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上海6077個居村委會將迎返滬高峰“大考”

記者:劉素楠 李瑋君 方卓然 劉君婷

1月24日下午,上海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當晚是除夕夜,蔡煒在居委會值班時看到了上海醫療隊連夜出發趕往武漢的消息,感到情況不妙。他意識到,接下來應該會有很多事情等著去做。

蔡煒是上海市普陀區長征鎮銀開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居委會只有6名基層幹部,分管5個小區1609戶共5000餘居民。其中3560多人為本地人,剩餘數千人是外地人。

大年初一開始,長征鎮連著兩天召開緊急會議。蔡煒抖擻起精神,緊急召集30名黨員志願者,加上社工等人,組成了一個50人的疫情防控小組。

“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權力下放”是上海基層社區治理體系改革的探索方向,街鎮與居村委會是兜住全市基層社區的重要網絡。北京有“朝陽群眾”,上海有“上海阿姨”。過去幾年,在禁燃、控煙、垃圾分類等涉眾廣泛的基層工作上,上海6077個居村委會展現了精細化、高效率的社區治理能力。

那麼,這一次的防疫“巷戰”怎麼打?

一級響應啟動後,上海市實行最嚴格的科學防控措施,對重點人員嚴格落實居家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因此,篩查“重點”人員成為社區的首要大事。在2019年垃圾分類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志願者換上“平安志願者”的身份,進入社區的各個角落,協助居村委會進行排摸。

浦東新區御橋河濱苑小區是一個新建的高檔社區,居委會1月23日就開始讓物業進行排摸。他們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組,包括社區居委幹部8人、業委會9人、物業10人和志願者70人。

該小區居委會主任李璨瑜告訴界面新聞,因為有居委、業委、物業以及志願者的協同,疫情防控工作能夠及時分配到各部門,每天確保30名疫情防控小組成員出動。

“首先每個居委自己先進行排摸,有主動報給居委的重點人員,也有我們自己發現的重點人員,整理為湖北籍和非重點地區兩份表格,每天下午4點前統一彙總到防控小組,他們會把名單劃分給相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李璨瑜透露。

之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聯絡各個居委對重點人員進行上門觀察。對於體溫正常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通報給居委會,若遇到體溫異常者,則直接打120輸送到發熱門診進行進一步診斷。接下來,居委會將進行電話回訪,詢問身體情況。

「特写」上海6077个居村委会将迎返沪高峰“大考”

“現在居委幹部全員上崗,白天幫忙測體溫,晚上聯繫打電話,必須衝在第一線。”接受界面新聞採訪的間隙,梅隴三村黨總支書記陳新垠的手機就響了兩回。

梅隴三村隸屬徐彙區凌雲街道,從環保志願者開始探索出社區自治的成功經驗,曾獲評“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社區治理水平在滬上算小有名氣。

春節假期,梅三居委幹部對社區進行動態防控。一些居民防護意識不強,還聚在一起打牌,保安勸說無用,需要居委幹部出面。“我們居委幹部一要巡邏,二要和樓組長一起做排摸。誰家的保姆什麼時候從外地回來了,樓組長都清清楚楚。”陳新垠告訴界面新聞,在老舊小區,樓組長是社區治理的重要一環。

梅隴三村有一位曾去武漢出差的居民,1月21日返回上海後才得知武漢疫情暴發,為了避免影響家人,主動前往快捷酒店進行自我隔離。8天之後,酒店得知其武漢旅行史,不再讓他續住,建議他去集中隔離,他情緒很激動,自行回了梅隴三村。

“居委會接到通知後立刻了解了他的情況並全程跟蹤關注了他的行程,他的車一進小區,保安就通知了社區幹部,社區幹部與社區民警第一時間與他取得聯繫,最終安撫了他的情緒。”陳新垠回憶道。最終,這位有疫區旅行史且自我隔離數日的居民簽下了隔離保證書,表示同意配合隔離。

目前,梅隴三村已掌握小區內武漢回滬人員的基本情況,其他外地返滬人員的排摸仍在進行中。其中居家隔離觀察者共6人,情況比較平穩。有位居家隔離的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居委會幫其配了一部老人手機,以及時瞭解老人的狀況和需求。

“我們和居家隔離的居民事先簽訂了告知書,第一時間為他們送上溫度計、消毒棉球等,要怎麼做他們都比較清楚,也比較配合。”陳新垠介紹。她認為,居家隔離居民的生活困難較好解決,但更重要的是情緒和心理的疏導,尤其不要忘記對其他居民做好防疫宣傳工作,以免造成恐慌。

「特写」上海6077个居村委会将迎返沪高峰“大考”

居委幹部上門也可能被冷臉相對,普陀區銀開居民區書記蔡煒就曾遇到一例。湖北籍的黃先生一開始不肯配合排查,居委會工作人員打了11個電話也不管用,只好協調派出所的民警一起上門。

“我主要是配合居委的工作,對居民發出‘靈魂三問’:有沒有去過湖北?有沒有接觸過可疑人員?最近有沒有出現身體不適?”銀開居民區社區民警黃正茂向界面新聞指出。

面對上門的警察,黃先生仍不配合,他反問道:“身份證、人民幣都有假的,那人民警察也有假的,我憑什麼相信你?”

“你現在不是病人,只是說你從疫區來的,需要通過醫學觀察對不對?這樣對你自己也有好處,也是起到一個保護作用。”蔡煒和他反覆溝通。

出現拒不配合者,黃正茂會向對方強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疫法的要求一定要配合,不配合的話,我們要強制採取措施。”

「特写」上海6077个居村委会将迎返沪高峰“大考”

長征鎮居民李宇(化名)有疫區旅行史。1月23日早上,他從上海到達湖北探親,24日中午回到上海,當天就主動向居委會彙報了自己的行程。25日即有居委會和醫務人員上門解釋14天隔離政策,給他量了體溫,讓他及時將身體情況告知居委會。

但對門鄰居得知李宇剛從疫區回來,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打電話投訴。

“居委會後來向鄰居解釋了,我不是病人,沒有咳嗽發燒,會做居家隔離,有任何不良反應,也會及時上報。”李宇還提到居委會每天給他打電話,疏解他的心理壓力。在生活上,則每天派專人來幫他收垃圾,“他們還要幫我買菜,不過因為我父母住的地方不遠,買菜就不麻煩居委會了。”李宇說道。

「特写」上海6077个居村委会将迎返沪高峰“大考”

然而過去的一週,還僅僅只是上海6077個居村委會防疫工作的開始,接下來,他們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返滬高峰。

在1月31日召開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專題會議上,市長應勇指出,能否有效應對春運返程大客流的挑戰,關係到上海疫情防控的成效,關係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他指出,要繼續關注三個重點方向,即醫療救治、社區管控和入滬通道查控。

這三個重點,劃出了上海市疫情防控的三道防線,或者說底線。

御橋河濱苑小區常住人口7000多人,業主多是外來戶籍,上海籍住戶只有20%。按照往年的經驗,春節假期只有一半住戶留在小區,返滬高峰將帶給居委會不小的壓力。

1月28日以前,該小區已將湖北籍外來人員排摸清楚,之後又針對新返程的外來人員進行再次摸排。截至1月31日,小區有20多戶共102位返程回來的人員在家自我隔離進行觀察,每一戶都建立了健康卡,每天登記健康狀況。

為了減少與外來人員的接觸,自28日起,小區啟動了外來人員控制管理措施,並封閉小區北門入口,由物業派3名工作人員在“管家中心”統一配送外賣和快遞。

小區物業建立了鄰里群,囊括所有入住業主。同時,每棟樓也都有各自的業主群,群裡有一位居民代表、一位業主代表、一位宣傳員進行管理溝通。

據該小區居委會主任李璨瑜介紹,每天業委會的宣傳員會在群裡發佈通知和信息,如宣傳科普的文章、圖片等,有些住戶也會主動將相關信息群裡。“這兩天天氣不錯,特別是太陽出來了大家就喜歡散步,有的居民不戴口罩,巡邏的平安志願者、物業、保安看到就會提醒他們,有些業主看到了也會發圖片放在自己樓的微信群裡,請大家注意。”

她發覺,居民對社區疫情防控的態度開始出現轉變。“社區醫生剛上門時,大家有點擔心,現在很放心。”

每天,李璨瑜幾乎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手機不離手,消息沒停過,不僅需要回復小區內部的消息,還要實時關注上海發佈、浦東發佈等官方微信公號,並保持和上級部門聯絡。

「特写」上海6077个居村委会将迎返沪高峰“大考”

老舊小區的門鎖沒有對講設備,居委上門排摸時不能在樓下按門鈴與居民取得聯繫,經常會遇到上門卻無人在家的情況。社區民警黃正茂管轄的申漢小區有31層樓,每層6戶,一棟樓排摸下來累得夠嗆。“我們保持與樓組長和物業的聯繫,如果看到居民家裡亮燈等信號,就第一時間報備。”

在銀開居民區,2月1日尚有164戶居民需要上門排摸。到了2月2日,居委會已全部完成了排摸工作。

從大年三十開始,蔡煒沒有休息過一天。1月29日晚上十點多,他接到長征鎮黨群辦電話,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隨後,他被拉進一個有將近70名區、鎮機關黨員及上海新曹楊(集團)有限公司在職黨員“突擊隊”的微信群。

長征鎮組織部門告訴他:“需要的時候就在裡面呼叫新曹楊集團的戴許敏書記、王文華副總經理,可以隨時請求支援。”

最近幾天,上海新曹楊集團陸續送來了口罩、消毒液、防護手套、雨衣、方便麵等物資。2月3日一早,他們又送來了100個口罩,以保障社區工作者的安全。

對於李璨瑜、黃正茂、蔡煒等基層工作人員來說,2020年的春節假期過得不輕鬆,而這樣的工作強度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還將加大,但他們都已做好了心理準備,要堅守住“社區管控”這道上海防疫戰的底線。

“社區平臺雖小,但承載的是初心和使命。支部書記官銜不大,但肩扛的是責任與擔當。特別是在非常時期,大家齊心協力,我們加油,武漢也加油!”蔡煒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