹死,對於鄧世昌本人是英雄的定義沒有影響。

況且,馬吉芬只是一家之言,沒有任何其他證據可以側面證明,不能當做歷史來看。


薩沙


鄧世昌乃壯烈殉國之人,值得以“英雄”二字加身。

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寫到鄧世昌時曾經喟然嘆曰:“將來如有朝一日,我黃海血戰殉國將士含冤得雪,立碑平反,則此兩頭義犬,也應該勒石紀念啊!”

唐德剛所說的“兩頭義犬”實為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養在兩條狗,當時鄧世昌見敗局已定之後,下令致遠艦撞向日艦,只可惜沒有成功,鄧世昌及艦上士兵兩百多人同時墜入海中,這兩條狗也一樣。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條狗當時竟然試圖去救鄧世昌,咬著鄧世昌不放,但是狗終究救不了鄧世昌,從而和鄧世昌一起沉了下去。

曾經參加過黃海海戰和威海海戰的北洋水師老兵陳學海也說:“鄧船主是自己投海的。他養的一條狗叫太陽犬,想救主人,跳進水裡咬住了鄧船主的髮辮。鄧船主看船都沉了,就按住太陽犬一起沉到水裡了。”

這兩條狗尚且應該得到紀念,更遑論投海殉國的鄧世昌?

或許有人會說,北洋水師軍紀怎麼這麼敗壞,竟然還在艦船上養狗,難怪會輸給日本海軍,難怪會輸得乾乾淨淨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當時海軍在船上養寵物是傳統,不獨中國海軍如此,各國海軍幾乎沒有不養寵物的,日本當時還在旗艦“松島”號上養黃牛呢!不過,這頭黃牛挺倒黴,它在甲午海戰中被北洋水師的炮彈擊中,然後“哞”了一聲之後歇菜。

所以說鄧世昌養狗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也不用拿這事來揶揄鄧世昌,也難怪唐德剛寫鄧世昌的時候會忍不住感嘆“末世友情,人不如狗”了。

狗尚能懂得人情,何以人竟不如狗哉?

狗尚能隨主人以死報國,何以人竟然不如狗哉?

人不如狗,莫過如此。

1894年9月17日,這是鄧世昌短短45年人生當中的最後一日,我們且看看他這最後一日是如何的英勇。

當時已經到了黃海海戰的最後時刻,只是致遠艦卻已經陷入了日艦的包圍之中,鄧管帶雖有心繼續作戰,甚至是衝出日艦的包圍,又或者是重創日軍,只是致遠艦已經多處中了日軍的炮彈,已經無力再戰了。

所以,這時候的鄧世昌也到了作出最後決定的時刻,是坐以待斃地成為日軍的俘虜,將致遠艦拱手讓給日軍,還是自我毀滅呢?

鄧世昌站起來看著船上250士兵毅然決然地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

既已以身許國,便得將生死置之於度外,這是沖天之豪氣,很多人在出事之前也能腆著臉說幾句這樣的豪氣話,可事到臨頭之時,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做到面不改色、初心依舊,並且從容赴死?

那位曾經寫出“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先生,最後不也成了罪人?

鄧世昌終究未負國家和民族,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自我毀滅,試圖用自己的犧牲去給日軍最後的沉重一擊。

他說:“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

倭艦不就是仗著“吉野”才在我們眼前逞威風嘛?只要咱們將“吉野”號給撞沉了,看他們倭人還怎麼囂張!

只要撞沉了“吉野”號,必能打擊倭人士氣!

撞他孃的!

於是,致遠艦全體官兵在鄧世昌的指揮下,開足了馬力,想著“吉野”號衝了過去,這是決然赴死呀!

可是一旦功成,那麼比能夠給予日軍沉重一擊,這是英雄之舉,非有膽魄者不能行此孤注一擲之事。

只可惜,眼看致遠艦將要撞上吉野號的時候,倭人連發炮矢,致遠艦不幸中了一炮,以致於撞沉吉野號的希望落空。

鄧世昌墜海之後,不論是他養的兩條狗也好,是隨從想用救生圈救他也罷,他都沒有接受,反而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他終究還是選擇了以死殉國,這樣的人不是英雄,難道那些對他罵罵咧咧的人才是英雄?悲哉!

鄧世昌壯烈犧牲殉國的時候,殊不知京城裡的慈禧老佛爺卻還在忙著她的60歲生日呢!李中堂也在忙著想怎麼討老佛爺歡心呢!

李中堂一味避戰求和,豈不知已經避無可避,終致於他一手打造的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

老佛爺卻沒什麼心情管這些“破事”,甲午戰爭打沒打贏她不關心,鄧世昌有沒有犧牲她也不關心,她只關心自己的統治會不會動搖,她只關心怎麼才能給自己過一個安安穩穩又奢侈的60歲生日。

李鴻章為了滿足老佛爺的生日願望,也只好東渡簽約去了,途中還捱了一槍,真真是為了老佛爺而出生入死。

條約一簽,又是割地,又是賠款?此誰之過也?慈禧之過,李鴻章之過也。

鄧世昌投海殉國,是英雄也。


寧糊塗


既然打仗,有狗熊也有英雄,毫無疑問,鄧世昌就是英雄。


從中日甲午戰爭看,日本軍艦雖然和北洋艦隊數量一樣多,都是十二艘,但總噸位卻是比北洋艦隊大,火炮數量也比北洋艦隊多,編隊航速也比北洋艦隊快,其主力艦艇“吉野號”更是航速可達22節。而且日本是偷襲的北洋艦隊,以有心算無心,打的北洋艦隊一頭懵。在激戰中,致遠艦管帶看到“吉野號”等四艘軍艦一起圍攻老大定遠艦,就下令將致遠艦擋在了定遠艦前面,於是被日本軍艦打成了篩子,鄧世昌最後看打又打不過人家,逃也逃不了,乾脆不如何“吉野號”同歸於盡,於是開足馬力衝向吉野號,可惜運氣不好,致遠艦被敵艦魚雷擊中,最終沉沒,全艦250名官兵。只活了7人。


對於鄧世昌是否英雄的質疑有幾種原因。

首先,認為鄧世昌戰術錯誤。這種理論來自對敵方吉野號的航速判斷,吉野號的航速22節,致遠號航速18節,就算鄧世昌開足馬力全速撞向吉野號,也追不上。所以“撞沉敵艦”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錯誤戰術安排。老實說,這個安排的確有點問題。但是要知道,此時面對的是四艘日本軍艦,退也是死,進也是死,何如轟轟烈烈一把,捨身掩護其他艦艇撤退,這是多麼壯烈的戰術安排啊,當時當地,面對強敵,“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有幾人能做到?這難道不能成為英雄嗎?


其次,認為鄧世昌是為滿清王朝服務。對於這點,我竟無語了。現在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滿清王朝是腐朽的異族王朝,鄧世昌之類都是為滿清人服務的奴才而已。清末,清軍吃了無數敗仗,認為北洋艦隊從管帶但船員都是喝花酒,抽大煙的貨色,是沒有絲毫戰鬥力的,鄧世昌也一樣。而且還邪惡的推斷鄧世昌就是被抽大煙抽昏了頭才發出撞擊“吉野號”指令的。這夥人啊,徹底否定清朝,當然不會放過為清朝服務的每一個人,包括英雄鄧世昌。豈不知他們連自己哪裡來的都不知道,沒有清朝能有他們?


最後,認為致遠艦250人陣亡,只有7人沒在爆炸中身亡,其中鄧世昌拋棄致遠艦和官兵們提前跳水求生。這是從細節上找毛病的。事實上,鄧世昌在爆炸後落水,有船員把救生圈扔給他,被他推到一邊。有救生船趕到,他也沒上。甚至他那著名的愛犬想把他扶起來,但他抱定與戰艦共存亡的決心,與愛犬一同沉海。說實話,每次想到此處,我心痛萬分。但那些質疑鄧世昌的人,你們心不會痛嗎?

對於鄧世昌,我們要實事求是的分析。他首先是一名軍人,的確也盡到了一名軍人的職責。其次,他是一名大清王朝的官員,為國盡忠死得其所。最後,他是一名華夏兒女,無愧於名族大義。

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鄧世昌

望風瑟瑟


這是一些日本學者,為了掩蓋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侵略事實,故意拋出的一個掩人耳目的論斷。他們的論述主要圍繞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號”,衝擊日艦“吉野號”為無效攻擊,這種自殺式的衝鋒不是“英雄”所為。還有就是他們認為,清政府之所以將鄧世昌列為“英雄”,只是為了鼓舞士氣。

1、“致遠號”是不是無效攻擊

當然不是。“致遠號”的衝鋒,一方面是為了吸引日軍注意,挽救旗艦“定遠號”,另一方面是為了完成既定的戰術目標,就是將橫向的日艦分割開來。“致遠號”成功的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力,“定遠號”也成功推出戰場,而“致遠號”卻永遠的沉沒在黃海底部。

“致遠號”和“吉野號”本來就不是一個級別上的戰艦,雖然他們都是出自英國阿姆斯特丹船廠。但是“致遠號”屬於老一代巡洋艦,而吉野號是新一代的巡洋艦。英國船廠在致遠號出廠後,總結出很多不足,而在吉野號身上,這些不足基本上都被改善。

而且在噸位、排水量、速度、火炮的裝置方面,吉野號都要優於致遠號太多。由於清政府的短視,在炮彈裝備上差異更大,很多艦艇上只有實心彈,而沒有開花彈。這就讓本來就不怎麼精準的射擊,變得更難擊中目標。而且日艦上的速射炮比較多,平均射速是北洋水師的6倍,這也是北洋艦隊快速失敗的一個原因。

有很多人在詬病北洋的艦隊陣型問題,很多的人都說陣型相當怪異。其實那已經是當時世界上海軍最先進的陣列了,學名叫“夾縫雁行陣”。就是利用縱列優勢,在多點上衝擊敵軍,將敵軍陣型破壞,分割成數段後各個擊破。

但是每個陣型都是有優勢和劣勢的,北洋水師就是遇到了“剋星”。由於日軍早就把北洋水師看成對手,他們的教官也同樣是英國人,所以對“雁行陣”都比較瞭解。但是日軍為了戰勝中國,就不斷的尋找雁行陣的弱點。終於讓他們找到剋制雁行陣的方法,就是先利用大面積的速射炮進行火力壓制。再利用靈活的機動性,避免和北洋艦隊近距離接觸,在遠距離上將北洋水師擊垮。事實證明,“一字長蛇陣”確實破了“夾縫雁行陣”。

2、鄧世昌是不是英雄

鄧世昌肯定是英雄,這個不用過多論述。甲午海戰一開始,首當其衝的旗艦“定遠號”就遭到日軍的猛烈進攻。定遠號連連中彈,桅杆也被炸斷,信號旗失去作用,總指揮丁汝昌也中彈負傷。一時間,北洋艦隊失去統一指揮,陣型不穩。

由於北洋艦隊的船隻老舊,航速沒有日軍快,火炮也沒有日軍多,既定的切割敵軍的戰術目標也無法實現。此時日軍擊潰北洋水師的右翼,準備進行包抄。而旗艦“定遠號”也燃起大火,日軍開始集中火力攻擊“定遠號”。

此時,致遠號升起指揮旗,率先向火力最為兇猛的吉野號衝去。由於致遠號衝出陣列,所有的日艦都向他發起攻擊,定遠號成功突圍,致遠號也被擊沉。

鄧世昌的衝鋒行為不是魯莽的決定,而是一個軍人出色的素養和大無畏的勇氣所致。雖然他失敗了,但他依舊為了挽回國家的危亡做出巨大努力。鄧世昌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他是名副其實的大英雄。


老蟲


首先,何謂英雄?有吞食天地之志還是有力挽民族之狂瀾?

我首先覺得在中華民族對外戰爭中犧牲的所有官兵都是民族英雄。但是鄧世昌在這次戰爭中致遠艦所起到的作用並不是決定性的。首先,致遠艦隻是一艘巡洋艦,並不像定遠號、鎮遠號是一等鐵甲艦,致遠艦隻是一艘僚艦而已,英國製造排水量2300噸,和靖遠艦一個級別,還不如排水量2900噸的經遠和來遠號。黃海戰役的失敗和致遠艦的沉沒關係不大。只是鄧世昌的與艦同沉的行為可歌可泣,符合了東方殉國價值觀。


我認為與其把焦點放在鄧世昌上,不如放在定遠號和鎮遠號上,這兩艘是當時真正的永不沉沒的堡壘,相信懂史的人查一下定遠和鎮遠是如何沉沒和被俘的就知道,日本人的炮彈根本就穿不了定鎮二艦的裝甲,大清帝國的武器絕對槓槓滴!

另外,19世紀末海上重器已經向大炮鉅艦過渡,大口徑主炮,大噸位戰艦已經成為當時的未來趨勢,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海上航空兵才開始代替大炮鉅艦,所以說當時李鴻章在武器方便打造北洋水師還是很能把握時代的脈搏的,所以筆者認為並不是擁有了速射炮的聯合艦隊能戰勝北洋艦隊,奧妙恰恰是在更為先進的瞄準倍鏡系統上面。

再者當時中國又是第一個向意大利下魚雷訂單的國家,當時清帝國已經有國產魚雷了,大家也知道魚雷對水面艦艇的打擊哈哈。

那擁有如此精良的北洋艦隊為何面對日本聯合艦隊會如此不堪呢?

我認為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其一,缺乏現代化的海軍軍隊理念,說白了北洋艦隊只是一支皇家艦隊,而並非國家軍隊;其二,缺少參謀本部制度,而日本海軍軍部早已起用西方最先進的參謀本部制度;其三,沒有指揮系統警急預案,導致丁汝昌受傷沒有代替指揮,各艦各自為戰;其四,日本聯合艦隊用了當時最先進的佈陣戰術;其五,日本人夏瀨炸藥的賭博性成功;其六日本人用了更先進的瞄準系統,這就是為什麼兩艘鐵甲艦都身中百炮,而我們都打不中日本艦船;其七,平時的訓練腐敗導致我們的魚雷沒定深。

綜上所述,北洋艦隊的覆滅,鄧世昌的殉國也都屬於必然了


大力士掌櫃


很簡單的道理,現如今的中國,總是不缺乏一些標新立異,自以為智慧的人,就像是許多網紅一般,為了大火特火沒有底線,直播一些自以為新奇,實際上不過是譁眾取寵的東西,這些人的一個共同點便是,做出的事情,亦或是提出的觀點與現行普遍的認知相悖,藉此譁眾取寵,打響自己的名聲。


這些人的行為毫無疑問是受人唾棄的,就像是本次筆者要講的愛國將領鄧世昌一般,鄧世昌也是一個被汙衊的英雄人物,汙衊他的人也不過是站出來譁眾取寵而已。

說起鄧世昌,不得不提一下當年那場甲午海戰,清政府的北洋艦隊,幾十年前在世界海軍實力排名中居於首位,且在亞洲地區,北洋艦隊更是首屈一指,無人能敵,但就是這樣的北洋艦隊,在面對日本艦隊時,卻是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船速不及日本,火力更是相差甚遠,最終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導致這一切的人自然是宮廷裡只顧自己貪圖享樂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不顧前線戰事緊張,挪用軍費為自己慶賀六十大壽,導致北洋艦隊裝備多年不更新,最終兵敗。


而在這件事中,北洋艦隊中曾經出現過一名優秀的愛國將領,鄧世昌,在這場戰役中,作為致遠艦的船長,在致遠艦已經千瘡百孔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下令將致遠艦撞向日軍吉野艦,儘管致遠艦在撞向吉野艦的過程中身中魚雷迅速沉沒了,但也讓日本人看到了中國人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決心。

就這件事,某些自然為熟讀歷史的人認為,致遠艦本不該簡單沉沒的,致遠艦船速不如日軍吉野艦,即使以身犯險也不過是送人頭而已,鄧世昌下令與吉野艦同歸於盡的命令簡直愚不可及,但當時的形勢是,日軍艦隊已經開始包圍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致遠艦以身犯險,目的不僅僅是與吉野艦同歸於盡,更是為了衝開日軍艦隊的包圍圈,譁眾取寵者終究是譁眾取寵者。


另一點,某些人認為鄧世昌其實不是隨著致遠艦沉沒水中,而是在下令玉石俱焚後自己跳入了水中,同時鄧世昌的愛犬也在落水後成為了瘋狗,不僅沒有救鄧世昌的意思,反而將鄧世昌推入水中,自己試圖爬上鄧世昌依靠的漂浮物。

至於這件事的真偽,只有那些捏造者知道了,若是想要下水逃命,鄧世昌為何不等來救援艇?而且自己朝夕相處的狗竟然在關鍵時刻成了一條瘋狗,實在是讓人想不出這些現場畫面是如何杜撰出來的。


譁眾取寵者,終究是被抨擊的對象,假借愛國英雄名義譁眾取寵者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