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中的每一筆都滿含著畫家的真情實感嗎?有沒有虛構的情感呢?

詩夜城主


對問題中“每一筆都滿含著畫家的真情實感”,我個人深表懷疑。如果一幅偉大的作品“每一筆都滿含畫家的真情實感”,那麼所謂的“神來之筆”就純屬子虛烏有的欺世盜名了。

承認藝術創作中有“神來之筆”,是對藝術的真正尊重。藝術創作是一個複雜的精神與技術的活動,其中既充滿了“胸有成竹”的主觀構思,又不時閃現出“靈光一現”的神來之筆。藝術創作規律的必然性與迥出塵外的偶然性互生互長交混圓融,才最終保證了作品的創造性和唯一性。倪高士所謂“逸筆草草”,請問有幾人模仿得來?“筆”是必然,而“逸”則更多的是偶然。此正陸游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道理所在。

張大千、傅抱石等大師在創作當中往往有意識地追求藝術創作中的這種偶然性。他們的潑墨山水最能體現這一點。

要求每一筆都“包含著畫家的真情實感”,不僅做不到,也完全沒有必要。即使萬幸做到了,很不幸,那一定是匠氣滿滿的速朽之作。


城西向南


畫家常常把辛勤創作出的作品比喻成自己的孩子,可見畫家在創作中是寄予著滿滿的真情實感的。畫家創作過程中的每一筆勾勒描繪都傾注著自己的思想感情,都和畫家的脈膊一起跳動。




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巨匠達芬奇為了創作《蒙娜麗莎》,從構思醞釀到落筆完成用了14年時間。這幅畫寄予了達芬奇太多的思想情感,僅是蒙娜麗莎的眼神和嘴唇他就修改了100多遍,最後創作出千古傳奇令人無限猜想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至今這微笑的謎底都沒有人能夠解開。《蒙娜麗莎》成為巴黎盧孚宮的鎮館之寶。


無獨有偶。法國十九世紀古典主義藝術大師安格爾非常擅長描繪女性形象,尤以人體藝術見長。他一直想創作一幅正面全身的人體油畫,在他年富力強的50歲那一年,就有了《泉》的構想。但是追求藝術完美的他一直在思考這幅畫每一個細節怎麼表現,連畫家自己都不敢想象,到這幅作品完成時他已經76歲高齡了。《泉》被世界許多國家列為人體藝術教學的範本。

後印象派大師梵高一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他把全部思想感情傾注在藝術創作上,只有在畫畫時他才忘掉人世的痛苦,全身心地投入。荷蘭十七世紀天才畫家倫勃朗受僱為人畫一幅畫,畫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了畫作卻沒有得到僱主的認可,僱主要求他重畫,倫勃朗寧可打官司輸掉官司也不肯改畫這幅畫,因為這畫中盛滿了他的感情。這幅畫就是著名的《夜巡》。



畫家的情感和想象力一樣豐富,都是通過手中的筆凝聚於畫中,有的外露,有的含蓄,澆灌著畫家的心血和智慧。一枝一葉總關情,畫家的每一筆勾勒描繪都是內心思想情感的流露,跟作家寫小說,詩人寫詩,音樂人譜曲是一樣的。


燈影書畫


自古以來畫家通常把自己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在自己的畫作中,這樣的畫作就充滿了濃重的感情色彩,讓人們欣賞起來就感覺是一幅有故事情節的畫作,而不是純粹的視覺藝術,那麼畫作中的每一筆都滿含著畫家的真情實感嗎?有沒有虛構的情感呢?

看起來畫作中的每一筆都留下了畫家的真情實感,其實未必,

畫作中同樣有畫家虛構出來的情感,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繪畫創作是可以借用想象力的,而想象力就存在著虛構的成分,有些事情是畫家自己沒有親生經歷過的、有些事情是當下從來沒有發生的、有些事情是即使將來都不可能發生的,

所以既然是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那麼創作時情感的表達就只能虛構或者“感同深受”,這就是虛構的情感,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神話題材的畫作,有哪位藝術大師真正見過神是怎樣的?神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這完全是靠藝術家憑空捏造想象出來,這足夠虛構了吧,

充滿虛構情感的畫作並不少見,特別在油畫作品中滿滿皆是,可以這麼認為從古典主義到新古典主義的油畫都在虛構,故事情節虛構,自然情感也在虛構,當然了,虛構的情感也有重要的意義價值,這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法國新古典主義藝術大師布格羅筆下描繪的都是“被理想化”的世界。



詩夜城主


每一位畫家,對待自己的畫作都是全身心投入,不僅僅是真情流露,更賦予畫作靈魂。每畫一幅作品,可以說是無日無夜,廢寢忘食。

有時候一點點的不滿意,一幅畫直接丟掉,重新起稿,可以說千萬筆,只要一筆不滿意,這幅畫就廢掉了。

畫家把腦中的景象與實物用自己的畫筆,顏料,一筆一筆的勾勒,日夜忘情的創作,傾注著太多的汗水疼痛辛酸,所以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作品,完完全全的投入其中,每一幅都是畫家的心血與情感的結晶。



陌上語語


得承認一種生存方式,通過勞動獲得報酬,而勞動的被認可就是需要通過資方的檢驗被確定,或者是在資方給予的條件框架內完成任務。

儘管這部分或許有寬鬆的自由度,但難免必須符合出資人的要求,個人主張退居次要,甚至是不重要。

所以嘛,在接到這麼條件的創作,裡頭的畫作就不太可能滿含畫家的真情實感,自然就存在虛構的情感。

當然啦,如果出資人僅僅是出資而已,沒任何要求的情況屬於例外。

順便說一下本人對畫作的理解。

創作畫作的時候,面對的對象有的是實景,有的是自個的感情,也就是腦海構思的藝境。

如何通過畫筆體現,這一起端就飽含了畫家的理解,理解自然就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哪怕是冷冰冰的,那也是一種情感。

自個流露的情感當然不是虛構,因為上述就說明了,畫作可以是實景,亦可以是藝境。

前者是客觀存在,後者是思維存在,沒一樣屬於虛構。

一家之言,僅供交流。


鴻哥iouyh福小鋪


你所說的可以叫做“移情”。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暫時拋棄了自我所在的現實世界,沉浸在他的小宇宙中。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柏拉圖叫它作迷狂,立普斯把這種狀態叫做移情,莊子稱其為心齋,坐忘。

這種移情,這是藝術家創作時一種忘我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的產生,源於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可以看做是對內心真實情感的一種觸發,由此進入藝術創作的虛擬精神世界中,這種虛擬,是一種藝術的真實,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神與物遊。

而藝術創作的最高層次,則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即是和創作對象融為一體,是一種主客交融的天人合一。


zeal954


繪畫作品滿含畫家的創作情感,每一筆都是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這是當然是對的。不過,這是成熟的藝術家才可能到達的境界,並非所有藝術家。一個成熟的藝術家,必然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沉澱,千錘百煉,瞭然於胸,然後方能得心應手、自然而然、真情流露!如王羲之在醉酒之時,忘乎所以之中揮筆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如顏真卿在悲憤交加、老淚縱橫中寫下了《祭侄文稿》,這些作品我們讀來自自然然,毫不做作,這不僅僅是書法,更是藝術家真情實感的寫照!繪畫亦然。

至於虛構的情感,當然也是有的,他們的共同特徵往往是裝腔作勢、矯揉造作、故弄玄虛……這些不過是偽藝術家罷了。


清風道上行


藝術作品是個情感的東西,藝術沒有想象的東西就不是藝術。


石語者_董文忠


藝術的真實是源於生活的真實而高於生活的真實的,是觸景生情與往事回憶所激發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與昇華!假意是可以虛構的,但真情是無法虛構的——人們透過假意意看到的仍然是其情:假愛的真情就是不愛,假恨的真情就是不恨。


鋆胤創美空間


一個正直的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都是用自己的心血澆灌出來的!每一筆都飽含激情!熱情!感情!真情!深情!而那些所謂的醜書!醜畫!才是虛情假意!惡意歪曲!故意醜化!那是心裡的變態!人性的失真!對事物的不尊重!是對藝術的褻瀆!對文明的糟蹋!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是對整個世界文明的挑戰!這才是虛情假意!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