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雙方兵力大約有多少,真實嗎?

師哥講史


根據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商紂王擁兵70萬,周武王的伐紂聯軍不足5萬,數據或許不真實,但也沒辦法考證它的真假,姑且信之。


詳情如下:

當初,商朝末世君主紂王,聰慧機敏,有軍事才能,征討不服,所向皆克。但紂王驕奢淫逸,恣意妄為,親信奸佞,迫害賢臣,殘暴無道。當時西伯侯姬昌,暗中施行仁德,於是九州諸侯都背叛紂王而歸附西伯侯。

西伯侯去世,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受姜子牙輔佐,又得到眾多諸侯擁護,所以想繼承父親的遺志,尋機討伐紂王。

史事來源《史記·周本紀》: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脩文王緒業。

周武王想確認自己是否得到諸侯的真心擁護,又能得到多少個諸侯擁護,於是帶上父親的牌位隨行,宣稱是奉西伯侯之命前去討伐紂王,率軍前去孟津,遲到者斬。這時候,共有八百多個諸侯不約而同都率軍來到孟津。諸侯都說:"可以討伐紂王了!"周武王說:"你們不知道天命,現在還不是時候。"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史事來源《史記·周本紀》: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周武王通過孟津之會,知道了自己得到天下諸侯的擁護。這時,紂王更加殘暴,殺王子比干,囚禁王叔箕子,眾叛親離。周武王認為時機到了,他向天下諸侯宣告說:"紂王罪惡滔天,可以討伐他了!"於是第二次發兵討伐紂王。

史事來源《史記·周本紀》: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餎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

周武王率領戰車300輛,勇士3000人,披甲戰士45000人,東伐紂王。軍隊來到盟津,諸侯們都來這裡會合,周武王向眾人宣讀紂王的罪行。

史事來源《史記·周本紀》: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於眾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

早上,在商朝國都外的牧野,眾人舉行誓師大會。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握著著白色旗幟,對眾人說:"大家辛苦了,四方的君主們,八方的將士們,還有各族兄弟,拿著你們的長戈和盾牌,讓我們來發誓!紂王殘暴,我們要替天行道,你們誰要是不努力,你們自身就將遭殺戮!"周武王和諸侯們誓師完畢,在牧野擺下兵陣。

商紂王聽說周武王率天下諸侯起義,要攻進來了,急忙發兵70萬大軍來抵抗不足5萬的義軍。紂王的軍隊雖然人多,卻不願為紂王賣命,士兵紛紛背叛,掉頭攻擊,給武王做先導。紂王敗逃,逃回城中,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史事來源《史記·周本紀》: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周武王於是斬下紂王人頭祭天,殺妲己,釋放箕子,修整比干的墳墓。武王又封紂王的兒子為諸侯,治理商朝遺民。周武子為天子,分封宗族、功臣、以及古代帝王后代為諸侯。

史事參考:《史記·周本紀》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牧野之戰人數有貓膩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這是武王的主力軍,人數是4.8萬人,加之“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一車3人計1.2萬人,加上一些其他非戰鬥人員,恐怕不會超過7萬人。而紂王方也不甘示弱,“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七十萬兵員哪來的,一說此時殷商正規軍正在東南戰鬥,這七十萬是臨時湊數的奴隸,恐不可能,一是當時殷商的中心統治區不可能有這個人口。二是人家武王已經過了黃河了,都到現在武陟一帶了,再有三五天就打到朝歌了,沒有時間啊。三是奴隸是不屬於國家的,是貴族奴隸主的私有財產,一時號召而上戰場,也沒有這個可能。

那麼,有什麼可能呢?俗人一哥以俗人之心臆想,一是這個紂王哥哥說了大話,嚇唬人的啊。二是這個武王哥哥為了顯擺,故意誇大其詞,看,哥哥這是得道之師啊,以一當十啊。三是太史公更有意思,說紂王哥的兵沒有戰鬥力,一觸及潰,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這天下可成了老姬家的了。嘿,勝家之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