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代周成王執政,究竟稱王了嗎?

世界史圖鑑


周公在我國政治和文化史上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也是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的弟弟。到現在為止,人們對於周公旦的稱讚是至高無上的。首先就是他幫助自己的哥哥討伐商紂王,開創了周朝800年的基業,同時在自己的哥哥周武王去世之後真心擁立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並且在周成王長大以後歸政成王。

在周王朝建立之初,為了穩定局勢,防止四方諸侯趁機發動叛亂而在朝中輔政,並且並無篡奪之心,雖然受到很多人的猜疑,但他依然恭恭敬敬地為周王室操勞,令人敬仰。在具體執政之時,周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天下大治,使華夏民族的第一個文明社會由此推向巔峰,促進融合和政治統一,很多學者都把他當作為政者的典範。

但是周公究竟有沒有稱王?卻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歷史謎團。

史記當中只記載了周公攝政。說周公一直是代周天子行政並沒有僭越之處。對國家和周成王簡直好的沒話說。有一次周成王生重病,周公焦慮萬分,剪下自己的指甲扔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希望以自己的命換周成王的命。同時又有很多諸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記載,禮賢下士求財殷切。在周公輔政期間,周王朝戰勝了商朝舊貴族們的復辟叛亂,解決周王氏集團的內部矛盾即叛亂,最終真正平定了東方穩固了整個大局。在第七年成王長大成人,周公歸政成王,自己做回陳子的位子。這時候有人在成王面前說周公有篡位之意,成王頗有疑慮,周公為此避險逃到楚地。後成王知道周公苦心,將其迎回周王畿。

有人說;周公曾經稱王

雖然按照《左傳》《史記》《孟子》等主流史書的說法,周公只是“夾軸”或“相成王,並無奪權的意思。但是,《禮記》《尚書》《荀子》《南子》《韓詩外傳》等史籍中卻有周公曾登上天子之位的句子。

近代人在對《尚書・大造》和《尚書・康造》進行多方考證後,也得出周公稱王的結論。《大誥》是周公討伐叛逆的三公之前所做的諾文,其中的第一人稱作“王”,而這個“王"稱周文王為“寧考”。由於“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只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而不可能是文王的孫子成王。再看《尚書·康造》。有一種說法認為,《康》是成王假借周公之口所做的諾文,如果是這樣,其中一句諾文就非常奇怪,這句話是:“王若日:孟侯,朕其弟,小子封。這裡的“封”是指周公的同母弟弟康叔。問題是,如果其中的“王”是指成王,不可能稱自己的叔叔為弟弟。可見,這個“王”應該是周公。

以上這些史料都指出一個可能,即周公確實曾經身居王位,行使王權,並非僅僅為後世文獻所言,只是攝政。那麼,周公為什麼要踐位稱王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安撫天下,周武王死後東方平定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但是周成王不足以擔當大任,周公考慮到如果自己不繼承王位,那麼諸侯們就會因天子年小而發兵叛亂,先王之事業將前功盡棄,於是暫時稱。而且周武王在病重之際,也擔心自己年幼的兒子無力治國也曾有傳位周公的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周公暫時稱王穩定大局,也是為了百年基業著想與傳統認知中的周公並不衝突。

而另一種原因,荀子就曾寫道。周公去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同時在周公稱王這一事件發生之時,召公和太公曾表示懷疑。但周公對兩人進行了解釋,打消兩人疑慮,但是三監作為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兄弟不太可能因為莫須有的猜測而與前朝餘孽共同造反。所以周公確實稱王,但是是為了自己的私心,還是為了當時周朝建國的形勢所迫不得而知。但最終不論如何?周公也因此遭到大家的質疑,甚至是最大規模的反叛。這應當是出乎周公意料的。但至少這場叛亂被鎮壓了下去,周公依然光明正大的代理周王事物,即便當初有想篡位的野心,也因為這場大規模的叛亂而選擇退縮。


大秦廷尉府右丞


周公,西周的周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在周武王兄弟之中,除周武王外,算是最賢德的一位。還是“禮、樂”制度的創造者,嫡長子制度的開創者。周公旦在周成王年幼之時,由於江山剛打下不久的緣由,害怕有心之人叛亂,代周成王頒佈王命。

關於周公旦稱王的說法,史料各有所說,飄忽不定。《尚書》中對於周公旦稱王的事情比較肯定,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則完全沒有周公旦篡位稱王的記載。

雖然周公旦篡位稱王的說法飄忽不定,但周公旦生前極大的可能打算篡位稱王。

反常之事

周公旦在周成王年幼之時,代周成王處理政事,國家大事全由他一人做主。之後管叔聯合蔡叔(周公旦之弟)、武庚祿父發動“三監之亂”。別看這句話平平無奇,還沒有細說。

“三監之亂”的作俑者是管叔,管叔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之兄。在周公旦尚未出現前的王朝,王位繼承是“兄終弟及”制度,哥哥去世,無論有沒有兒子,王位將由弟弟繼承。而周公旦一來輔政,

就廢除了“兄終弟及”制度,創立嫡長子制度,剝奪了管叔的王位繼承權。如果周公旦是為了王位血脈能夠更加純正可以理解。

但周公旦在周武王聯合各諸侯、部落,涿鹿之戰,擊潰商軍主力,進入商都,宣告商王朝滅亡,分封功臣、親屬的時候。周公旦不斷向周武王提取意見,希望周武王將擁有王位繼承權的管叔,分封到遙遠的管地,監督商朝遺民和商朝王室後人武庚祿父,最後周武王聽取了周公旦的意見。

“三監之亂”平定之後,參與“三監之亂”的蔡叔和武庚祿父都沒有被殺,單單隻有親哥哥管叔被就地處決。

總結

以賢德流芳千古的周公旦,不知為何連連針對,一開始對王位擁有繼承權,而且是自己親哥哥的管叔,其中陰謀的味道甚重。都是幾千年前的事情了,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撐,後人只能進行猜測。希望能夠像出土秦朝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一樣,向世人證明周公旦到底有沒有篡位稱王的意圖。


永樂解史


現在這個問題還不好說。因為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之間的記載有出入。

周公,即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在周武王的諸位弟弟中是最有才能的,曾經幫助武王滅商,在之後周武王召見周公,說他勤於政務,又有才德,因此想把位置傳給周公,周公惶恐不安,沒有接受。



但是不久周武王去世,成王去世,但是成王還年幼,周公攝政,幫助成王治理天下,但是其攝政到底有沒有稱王呢?成為歷史上一樁公案。

在《魯世家》中,“踐祚代成王,攝行政當國”,《尚書》“周公攝政七年,將歸政於成王”,以上傳世文獻都明顯說周公攝政稱王了。

這樣的記載也符合歷史邏輯,當時周滅商才兩年,殷商的貴族勢力是非常強大的,年幼的成王顯然是控制不了現實情況的,這時候周公作為成王的叔叔,出來代政並且稱王是十分有必要的,不稱王,怎麼能夠號令諸侯來保護周王朝呢?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但是這樣的結論被新出的一批戰國竹簡所打破——《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中有《周公之琴舞》一篇,經考證是周成王嗣位朝廟的樂詩,且作於周武王的喪禮後、周公攝政之前的周成王嗣位朝廟典禮上。考察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簡文,其可補周公由顧命大臣到攝王政者轉變的史實缺環,另外清華簡金縢也有記載。



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關於周公攝政是否稱王的問題還存在的很多疑義,其到底有沒有稱王,還需要等待更多的材料來驗證。


歷史課小組長


周武王姬發死前曾對周公姬旦說,“我死後,你就直接稱王吧,這事我說了算,也不用占卜什麼的了。”

小夥伴們覺得周武王姬發是真的心甘情願將王位傳給周公嗎?我看未必,因為他很早就分封了周公姬旦,這其實就表明了當時姬發是不準備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弟弟的,奈何自己死得早,兒子周成王又年幼。

但不管怎麼說,聽到武王這樣說,周公很受感動,表示不會要王位,會盡心盡力輔助周成王。

然而周武王死後,周公就稱王了。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英明的舉動,為什麼孔子仕途不順,為什麼衛國很看重孔子,但孔子卻沒有在衛國做官。原因很簡單,名不正言不順,又或者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所以在國家初立、尚未穩固、內憂外患接踵而來之際,周公挺身而出,非但不是不義,反而是大義。但在別人看來,可不是這樣,特別是年紀不算太小的成王。

周公執政七年,其主要貢獻是解決了國家的內亂,制定了禮樂,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等周朝的法制,為後面的“成康之治”,為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甚至周公的很多思想,影響了後世幾千年之久。





舊時影像


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歷經三朝因武王早死成王年幼,故代其執政治國,但並未稱王。他也是歷史上少有攬收攝政不稱、忠心輔侄理朝政的權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