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不準孩子戴口罩?”

聽到這個話我直接就懵逼了!

“其實美國、加拿大等國早都開始對新型冠狀病毒擔憂了,在這裡的華人們也和國內一樣,搶酒精、搶口罩、搶84消毒水,甚至連雙黃連也一搶而空了。許多在聖誕節期間與國內家人頻繁往來的華人們,更是因為害怕而不敢讓孩子去上學,再加上前幾天溫哥華地區確診了一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華人直接緊張到爆……”

“面對華人們緊張的情緒,學校反而特別的佛系——不追究學生是否是從疫區歸來,也不曾有停課的通知,甚至有個家長讓孩子戴著口罩去上學,反而被老師嚴厲批評了,說什麼戴上口罩非但不會保護孩子不受感染,反而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只有孩子生病了才需要戴,以防止傳染給別人,之後學校還特意給家長們強調‘不要給孩子戴口罩,沒用’……”朋友說到。

“你甚至不知道,現在區分是東方人和西方人是最容易,因為現在在街上的,只有東方人才戴口罩,西方人只覺得有趣”,朋友笑呵呵地說。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學校給家長們的一封信

學校在信中明確表示:“戴口罩”只能避免生病的人向其他人傳播病毒,或作為與病人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的防護用品。用戴口罩來有效預防病的方式非但沒有被證明,並且還容易給戴口罩的人“我已經被保護”的錯覺。

不只是這個學校,BC省疾病防控中心的建議也是如此——“健康的人在生活中戴口罩防病的效果極差”,甚至多倫多約克地區的教育局甚至直白下令——“不許孩子戴著口罩去上學!”,而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也有類似的建議——“雖然已經證實人與人之間能近距離接觸傳播,但CDC依然不推薦在生活中日常以戴口罩作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手段。”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BC省疾病防控中心的建議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多倫多約克地區的教育局下的令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的建議

都是官方的防疫建議,差異為何這麼大,我該怎麼辦?究竟要不要戴口罩啊!

之後隨著深入的調查,我發現,戴口罩這個事兒,真的遠比我原來想象中的要複雜

“戴口罩”在理論上確實可以防止一個人吸入病毒,這沒錯。假如說你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病人,衝著你的臉打了個大大的噴嚏,在這種情況下,你戴著口罩肯定要比不戴口罩得病的概率要低很多。

但是,你別隻顧著防臉防吸入,而忽略了你的手啊,這個噴嚏是被口罩擋住了,但你的手上卻是沒有任何保護的,也一樣會沾上病人噴出的細小飛沫啊!假如你沒有及時把手上沾的病毒給洗掉的話,那麼當你再戴口罩、調整口罩,或摘掉口罩的時候,這些病毒就會直接蹭在你的臉上,也會導致感染,從這個角度來說,戴口罩的這個過程反而增加了接觸病毒的風險。

所以,洗手和戴口罩一起做才有效,不洗手只戴口罩,那就等於白戴!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因此,假如你想通過戴口罩來有效防病毒感染,需要的條件其實非常苛刻:

  • 戴口罩之前要洗手,不然就容易把手蹭在臉上的病毒扣在口罩裡
  • 戴口罩要絕對正確,不能漏氣,漏氣了和不戴也差不太多
  • 戴著的時候不能用手調整口罩的位置,一是因為在調整的時候需要洗手,二是調整會導致漏氣
  • 不能把拿下來的口罩重新戴上,一旦摘下來就被汙染了只能扔掉(幾十塊買的醫用N95用一次就要被扔掉,好多人都做不到吧),二次利用的口罩就算消毒了也是沒有防護效果的(呼吸水氣的洇溼部分已經把口罩靜電吸附層的吸附性破壞掉了)
  • 摘口罩的時候也要先洗手才能摘掉,不洗手摘口罩就又把手上的病毒蹭臉上了

5條都滿足了,才是一次真正有效的戴口罩!

醫護人員受過訓練,肯定可以把這些注意事項給做好的,但普通人就不一定了,只戴得不漏氣都有點難辦到,假如是小孩子……那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假如孩子在學校拿個口罩當個玩具一樣,戴一下摘一下,不停的碰臉,還不洗手,那真還不如不戴呢!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對於預防病毒感染,它比“戴口罩”的意義更大

那我就嚴格遵守這些戴口罩的注意事項,像醫護人員一樣做完美了,把孩子也給訓練好,看住了,這樣總可以防病毒了吧!

理論上是可以,問題是你這樣做要花費的成本是非常大的(除去時間、精力這種成本不算,關鍵是口罩難買而且貴,是真是假咱就先不說了),但得到的防護收益是非常非常小的。

假如你是個非高發疫區的健康人,在日常的公共場所中(小區,商店,公共交通系統等),能遇到一個真正的新型冠狀病毒攜帶者的概率就特別小,假如在百萬人口的城市中你倒黴遇到了一個,他正好對著你的臉打個大噴嚏的概率也是很小的,99%以上的可能也就是相視而過,連擦肩而過都不會,他周圍的空氣你吸不到兩口就走過去了,這種接觸的病毒濃度非常低,就算不戴口罩也是無法感染的。

因為病毒自己在空氣中無法存活,只能通過飛沫傳播,而飛沫是水,是會下沉落地的,所以你不必擔心感染者經過的空氣中會一直有病毒,就算是感染者打了個噴嚏,最多半分鐘之後,飛沫一旦落地,空氣就乾淨了,不戴口罩呼吸了也沒事。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因此,你費盡心力的戴口罩,把自己悶得要命,只是為了防止一種像被雷劈中一樣微小的感染概率(不是說有足夠的口罩也不讓戴,只是為了買到口罩,各種找熟人、穿越幾個街區也不一定會買到,真的沒這個必要的)……

真正公共場合的飛沫傳染,並不是只有通過呼吸直接把空氣中的病毒飛沫吸入體內才行,更多的感染途徑是感染者噴出的飛沫濺到一些公共設施上,特別是光滑的物品上,比如說門把手(廣州不也首次在門把手上檢測出核酸病毒嘛),公共汽車的椅子,杆子等等,這種地方病毒存活的時間可以長達好幾個小時。這些被噴到物品上的飛沫被其他人通過觸摸沾在手上,再接觸自己的口鼻,導致間接的感染,也是公共場合特別重要的傳染途徑之一。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所以,“勤洗手”對於預防病毒感染的意義其實遠遠大於戴口罩!只不過洗手這件事過於平常,再怎麼強調也顯得很沒意思,不像戴口罩那麼有儀式感,讓人心中有安全感。

其實,戴口罩帶給人的安全感是非常有害的,給人很多“虛假的被保護的錯覺”,覺得戴了口罩病毒就接觸不到我,反而讓人放鬆警惕,覺得戴著口罩就算去人多的地方也沒事,也不注意洗手、碰臉等其他更重要的預防病毒接觸的手段,如此還不如不戴口罩,讓人總保持一些危機感,遠離人群,有事沒事就多洗洗手,這些起到的預防作用會更強。

綜上,總結一下“戴口罩”在實際操作中帶來的問題:

  • 讓人更頻繁地接觸面部,增加感染的機會
  • 在日常生活中防護收益極低,且浪費口罩(與其如此,還不如將口罩用在更需要的一線)
  • 提供了虛假的安全感,讓人忽略更重要的預防手段

或許正是這些原因,才讓美國、加拿大等疾病防控中心認為“普通健康人戴口罩沒必要,弊大於利,建議不戴”吧!

國外“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的這套邏輯,對我們的啟示

當然,北美與東亞的國情畢竟不太一樣——北美地廣人稀,公共場合人和人之間的默認距離原本就很大,與陌生人的距離更是在一米以上才會覺得舒適;吃飯也是各吃各的;大部分人的個人衛生習慣也比較好(像打噴嚏、咳嗽的時候,會下意識的用手肘掩住口鼻,這個動作很彆扭,不是從小這樣的一時半會兒還改不過來……)公共場合洗手的設施也很完備,洗手液和消毒酒精到處都是,人們也會習慣性的經常洗手消毒;隨地吐痰的人更是極難被看到……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戴口罩確實沒有太大的必要。

面對疫情,國外“不準孩子戴口罩”的邏輯,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但咱東亞這邊的環境可能就不太一樣了:人口密度比較大,環境情況也參差不齊,你更有可能正好與一個感染者擠在一起並且臉對臉呼吸呢,也更有可能路遇一個不遮掩就衝著人使勁兒打噴嚏的人……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還是很有必要的,假如你能正確佩戴並使用口罩,那肯定要比不戴的強。

可儘管如此,國外“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的這套邏輯,對於我們國內來說也是有很大意義的,畢竟明白了這些道理,你至少知道了三件事:

  • 洗手和口罩要一起做才會有作用,不洗手戴口罩純屬浪費資源
  • 人口密度極低,衛生環境好的環境,可以視情況戴口罩
  • 戴口罩並不代表安全了,“洗手”比戴口罩要重要得多

結語

說實話,要讓全中國近14億人民每天出門戴口罩,並且還要按時更換這件事兒,真的有些不現實——在疫情開始的十幾天內就滿世界都買不到口罩了,咱這種全民需求的數量,就算把全世界口罩廠的口罩都包圓了也不夠用啊!

與其這樣,還不如參考北美的做法,做出更好的選擇:沒事就呆在家,遠離人員密集的地方(這種地方也不多了吧現在),這就不用戴口罩了,把好的口罩給更需要的醫護人員,豈不是兩全其美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