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學問,是學重要,還是問重要?為什麼?

Learning200




想交朋友731


學問者,有學就有問,有問就有學。

學不一定就是直接地學,更多的是間接地學。所以環境是很能影響一個人的學問的。比如同樣兩個人,處在學問人中,沒有學問也會慢慢變得有學問;與之對立的是,處於不識之乎的一群人當中,想有學問也只能困於無何有之鄉。

問也不一定就是直接地問,學問的由來更多的是間接地問,即間接地問自己,一定要多過直接地問別人。老是問別人,聽別人,而不問自己,那一定學不來什麼東西,學到也無多大益處,還很可能成為有害的學問。

當然,基礎知識是一定要先學的,與問沒有關係。比方說一加一等於二,再比方在校學習的那些公式、定理、定律之類的,還有如生活與為人處事的規矩規範。但當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就一定要多問,這樣方可改變已有的事物,方可用學問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從而獲得更好更大的利益或發展空間。

學問也是有很多條件的,一是不能固執已見,二是需要自我反省,三是需要細緻與用心,四是需要持續不懈,五是要有目標,同時還得有攻關與無畏困難的準備。大多數真正的學問,是需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大多數大學問,都匿於“深山老林”之中,沒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與勇氣,就很容易半途而廢,終無所獲!



夏禾文化


學問學問,是學重要,還是問重要,為什麼?

一.學的重要性

提到學,我們小時候快到週歲的時候開始學步走路,在媽媽引導下開始邁步,從艱難的第一步開始,一步,二步開始,從媽媽撐扶下慢慢學步,不到一個月的學習,媽媽會故意放手,讓孩子慢慢學會平衡,摔倒了媽媽扶起再次放手,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扶起,孩子就會學會開始獨立步行,從學會一步或二步開始,一次的跌倒與爬起孩子就學會走步,這個過程就是大家認為的“學”,從完全的陌生到接觸最後熟悉掌握。

二.問的重要性

孩子咿呀學話開始,對所見所聞充滿不知與好奇,首先開始就問一些最簡單的問題,可能會問到我是從哪裡來的,狗狗為何有四條腿,魚兒能在水裡遊,這些低級可笑的簡單一問,有時真能難倒爸媽,孩子天真的問說明不知道想求來龍去脈,獲知原因這就是“問”的含義吧。

綜上所述不難理解學與問的關係,要想掌握未知,“學”與“問”都一樣重要,無法分清彼此。


蒙湘牛


學和問二字誰為重,我頓無可釋。

學,為我們對未知的所求。而在此之間,為自己想要知道的,卻又忙然無知其意,便而就有了對求其意的問。

如同,我們年幼時,對不明白的事物,向媽媽求的疑問,媽媽,燕子為什麼冬天不來,現在又來了!媽媽告訴我,燕子啊,喜歡美麗的花朵,喜歡雨的熱情,當然更喜歡溫暖的陽光。所以呀,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燕子就回來了。當然媽媽並沒告訴我它屬候鳥,隨季節的變化,它會往反,但我卻簡單的知道了,燕子是愛春天的……!

你小的時候,問過媽媽嗎!

我想,我們都是在學和問的過程中長大的吧!



2019時光記憶


學問,單從字面上看就知道有先後關係,有了學習,才通過思考,把不懂的內容提出問,內容才會有深度!

從我們祖先猿人開始,他們每天去狩獵,解決活下去的問題。當時還不懂得使用工具,但是隨著進化,腦子也越來越聰明,可以製作一些簡單的工具,發現兩塊石頭撞擊可以生火,把獵物烤一下可以很美味和營養,把一些木頭一端弄尖了才能捕捉到更多的獵物,把獵物的皮剝下來做成簡單的“衣物”,解決了寒冷的問題……這些使用工具的行為都是通過不斷學習摸索的結果,會使用工具也是人類從猿人到人的進化過程。我們的先祖從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前肢在使用工具過程中慢慢進化成更加靈活的雙手,這一系列的轉變也訓練了大腦,在不斷思考中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會使用工具也讓猿人有別於其他動物,成為食物鏈頂端的統治者。

一開始可能沒有沒有模仿的標的物,但是從解放前肢開始,猿人中有帶頭直立行走的“人”,發現直立能夠解決更多問題,後面的猿人相互模仿,這都是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又遇到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斷思考。學和問在週而復始的進行著。

問是在實踐過後才發生的行為,不知道因就不可能有果,兩者都重要,只是學而思不斷往返中迭代。


聽雨小榭2020


你好,我是阿彩老師。學問學問,邊學邊問,學是求知,問是勤思。沒有哪個先哪個後之分。我們要知道,當我們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就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心,總是跟在父母身邊問這問那,天上地下,無所不問。而那時,大人總覺得這孩子真聰明,都不用教,自己就會了。其實,孩子每天都用好奇的眼睛看著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早就再悄悄地跟著周圍地人學著呢!尤其是跟父母學。

有學無問是機械的學,問而不學是空洞的問。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阿彩老師


學問學問,學了之後再問,包括兩種意思:一是博學,一是好問。

學問學問,既要學系統的理論知識,也要學實踐的知識。

學問學問,學與問同樣重要。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相輔相成,學中問,問中學,求得真知。

我們從小就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知識就像插上翅膀,翱翔在浩瀚的天空,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終身都在學習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勤學好問,把學習貫穿人的一生。

遇事多思多問,遇到問題隨時問"為什麼",青少年心目中總有"十萬個為什麼?"例如:

1,地球為什麼是橢圓形的?

2,我們看到的太陽為什麼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3,貓從高處掉下來為什麼沒有摔壞?

4,海洋為什麼是藍色的?

5,舌頭為什麼能吃出酸甜苦辣鹹的味道來?

6,為什麼說水往低處流?

7,一年為什麼有四季?

8,扁蝠為什麼只在晚上出來?

9,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

10,狗為什麼忠於人類?

……

從平常事物中發現問題,隨時請教父母,請教老師,請教同學和朋友,虛心學習,態度誠懇,只要對自己有啟發,對自己有幫助,不管請教的人年長年幼,都當成自己老師,敬"能者為師"。

正所謂"好曲不厭百曲唱,好書不厭百日讀,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讀便於思索,朗讀便於記憶,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同行有我師。"

處處留心皆學問,從平常生活中,從生活細微之處,認真仔佃觀察,分析,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向題,從而找出規律,得出結論,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變成自己的學問。

總結,學問是從現實生活實踐中產生的,經過思考提煉的系統的理論知識。





日日新77055711


學問學問,學中有問,問中有學,正是一個學者的左右兩臂,缺一不可。

學者,吸收也。上學讀書,看書看報,收看視頻教材,聆聽名家演講,都是學習的手段。人的一生就像海綿一樣,不斷的吸取前人的,旁人的,師長的,長輩的有益知識,來學習成長,豐富自己。

問者,討教也。凡遇不解事,不恥下問,也是一種快捷的方法,遠比自己去資料庫,圖書館查找原因,追根溯源,要方便快捷很多。

“益於學,且相問”,這才是做學問。

做學問的目的,就是用你吸收的知識,化作一種能力,讓你攀爬到前人和學界領軍者的肩膀上,藉助他們知識的高度,幫助你獲得更遠更深的知識視野。

然後,用做學問得來的知識,為我所用,成就你從事的事業,做出一番成績來,以不辜負提供你學問知識的前輩。


雲中一擊


君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可師學,可自學,都不傷面子,所學到的都是一些平常知識。學得一些知識的,傲氣也就上來了,疑惑雖多,卻低不下面子去問善知識,更不願問同學、朋友,以為丟了尊嚴。故爾,學習不易。而問,更難呀!


南山明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