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仁慈之人嗎?

天山xjks


當然是仁慈之人,一生都處在戰爭中與領導戰爭中,殺人太多,叫中華兒女血流成河,屍骨如山。

殺人太多的人,都是民族罪犯!


用戶創維


答:關於劉備是不是仁慈的人,孫權、張魯、劉璋都有答案。

孫權認為:“猾虜乃敢挾詐!”狡猾的東西竟敢耍弄詐術!(孫權)

張魯認為:“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

劉璋認為:“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言外之意非常明顯,來打我的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陳群)

還有陳群:興平元年(194年),劉備時為豫州刺史,以陳群為別駕。其時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劉備正欲前往,陳群便跟劉備說:“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取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劉備不聽,還是東去徐州,與袁術爭戰。結果呂布果然兵襲下邳,又遣兵往助袁術,最終大破劉備軍,劉備這時候才悔恨當初沒聽陳群的勸告。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為曹操所破,陳群父子亦在呂布軍中,見曹操皆出拜。陳群跑到呂布軍中了!都不肯再為劉備出謀劃策……


中行偃1


劉備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仁義之人,劉備的仁義是有條件的,如果一個人對劉備有用處的話,那麼劉備就會對這個人十分的仁義,如果一個人阻礙了劉備的大業的話,即使這個人對劉備有恩情,劉備也會毫不猶豫的背信棄義。很多人只看到了劉備對關羽和張飛的仁義,對徐庶和諸葛亮的仁義,卻沒有發現劉備對待孫權和劉璋的無情。

先來說一下劉備的仁義之處,劉備對待自己的兄弟十分仁義,這一點肯定無法否認。在長坂坡之戰時期,徐庶想要離開劉備去投奔曹操,劉備不僅答應讓徐庶離開,還允許徐庶帶著幾個好朋友一起離開。

徐庶有多麼大的能力,劉備心裡十分的清楚,劉備在處於危機關頭的時候,劉備能夠放徐庶離開,實在是難得可貴。而在關羽遇害之後,劉備更是親自帶領大軍進攻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夷陵之戰戰敗後,劉備又善待了投降曹魏的黃權的家人,這些舉動都說明,劉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領導者。

剛剛說的是劉備對人仁義的一面,接下來再說劉備對人奸詐的一面。劉備第一個對不起的人就是曹操,劉備被呂布擊敗之後,家屬全都被呂布俘虜,曹操不僅派遣夏侯惇支援劉備,還親自帶領軍隊迎接劉備,幫助劉備擊敗了呂布,奪回了劉備的家屬。
結果劉備趁著曹操派遣自己攻擊袁術,偷襲了曹操剛剛攻佔的徐州,險些讓曹操功虧一簣。曹操並沒有做對不起劉備的事情,劉備去趁機偷襲曹操,這件事說明劉備的仁義是有條件的,只有對劉備有利的人,才能夠享受到劉備的仁義。

除了坑曹操之外,劉備還坑了孫權和劉璋,劉備被曹操追的走投無路的時候,孫權派遣周瑜帶領大軍幫助劉備擊退了曹操,之後周瑜又攻佔了南郡,將曹操駐紮在荊州的軍隊趕走。劉備趁著這個機會佔領了荊州的幾個郡,又從孫權手裡借走了剩餘的荊州地區。

之後劉璋邀請劉備幫助自己抵禦張魯,劉備背信棄義偷襲劉璋,將劉璋的地盤奪走。孫權聽說劉備有了新的地盤,想要討回之前借給劉備的荊州地盤,結果劉備一借不還,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歸還南郡,最終導致了孫劉聯盟出現裂痕,間接導致了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

從劉備對待關羽、徐庶,黃權,以及劉備對待曹操、孫權、劉璋的不同做法來看,劉備的仁義並不是真正的仁義,他的仁義是有一定條件的。當一個人對劉備有用處的時候,那麼劉備會對這個人非常的寬容仁義,而當一個人觸動劉備利益的時候,劉備就不會講究仁義,就會露出奸詐的本來面目。


史海泛舟擺渡人


1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佔據北方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軍事上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曹操行事殘暴,動不動就屠城,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2識人善用,終成大事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認為:"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佔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公孫瓚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心雨正能量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細數三國的當中的那些人物,各個都是一些不簡單的存在,哪怕是一個跑龍套的,也都有他存在的價值,當然,這是針對《三國演義》來說的。

然而陳壽的《三國志》在記載當中,劉備是一個是一個很厲害的軍事家,政治家,我們之所以被《三國演義》所誤導,那是因為我們一直將《三國演義》當作正史來看。

那麼歷史上的真實劉備,是仁慈之人嗎?這個答案還需樓主細分一下,當然我們也可以細分一下。

首先我們說東漢末年這可是一個亂世,亂世之中無論誰稱王稱帝,手上皆會沾滿鮮血,你覺的,劉備三分天下,得蜀漢他都是施以仁慈的原因?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場戰爭打下來會死多少人,我相信大家都是想象也是想象的出來的,其次就是一個帝王想要坐穩位置,你不耍一點手段是不行的,但是你一耍手段,唉?你還真就不仁慈了,所以說一個帝王仁慈的話,突然覺得,二者很矛盾的樣子,所以在說書人看來,其實這需要相對來說的。

也就是說,劉備作為帝王,是不會仁慈的,也就說一切的一切都是衝著帝王的位置而來,他的仁慈是表象,但是話說回來,若比起曹操、孫權的話,劉備就是仁慈的,希望我的答案你能夠喜歡。


北派說書人


劉備有仁慈行為,但不是一個真正仁慈的人。他的仁慈是作秀給大家看的,是為了籠絡人心,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一、劉備實質上是一個志存高遠、野心勃勃、很會籠絡人心的人。

劉備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希望此生有作為、有尊貴的人社會地位。他家院子有一棵大樹,樹冠很大,劉備曾說,自己將來就是要乘坐樹冠一樣大的車蓋頭的華美的車子,叔叔立即捂了他的嘴,責怪劉備不可亂說,因為那是隻有皇帝才能乘坐的。

劉備逃亡時,也總是號召大家帶上百姓,贏得百姓稱頌,贊他愛民如子,從而擁戴他。但是劉備在逃亡途中,卻可以完全不顧自己妻兒的死活,甘夫人跳井,糜夫人落在後面,劉備何嘗考慮過她們的生死?

二、劉備是厚黑大家,比曹操絲毫不差。只不過曹操表現得在明面上,劉備更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

劉備總是做出一副仁厚長者的風範,似乎對每個人都很慈祥仁愛,但是他是厚不見底,黑的大而無形,他擅長把自己的意圖和目的隱藏在寬厚背後,他有本事讓別人自覺自願的幫助他實現目的,手段實在是很高超。

三、劉備其實很狠毒,很無情。他的本質是和無賴出身的劉邦是一樣的。

他的仁慈都是演給純樸的百姓看的。只有長期在他身邊,能夠看到他的真實表情、動作、細節的人,才能真正瞭解這個人。

人才龐統,本是一心想幫助劉備實現大業的。但是由於龐統外貌不漂亮,性格不討喜,劉備對他很嫌棄,所以不予重用。後來為了甩掉龐統,劉備明知自己的的盧馬有妨害主人的特點,還故意裝作仁慈,把馬給龐統騎。結果導致龐統年紀輕輕死於落鳳坡。

呂布救過劉備。但是在呂布遇難、求助於劉備時,劉備表面答應得很好,轉臉卻陰險的對曹操說了一句話,就致使呂布丟了性命,氣的呂布死前大罵劉備。

劉備絕非仁慈之輩。真正的仁慈之人,寬厚善良之人,是無法在仕途上節節攀升的,能不被排擠陷害就不錯了。

劉備,是一個政治家。



謝明君姐姐講歷史


歷史上想成為一個老大一個歷害的人光仁慈肯定不行的,其實歷史上劉備並不是三國中所講述的那麼仁善,但是並不影響什麼,因為作為一名上位者,深不可測的城府以及心狠手辣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舉報/反饋





有木必燃


我是喜歡歷史的一杯清茶飲江湖。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劉備

劉備是一個以仁慈著稱的人。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的品德一直跟隨著他直到去世。

劉備年輕的時候,不太喜歡讀書,喜歡狗馬、喜歡音樂、喜歡漂亮的衣裳,喜歡結交朋友,儘管這樣,他能做到善待下人,不多說話、並且喜怒不形於色,盡顯領袖氣質和人格魅力,所以很多年輕人都爭著跟著他。不但如此,同學的父親還看到了他是一個不凡之人,不顧他老婆的反對經常資助劉備。劉備和他的同學公孫瓚相處的更好,一直把後來成為一方豪傑的公孫瓚當做自己親哥哥一樣對待。

劉備長大後,販馬的鉅商張世平、蘇雙等人,也看到了劉備的不同之處,給了劉備大筆錢財來組織軍隊,這是劉備獲得的第一筆投資,而且是不計回報的天使投資,投資人看到了劉備的品德,就毫不猶豫的投了進來。甚至劉備用自己的品德救了自己的命,同郡人劉平本來就看不起劉備,而劉備又做了平原縣令管著他,更咽不下這口氣了,所以找了一個刺客殺劉備,但刺客見到劉備後不忍下手,走了,走之前告訴了劉備為什麼殺他,劉備用自己的品德救了自己一命,看看劉備得人心到了什麼程度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

收留劉備的荊州劉表去世了,他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此時的劉備只能再次逃跑了,諸葛亮勸劉備奪取荊州,劉備表示不忍心下手。走的時候,很多荊州人都跟著劉備,走到當陽的時候,已經有十萬餘人跟著劉備一起了,有人對劉備說咱們得趕緊去保護江陵啊,現在人雖然多,但能打仗的少,讓曹操追上了,我們怎麼抵抗啊。劉備說出了那句擲地有聲的話: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其結果可想而知,劉備敗得很慘,妻子和孩子都沒有時間救出,只帶了幾十個人跑了出來,吃了敗仗,丟了妻兒,但劉備贏得了民心。

公元223年,劉備稱帝的第三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經歷了兄弟關羽的被害,在加上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找來兒子們,告訴他們不要因為是壞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要以德服人,我的德行不高,不要學我,要多讀書,我死了之後,你們兄弟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諸葛亮。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比曹丕厲害十倍,如果我的孩子可以,你就輔佐他,要是不行你就自己幹吧。此刻的劉備就像一個善良的老人,對孩子、對朋友不藏任何心機的交代著自己的後事。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這樣評價著劉備,劉備確實做到了古往今來的典範。如沐春風,劉備周圍的人們一定有這種感覺,賢德讓劉備身邊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有這樣一個以德服人、德高望重、仁慈的領導,還有什麼理由不拼命幹呢。不但自己人感受到了劉備賢德的光芒,就連對手也被劉備的賢德征服,從劉表到袁紹再到曹操,無一不善待尊敬劉備。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一生的寫照。


一杯清茶飲江湖


劉備為平原令時,平原豪強僱兇殺他,當殺手看到劉備對人民的好處後,不忍下手,還主動告訴了劉備。

劉備新野退兵至襄陽,劉琮閉門不納,其左右及城中百姓自願出城跟隨劉備,至長坂坡時,追隨百姓達十幾萬,他們並非劉備治下之民,不是劉備從新野帶出來的,沒有他們,劉備完全可以平安撤退到夏口,不必死老婆、丟孩子,但他不願背棄自願跟隨他的十幾萬百姓,導致每日只能走十幾裡,曹操聞迅才來追趕,否則他不會來追劉備,因為根本追不上已經離開幾天的劉備軍。說他拿百姓當擋箭牌,純屬小人的胡說八道。

縱觀中國史書,除劉備一人,再無其他人能如劉備得民心者。劉備據四川時,南中亦順從,他死後,南中才反叛,諸葛亮雖南征暫時平定南中,但他一離開,南中就復反了,並非演義和傳聞中的南中民心順服,真正平定南中的是李恢,他用的不是什麼懷柔之策,而是用的武力鎮壓手段,蜀漢北伐對南中只有經濟掠奪,對南中毫無好處,南中不可能民心順服。

《三國演義》作者本想以儒家觀念美化劉備,塑造聖君形象,削去了劉備的英雄豪氣和戰爭中的權謀。劉備鞭打督郵,被改寫成張飛鞭打督郵;劉關張沒有結拜為兄弟,被改寫成了桃園三結義;劉備火燒博望,被改成了諸葛亮火燒博望;徐庶之母是當陽兵敗時,被曹軍抓去,徐庶棄主救母,守孝道而不忠;劉備不是愛哭鬼,但小說作者為表他聖賢,把他塑造成了個動不動愛感動的角色;劉備取荊州,非取自劉表,而是取自曹操之手,諸葛亮數勸其取劉表、劉琮之荊州,劉備皆不聽從;劉備取西川,只因劉璋不放他回荊州,才迫使他取西川,否則,他是拉不下面子打劉璋的,這違背了他一向主張的仁義,儘管張松等人都建議劉備取西川,但劉備從未真正答應過。

攻下成都,完全是劉備自己指揮的,與諸葛亮毫無關係,劉備出兵作戰,從來都沒帶過諸葛亮。不要低估三國時期百姓的智商。


沉140769451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如何定義“仁慈”,我認為很難。在那種人吃人的亂世之中,每個人都有堅持的東西,有堅持的人,才能夠在亂世之中存活下去並且建立起自己的一番基業。曹操堅持了自己的腹黑,孫權堅持了兄長父親的遺志,劉備堅持的則是仁義。

我們都聽過柏拉圖甩手的故事吧。一件事情,堅持一天、一個周、一個月或許很容易,但是能堅持一輩子的人,很難。我想劉備是有自己的堅持的,他堅守的正是仁義之道。仁義和仁慈還不太一樣,仁義應該更偏向於孔子說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說白了就是對人要好,但是不是一味的好,不是無原則的好。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析。

一、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有恩報恩

劉備雖然仁義,但是並不迂腐,對他好的人他會記得,對他不好的人,他會報復。例如說《三國演義》中著名的“鞭笞督郵”事件就是劉備乾的而並非張飛乾的。據記載,劉備打了督郵一百多下,然後還要殺了督郵。最後因為督郵苦苦求饒,劉備才放過了督郵。

我認為這個才是我心目中的劉備啊!這樣的劉備雖然不是個仁慈的人,但是頗有梟雄風度,只有這樣才能在亂世之中存活下去啊!

雖然有著痛打督郵一事,但是絲毫不影響劉備是一個仁義之人。劉備對待別人都非常好,例如說曾經有刺客來刺殺劉備,但是劉備卻以禮相待,最後刺客都被劉備所感化,道出了所有的實情。你說就這樣的劉備,換了你你喜不喜歡?

二、對百姓是真的好

劉備對百姓是真的好。曹操對百姓基本上都是抱著剝削的態度,雖然曹操經常會為百姓寫首詩,流幾滴淚,但是我認為曹操對百姓更多的是一種利用的態度。其實一想也頗能理解,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就和各種貴族子弟一起吃喝玩樂,他自然不會懂得哀民生之多艱的道理。

反觀劉備,因為從小就過著苦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織履販席”為生,因此劉備更加明白民間疾苦,也因此更加體恤百姓。劉備在擔任平原相之前,老百姓基本上都是過著飢一頓飽一頓,四處搶劫掠奪的生活。在劉備來了之後,劉備抵禦外來侵略,安撫百姓,老百姓們的生活也安頓了很多,因此劉備“得人心如此”。

後面劉備凡到一個地方執政,往往都頗受當地百姓、士族的喜愛,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劉備確實是頗有仁義之名而且頗行仁義之事的。

三、看身邊人

判斷一個人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看看他身邊人就知道了。

劉備身邊的關羽張飛趙雲都是萬人敵的猛將,而且這些人跟隨劉備的時間都非常長,少說都有10年以上。這些人每個人都曾經有機會去投奔更好的主公的。

例如說關羽,曹操十分喜愛關羽,並且關羽也短暫地在曹操手下效力,我們可以說如果關羽想留在曹操手下辦事並且加官進爵,那就是一句話的事,非常簡單。但是關羽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大哥身邊。

例如說張飛,張飛的老婆是夏侯淵的侄女,可以說張飛也和曹家、夏侯家沾親帶故的。曹操這個人最為重視親族關係和裙帶關係。就憑這一層關係和張飛的本事,張飛在曹操軍中混出個名堂來不難吧。但是張飛一輩子都效忠於自己的大哥。

如果說劉備是作秀的話,他怎麼能騙過跟隨自己這麼久的關羽張飛趙雲,他怎麼能騙過“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即便劉備作秀,那麼他也作秀了一輩子,裝了一輩子仁義之人,那麼這個人也是仁義之人了。可見劉備確實是仁義。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