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沒好報”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蜜瓜醬


首先這得看你是怎麼定義“好人”的,或者說你認為好人的標準是什麼?其次,“沒好報”多好的報答才算好?有了問題,那就好辦了,第一個,人是不能被定義的,有句古話“蓋棺定論”就是說除非那四顆釘子給他釘上之後,那你就可以用你的標準去衡量他到底是不是好人,或者是多好的人了。那又有了一個問題,這個標準是什麼,是他對你好所以他是好人,還是他對我好所以他是好人,又或者他做事符合自然規律,所以他是好人。如果是基於人,通過人的意識去做的判斷,而定下的標準,其實都多少會帶著人的情感,通過情感去衡量一個事物,自然就不太理性了。所以有些人我們覺得他是好人,因為他在某個階段做了某些對人或者其他事物有利的事,但是另外一些階段可能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呢?所以要看階段,因為人本身就有階段性,不可能一直不變。

有些時候我們認為他是做了大好事,所以他就是好人,但是可能他做的事階段性的對人是有好處的,可是違背了自然規律,將來的某一天可能會因此造成更大的問題,那麼從這方面來講他就不是好人了,起碼對以後承擔這件事的後果的後來人來說,他就不是好人了。

因此“好人沒好報”其實並沒有什麼依據,大多時候只是人們的一句牢騷話罷了。本就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為何自尋煩惱呢?


馬啟勳


相信不少人看過《芳華》這部電影,我想借著電影中的「佛繫好人」——劉峰,來聊一聊為什麼「好人沒好報」。


劉峰把佛系哲學貫徹得很通透,對於別人的請求他從不拒絕,遇到能幫的忙就幫:

  • 食堂吃飯時,專挑沒人願意吃的煮破的餃子

  • 南方女戰友不喜歡吃餃子,便給她煮掛麵

  • 戰友長途跋涉腳上起水泡,主動為其挑破

  • 戰友讓去北京順帶修個手錶,因為手錶太貴沒人願意修,他便自己鑽研修好了

  • 主動請纓與被人排擠的何小萍搭檔練舞

  • 拱手相讓來之不易的大學進修機會

  • 為了給結婚的戰友省錢,連夜為其打造了倆沙發

這些給他換來了連年「標兵」,他也被熱情地稱呼為「活雷鋒」。

然而這並沒有給他帶來很好的結局。

魯莽地表白、擁抱心儀的姑娘林丁丁,被撞見後,戰友的第一反應是:「林丁丁,你竟敢腐蝕活雷鋒!」

林姑娘聽到這種言論,怕自己清白被毀,便主動告發劉峰,控訴其「耍流氓」。

接著便是天翻地覆的轉變——

劉峰被下放到連隊,送至前線。他在戰爭中一心尋死,以求洗刷冤屈。

失去右手後的他退伍到了海口,窮困潦倒地當上了小商販,屢屢被城管刁難。

片中最令我難受的一幕是,劉峰被下放離開文工團的那天,除了同樣被大家所孤立的何小萍,竟無人送行。瓢潑大雨中他漸漸遠離,戰友們的避之不及,似乎是對他平日善行的否定。

原著作者嚴歌苓說:「劉峰,就是過剩的善良。」

善良一旦氾濫,就會被當作懦弱。

從這個角度來說,佛繫好人「沒好報」的結局似乎是註定的。

「好人沒好報」這個詛咒倒不是純粹宿命論,而是因為佛繫好人在做好事時會遇到三個大坑,也因此導致了三種常見的死法。

死法1:累死

資源有限需求無限

雷鋒叔叔有句名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這句話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每個人遇到大小困難你都要幫,你只能活該累死。

而且,有限的不僅僅是時間資源(生命),還有其他資源,比如錢。

92 歲老人 Olive Cooke 是英國著名的慈善家。21 歲時,Olive 的丈夫戰死沙場。此後 20 多年,老人堅持通過製作、售賣塑膠花,為皇家退伍軍人協會籌款,從未間斷。同時受其捐贈的還有 27 個慈善機構。

然而她的善行帶來的並不是大家的厚待,而是一個月內超過 260 封的求助信和無數電話,其內容不是感謝,而是逼捐。

不善拒絕的 Olive 也因此陷入財政危機,患上了抑鬱症。在準備郵寄給兒子的 250 英鎊離奇失竊後,老人對社會的信任徹底崩潰,最終選擇跳橋自殺。

老人曾坦言:「我已經付出太多了,然而我再也拿不出更多了。」


死法2:哭死

真愛離你而去

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到過,人際距離是分層的。

而你的朋友們之所以能感知到這種分層,全然取決於你對他們的區別對待。

有這麼兩個可以選的對象——

  • 對象A:對所有人都是 10 分的好,對你也一樣。

  • 對象B:對其他人是 5 分的好,對你則是 8 分好。

理智上我們應該選 A,但現實中大多數人都選了 B。

作家姬霄說:「我們看金庸小說裡哪一種人最不可愛,就是什麼都想照顧,想同情,想愛的人,沒有偏頗和喜惡的人最無聊了,郭靖沒有楊康可愛,洪七沒有黃藥師可愛,令狐沖沒有田伯光可愛,他們太講公平,可我們來到世間愛人,就是為了得到不公平。」

劉峰對林丁丁很好,但他對大家也很好。這種好是一致的,沒有任何分層。

所以林丁丁壓根都沒想過他會喜歡自己。劉峰表白她後她的話也便可以理解了:「誰都可以喜歡我,但活雷鋒不可以!」

死法3:被罵死

完美人設隨時崩塌

知乎有道問題:「為什麼好人成佛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

背後的道理很簡單——期望管理。

好人做好事是「應該的」,壞人做好事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電影裡頭有個小細節:

廚房的豬跑了,炊事班第一時間跑到餐廳大吼:「劉峰!豬跑了!快來幫忙!」

這不是劉峰的責任,可炊事班的戰友卻覺得讓他幫忙這件事情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劉峰卻是說走就走,留下背後其他戰友的一片笑聲。

劉峰的「活雷鋒」稱號讓他的種種善行都被當作「理所當然」。

你的人設給大家預設了對你的期望,只要你沒有滿足大家的期望,人設就會崩塌,只能任由大家口誅筆伐。

這也成了劉峰的直接「死因」:莽撞地「觸碰」林丁丁這件事跟大家對他的期望相去甚遠,所以大家對他的態度急轉直下。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打破「好人沒好報」的詛咒,做一個結局幸福的好人呢?

有三個原則我們應該恪守。

原則1:先利己再利他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只有先「利己」才能「利他」。

就像在飛機上缺氧時會要求你先幫自己戴好氧氣罩再幫同行有需要的人佩戴一樣,如果你自己是泥菩薩自身難保,本身也沒有餘力對他人付出更多善意了。

我常提到的一個例子是買保險:很多朋友開始有錢了,首先想到的是給爸媽買保險。其實這並不明智——你一般是家裡最掙錢的那個人,如果你出點小意外暫時沒法工作了,整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斷了,爸媽的保費也沒人繼續交。

原則2:按角色分配資源

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撇開時間、金錢等資源不夠的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他人的需求會衝突。晚飯時間要陪客戶自然就不能陪家裡人,年底獎金花在爸媽身上自然就沒辦法跟老婆去旅遊。

所以我們要建立自己的資源分配機制,並持續地貫徹這個機制,讓你周邊的人都可以理解。

在 Google 打工時,我的領導有一次給我們做時間管理的培訓。

方法論的核心只有一個:梳理、定義你的所有角色,然後按角色分配時間。

舉個例子,你的角色可以是:

  • 對於你的伴侶而言,你是「伴侶」

  • 對於你的小孩而言,你是「父親」/「母親」

  • 對於你的爸媽而言,你是「兒子」/「女兒」

  • 對於你的朋友而言,你是「朋友」

  • 對於你的同事而言,你是「同事」

  • 對於你的客戶而言,你是「供應商」

  • ……

當你梳理好你在社會在家庭的所有身份後,你可以根據這些角色的相關方在你的人際距離中的分層,給不同身份分配相應權重:

(示意,供參考)

然後按照這個權重去分配你的所有資源。

當然,除了時間,財務資源也可以用一樣的方法論(不過權重可能會有所不同)。

而且你需要持續貫徹這個資源分配機制,讓你身邊的人都理解並接受。這個過程很重要,你是在設置你身邊的人的預期——比如「我的價值觀裡,朋友比情侶重要」、「我覺得家人比工作重要」。

原則3:保持不完美

完美人設的代價就是大眾對你的容忍度幾乎為零。

那麼多偶像人設崩塌的案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有個小技巧可以分享給大家的——自黑

深諳此道的是明星楊冪,隨時隨地自黑。

比如她一直被黑腳臭,之前有段子手在聖誕前夕發了條微博:

隨後楊冪發了條微博,順帶回復了任泉的調侃:

接著,大家紛紛路轉粉。

這其實是心理學裡頭的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也叫瑕不掩瑜效應)。指的是精明的人犯了個小錯誤或者有個小缺點,反而會提高自身魅力(Aronson, 1966)。

要牢記:你是人,不是神,不要給人距離感,要接受你的不完美。

所以在所有超級英雄電影裡面,我最喜歡的是 DC 的《守望者》(Watchmen),有暴力傾向的羅夏,強姦犯、戰場屠夫的笑匠,為了和平不惜犧牲數百萬普通民眾的法老王…他們的不完美讓他們有血有肉,讓我覺得他們也只是「普通人」。

最後例行來個圖總結一下:

好人難做,但只要有方式方法正確,我們還是可以享受做好事的福報的。

[1] Dailymail. Were charities SHARING tragicOlive's number with each other? Grandson of kind-hearted poppy seller who wasdriven to her death by cold calls claims her details may have been passedaround [R/OL] (2015-05-14)[2017-12-29].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081294/Britain-s-oldest-poppy-seller-dead-Avon-Gorge-aged-92.html

[2] E. Aronson; B. Willerman; J. Floyd. . 1966


作者肖璟(@狐狸君raphael),前麥肯錫金融機構組分析師,自媒體「解題者」「很帥的投資客」創始人,寫過暢銷書,創過幾次業。致力於傳播投資思維的理財教育者。Linkedin、36氪、南方週末等一線媒體專欄作家。新書《無現金時代》火熱銷售中。

「解題者」致力於幫你擺脫迷茫,提升效率,處理好人際關係,當然還可以順帶升級一下你的財商。


很帥的投資客


確實,我爸爸這輩子就是心腸好,性子軟,經常做好人,老實人一枚,結果不到50就走了,還有一個他姐夫,也是好人一個,對任何人都很好,對誰都很熱情,對老婆又好。不到40就意外走了,她姐也很好的一個人,跟著兩年後也走了,我們之前的總經理,廠裡哪個不說他的話,又有人情味,哪個沒受過他的恩惠,可惜不到50就走了,好人不長命,好人沒好報的,做好人受的苦難多過於壞人,能熬到最後的都是長命,電視上也是這樣演的。


仲夏之魚0828


好人只是暫時吃虧,人在做,天在看。我是一個相信輪迴的人……我有一個朋友以前算命找了三個人算是命中帶兒,說生兒運氣很好……但是那個朋友一家子,心真心不好,結果生了女兒,女兒的命就差太多……可能你們覺得迷信,但是,我深信作惡沒有好報,我也沒看過什麼長期作惡的人,什麼後代很好的,子孫很旺的……


用戶3552110201841


好心,最終是有好報的

前提是你施於好心的那個人是誰?

我媽是一個很善良的人,聽街坊鄰居們說,我奶奶癱在床上7個月,是我媽帶著年幼的姐姐們一把屎一把尿的伺候。而奶奶的親生兒子(我大伯)不聞不問不說,還經常搬弄是非。

我媽63歲的時候得乳腺癌,手術,化療,放療沒少遭罪,三年後徹底離開了我們。

她是給我們晚輩積了福報,我們姐弟五個都很健康切家庭幸福,事業發展也不錯。


創美科技五官塑陳莉


“好人沒好報”這句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看到這句話在我的大腦裡就出現了很多例子,下面我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No.1 朋友之間

在朋友之間這句話也被應用的很廣泛。總有一部分人好心做錯事這樣就會被別人誤會也就是“好人沒好報”嘍!

1 寒假的時候,我去了一家餐館打工。正巧臘八那一天,我們飯店的老闆讓後廚的人做了好多粥,然後給周圍的商鋪送去(老闆是怕他們因為做生意忙,沒時間做臘八粥,出於好心)從早上八點送到中午十一點,可算是算送完了。老闆當天也是很高興,畢竟助人為了嘛!但是誰成想,他們這些店主喝了粥非但沒有感謝的意思還到處去說:這個老闆心機啊,這粥煮的不好喝啊等等勸大家千萬不要去那家飯店吃飯了以後。

2 上學的時候,有一次的募捐儀式,是為了災區的朋友們籌錢。每個人都有一份心意大多都是一百,五十。有一位同學把自己攢了好長時間的零花錢都捐了這是處於好心吧!但是班上的同學都議論他說:哼,就顯他厲害,人家有錢任性,咱們就是比不了!

No.2小品

近幾年,人心都變壞了。社會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坑人手段。如:馬路上摔倒的老奶奶扶不扶。這個真的很難說,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好心人因為付了老奶奶,而別坑了。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越來越少了!後來,這件事還被拍成了小品,放映在2014年春晚《扶不扶》




明明是一件很正義的一件事,都是因為那些黑心的老人,導致一些熱心的年輕人有心無力!



話又說回來,我們還是要做好人,我相信每一個好人在做善事之前都沒有考慮過會得到什麼。如:雷鋒同志一聲為人民服務,岳飛精忠報國等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批評,我也好加以改正!

是您見證我的成長,我是筱祥我們下次再見!


一隻傻祥V587


這個還用理論依據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真實案例還不夠嗎?要說理論的也行,相信大家從小都聽說過這幾個故事吧:

1.農夫與蛇。寒冷的冬天,一勞作歸來的老農在路上看到一條凍僵的蛇,老農宅心仁厚看蛇可憐怕它凍死了,趕緊撿起來放在胸口捂,等蛇漸漸甦醒,一看,嘿 這是哪個把我放在衣服裡,是不是想要悶死我,看我不咬死你個瓜兒子。於是張嘴開咬,老農,卒。

2.東郭先生和狼。話說這個東郭先生騎著他的小毛驢走在充滿寧靜幽香的小路上,邊走邊唱著“我有一頭小毛驢我從來也不騎,突然有一天心血來潮騎著去趕集。。。”就這樣邊唱邊走,突然聽見不遠處有求救聲,東郭先生聽著聲音尋了過去,咦 這不是一隻二哈嘛,怎麼掉進獵人的陷阱裡去了。走近一看 哦是二哈的表哥啊,“狼先生你好,我是東郭先生,請問怎麼稱呼啊”“東郭先生可憐可憐我吧,我是一隻勤勞顧家,善良大方的大灰狼,出來找工作,一不小心就掉坑裡去了,也不知道是哪個瓜兒子造的孽,我上有老下有人,都指望著我吃飯呢,好心人幫幫我,把我救上去吧”東郭先生一聽“嗯,不要著急,等我歇會兒”最後東郭先生還是把狼救了上來,果然狼還是狼,上來就碰瓷,你看看你慢騰騰的都把我餓成什麼樣了,你得賠償我損失,說完就動手開搶,幸虧被目睹一切的獵人解救,不然東郭先生就涼囉。

說完理論說實際吧,有多少好心人好心施救被倒打一耙,情節嚴重痛心疾首使我無法敘述下去。有多少好人心灰意冷,有好心也不敢去做好事了。

我是快樂賤巴八,讓我們共同期待好人有好報。


快樂賤巴八


首先要分清楚什麼是“好人”,看見街上要飯的,你上去就給人家一百萬,告訴他別要飯了,拿著錢花去吧,這樣的人是好人嗎?我覺得不是,為什麼呢,因為,本來他要飯,每天風吹日曬,還要勞碌奔波,遭人白眼,但是他也是付出了勞動換來的金錢,而好人給了她一百萬讓他花,可是當有一天他花完了,又該怎麼辦呢?有錢形成了懶惰的毛病,再去要飯她一定是不願意去的了,最後,他餓的沒辦法,他一定對怨你,恨你,沒有你的一百萬,他可能這輩子不缺吃喝。這也就是說“好人沒好報”的含義了吧。

做人要孝順,但是不能“愚孝”

做好人沒錯,但是不能助紂為虐。

為啥老話講“救急不救窮呢”你有急用救命這個錢可以借給你,但是你窮的沒飯吃了,這個錢不能借,窮為啥?因為懶唄,這次你借了他,有了吃穿,過一陣子花沒了,又找你借,你還借給他,這樣惡性循環,有一天你不在借給他錢了的時候,他會罵你,恨你,甚至是拿起屠刀搶。這樣的人大有人在。

還有的人說,好人不長命,這個也沒有定論說,好人做的事一定就是好事,就跟剛才講的那個小故事一樣。也沒有定論說好人就一定要長命,按佛學講“做善事,積陰德”因為,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不是死了就是完結,恰恰是生命的開始,積陰德就給下一生做福德,我們看得見的不一定就是真的,我們看不見的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你相信時間的存在,就一定相信靈魂的存在,因為他們都是看似是空,卻真是存在的。


人生得與失


為什麼說“好人沒好報”,這句話有什麼依據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一個社會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時,一個人揭開了它的傷疤,就會被惡勢力群起攻之,有時會為此獻出生命。這就是所謂的“好人沒好報”,因為惡勢力太強大了。但是正義終會到來,邪惡終會消亡,所以“好人沒好報”只是一時,不會永遠。

陳毅同志說過,做壞事的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好人終會有好報的,因為心裡裝著人民,為民請命的人,人民一定記得,心中想著人民,人民一定不會忘記。這世界畢竟好人多,雖然一時之黑暗,但終究遮不住光明,黑暗的盡頭是黎明,所以我相信好人終會有好報,這是一個信念,也是一份執著。

那麼“好人沒好報”這句話在一定的時段是正確的,哪怕這個時段好人會受到委屈,或者有可能獻出生命。但一定要相信好人一定有好報,好人有好報,這個世界才有希望,人的良心才能心安。


醉臥紅塵已是癲


好人是否有好報,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一個人是否是好人,抑或是壞人也很難界定。好人做好事未必就沒做過壞事,好人首先是善良的,好事做多了自然就成了好人。

好人究竟有沒有好報?答案是肯定的!那究竟我們是好人還是壞人?其實大多人都是既是好人,也做壞事,其實只要你堅持做個好人肯定有好報!

有一位從小跟我一起長大的同學,也不知是哪一輩子我得罪了他,總是欺負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打架,而每次我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無可奈何地接招。幾乎我的每次事業都是因他搗亂而另擇行業,那麼他活得好嗎?都是在我從未反擊過的情況下而三次進去,至今未歸!

其實我的經歷只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不在乎好人是否會有好報,做壞事肯定有壞的報應。我並沒有譏笑人的意思。

人活一輩子朋友不怕多,冤家一個就夠你受的。多做善事,廣結善緣,為自己積德為子孫留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