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兩大最強省份江蘇和廣東與其他省份的差距會不會越拉越大?

狂老鐵


就怕灌水!更怕這玩意從歷史上的作為和文化就是個假、是個一切規則的破壞者,如果是個沒有任何規矩可以堅守的,這所有指標就根本沒有意義。

吳國能夠崛起。與兩位楚人有關:一是巫臣。二是伍子胥,

春秋第一淫婦夏姬由於淫蕩。指使“殺三夫,弒一君,戮一子,亡一國,死二卿,滅兩族”。楚國國君和令尹皆欲娶夏姬為妾。被巫臣勸阻。巫臣卻偷偷納其為妾。楚王和令尹誅殺巫臣全家。

巫臣帶夏姬來到吳國,幫吳國建立軍事制度。訓練軍隊,使吳國強大。

伍子胥父兄皆被楚王所殺。伍子胥也到吳國。

楚國雖然在與晉國的爭霸戰中處於下風。但國力卻在吳國之上。但為什麼吳國能夠攻陷楚國郢都呢?

一、春秋第一強國晉國暗中吳國支持。

二、中原諸侯皆守軍禮。吳越不守軍禮。

軍禮思想包括:‘不伐災喪之國’,“正而不詐”,“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以禮為固,以仁為勝”等等。

就舉幾則實例:

宋、齊屢次伐魯。但在宋國遭受水災之際,魯國依然弔唁慰問。

魯襄公四年,陳叛楚,楚師伐之。此時陳成公去世,楚師聞喪乃止。

魯襄公十九年,晉師侵齊,及谷地。恰逢齊靈公去世,晉師聞喪而歸。孔子書之,禮也。

此外,還有退避三舍,宋襄公的仁義之師。不再贅述。

我們看看吳國的行徑:蠻夷吳國趁楚國喪之際,大舉伐楚。戰於庸浦,楚大敗吳師。此時,雖然晉楚敵對,晉吳同盟,但在會盟之時,晉國大夫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以退吳人。

因為吳國不守軍禮。而華夏諸侯皆守軍禮。所以吳國才能攻陷楚國郢都。還重創齊國。

………………

這麼看來,歷史上吳人天生就是個稀爛的規矩破壞者!難怪有“莫須有”和熱水挑戰冰桶等等等行為。

沒規律可循、無規矩可守,間歇發作米變油、一切盡在“莫須有”!

“下江粉脂地、金陵流亡城”。


用戶6270525098


從當前的形式來看,蘇粵兩省與其他省份的差距依然會不斷擴大,這是毫無疑問的。經濟總量、科教文衛、交通、地區發展水平,國家定位各方面這兩省都是獨一檔的存在,綜合實力誰強會有爭論,但是他倆是中國最強的兩個省份我想不會有太多爭議。

看看後面的兄弟省份,山東大而不強。山東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三,感覺和江蘇就差了一個身位,但是其中的差距不是排名能夠體現的。17年江蘇廣東的經濟總量都超過8萬億,廣東8.9萬億,江蘇8.5萬億.而第三的山東只有7.2萬億,第四的浙江只有5.1萬億。體量差距實在過於懸殊。而增速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想在總量上超越幾乎沒有可能。另外和江蘇發達的民營製造業,強大的外資,不弱的國企三足鼎立,現在正在進行經濟轉型,轉型完成之後發展之會更快,而廣東已經完成轉型,還在一點點拉大和江蘇的差距,在大灣區建成後,廣東將迎來新的一輪發展。

科教方面,在作為科教大省的江蘇面前山東沒有任何優勢,與廣東相比,高校實力相當,但是廣東的兩大一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是無與倫比的。政治方面,雖然山東也是大省,但是和蘇粵比,依然差了一截。山東的差距在於過分依賴國企和重工業,民營經濟沒有活力,省會過於弱勢,人均收入低。這些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的。

浙江和山東的區別在於,強而不大,浙江的民營經濟是全國最活躍的,且民間商業氛圍濃厚,而江浙自古富裕,近年來又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迅速做大杭州。浙江本身的實力是相當強悍的,但是他有著先天的缺陷,地域狹小,人口不算多,地形以山地丘陵丘陵為主。這些天生的劣勢註定浙江只能走小而精的路線,不可能成為蘇粵那樣的大省,強省。可以說浙江的發達程度不屬於蘇粵,但是差就差在體量。

剩下的幾個大省,遼寧還在擠掉從前的水分,東北振興任重道遠,河南體量大位置好人口多歷史悠久,卻是鄭州一家獨大。四川也是一樣的問題,成都佔了全省GDP的三分之一,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山地難以發展,湖北依然是武漢獨大,體量還不如河南四川,這些好不容易做強做大省份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離蘇粵差了至少十年,超越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自漂自流


你可能不知道廣東和江蘇恰好是兩個極端,到底什麼極端呢?廣東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全國享受優惠政策最多的省份,沒有之一;江蘇是沿海省份中享受優惠政策最少的省份,沒有之一,全國墊底。

作為重慶一名普通大學生,我換個思路來看廣東和江蘇,來看最簡單、最通俗的解答之一。



以下重要規劃全部繞開江蘇:

6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雄安。

9個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11個自貿區:上海,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

5個左右的自由貿易港(自貿區升級版):上海已初步成型,另外天津、陝西、浙江、廈門正在積極申報。

5個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

3個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合肥。

3個“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武漢、重慶。

10個"一帶一路"節點城市:西安、蘭州、西寧、重慶、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

東部3個經濟強省,山東省:濟南青島2座副省級城市;浙江省:杭州寧波2座副省級城市;江蘇省:僅南京1座副省級城市(2019年1月9日,濟南合併地級萊蕪市,致使江蘇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淪為全國省會首位度倒數第一。今後,它必將與江蘇貌合神離,心向安徽,導致江蘇只能依靠剩餘12個本身地位極低的地級市參與全國頂尖城市競爭)。



我們不禁發問,江蘇是因為實力不夠才沒有得到重視嗎?廣東是因為實力雄厚才得到重視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江蘇自唐朝末期就成為中國最發達、最富裕的地區,沒有之一。蘇州、揚州、南京等城市在多數朝代都是中國著名的大城市,江蘇籍狀元、詩人墨客、朝廷官員以及各領域的翹楚等數量都是全國前列。而彼時的廣東多為蠻荒之地,被貶官員大量流放廣東以及海南。在明代,江蘇最早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從近代到建國初期,因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外國資本主義等積聚,江蘇在近現代也是中國最發達、最富裕的省份。

但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早選擇在廣東,1979年三個經濟特區都在廣東,廈門在廣東周邊,還有後來的海南。廣東獨領風騷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長達近十年,後來才輪到其他沿海地區,但是優惠政策和重視程度也不能同廣東相提並論。廣東固然有毗鄰發達地區的港澳的優勢,同時江蘇經濟基礎更好同樣也同發達的日韓隔海相望,但是江蘇沒有上升到國家戰略,並且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和重視。更可能是因為廣東華僑華人優勢以及港澳迴歸的準備。



江蘇不僅沒有得到多少重視和優惠政策,江蘇財政貢獻也是全國前列,在廣東真正崛起前,江蘇一度是全國財政貢獻最大的省份,如果考慮到體量和歷程,我更加認為江蘇及江蘇人才是全國的中流砥柱。

為亞洲第一高校的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遷走成為今天的上海財經大學;航空系遷到了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北工業大學;醫學院外遷為今天的第四軍醫大學;食品工程外遷為今天的江南大學;機械系遷到鎮江,初名叫江蘇工學院,後來改名為江蘇理工大學,現在叫江蘇大學;法學院成為了今天有句大學-華東政法學院。影音部遷北京,現在叫北京電影學院,還有復旦大學醫院,電子工程系,遷到成都,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都和未拆分前的南京大學有關係。音樂學院外遷,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央音樂學院。



江蘇本來擁有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不僅犧牲了教育資源,江蘇的考題全國最難,錄取比例僅僅排在全國中游,江蘇毫無疑問犧牲自己為全國貢獻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江蘇沒有多少優惠政策,不能像廣東第一時間招商引資,吸引第一批全國人力資源;也無法順理成章完成改制改革和產業升級,吸引第二批全國下海經商;也無法順理成章成立華為、騰訊等自主品牌,吸引第三批科技人才。此時廣東吸引全國年輕人,已經成為全國年輕化程度最高的省份,經濟最為活躍,自主品牌最多。

而江蘇沒有上述這些,只能承接上海的產業轉移以及吸引外資。

而回到問題中,我認為廣東和江蘇的差距會拉大,江蘇雖然發展均衡13個地級市都是強市,但是問題就是內訌內耗嚴重,內部很難統一協調發展,而受上海影響過於嚴重。而南京也很難發揮省會的作用,江蘇內部問題相當嚴重。



相反,廣東深圳、廣州和毗鄰的香港形成三個一線城市,內部產業整合和協調更好,非珠三角地區和全國源源不斷向珠三角輸送資源,總的來說發展更具活力和持續性。

當然也有問題,非珠三角地區嚴重拖後腿。

我是重慶一名普通大學生,國際政治專業,關注古今中外時政熱點。為人熱情爽快,觀點客觀理性,專注於問答創作,能做到有問必答和有問必回。歡迎關注。


晴若之初


江蘇經濟轉型相對廣東來說就有點晚了。

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正當廣東經濟轉型的時候,江蘇通過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等各種方式,其經濟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並且每年都縮小與廣東的差距,尤其是2015年兩省GDP差距縮小到最小的2696億元,江蘇GDP超過廣東近在咫尺。

但2016年兩省GDP意外的又重新拉開距離,並在2017年延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從固定資產這個指標看,2017年江蘇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000億元,廣東完37477.96億元,從規模上看,江蘇固定資產投資更高,對投資的依賴更大。江蘇經濟縮小與廣東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快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帶動,但規模大了,投資增速就明顯放緩了,所以經濟增速自然放緩。而廣東由於投資規模相對較小,近年來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增速反而高於江蘇。目前江蘇經濟轉型剛開始不久,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難,所以在短時間內,廣東很有可能會繼續拉大與江蘇的差距。

江蘇省GDP含稅量低於廣東省,廣東省剔除關稅及深圳市稅收,基本與江蘇持平。廣東2O17向中央財政上繳萬億,這就是硬實力。80年代廣東省人口在江蘇人口接近,現廣東多於江蘇3仟萬,不是廣東多生了,而是廣東比江蘇多接收了全國就業人口,這是解決了國家重大負擔無形貢獻。很多人還自以為是,說廣東經濟是人多撐起,人勻輸了。但沒人反向思考,如果廣東珠三角學上海、北京限外減人,會出現什麼狀況?有一點可以肯定的說,廣東非珠江三角地區的下崗人員可以彌補空缺。

江蘇省的負債率遠高於廣東,而廣東是負債率最低的省,所以廣東經濟增長彈性空間大於江蘇。

江蘇沒有如深圳一個叫得響的創新城市,一個國際專利佔全國45%的城市,而廣東省國際專利佔全國過半,這就是廣東的經濟增長底氣。


無槳漁舟


這裡說的兩大最強省,肯定指的是經濟強大,自從廣東省的經濟崛起之後,我國省份經濟便呈明顯的階梯狀發展,曾經處在第一階梯的有三個省份,廣東、江蘇、山東,但是近些年山東的經濟逐漸被廣東和江蘇拉開。問題當中問其他省份,是否會與廣東和江蘇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從當前各省的發展模式,以及我國人才聚集效應上來看,可能真的會出現持續拉大的局面。當前我國雖然有基建狂魔的稱號,不但建築技術日新月異,甚至建築材料等生產技術也持續創新,這一切都源於工業的迅速發展,但是
工業發展的最終模式並不是全國皆工業,而是要塑造出科技一體化製造,朝著科技研發、軟件服務、信息技術等方向發展,世界上發達國家當前皆是如此,而廣東和江蘇未來在這方面會做的更好。另外,我們從當前的人才流向區域也能看出,江蘇和廣東彙集人才的速度更快更集中,東北地區的人才外流自不必多說,其實中部、南部、西部省份的一些人才也在加速向廣東和江蘇流動。人才的聚集就會加快產業模式的發展以及升級,別的省份想要促進人才迴流,除非與廣東或者江蘇持平,甚至超越兩個省份,但是追逐尚且困難,何談持平超越。
當然,當前各省份也在奮起直追,最明顯的就是山東省的新舊動能轉換,而像湖南、湖北等省份也都在促進產業升級,未來希望我國所有省份的經濟都能綜合發展。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廣東和江蘇都是我國的經濟大省,也是我國的綜合實力最為強大的省份之一。在很多指標上,比如經濟總量、工業產值、人均GDP、人均收入等等,廣東和江蘇兩省在我國省份中都名列前茅。2017年廣東和江蘇和經濟總量都超過8萬億人民幣,遙遙領先其它省份。如果把它們看成一個經濟體參與世界排名,那麼廣東的經濟總量超過西班牙位居世界第14,江蘇的經濟總量超過墨西哥位居世界第15。

那麼,這兩個省份與其它省份相比,差距會不會越來越大?那還是要分情況看。如果從經濟總量上看,確實是差距越來越大。由於廣東和江蘇兩省經濟總量大,即使在經濟增速不如其它省份的情況下,它們的經濟增量都是不容小覷的。以2017年為例,廣東的經濟增量高達9024億元,而江蘇的經濟增量達到8512億元,隨後的其它省份的經濟增量都不足5000億元。這說明,僅2017年一年時間裡,廣東和江蘇兩省的經濟總量就拉開了其它省份3000多億以上。

從經濟增速上看,目前我國中西部大部分省份的經濟增速都比廣東和江蘇要高。我們以今年上半年為例,今年上半年,廣東經濟增速為7.1%,而江蘇則是7%,中西部大部分省份的經濟增速都要比這兩個省份高。由於廣東和江蘇的經濟體量大,而且經濟發達,所以經濟增速沒有其它省份高也是正常的。

某些方面,未必就是江蘇和廣東最強。比如在我國民營企業五百強方面,浙江的數量是最多的。在人均收入方面,除了我國的直轄市以外,浙江的人均收入在我國省份裡,也是最強的。




一個省份的綜合實力,應該包含很多指標,比如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口、陸地面積等等,並非所有方面都是江蘇和廣東最強。所以還是得分情況看。整體上看,江蘇和廣東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看,未來它們的實力仍然會領先其它省份。


錦繡中源


從經濟層面來說,這是大概率事件。廣東是經濟體量最大的省份,但綜合實力並不算很出眾,廣東除了廣州和深圳以外,其他只有經濟強市,沒有綜合型強市。江蘇是綜合實力第一大省,要說全面拉開差距,江蘇的可能更大,廣東則只是經濟層面會進一步擴大差距。

廣東江蘇都是因為GDP基數領先優勢,太大所以即使未來增速不及其他省份,差距也會依然持續擴大。9萬億增加5%就是4500億,而三四萬億的省份增加10%也才4000億,所以即使這些省份比廣東江蘇經濟增速快一倍,也無法縮小經濟規模方面的差距。

至於基礎配套和生活品質,越是落後的地區發展起來反而更顯眼,越是高高在上的反而容易遇到發展瓶頸。就像電腦和智能手機都是從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大城市流行開來的,當時中小城市的普及度並不高,但後來電腦家家戶戶都有,智能手機人手一個,這樣來看實際差距是縮小了。

所以所謂的差距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看,宏觀的差距在擴大,這體現於整體數據,微觀的差距在縮小,這體現於日常生活水平。


城市發展報告


因為體量的原因,對粵蘇兩強唯一能夠有威脅的其實就是山東省,大家從上圖可以看出,過去3年,隨著大家總量都在增加,不僅第三名山東和江蘇的差距在擴大,江蘇與廣東的差距其實也是在擴大。

眾所周知,因為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原因,環渤海區域和黃海海域的發展是受到限制的,中日韓自貿區的發展一直沒有多大起色,這裡面最大的原因就是日本韓國一直是緊緊抱著美國的大腿,這不僅影響了國家之間的政治交往,更嚴重影響了民間經濟往來,這樣的情況下,山東和江蘇其實都是受到影響的,尤其是江蘇地緣優勢根本無從發揮,只能發展蘇南,去抱上海的大腿。但在東南亞,中國的影響力卻在不斷增加,尤其是隨著國際產業梯度的轉移,東南亞的製造業其實正在不斷替代中國的部分產能,這就讓廣東的發展多了更多的機遇,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也是往這個方向去努力,深圳、香港、廣州這3個箭頭城市,組合也很好,而且同屬於廣東,大家之間更好組合,也不會有太多的內鬥損耗,所以廣東的優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在加上,無論廣東和江蘇,人口優勢也都比較明顯,廣東目前除了珠三角外,江蘇的蘇北都還有大量潛力可挖,現在兩省省內落後地區的基建都不在不斷加強,比如蘇北目前就有多條鐵路在建設,在這樣的情況,粵蘇魯與後面其他省的差距正常情況下肯定會越來越大的。


一起分享,一起交流。


閒來話投資


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的時候,廣東就意識到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了。2008年,廣東推出了“雙轉移”戰略,也就是俗稱的“騰籠換鳥”戰略。此後幾年,廣東犧牲速度換取發展質量,經濟增速較之前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排在第二的江蘇在沒有轉型的情況下,經濟增速還不錯,逐漸縮小了和廣東的差距。2008年江蘇GDP比廣東低5815億元,到2015年差距縮小到2697億元。當時,連廣東自己也感到隱憂,認為即將把GDP第一的寶座拱手讓位江蘇了。

2016年,“騰籠換鳥”戰略終於效果初顯了,可能也包括江蘇傳統產業結構弊端顯現的因素,從該年開始兩省之間的差距拉大。到2017年兩省GDP差距擴大到3979億元,較2015年增加了1000億。

2018年年上半年,廣東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1%,江蘇同比增長7%。廣東仍然在增速上領先於江蘇。兩省之間的差距仍然在擴大。

江蘇是工業大省,工業經濟總量規模大。這幾年,由於沒有像廣東那樣較早的推動產業升級,江蘇工業經濟出現了幾個問題。一是增速不斷下滑。二是結構不盡合理。重工業產值佔比達71%,傳統產業達60%以上,製造業總體上處於產業鏈中低端,鋼鐵、石化、水泥等原材料企業多,零部件企業多,產能過剩。

現在,江蘇也在推動新舊動能轉化。但這件事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快則四五年,長則七八年。廣東也是這樣過來的,從2008年開始推動,到2015年才顯現效果。

希望江蘇不要急,把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化這篇文章做好。這關係到江蘇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


財經知識局


江蘇還不行,還要負重前行,請你們不要再吹捧了,表面看到的並不是全部美好。還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自身還有好多事要做。沒有國家政策照顧,經濟特區一個沒有,國家重點城市一個沒有,財稅沒有照顧,財稅要貢獻好多給國家,自身發展後勁不足。高考試題全國最難,錄取難度最高。江蘇的發展也依然很不平衡,富者很富,窮者很窮。企業的發展也是後勁不足,房價也很貴,企業的生產成本很高。還有資源也很潰乏,這也造成成本很高。

至於說GDP會不會拉大,在國家的這些個政策下,不會越來越大的,所謂的“殺富濟貧”,也會用這樣的一個無形政策把它牢牢的控制住,怎麼可能讓一兩個省獨大。再說經濟的自然規律也會無形調節,因為只是一個省並不是一個國家,會有溢出效應,人員會流動往來,經濟會流動,自然會希釋或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