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句話要表達什麼意思?

芬芳杜若



沙漠一舟2000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兩句詩出自清代詩人趙翼的詩作《題遺山詩》。

意思是說,國家處於內戰外亂、破爛不堪的時代是非常不幸的,但是這樣的時代對於詩人來說,卻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更能打開他們的胸懷,從而寫出流傳千古、經久不衰的詩句。

全詩:

題遺山詩

清:趙翼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這首《題遺山詩》是清代“性靈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趙翼為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詩集所作的題詩。

元好問,金末元初大學者,在金朝時,他為官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在金被元滅亡以後,他拒絕為元效勞,氣節感人,雖然經歷了改朝換代朝的淒涼,但卻留下千古傳誦的不朽篇章。

作者正是有基於此,才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佳典名句。而詩的尾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點出了文學創作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辯證關係,讀來慷慨激昂,讓人浮想聯翩。

不是嗎?

我們回望大唐盛世,詩聖杜甫遭遇安史之亂,他目睹了廣大老百姓們的顛沛流離,深切感受到了國破家亡的悲慘之命運。用他那充滿悲憤的筆刻畫了一幅幅欲哭無淚的悽慘畫面,發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千古名句,此時的我們都彷彿親身穿越回了那個時代,傾聽杜甫的奔走呼號。

時光流轉到了堪敗羸弱的南宋,靖康之恥籠罩在全國人民頭上,久久無法北伐復國成功,大詩人陸游憂國憂民,病倒於床,仍然是不忘國事,寫下“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自勉,直至告別人世之時,也給兒子與我們世人留下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絕筆。

幾千年的滄海桑田,雖然我們無法親睹見證古往的歷史變遷,也沒有像杜甫、陸游以及元好問等古代文學家們體驗過兵荒馬亂的悽慘,但仍然可以通過他們留下的文字去品味欣賞,這就是趙翼的這句經典所述“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的精神內核。

我想,對於今天的我們,誰也不希望“詩家幸”,我們寧願寫不出一字半句,即使甘願默默無聞,也要期盼我們的世界和平安詳,祝願我們的國家長治久安,祝福我們百姓幸福安康!


老武小侃


"國家不幸詩家興",這種觀點肯定了文壇上詩的繁榮景象,但是不全面,不科學。需要指出,詩人大部分是不上戰場的文人,不能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但是,他們並不都是風花雪月,吃喝玩樂,四處觀光。而是一腔熱血,憂國憂民,用豪邁詩句表現出愛國激情。例如,曹植就發出"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言。再如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顛沛流離,陷入艱難困苦之中,但是他時刻心繫國家,憂國憂民,慨嘆"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而當"劍南忽傳收薊北"時,他激動不已,"初聞涕淚滿衣裳",是多麼高興啊。陸游更是一位愛國詩人,即使到了臨死時,他也不忘國家興亡,諄諄告誡兒子"王室 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李清照儘管是女流之輩,同樣愛國,她讚歎霸王喋血江邊"不肯過江東"的英雄氣概。類似於以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必贅述。詩人們深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詩言志,詩代表了他們的心聲。相信沒有哪個詩人會為國家動亂高興,只是沒有能力去參與制止戰爭而已。所以,那種"國危詩興"的說法是片面的,脫離了現實生活,只看到了局部,沒有看到事情的實質,是在用障眼法迷惑大眾,我們不能認可。

2".賦到滄桑句便工",此論與看待詩及詩人的片面觀點雷同,仍然是不顧客觀事實,妄下結論,不值一駁。如果這樣看問題,只能起到譁眾取寵、擾亂視聽的作用。應該糾正這種觀點,還詩壇一片新天。


東方傑士


詩人,是特具敏感神經的富情感動物,尤其是具有飽滿家國情懷的詩人。“國家有不幸”,會觸及詩人鬱積的情感閘門,奔湧噴薄而出;這時的詩人,激情最飽滿、想象最豐富、思維最敏銳,思想最深刻,所以往往能出好的作品,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至於“賦到滄桑句便工”就露出教人“刻意”的馬腳了,我所不取。



舞花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句詩出自清代趙翼所作的七言詩《題遺山詩》,是趙翼為金末元初的文學家元好問的詩集作的題詩。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這句詩想表達的意思:當一個國家經歷戰亂時,詩人們目睹這種種不幸和滄桑,激發了滿腔的悲憤和豪情,這更能打開詩人的襟懷,從而寫下千秋不朽的詩句。縱觀上下五千年,越是在國家滿目瘡痍的時候,詩人們寫下的詩歌越是字字珠璣,慷慨激昂。如屈原的《離騷》,《天問》;杜甫的詩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等。都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之情懷,成為千古流芳的佳作[贊][贊][贊]








W溫桂林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偉大的詩人,他們讚美大自然、謳歌勞動者,他們蔑視權貴、無慮安危,成為時代的標杆和楷模。後人學習他們的精神,並激勵自己在各種苦難中砥礪前行。清代一位詩人有一首最經典的詩,曾經讓無數人感動!

題遺山詩

清代:趙翼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趙翼是清代文學家,字雲崧,號甌北,乾隆年間進士。他長於史學,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他從小孤苦伶仃,15歲就開始掙錢養育弟弟妹妹。當了秀才後依然教書養家,考取舉人後做了幕府,境況終於有所好轉。這期間他努力學習,詩文水平也大進,終於成為清代著名的學者。

詩的題目為《題遺山詩》,這是趙翼為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詩文集做的題詩。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曾經歷金、元易代之變,所以詩人說,“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元好問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學者,他的詩集集兩朝文獻於一體,雖然經歷了浩劫,卻有幸保存。

元好問在金為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朝滅亡後,他入元不仕,無損大節。詩人引用伯夷、叔齊的典故,雖然元好問沒有采薇而食,但他的氣節堪比古人。接下來詩人又嘆息朝代更替的淒涼,多次引用典故說明,同時又用“悲夜火、泣秋風”來抒發亡國之輩。最後詩人引申開來,吟誦出最經典的兩句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雖然詩人是題元好問的詩集,但慷慨激昂的兩句話卻讓人聯想很多。

時針倒轉到戰國時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是經歷了即將亡國之痛,他悲憤地高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嘆息眾人皆醉我獨醒,卻無法力挽狂瀾。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國家的強盛,卻遭到無數的猜忌和多少次的排擠。不過幸運的是讀者可以讀到他的《離騷》,銘記那段沉重的往事。

時光再次倒流到盛唐時代,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見證了百姓們的流離失所,也和大多數普通平民一樣,感受國破家亡、無處安身的悲慘命運。詩人用他充滿悲情的如椽巨筆描繪了一幅幅垂淚無言的畫面,讓後人每每讀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會被拉回到時空隧道的另一端,聆聽詩聖的大聲疾呼。

人生苦短,世事滄桑,我們雖然不能親眼見證所有的歷史變遷,也無法像古代詩人那樣親身經歷那些朝代更替的淒涼,但依然可以感同身受,就是因為趙翼的這兩句經典,“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也許讀者又會想到李煜、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等等,他們並不想享受“詩家幸”的待遇,卻寧願默默無聞,只為國家安定祥和,百姓幸福安康。


肥貓看世界


“國家不幸詩有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句話出自清代趙翼的《題遺山詩》,作者在感慨元好問的人生經歷和讚歎他的文學成就,意思是說當國家不幸的時候,那就是詩人幸運的時候,詩中寫上國家興亡衰敗的詩句便十分工整了。

1.關於《題遺山詩》

題遺山詩

清·趙翼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仇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元好問,金末元初文學家,字欲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題遺山詩》表達了對元好問的人生經歷的感慨以及對他文學成就的肯定,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變換滄桑的感嘆。

趙翼在《甌北詩話》卷八評元好問“值金源亡國,以社稷丘墟之感。發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此固地為之也,時為止也。”

《大學》中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價值的最高實現形式,但官場複雜,再加上元好問處在朝代更替之際,親身經歷了仕途坎坷、國破家亡,所以他的心態更為複雜,文學作品中的文化信息也更為豐富。

2.關於“國家不幸詩有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前面我們瞭解了這句詩在整首詩中想要表達的意思,單獨看這句,國家的不幸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詩人。

歷覽先賢,凡能寫出好文章好詩詞的文人,不乏懷才不遇、身處國難的,比如屈原、李白、蘇軾等。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和這一個道理。

圖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


不定時讀書


所謂“國家不幸”即天災人禍(自然災害、動亂、戰爭等)國家的不幸必然危及個人和每一個家庭。詩人的生活當然也會受到牽連。

清初歸莊在《吳餘常詩稿序》中雲:

太史公言:“《詩》三百篇,大抵皆聖賢發憤之作。”……。故自古詩人之傳者,率多逐臣騷客,不遇於世之士。吾以為一身之遭逢,其小者也,蓋亦視國家之運焉。詩家前稱七子,後稱杜陵,後世無其倫比。使七子不當建安之多難,杜陵不遭天寶以後之亂,……未必其能寄託深遠,感動人心,使讀者流連不已如此也。然則士雖才,必小不幸而身處阨窮,大不幸而際危亂之世,然後其詩乃工也。

在歸莊看來,詩人個人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更可貴的是能把國家民族和自身的榮辱聯繫起來,為國家民族的利益奔走呼喊。真實反映時代生活的詩作,才能引起思想情懷的共同激盪,從而成為不朽之作。

苦難是筆財富。經歷了人生的苦難,寫出的詩文,由於是真情實感,所以才感人至深。

我國有“詩窮而後工”的說法。“窮”不是說生活貧窮,更主要的是走投無路——“窮途末路”,便會“發憤著書”,屈原、司馬遷是這樣,李白和杜甫都是這樣。正因為有了“安史之亂”這個唐帝國的大不幸,李杜都有著坎坷的人生經歷。他們的詩作不只是反映個人的命運,更是關注國家命運才使李杜的詩作大放光芒。

總之,詩作源於生活。是社會現實成就了詩人。所以陸游說:“天恐文人未盡才,常使零落在蒿萊”。只有經歷了社會離亂的愁苦才會寫出感人的傳世之作。


湖畔悠悠心


出自清代詩人趙翼的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這句詩的意思是感慨元好問啊。

元好問有詩“骨肉他鄉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之句。

元好問是金國遺民,國仇家恨,莫不是每個人心中的痛,而趙翼身處滿清統治之下。雖然不敢言。

而題元遺山之詩亦是將心中感情發洩而已。


半世飛仙


他表達的意思是創作靈感主要來自痛苦,越是國破家亡危難時刻,人的思想活動越激烈,感受也越複雜,這種狀態下創作的詩歌,多半是真情實感的自然迸發,而不是太平無事時的文字堆砌。

錢鍾書在《圍城》裡有一段話,雖然語言辛辣嘲諷,但大意和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

唐後主的《虞美人》,蘇軾的《江城子》,都是流傳千古的好詞,說句不好聽的,再有才華的詩人,沒有亡國的體會,死老婆的感受,也寫不出如此打動人心的千古絕唱。

當然,這個觀點並不是絕對的,太平盛世誕生的好詩詞也很多很多,只不過少了動盪年代的那種落寞孤絕的滄桑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