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不理子女怕,生前“摳門”。過世後孩子才明白老人的“大方”


妻不理子女怕,生前“摳門”。過世後孩子才明白老人的“大方”

【1】孤僻而有個性的老人

老王是個很孤僻的老人,很有個性。

跟老伴兒是經別人介紹結的婚,倆人也沒什麼太深的感情基礎。

照著老伴兒的話說:“要不是找不到結婚證了,早就跟他離了”。那個年代,結婚有時候就像“例行公事”,到歲數了就應該抓緊辦的一件事兒。結婚之後,倆人陸陸續續有了三個孩子。日子裡經常磕磕碰碰、吵吵鬧鬧。

那時候的人不像現在,為了孩子,湊合也得湊合過下去。

妻不理子女怕,生前“摳門”。過世後孩子才明白老人的“大方”

孩子們長大成人之後,子女們經常商量要不要把母親接過去住。老人們都挺倔,雖說同住一個屋簷下很少搭理對方,但誰也不願意離開這個住所,都認為這是自己的家。

對於二老的情況,孩子們也很無奈。隨著老人年齡越來越大,孩子們心想,都這歲數了,能緩和就緩和,實在沒辦法也順其自然吧。

孩子們對老人都還不錯,經常回去看望老人,是不是給老人一些“零花錢”,逢年過節都會包個紅包。他們深知父母的關係,錢也都是分開給的。

妻不理子女怕,生前“摳門”。過世後孩子才明白老人的“大方”

老王很“摳門”,孩子們給錢之後就收下了,也不說什麼客氣話。老伴兒經常私下裡給孩子們抱怨,說“你爸比守財奴還扣”。原來是這樣:

一到過年,子女們都帶著孫子來看望老人。老王都是一家給一百的“壓歲錢”。其實錢多錢少就是個意思,老伴兒看著就有點不高興,可能也有“鬥氣”的意思,都當著老王的面兒雙倍給。

每次看到這個時候,老王都得衝著老伴兒喊兩句:

“孩子那麼小,給小孩子那麼多錢幹什麼?”

鬧得孩子們特別尷尬。時間一久,孩子們對老王都有些“怕”。

【2】就留下一句簡單的話

每到過年的時候,一家人都會聚到一起吃頓年夜飯。趕上老王心情好的時候,一家人挺融洽。要是趕上心情不好,一頓年夜飯就真成了“一頓飯”,湊合吃完就算把年過了。

老王的“自理能力”非常強,有什麼事兒從來不找別人幫忙。跟老伴兒也各過各的。

2016年的時候,老王重病。雖然孩子們有些懼怕老人,也不太認同父親的這種性格和對家人的態度,平時有些疏遠,但是畢竟是親人,孩子們依然盡心盡力的照顧,直到送走老人。

臨終前,老王給孩子們交待了一件事兒。

孩子們在整理老王物品的時候,按照老人的意思,找到老王留下的一個,用手絹手縫的小袋子。裡面有三張存摺,一本流水賬,還有一張只寫了兩句話的信紙:

三張存摺,一個孩子一張。另外,照顧好你媽。

妻不理子女怕,生前“摳門”。過世後孩子才明白老人的“大方”

孩子們打開存摺,看著上面每一筆賬的出入記錄,全是孩子們孝敬的錢、老王自己攢的錢、退休工資轉進來的錢,基本上是老王一輩子的積蓄。賬本上,記錄著老王自己買菜日常花費的錢、每年給孫子的“壓歲錢”,全都記的清清楚楚。

信紙上沒有任何其他的話。

幾個孩子拿著存摺,三張的數字一模一樣,加起來也有幾十萬。看到這些,孩子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老人的脾氣性格讓人難以接受。自己沒給自己花過什麼錢,甚至對家人都很“摳”。老人一輩子攢下來的錢全都在這裡了,全留給了孩子……

孩子們無法對老人的行為作出任何評價,確實是因為老人的性格原因,造成了給人的感覺就是對誰都不親。

【3】違背老人的意願,只為讓母親好好的

這件事兒孩子們沒有跟母親說。老大考慮的比較周全:

“不管怎樣,爸媽這一輩子雖然過的不幸福,但是畢竟是夫妻,畢竟一起走過了幾十年。爸走前把他的錢全給咱們了。咱們還是不要說了,不然讓媽心裡肯定特別難受。

爸留給咱們的,不管平時是怎麼著的,至少他對咱們是有愛的。可能是不會表達、不願表達吧。這個咱們就不去猜了,往好裡想吧。咱們算算,退休工資有多少?就算加上咱們孝敬給他的錢,也超不過這個數吧?可以說爸一輩子的積蓄全留給咱們了。

爸留下來的這些錢,這些錢怎麼用咱們要想清楚。我這麼想,咱們把這些錢都給媽吧。我是這麼考慮的:

一個是剛才我說了,別讓媽心裡難受。再怎麼著,爸攢下來的這些錢給媽,多少還是能讓她欣慰一些。另外一個,就剩媽一個人,之前怎麼吵架鬧彆扭,都是之前的事兒了。咱們也勸勸媽,讓她能多有點錢,把日子過的好一些。而且爸也交待了,讓咱們照顧好媽。”

其他兩個孩子都特別贊同。老三也插了幾句:

“咱們不用過多的評論爸。至少,從這件事兒上,咱們能看出爸對咱們的好。

說心裡話,我覺得媽這輩子過的挺冤的。年輕的時候沒什麼愛情,年老了沒什麼親情。咱們不能讓媽再過的憋屈了。

另外,我想咱們再多做做媽的工作,讓她跟著咱們住吧,照顧起來也方便。

之前他們關係不好,媽其實心裡沒什麼安全感。咱們,就是她的依靠!”

幾個孩子商量好了,就按照這個意思來辦。

老王的老伴兒接受了。之前之所以不同意跟孩子們一塊兒住,是“賭氣”,老倆的房子憑什麼我出去住?現在之所以同意,從心理上來講需要的依靠更重,而不是簡簡單單的那個像“家”的住所。

妻不理子女怕,生前“摳門”。過世後孩子才明白老人的“大方”

至於老王留下來的那張紙、那句話,孩子們沒給母親看,而是“欺騙”了老人:一致的說辭是,老王之前交待的,是全留給老伴兒,爭取讓老人多少有點安慰吧……

【4】結語

老王是一個不怎麼表達的人,也是一個不懂得體諒別人、照顧別人情緒的人,把自己“封閉”的很嚴實。從老人留下的話都可以看出:也只是“指示”,絲毫沒有任何暖心的辭藻。

所以,讓家人覺得老王“生性涼薄”、“摳門”、“守財”……一堆負面的標籤。所以,子女們不太喜歡,老伴兒甚至“敵對”。

這種脾氣性格的人,現實中也不在少數。

反觀孩子們的做法,從處理這件事兒上的態度來講,我認為非常好:子女們懂得“舍”。或者說,懂得什麼更重要。

孩子們在老王留下的錢、照顧到母親情緒這兩者之間,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因為他們是站在母親角度來考慮問題——能讓老人心裡舒服一些,哪怕一點點都值得去做。至於留下來的錢有多少,不是考慮的重點。

很多時候,出於對別人考慮的立場,自己稍微做一點事情,可能就會起到不一樣的作用和效果。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有時候試圖去改變他人確實很難,但是我想,絕大多數即使很“各色”的人的內心深處,總會有對於家人、子女的情份。嘗試一下、改變一下考慮問題的立場,未嘗不是讓家庭變得溫暖的一個手段。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