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北宋

帝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間:960~976 年號:建隆、乾德、開寶

發行錢幣及備註:宋元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宋元通寶

帝王:太宗(趙光義) 在位時間:976-997 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發行錢幣及備註: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李順)應運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太平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金錢


中國最早發現宋代“淳化元寶”佛像金錢是在1988年春。當時一個建築施工隊在佛教聖地五臺山中臺頂(即翠巖峰)佛塔舊址清理塔基時,挖出一千多枚在背面刻 有兩尊佛像的金錢,經考古學家和錢幣專家鑑定,這就是中國宋代淳化年間鑄造的“淳化元寶”佛像金錢(圖一)。從實物看,該錢徑24mm,厚1.2mm,穿 徑5mm,佛像凸出浮雕 2mm,每枚重12g,成色在96%以上。該錢出土後曾被民工私分並倒賣,後來販到香港錢幣市場,一枚金錢刻換一輛高級轎車,其珍貴程度令人咋舌。我國當代收藏家、著作家、錢幣鑑定家華光普先生在其專著《彩照中國古錢目錄》(哈爾濱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版)中,把該錢評定為一級。每枚價值10萬元人民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這種佛像金錢以其造型獨特,雕刻細膩,圖案精美和花紋精細的特有魅力,以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贏得廣大佛教信徒和錢幣愛好者的青睞。宋代是中國古代金屬鑄幣和使用非常發達的時期。由實物圖,我們可以看到,錢幣正面刻有行書“淳化元寶”四字。字體為宋太宗趙光義御筆親書,筆法雋永流連,十分灑脫。


宋太宗一生酷愛書法,他即位後,留意翰墨,叫人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帖。於淳化三年編刻成宋代著名的《淳化閣帖》,拓賜給大臣,由此重刻翻摹,使帖學開始在宋代盛行。錢幣背面的兩尊佛像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右邊為手持蓮花,正結枷跌坐於八葉蓮花寶座之上的觀音菩薩。寶座底下祥雲纏繞。左邊為頭上結髮,雙手合十,顏貌天真活潑,身體微向右側站立在蓮花瓣座上的善財童子,好一幅“童子拜觀音”的畫圖。


宋初的淳化元寶有宋太宗親自書寫的真、行、草三種書體,即所謂御筆錢。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的多種錢幣都是宋徽宗所書,鐵畫銀鉤,號稱瘦金體。元祐通寶的文字則有司馬光、蘇東 坡寫的。此外,還有不少錢淳化元寶幣上鑄有各種圖案或標記,如開元通寶上鑄有星、月、太陽、星月、雙月、蓮紋等等。有一種開元錢,在穿孔的上面有一仰月如,也有作俯月的如。此月文來源,有人說是在向皇帝進呈錢模臘樣時,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鑄錢時不敢改動,就遺留在錢背上。更有人說這“月文”是楊 貴妃的指甲痕,金朝人曾寫過“金釵墜後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的詩句。另一些專家認為,這是受到西域錢幣上鑄星月圖案的影響,是錢幣的一種圖案或標記。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至道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應運元寶

此錢為北宋淳化年間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李順為首在青城起義,得成都,所迠大蜀國,應運元年(公元994年)鑄於成都。鑄量極少,中國古泉一百名珍之一。又列50名珍之一。


帝王:真宗(趙恆) 在位時間:998~1022 年號: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興

發行錢幣及備註:鹹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僖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鹹平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天僖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祥符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景德元寶


帝王:仁宗(趙禎) 在位時間:1022~1063

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曆、皇佑、至和、嘉佑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曆重寶、皇佑通寶

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天聖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明道元寶


帝王:神宗(趙頊) 在位時間:1068~1085 年號:熙寧、元豐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熙寧重寶


帝王:哲宗(趙煦) 在位時間:1086~1101 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發行錢幣及備註: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元佑通寶


帝王:徽宗(趙佶)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發行錢幣及備註: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通寶、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建國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聖宋元寶


帝王:欽宗(趙桓) 在位時間:1126~1127 年號:靖康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靖康元寶”就是在這段動盪時期鑄造的。其質地有銅、鐵、銀,形制分為小平、折二、折三等。其中,“靖康元寶”篆書小平在華光普先生著2004年版《中國古錢 大集》一書中的記載有四枚,一枚“元”字較小,稱小“元”靖康;一枚篆書大字和一枚隸書元寶小平皆被張叔馴帶到國外;還有一枚瘦“寶”版流入日本,最後一 枚為杭州凌忠明藏。可見,靖康錢的珍稀,足令藏家重視。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趙構) 在位時間:1127~1162 年號:建炎、紹興

發行錢幣及備註: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建炎重寶

南宋因為推行紙幣,因此南宋錢很難找到。高宗時鑄建炎通寶、建炎元寶、建炎重寶。通寶分折二、折三、小平,都是真篆成對。四川鑄的小平錢是仿瘦金體,初鑄背後穿上有一川字。當三錢有大樣的。

鐵錢背面穿上有利字的是利州紹興監所鑄。建炎通寶很普通,建炎元寶則價2000元以上。建炎重寶傳世不多,沒有發現有錯範錢。


帝王:孝宗(趙shen) 在位時間:1163~1190 年號:隆興、乾道、淳熙

發行錢幣及備註: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隆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金主完顏亮領兵大舉南侵,高宗讓位給太子趙昚,是為孝宗。孝宗登基後,改明年為隆興元年,始鑄隆興元寶(通寶)錢。而就在此時,金主完顏亮在江北楊林渡渡江進攻採石,結果被宋軍擊潰,此正值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金室內部發生宮廷政變,完顏雍乘機篡取朝政,自立為帝。消息傳來,南下的金兵也在瓜洲渡發生了兵變,殺死了完顏亮自行北撤。


政局發生了急劇變化,使南宋朝廷有了一個舒緩和喘息的機會,但對北方中原失地仍無力奪回。如果人們對孝宗不甚瞭解,但肯定會熟知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他雖主戰但又無力。他的一曲《水龍吟·登建安城》即在此時而作,寫出了“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的悲涼情景。也正是由於政局發生了重大轉折,孝宗於1165年(金大定五年)改年號為乾道元年,鑄行新的年號錢。因此,隆興元寶 (通寶)僅鑄行兩年即停鑄,相對來講,隆興錢存世較少。也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隆興元寶小平錢未能鑄行,僅存樣錢,也就更加珍罕了。此外,還有一種金質 隆興元寶小平錢,錢徑僅20毫米,是作為宮廷賞賜用的,鑄量相當有限,存世絕罕。


帝王:光宗(趙惇在位時間:1190~1194 年號:紹熙

發行錢幣及備註: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紹熙元寶

帝王:寧宗(趙擴) 在位時間:1195~1224 年號:慶元、嘉泰、開僖、嘉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

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嘉定雜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慶元鑄錢,銅鐵兩種,從小平到折三,也可能有大型錢。以紀年、記地為錢背特徵。慶元通寶折三錢鑄於慶元四年至六年。筆者現存一品,黑漆古傳世,飽經滄桑,傷 痕裸露之處,可見水粉紅色銅質光芒。正面上右下左旋讀,“通”字走之長尾,大有徽宗瘦金體遺風。背面穿上“永”,已見筆畫間斷損傷。直徑39毫米,厚 4.8毫米,穿口6.1米。外緣4毫米。銅錢下端連體方印,邊長23毫米。方印內篆書“悲庵”二字,似為繁體真篆。整體觀之,錢為印鈕,印為錢託。做工講 究,雕刻精細,似樣錢,似銅印。模稜兩可。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帝王:理宗(趙昀) 在位時間:1225~1264

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端平元寶

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大宋元寶


帝王:度宗 在位時間:1265~1274 年號:鹹淳 發行錢幣及備註:鹹淳元寶


臨安府錢牌--南宋後期

帝王:恭宗(趙顯) 在位時間:1275 年號:德佑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端宗 在位時間:1276~1278 年號:景炎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帝丙(趙丙) 在位時間:1278~1279 年號:祥興 發行錢幣及備註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鹹淳元寶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位時間:907~926 年號:神冊、天贊、天顯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通行泉貨


帝王:太宗(耶律德光)

在位時間:926~947 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發行錢幣及備註:會同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會同通寶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時間:947~951 年號:天祿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祿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天祿通寶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時間:951~969 年號:應歷 發行錢幣及備註:應歷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應歷通寶


帝王:景宗(耶律賢) 在位時間:969~982 年號:寶寧、乾亨

發行錢幣及備註:寶寧通寶


帝王:聖宗(耶律隆緒) 在位時間:982~1031 年號: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統和通寶


帝王:興宗(耶律宗真) 在位時間:1031~1054 年號:景福、重熙

發行錢幣及備註: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時間:1054~1101 年號:清寧、鹹雍、大(太)康、大安、壽昌

發行錢幣及備註:清寧通寶、鹹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乾統、天慶、保大

發行錢幣及備註: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統和通寶


天慶元寶

1、天慶元寶 遼國天祚帝,天慶年間(公元1111-1120)鑄造。有光背小平錢。今不多見。有“大遼天慶”折十大錢,製作精美,存世僅有2品,珍罕無定價。

2、西夏桓宗(李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3~1206)鑄造。幣質:青銅 特徵:小平錢;錢文楷書旋讀,書體端莊勁健,鑄工良好。另鑄有“天慶寶錢”錢。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西夏(1038~1227)

帝王:景宗(李元昊) 在位時間:1032~1048 年號:顯道、廣運、大慶、天授禮法延祚

帝王:毅宗(李諒祚) 在位時間:1048~1067 年號: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拱化

發行錢幣及備註:西夏文福聖寶錢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西夏文福聖寶錢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時間:1067~1086 年號: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大安寶錢


帝王:崇宗(李乾順) 在位時間:1086~1139

年號: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貞觀寶錢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時間:1139~1193 年號:大慶、人慶、天盛、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註: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乾佑寶錢


帝王:桓宗(李純祐) 在位時間:1193~1206 年號:天慶

發行錢幣及備註: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時間:1206~1211 年號:應天、皇建

發行錢幣及備註:皇建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帝王:神宗(李順頊) 在位時間:1211~1223 年號:光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光定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光定元寶


帝王:獻宗(李德旺 在位時間:1223~1226 年號:乾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清平郡王 在位時間:1226~1227 年號:寶義 發行錢幣及備註:

年號:收國、天輔

發行錢幣及備註:偽齊劉豫: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阜昌元寶為平錢,面文旋瀆,有真、篆二體,是為對錢。徑2.6釐米,重3.4克;光背無文。此錢製作精整,文字秀美,其品相之佳妙決不下於北宋大觀、 政宣諸泉,金朝亦通行使用。唯傳世數量稀少,常為泉家苦求而不得。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阜昌元寶


帝王:熙宗 在位時間:1135~1149 年號:天會、天眷、皇統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海陵王(完顏亮) 在位時間:1149~1161 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天眷通寶


帝王:世宗(完顏雍) 在位時間:1161~1189 年號: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大定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大定通寶


王:章宗(完顏景) 在位時間:1189~1208 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發行錢幣及備註:承安寶貨銀鋌 泰和通寶、重寶

承安寶貨是金代白銀貨幣,因為流通時間短,鑄量稀少,以前不曾發現,因而出現了方孔圓錢式樣的臆造幣。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黑龍江分行在清理庫房時發現 四件(一兩半)承安寶貨銀鋌。1985年在黑龍江阿城又發現一件(一兩半),引起了錢幣界的轟動,從而澄清了原來對承安寶貨的誤解。1986年中國人民銀 行遼寧分行在庫存的雜銀中又發現二件(一兩),1987年6月內蒙古興和縣也發現一件(一兩半),至今一共是八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承安寶貨是金章宗 承安二年(1197年)為解決財政經濟危機而鑄造發行的。金章宗統治時期(1189-1208年)是金代由興盛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金章宗在位的二十年 間,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經濟危機逐步激化,北方有蒙古兵起兵反金,南方有南宋發動的抗金戰爭,內部有契丹人和其他民族的不滿與反抗,時時威脅著金代的統治。

同時自然災害也不斷髮生,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和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決口,兩岸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政府稅收逐年減少,而軍費開支卻日益增加,國家財政出現了危機,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讓金章宗憂急萬分,他幾次採取變革幣制的辦法,企圖改變岌岌可危的經濟狀況。

然而廢除舊銅錢,鑄造新銅錢,非但沒有挽救通貨緊縮的矛盾,反而造成了銅錢被當作財富貯藏起來,銅錢流量大量減少的局面。繼而又不得不擴大紙幣的發行,但又引起了新的通貨矛盾———通貨膨脹,紙幣的濫發使得紙幣信用急劇下降。在紙幣貶值和銅錢匱乏的雙重矛盾下,金章宗於承安二年(1197年)推行新的幣制改革,即將原來鑄造的每鋌五十 兩銀鋌,改鑄成面值為一兩至十兩的承安寶貨新銀鋌,每兩折錢二貫。在銀鋌上表明幣值,並分為五等,起到了取代碎銀、籌措軍費的作用,成為投入流通市場的銀 鑄幣。其與原有的白銀稱量貨幣有本質的區別,是對白銀貨幣的第一次變革,儘管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年半,但在貨幣史上地位不容忽視。


至今發現的承安寶貨只有一兩和一兩半兩種,一兩鋌長4.25釐米,兩端寬2.7釐米,腰寬1.9釐米,重40.2克。一兩半鋌長4.7—4.85釐米,兩端 寬3—3.35釐米,腰寬2.1—2.2釐米,重58—60.5克。成色95%以上。按照承安寶貨每兩折錢二貫推算,其五等面值應該是一兩、一兩半、二兩 半、五兩和十兩。


承安寶貨是真正意義上的白銀貨幣,並與銅錢、寶券保持兌換關係,是金代政府的法定貨幣。承安寶貨的用途廣泛,史書記 載金章宗時期曾用白銀作為供給官兵薪俸和邊務軍需,獎勵南糧北運等,承安寶貨是取代舊例銀的白銀貨幣,其使用範圍比舊例銀更為廣泛,除了賦稅、軍費、俸祿 之外,還用於商業流通。《金史·食貨志三》記載:承安二年,尚書省在建議發行承安寶貨時說:“舊例銀每鋌五十兩其直百貫,民間或有截鑿之者,其價亦隨低 昂,遂改鑄‘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五等,每兩折錢兩貫。”金代舊有的銀兩,重量都是五十兩的,值錢一百貫,民間使用時常常要切成小塊,稱量交易。現改鑄承 安寶貨,面值有一兩到十兩五種,每兩折錢二貫。由此可知,鑄行承安寶貨是為了取代碎銀,並與紙幣、銅錢相對應,是直接進入流通領域的白銀貨幣。


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曾命西北二京、臨潢、遼東等路,一貫以上俱用銀鈔、寶貨。這就是說承安寶貨的流通範圍很廣。金章宗承安二年,金已設立五 京、十四總管府、十九路,“路”是金依照宋舊制設立的地方官制。五京中的上京府是金建國都城,位於現在的黑龍江阿城;東京府位於金的東南部,東南與朝鮮接 壤,即現在的遼陽附近;北京府位於金的中部,即現在的北京,西京府位於金的西南部,西北部是蒙古,西接西夏,即現在的大同;南京府位於金的南部,既現在的 開封。金規定承安寶貨銀鋌的流通範圍是西北二京、臨潢、遼東等路,臨潢府在北京的北部,遼東即是東京。所以其流通範圍即是現在的大同到北京、遼陽以北一帶。從承安寶貨的出土地點看,也在黑龍江、內蒙古、遼寧等省,是與歷史記載相符合的。


承安寶貨在鑄行初期,得到了金代政府的扶持。《金史·食貨志》記載:“所支官錢,亦以銀、鈔相兼,銀已零截者。令交鈔庫不復支,若寶貨數少,可浸增鑄”。可見金代政府對承安寶貨的呵護。然而民間私鑄 氾濫,造成承安寶貨成色下降,信譽受到嚴重破壞,於是不得不於承安五年(1200年)停止鑄造發行。“以私鑄寶貨者多,雜以銅錫,寢不能行,京師閉肆”。《金史·食貨志》的這則記載寫明瞭承安寶貨停鑄的原因。


承安寶貨存世非常稀少,它的特殊性質決定不可能存在金質的,可是在去年的香港錢幣拍賣會上,出現一件莫名其妙的黃金質的承安寶貨,無疑是臆造品。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帝王:衛紹王(完顏永濟) 在位時間:1208~1213 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發行錢幣及備註: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崇慶元寶


帝王:哀宗(完顏守緒) 在位時間:1223~1232 年號:正大、開興、天興

帝王:末帝 (完顏承麟) 在位時間:1232


元(1279~1368)

帝王:太祖(鐵木真) 在位時間:1206~1227 年號: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監國(拖雷) 在位時間:1228 年號: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太宗(窩闊臺) 在位時間:1229~1241 年號: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定宗(貴由) 在位時間:1241~1246 年號: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憲宗(蒙哥) 在位時間:1251~1259 年號: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時間:1260~1294 年號:中統、至元

發行錢幣及備註: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帝王:成宗(鐵穆耳) 在位時間:1294~1307 年號:元貞、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元貞元寶、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大德元寶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時間:1308~1311 年號:至大

發行錢幣及備註:至大通寶、元寶、大元通寶、國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至大通寶


帝王:仁宗 在位時間:1311~1320 年號:皇慶 發行錢幣及備註:皇慶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皇慶元寶


帝王:英宗(碩德八剌) 在位時間:1321~1323 年號:延佑

發行錢幣及備註:延佑元寶、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延佑元寶


帝王: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在位時間:1323~1328 年號:至治

發行錢幣及備註: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至治元寶


帝王:天順帝(阿速吉八) 在位時間:1328 年號:泰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泰定通寶、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泰定通寶


帝王:文宗(圖貼睦爾) 在位時間:1328~1329 年號:致和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明宗(和世剌) 在位時間:1329~1332 年號:天順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寧宗(懿麟質班) 在位時間:1332 年號:天曆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順帝(妥歡貼睦爾) 在位時間:1333~1368 年號: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發行錢幣及備註:至順元寶、通寶、至元元寶、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至元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洪武通寶


帝王:建文帝(朱允炆) 在位時間:1399~1402 年號:建文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時間:1403~1424 年號:永樂

發行錢幣及備註:永樂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永樂通寶


帝王:仁宗(朱高熾) 在位時間:1425 年號:洪熙

發行錢幣及備註:洪熙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洪熙通寶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時間:1426~1435 年號:宣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宣德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帝王:英宗(朱祁鎮) 在位時間:1436~1449 年號:正統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景宗(朱祁鈺) 在位時間:1450~1457 年號:景泰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英宗(朱祁鎮) 在位時間:1457~1464 年號:天順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憲宗(朱見深) 在位時間:1465~1487 年號:成化 發行錢幣及備註: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弘治通寶


帝王:武宗(朱厚照) 在位時間:1506~1521 年號:正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時間:1522~1567 年號:嘉靖

發行錢幣及備註:嘉靖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帝王:穆宗(朱載厚) 在位時間:1567~1572 年號:隆慶

發行錢幣及備註:隆慶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帝王:神宗(朱翊鈞) 在位時間:1573~1620 年號:萬曆

發行錢幣及備註:萬曆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萬曆通寶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時間:1620 年號:泰昌

發行錢幣及備註:泰昌通寶

明朝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鑄造。明光宗泰昌年間並未鑄錢,因其在位僅一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於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泰昌通寶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時間:1621~1627 年號:天啟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啟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帝王:毅宗(朱由檢) 在位時間:1628~1644 年號:崇禎

發行錢幣及備註:崇禎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崇禎通寶


帝王: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發行錢幣及備註: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永昌通寶楷書小平光背 60元 明末李自成於1644年在西安建大順國,鑄,永昌通錢,傳世有小平、折五兩種,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小平徑2.3--2.5釐米,重3.5克,折五徑 3.4---3.75釐米,重8.3---14克。版別又分湖北版,陝西版,傳世較少。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大西政權於大順年間(公元1644~公元1645)鑄造。版式為小平錢,多闊緣大樣,製作較為精細,銅色金黃。有光背和背“工”,“戶”,“川戶”等字樣。發行時間短,如今存世量不多,光背相對較多,背川戶價格最高。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1644 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據川時,自稱“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國,改元大順,鑄有“西王賞功”大錢,分金、銀、銅三品,以獎勵有軍功者,存世極罕 見。上海博物館有館藏。該錢幣錢體比“天啟通寶”當十錢略大,直徑4.7釐米,幣重31.5克,幣厚0.2釐米,為銅質品。錢面文字“西王賞功”以楷書書 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字體渾樸,筆畫挺拔,邊廓精整,品相佳美。錢背光而無文。該幣兩面的包漿沉著,呈古銅色和黑色,包漿雖薄,卻異常堅硬,沒有脫落,由此可見該幣當為入土時間不長或者沒有入土的傳世古錢幣。


帝王:南明 在位時間:1644~1662

發行錢幣及備註: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弘光通寶


朱由崧稱帝的當年陰曆十月,開始鑄造弘光通寶。弘光通寶版別比較複雜,分為小平和折二兩種。小平有光背、背上星、背上鳳字三大類,“鳳”指安徽省鳳陽,因馬 士英曾任鳳陽總督。小平的直徑在2.4釐米左右,折二型直徑在2.7釐米至2.8釐米,從弘光通寶錢文上分析,“弘”字的“弓”旁有大小之分,大弓旁背星 者較少。“弘”字還有一種行弓版,即“弓”旁的第二筆長。“通”字有單點通、雙點通之分,有一種長通較少見。弘光通寶折二光背十分罕見,據說傳世僅一枚。折二弘光通寶背右鑄一“貳”字也稀少。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隆武通寶


清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史可法等人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位,第二年改元弘光,鑄行“弘光通寶”。有小平,折二錢兩種。但此錢僅鑄行 了一年,福王政權就被清軍推翻了。同年六月。魯王朱以海在紹興鑄“大明通寶”,皆為小平錢,此錢真書直讀,分為背有文及背無文兩類。順治元年,魯王失敗, 逃至廈門,投奔鄭成功。大明通寶錢鑄行有六年時間。順治二年,南明禮部尚書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鑄行“隆武通寶”,有小平,折 二兩種,此錢為真書直讀;小平錢分背有文及無文兩類。此外還有“隆武通寶”鐵錢,較為罕見。隆武二年,清軍攻入閩,唐王政權滅亡。順治四年,桂王朱由榔在 廣東即位,改元永曆,次年鑄行“永曆通寶”,有小平,折二、及背文五釐、一分四等錢。


唐王政權滅亡後,明朝兩廣總督丁魁楚等人共推桂王朱由榔監國,後在桂林稱帝,建元永曆。在南明四個政權中,桂王政權是存在時間最久的一個,先後延續了 十六年,桂王政權曾控制過雲貴,兩廣,湘,川等廣大地區,而且與李自成、張獻忠的餘部李定國、李錦等人結成“統一戰線”,聯合抗清。但後來內受宵小權臣鉗 制,外受吳三桂追逼,進入緬甸,後被緬人獻於清廷,為吳三桂殺害於雲南昆明。


帝王:三藩 在位時間:1673~1680

發行錢幣及備註: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從 “利用通寶”流通時間,看其歷史意義。吳三桂舉旗反清的主要運作方式有二種,一是武力推進,搶佔地盤,擴充勢力;二是發行錢幣,激活經濟,穩定人心。從某 種程度上講,發行錢幣比武力推行的意義要大得多。吳三桂及其建立的王朝發行的錢幣有三種。一是1674年吳三桂起事之初發行的“利用通寶”;二是公元 1678年,吳三桂率兵攻入湖南,在衡陽自立為皇帝,國號“周”,年號“昭武”,發行的“昭武通寶”;三是吳三桂死後,他的孫子吳世璠在雲南王府繼位,改 年號為“洪化”,鑄造的“洪化通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三種錢幣共存時間僅三年,然而“利用通寶”生命力最強,從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後期,在漫長的200多年中,南 方各省特別是雲、貴、湘(尤以臨澧地區為盛)把它夾雜在大清朝庭的錢幣中流通,直至民國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時間之長,創下了歷史上各個起義軍和反朝廷 的政治集團所發行的錢幣之最。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昭武通寶


清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為維持人心,鑄“昭武通寶”。此錢仿明代錢幣舊制,其版式有小平,折五,折十型。小平楷書錢比較多,一般光背,背“工”比較多見;小平篆書的比較少;折五,折十型錢幣都是篆書大錢,背“一分”。篆文古拙。但此幣流通時間不久,流通不 廣,因吳三桂在這年八月死了。“昭武通寶”是在衡陽鑄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爾哈赤) 在位時間:1616~1626 年號:天命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天命漢錢


帝王:太宗(皇太極) 在位時間:1626~1643 年號:天聰、崇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聰漢錢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帝王:世祖(福臨) 在位時間:1644~1661 年號:順治

發行錢幣及備註:順治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順治通寶


帝王:聖祖(玄燁) 在位時間:1661~1722 年號:康熙

發行錢幣及備註:康熙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康熙通寶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時間:1723~1735 年號:雍正

發行錢幣及備註:雍正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雍正通寶


帝王:高宗(弘曆) 在位時間:1736~1795 年號:乾隆

發行錢幣及備註:乾隆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乾隆通寶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時間:1796~1820 年號:嘉慶

發行錢幣及備註:嘉慶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嘉慶通寶


帝王:宣宗(旻寧) 在位時間:1821~1850 年號:道光

發行錢幣及備註:道光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道光通寶


帝王:文宗 在位時間:1851~1861 年號:咸豐

發行錢幣及備註: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咸豐通寶


帝王:穆宗(載淳) 在位時間:1862~1874 年號:同治

發行錢幣及備註:同治通寶、重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同治通寶


帝王:德宗 在位時間:1875~1908 年號:光緒

發行錢幣及備註:光緒通寶、重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光緒通寶

發行錢幣及備註:宣統通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努爾哈赤是明末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女真族的傑出首領。1616年他建立金國,史稱後金,與明政權抗衡。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為清。清滅明,建立了清朝。


清代幣制是銀錢平行末位,大數用錢,但白銀的地位更加重要。清代的銅錢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都是承襲兩千多年來的方孔圓錢,用範模鑄幣。到了清末,才採取了機器鑄幣,鑄造新式銅錢和銅元。


滿洲人在入關以前就開始鑄幣了。努爾哈赤天命元年鑄天命漢錢,滿文,四字,沒有加圈點;天命通寶是鑄的漢文。太宗天聰元年鑄天聰江錢,背面穿左右滿文十 字,穿右有滿文一兩字樣。順治元年鑄順治通寶。順治錢有五種;光背、背面有一個漢字、一釐錢、背面有兩個滿字、滿漢文錢。康熙年間鑄康熙通寶仿順治五式滿 漢文錢,後鑄造小錢。雍正以後,制錢都仿順治錢五式,除正面的年號外,背面都是兩個滿文字。寶福局所鑄的錢,局名有時也用漢字。


乾隆年間鑄乾隆通寶,乾隆 通寶紅錢中,還有庫車地名的,分普通和當十兩種,當十的背面穿孔的上下有"當十"兩個漢字。乾隆錢的成色先後不同,各地也不同。乾隆五年以前,鑄錢不加 錫,稱為黃錢,加錫後叫做青錢。嘉慶道光錢名有十九種,計泉、源、直、晉、蘇、昌、福、浙、武、南、陝、川、廣、桂、雲等,錢背為寶東,滿文即用康熙錢的 東字。咸豐時鑄局大增,咸豐錢也特別多,特別複雜。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在計值方面,咸豐錢可以分為十五級,從一文到當錢,錢上有鑄局名稱,所以各局所鑄,文字不同,而且福建 所鑄,除了計值上,還有計重若干的文字。凡是背部文字多的清代錢都要注意收集,說不定就是珍品。同治年間的當十錢較多,小制錢在咸豐就已停止鑄造,而當十 以上的大錢,因民間不用而停鑄。光緒年間鑄造當十錢光緒重寶,光緒通寶小制錢,現在所見小錢較多。


宣統年正式用舊法鑄錢的。大概有寶泉局,另外有寶廣和寶 福兩種機器錢,以及一種有圓孔的大清錢幣。光緒時廣東的機器鑄幣最為通行。廣東鑄的機器錢,有制錢、當五、當十,當五、當十是樣錢。制錢中又有大小兩種。大制錢又有兩種,一種背面穿左為一滿文"廣"字,穿右為一漢文"廣"字,穿上橫寫"庫平"二字,穿下有"一錢"兩個字。另一種是順治第五式,即背面有滿 文"寶廣"二字。光緒二十六年,廣東開始鑄造銅元,正面為"光緒元寶"四個字,中間沒有方孔,而有"寶廣"兩個滿字,下面靠近外部有"廣東省造,每百枚換 一圓"字樣,背面是蟠龍花紋,下面近處廓有英文字樣。後改每百枚換一圓的字樣為"每元當制錢十文"。清代錢幣仍多為偽品出現。


太平天國

帝王:洪秀全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洪秀全於咸豐三年定都南京,並正式鑄行太平天國錢,幣材金,銀,鉛鐵俱有,然以銅幣為主,形制分小平錢徑1.9釐米,重2.2克,折五錢徑 2.85釐米,當十徑3.8---4.2釐米,當五十徑4.8--5.2釐米,錢文多為宋體字,次為楷書,國字方框內從王,名稱不一,公元 1851年(咸豐元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期間持續十六年,縱橫十五省。


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在南京定都後,遂頒發《天朝田畝制度》,制定了人口平分土地的辦法。力圖實現“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 這一土地綱領雖未徹底實施,但對農民奪回土地,不繳或少繳地租的行動加以保護,勒令地主富豪多交賦稅,減輕人民負擔,還是有力的“武器”。同時,太平天國 還允許自由貿易,不準囤積居奇。財政上鼓鑄錢幣,實行經稅政策。


太平天國開始鑄錢是在咸豐三年(1853)七月,那一年在天京朝天宮開爐鑄造,設有專司其 事的人,職同指揮。試製多時,終於在次年六月鑄造成功,開始發行。不久,在蘇州、杭州、紹興、嘉興、徽州、衡陽等地,也開始鑄行。太平天國錢幣材多種,主要為銅鐵,也有金銀,但很罕見,所有鑄幣,均不記值。面背文多變,有面為“天國”背“通寶”的;有面為“天國”背“聖寶”的;有面為“太平天國”背“聖 寶”的;有面為“天國聖寶”背“太平”的,等等。


太平天國的金銀幣較長時間以來一直存在爭議。太平天國曾實行白銀為主的貨幣政策和嚴格的金銀管理制度。到了後期,貨幣政策管理日益鬆弛。金幣僅作為賞賜和饋 贈之用,並非流通貨幣,鑄量很少,故十分罕見。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簡又文先生就曾盛讚太平天國“金幣銀幣之鑄造是中國史無前例之創舉,雖非通行之貨幣,故 大為太平天國文化生色者。”筆者有幸在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一睹太平天國金銀幣風采。均為宋體小平錢,鑄工精優。正面面文“太平天國”,背書“聖寶”。銀幣 因氧化而微發黑色,金幣則燦燦奪目,令人賞心悅目。

歷代王朝發行的錢幣圖文(北宋起)


鎮庫錢、大花錢

太平天國仿照歷代形制,也鑄有鎮庫錢(上海博物館藏),用黃銅精鑄而成,上書楷書“太平天國”字樣,背直書“聖寶”二字。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均有此類珍貴錢幣。太平天國博物館所藏鎮庫錢重815g,厚1.3cm,堪稱鎮庫錢之最。


太平天國龍鳳大花錢(珍藏於上海博物館藏)是一種罕見的具有紀念或者開爐性質的“禮錢”。據載,天國官吏給英國人的禮賜信函中言:“敝國聖錢,今已辦上大花 錢,敬呈麾下取玩,以表友情。”說明花錢是太平天國政府重要的外交媒介。大花錢分特大、大、中、小四種,面文“太平天國”,背“聖寶”,宋體,雙重緣,中間有兩條五爪龍戲珠和立水紋,背後中央是飛鳳。邊緣有八寶—寶蓋、金魚、寶傘、妙蓮、寶瓶、法螺、盤腸傳統吉祥紋樣。佈局精巧,工藝精湛,以其藝術 價值和歷史價值成為太平天國錢幣中的頂級珍品。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藏鎏金特大花錢,直徑33.5cm,厚0.8cm,重2170g。雖然只剩殘片,但是精 美異常,彌足珍貴,堪稱鎮館之寶。


太平天國鎮庫錢和大花錢,均是太平天國錢幣中的頂級珍貴錢幣。歷史上所鑄數量本已極少,加上清政府的大肆銷燬和 百餘年的風雨歷程,目前市場上所見幾乎沒有真品,而且以粗糙低仿品居多。海內少數真品都是作為一級文物珍藏在博物館中,即使有藏家一擲數十萬金也是有價無 市,可遇而不可求之。所以筆者建議藏家切忌按圖索驥。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關於這段已逝去150多年的歷史,也許只是滄海桑田中的一粟,但作為錢幣收藏新亮點的農民起義軍錢幣,太平天國錢幣雖甚是年輕,卻具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同時也就決定了其可以左右市場的潛力與能力。而在理性收藏佔據主流的今天,這種效果只會更加凸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