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統治了蘇格蘭300多年,為何還是無法同化蘇格蘭?

莫寧_Morning


英格蘭吞併蘇格蘭300年,至今無法同化蘇格蘭,主要原因有三點,分別是文化,根源和制度。

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語言、宗教信仰上,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的語言不同。英語屬於日耳曼語族的分支語言,而蘇格蘭擁有自己的語言叫做蓋爾語,屬於凱爾特語族分支。相對於英語,蓋爾語與愛爾蘭語更算同支;宗教信仰上英格蘭主要信奉新教,而蘇格蘭信奉的卻是在英格蘭處境尷尬的天主教。伊麗莎白一世決定把英格蘭王位傳給蘇格蘭國王。作為條件,只需要蘇格蘭天主教改奉英國國教。由此蘇格蘭併入英格蘭,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合併之後,只有國王改信仰,底下老百姓沒人變,所以蘇格蘭還是蘇格蘭,英格蘭還是英格蘭。如今提起蘇格蘭,我們會想到格子裙、風笛、威士忌,豪放與灑脫。而提到英格蘭,我們則會想到英倫風、女王、一流學府,高雅與紳士。只有文化上的認同,才能讓不同的民族融合到一起,而蘇格蘭不僅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也讓英格蘭的文化無法在當地紮根發芽。

根源不同,蘇格蘭人大部分都是由凱爾特人組成的。而英國,或者說是英格蘭,主要是不列顛人組成的。英格蘭人的族源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盎格魯人和薩克遜人都是日爾曼人的分支部落,所以說英格蘭是日耳曼人也可以。而蘇格蘭完全不同,他們是更古老的凱爾特人,凱爾特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飄逸的火紅頭髮,而日耳曼人是金黃頭髮。

制度不同。1707年5月1號,蘇格蘭和英格蘭建立了一個政治聯盟,結束了做一個獨立國家的歷史。蘇格蘭在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面受英國管轄,但內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擁有自治空間。這就為英國始終同化不了蘇格蘭埋下了伏筆。蘇格蘭社會態度調查研究發現,當需要在蘇格蘭人和英國人身份之間二選一的時候,80%的人自認為自己是蘇格蘭人。

以中國做對比舉例,中國之所以能夠融合無數民族,主要還是因為華夏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包容性。主要是有主流文化,漢民族文化流傳數千年而沒有斷,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個奇蹟,獨一份。無論是五胡亂華還是元蒙、滿清的佔領,結果都是領土征服者變成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文化做為民族的核心力量不容置喙。在宗教上,道教也好,佛宗也罷,都是和本土文化緊緊結合,併成為統治者手中利劍,不像歐美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教宗給國王加冕,國王才能上崗,宗教對英格蘭和蘇格蘭是重要影響。

其次根源上,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核心,原始社會就出現黃帝和炎帝統一大戰,我們現在都是炎黃子孫,英國呢,有叫自己蘇英威愛子孫的沒。炎黃之後的繼任者基本都是大一統,夏商周秦漢隋唐魏晉宋元明清,只是中間時不時有兄弟鬧分家的,但最終還是一家人。

最後制度之別,秦王朝最重要的法令就是書同文,車同軌,全都一個模子,你別看閩南,江浙,粵語發音不同,但落到紙上都是一個字,漢字,制度決定了國家是否有力量整合統一,英國為了吞併,連宗教帶文化全留下,不是給自己不自在嗎,一個國家,兩個差不了多少的主體,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鬧分家的前奏啊,可以同享樂不能共患難,英國進入脫歐車道,開始走下坡路,蘇格蘭精的猴一樣,能跟你英格蘭一條道走到黑!分家是必然的,更不要說同化,各位看官板凳放好,好戲就要高潮了。說不定還順帶上威爾士和北愛。


蔚藍之風


原因非常簡單:種族歧視。

1.西方人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種族歧視。

2.西方人一直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上帝,別人是凡人。

3.英國統治蘇格蘭卻一直歧視蘇格蘭,英國政府認為英國人是上帝貴族,蘇格蘭人是凡人,所以英國人比蘇格蘭人高級,這種歧視心態最不得人心,永遠不可能征服蘇格蘭。

4.中國有句古話:得人心者得天下。而西方統治者卻從來沒有幹過一件得人心事,滿腦子的種族歧視思想滿世界的殺人放火,這種一心想通過大規模屠殺來征服世界的國家最終都會滅亡的。

5.為什麼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可以一直強大到現在而其他全部滅亡了,原因就是因為西方人滿腦子都是種族歧視總希望通過大規模屠殺來征服世界。

6.美國那麼強大為什麼現在越來越衰落距離解體滅亡幾乎指日可待?就是因為美國喊著民主自由的口號、懷著種族歧視的心態、在中東長年累月的大規模屠殺無辜平民。

7.比如你想和別人交朋友卻對別人經常說:“我是上等人,你是下等人,你應該給我當奴隸,這樣咱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好朋友。”請問你用這樣的言語什麼時候能夠交到朋友?



明宇智遠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與北愛爾蘭四個主體構成。英國人在外向來不會自稱“英國人”,而是“蘇格蘭人”、“英格蘭人”這樣的描述。在英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從來就沒有“大英”認同,所以自然也不存在所謂的“同化”概念。

蘇格蘭是聯合王國中僅次於英格蘭的第二大構成部分,雖然已經加入聯合王國數百年之久,蘇格蘭仍舊保持著自身強烈的獨特性。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傳統等方面,蘇格蘭與英格蘭都存在著顯著的不同,而且是無法相融的那種


雖說同處不列顛島,但英格蘭與蘇格蘭人並不是同族,英格蘭人屬於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而蘇格蘭主要是早期居住於北方的凱爾特人與入侵而來的日耳曼人混血後裔。從羅馬帝國修建哈德良長城開始,蘇格蘭與英格蘭出現明顯區分,兩者從血統親緣關係上來說,完全就是兩個族群

更重要的是,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的文化也存在巨大差異。英語屬於日耳曼語族的分支語言,而蘇格蘭擁有自己的語言叫做蓋爾語,屬於凱爾特語族分支。相對於英語,蓋爾語與愛爾蘭語更算同支,而發音也更接近德語。除此以外,英格蘭主要信奉新教,而蘇格蘭信奉的卻是在英格蘭處境尷尬的天主教,要知道英王室的規定之一就是王室成員嚴禁與天主教徒通婚,否則削去王族身份


大約在公元10世紀,完整的英格蘭王國逐漸形成,而蘇格蘭則提前在9世紀就已經成型,八百多年歲月裡,蘇格蘭王國一直區別於南部的英格蘭王國,而且由於雙方一向關係不怎麼樣,蘇格蘭為了抵禦英格蘭長期與法國親近。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雙方關係微妙,雖說為了利益而互相約束,但實際上蘇格蘭與英格蘭相互還是存在敵意的

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時代,詹姆斯四世迎娶了英格蘭都鐸王朝亨利七世的女兒之後,斯圖亞特王朝之後的後裔就都擁有了都鐸王朝的血統。1603年,終身沒有婚配的伊麗莎白一世絕嗣而終,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為新的英格蘭國王,兩者結為共主聯邦;1707年安妮女王時代,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合二為一,從此雙方徹底融為一體


秦始皇橫掃六國後,進行書同文車同軌,然而英格蘭蘇格蘭合併後卻並沒這樣。雖說當年通過了《聯合法案》但蘇格蘭還是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蘇格蘭保有自己的議會、司法系統與內閣,加上蘇格蘭有自己的語言與其他的文化傳統,儼然是兩個國家。名義上蘇格蘭是英國的一部分,但實際上蘇格蘭還是過著自己的日子,保留著一貫的傳統

從歷史角度來說,蘇格蘭向來跟英格蘭都不是一家人,而不是一家人卻進了一家人,而且還都是各過各的,自然貌合神離。英國在內的歐洲人一向都沒有大一統的概念,英格蘭蘇格蘭合併之後,英格蘭也並沒有強求蘇格蘭跟自己一樣,蘇格蘭的一切幾乎都得到了保留。這種狀況之下,就算再過千百年,蘇格蘭仍舊不可能跟英格蘭成為真正的一家子


澹奕


英國的簡稱就是大不列顛群島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所以,英倫三島就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這三個部分。現在,英國和蘇格蘭無法同化原因,有這些:

蘇格蘭是英格蘭用婚姻聯姻的,不是武力打下來

歷史事實證明。只有用武力攻打下來的領土,才是最牢固和穩定的。當把一個民族用武力攻打下來之後,可以用強硬的手段,對該民族做貨幣上統一、文字上統一、服飾上統一、語言上統一等等,民族之間的差異就會自然融合。然而,英格蘭和蘇格蘭合為一個國家,不是用武力,也就是用聯姻合併的。兩個國家共同一個國王,自然就變為了一個國家。


話說到1603年,英國著名的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去世。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是世界上著名能力卓越的女王,為英國成為享譽世界三百年的“日不落帝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伊麗莎白女王在任期間,英國全面繁榮,誕生了莎士比亞、培根等震撼世界的文化大師,也打敗了海上霸國西班牙,為英國獲得了海上霸權,實現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殖民地擴張的雙向發展。這一段時間,也是英國曆史上的“黃金年代”。所以,伊麗莎白一世也被後代英國人光榮稱為“榮光女王”。

但是,這個偉大女王死之後,英國皇室面臨一個重大問題就是這個女王因為生前末婚,沒有可以繼承皇位的子嗣。所以,伊麗莎白一世就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為皇位的繼承人。這樣,蘇格蘭和英格蘭就實現了共主,合法並做為一個國家。


為什麼這個偉大女王要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一世為皇位繼承人呢,因為兩人是遠方親戚的關係。關係就是這樣:伊麗莎白一世的姑媽,與蘇格蘭圖加特王朝詹姆斯四世聯姻,生下兒子是詹姆斯五世。然後,詹姆斯五世生下了女兒瑪麗,也就是後來著名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瑪麗·斯圖亞特就嫁給了自己表弟,法蘭西的弗朗索瓦二世,生下兒子詹姆斯一世。

可以看到,這個親戚關係是非常複雜的,血緣關係是很遠。其實簡單來說,伊麗莎白一世就是蘇格蘭瑪麗女王的表姑,詹姆斯一世就是伊麗莎白一世的表侄外孫。

民族不同,使蘇格蘭民族與英格蘭民族沒能同化

這兩個國家的合併,是簽訂了協議,也有著法律效應的。蘇格蘭享有者崇高的地位,在民族、內政、立法等方面擁有高度的自治權,所以蘇格蘭就保存了自己的文字。語言和風俗習慣,兩個國家依然屬於有著不同文化風格的民族。

實質上,蘇格蘭人是不願意和英格蘭合併在一個國家的。在電影《勇敢的心》講述就是十四世紀蘇格蘭人英勇反抗英格蘭民族侵略的故事。雖然蘇格蘭一直保留獨立的民族文化和獨立地位,卻對英格蘭這個貪婪的鄰居都是很厭惡的。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也反映蘇格蘭人是很厭惡與英格蘭人為一伍的。歐洲人都知道,蘇格蘭人也很厭惡別人說他們與英格蘭為一家。


從民族起源分析,英格蘭民族與蘇格蘭民族也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在公元前1100年,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先遷移在英國領土大不列顛島,經過歷史發展成為蘇格蘭人的祖先。之後,雖然羅馬帝國入侵,但是由於蘇格蘭人的反抗,羅馬人末能佔領大不列顛島。英國境內的哈德良長城就是蘇格蘭人與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之後,羅馬帝國消亡。來自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分支格魯薩克遜人侵略不列顛島,並且擊敗了原先居住在英格蘭地區的土著居民—凱爾特人,這些格魯薩克遜人就是後來英格蘭人的祖先。世界聞名的“亞瑟王”就是凱爾特人反抗盎格魯薩克遜人的領袖。

其實,無論是蘇格蘭人的祖先凱爾特人,還是英格蘭人祖先盎格魯薩克遜人,長得也都是一樣,看不出民族上差別。但是,卻是屬於兩種不同的民族。在歷史上,由於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都稱之為歐洲三大野蠻民族,由於起源不同,風俗相差很大。如蘇格蘭人說的是蓋爾語,與英語差別是很大,英語與德語相似程度卻是非常高。

宗教不同,決定了兩個民族很難同化

宗教通常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信仰,不同的宗教也決定了民族文化走向的差異。蘇格蘭人信仰是羅馬教廷的天主教,英格蘭人卻信仰新教。由於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所以是兩個民族很難產生精神上認同感,自然是很難同化,成為一家人。

歐洲沒有大一統的概念

“大一統”是中國的民族文化觀念,也是最顯著特徵。由於中國古代漢族華夏文明的強大,征服了其他少數民族,使得少數民族也認同了華夏文明的理念,與漢人同化,成為中華民族一份子。

但是,歐洲自古也沒有大一統的觀念。從古希臘文明開始,歐洲人就喜歡城邦自治,沒人願意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這也是蘇格蘭人雖然與英格蘭人都是英國人,卻不願意被同化的原因。


七彩飛揚


為了自由!



看過《勇敢的心》嗎,就是男神梅爾吉布森斷頭臺上高叫這“自由”那部電影,講的就是蘇格蘭和英國的恩怨情仇!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就曾經舉行過獨立公投。這場屬於英國的政治風波,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其實,蘇格蘭和英國之間的矛盾,是由來已久的,這次只是一個爆發點罷了!

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英國這個國家,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它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個部分組成的。



單單從這個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這每一個部分,也可以看做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國家! 雖然如今都是英國的組成部分,但是蘇格蘭人民,大部分都是由凱爾特人組成的。而英國,或者說是英格蘭,主要是不列顛人組成的。

這兩個部分,擁有截然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承。甚至可以說,是爆發過血火衝突的! 當然,曾經在某一段時間內,蘇格蘭與英格蘭一直相處的都不錯。但是由於有一些王公貴族,在兩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私人領土。這就為日後兩國之間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從經濟、軍事等角度來看,確實蘇格蘭會比英格蘭弱了一些。在幾次的戰爭中,多數都是英格蘭發起的侵略戰爭,並且還取得了勝利。事實上一直到了今天,英國基本上也是以英格蘭作為主導地位的。 當英國升級為日不落帝國,成為了世界霸主的時候,蘇格蘭的經濟實力迎來了高速發展的契機。並且逐漸拉近了與英格蘭之間的差距。

不過到了現代,英國已經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了,經濟實力也是大大下滑了。這就使得蘇格蘭的很多獨立派人員,又開始吵著要分家了!



這就有點像是合夥開公司做生意。當公司的利潤比較好的時候,能分到更多的肉,幾個股東還能一起坐下來好好談談。當經濟狀況不景氣了的時候,總有人會鬧著想要散夥! 其實大家在看世界盃足球賽的時候,也可以看出端倪來。世界盃的賽場上,幾乎不會出現一支完整的英國足球隊。



他們一般都是以英格蘭代表隊、北愛爾蘭代表隊、蘇格蘭代表隊等來命名的! 雖然在2014年的那次投票中,蘇格蘭的獨立公投所獲得的票數少了點,沒能順利進行。但是卻已經為英國內部的分歧埋下了隱患!



這幾年英國在啟動脫離歐盟組織的程序,蘇格蘭就又開始鬧獨立了!因為這觸犯到了蘇格蘭人的利益。就不知道,日後他們要向何處去了!


白話歷史君


首先英國的全名叫做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一個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什麼意思呢?其實和周王朝諸侯分裂時一樣的,每個諸侯有自己的封地、軍隊以及一套體系,但他們都受命於周天子,這個周天子我們可以理解為英國女王,那麼對外宣稱就是叫做周朝。


之前英格蘭和蘇格蘭都有著自己的國王,但由於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病逝,但同時她又一生未婚,並沒有留下子嗣,所以當時英格蘭王室的繼承人成了難題,但好在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是伊麗莎白一世的表外孫,同時具有英格蘭的皇室血統,於是伊麗莎白一世指名詹姆斯一世作為他的繼承人,那麼英格蘭和蘇格蘭就共用一位君主,兩國開始合法化合併,這也是現在蘇格蘭對於英格蘭議會可以棄之以鼻,但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十分尊敬。

雖然說幾個王國融入到大不列顛以及有三百年後之久,但因為各王國自治以及歐洲沒有同化這一理念,導致還有很強的民族觀念,比如說我去英國威爾士旅遊,當你問到路人你是英國人嗎的時候,他會告訴你他是威爾士人,對於威爾士人稱他們英國人會讓他們感到很不舒服。

有朋友會說中國不也是常說自己是東北人、河南和山東人之類的嗎?其實中國人有很強的大一統概念,自古以來都是稱作自己炎黃子孫,特別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中原王朝長期進入了一統的局面,而外人問我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們會說是的。


簡單的理解為我們可以把英格蘭隔離出來,中國的省份相當於英格蘭境內的城市,是屬於一體的,但蘇格蘭及其他就屬於外面的王國,法律及正統上是說明一個王國,但家裡鬧就是家裡的事了。


歷史伶俜者


所謂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本身不同民族的人就不可能真正的融合!我們會發現不僅英格蘭無法同化蘇格蘭,所有歐洲國家都無法同化其他民族。而且照著這種格局發展下去,在往後十年到二十年之間,歐洲還會再分裂十幾個國家出來。

有句話說得好,老猴都是紅屁股。只要是個人都難免有任人唯親的問題,這個特性不僅國內是這樣國外也如此。我們以北愛爾蘭為例,北愛爾蘭曾經在脫英獨立問題上進行全民公投,選擇脫英獨立的得票率為35%,大約55萬票,選擇留英的得票率為55%,大約90萬票,其餘棄權。但是北愛有愛爾蘭人60萬人左右英格蘭人110萬左右,我們如果把人種比例算進去會發現,愛爾蘭人選擇脫英獨立的人高達55/60,約93%左右;而英國人選擇留英的人高達90/110,約88%左右。因此可以這麼去理解,在北愛的愛爾蘭人實際上也是都想獨立的,只是因為英格蘭人佔了大多數才無法獨立的。

在關於吞併領土這一點我們還得借鑑俄羅斯同化東普魯士。二戰以後蘇聯為了吞併德國的東普魯士,當時的蘇聯政府選擇驅逐了東普魯士裡的所有德國人,並從自己國內遷入了俄羅斯族人。現在的東普魯士雖然還是那塊土地,但是人種卻已經全部撤換了,所以至今東普魯士的親俄支持率高達99%。因此,人口換種是最好的兼併土地方式。


優己


學過英語的朋友都知道,英國全稱叫做: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無論是意義還是音譯都與英國這個叫法沒啥關係,那為什麼要叫做英國,這還的從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說起。

利瑪竇生於1552年,1582年也就是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傳教,彼時的英倫三島,還沒有聯合王國的概念,英吉利剛剛吞併了威爾士,並開始與西班牙爭奪全球霸權。

利瑪竇給中國皇帝介紹歐洲國家的時候,根據讀音給英格蘭起了個很彆扭的中文名字:諳戈利亞,這是有據可查的英國名稱翻譯的最早記載。

而蘇格蘭此時還是不列顛島上一個獨立的王國。

一、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合併緣由

1603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病死,作為都鐸王朝最後一任君主,她為英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她任上,英國國力達到全盛,不僅誕生了莎士比亞、培根等震鑠古今的文化大師,還實現了國內經濟與對外擴張的雙向發展,這一時期被稱為英國曆史的“黃金年代”,伊麗莎白一世也被後世尊稱為“榮光女王”。

由於終身未婚,沒有子嗣,伊麗莎白一世生前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為繼承人,就這樣,蘇格蘭和英格蘭共主,實現了合法合併。

為什麼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呢?因為他們是親戚!

關係是這樣的:

伊麗莎白一世的姑媽嫁給了蘇格蘭斯圖加特王朝詹姆斯四世,生子詹姆斯五世,詹姆斯五世生女瑪麗,也就是後來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瑪麗·斯圖亞特嫁給了表弟法蘭西的弗朗索瓦二世,生子詹姆斯一世。

也就是說,伊麗莎白一世是蘇格蘭瑪麗女王的表姑,詹姆斯一世是伊麗莎白一世的侄外孫!

關係是不是很複雜!

老家有句話:一表三千里,伊麗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相隔三表,都快到月球了!

其實身為天主教徒的瑪麗和信奉新教的表姑關係並不好,甚至因為捲入刺殺案件被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處死,但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去世的時候,她的表親斯圖亞特家族和格雷家族有繼承權的成員中,只有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在世,也就是說不管願意不願意,只能傳位給詹姆斯六世。

人在屋裡坐,王冠天上來!

詹姆斯六世就這麼中大獎一般成了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雙料國王,繼位後,改稱詹姆斯一世。

蘇格蘭人其實並不願意和英格蘭裹到一起,電影《勇敢的心》講的就是14世紀蘇格蘭反抗英格蘭入侵的故事,雖然戰後蘇格蘭保持了獨立地位,但對英格蘭這個貪婪的鄰居一直心有餘悸。

但這次情況有所不同,自家國王兼職做了英格蘭國王,相當於蘇格蘭吞併了英格蘭,怎麼看都不吃虧,也就半推半就答應了。

英國人對這次合併也不滿意,詹姆斯一世狂妄自大,上位以後鼓吹君權神授,經常與議會發成衝突,比起表姑奶奶差遠了!

要說雙方都不滿意,何必強人所難,但英國人的思維和中國人不一樣,他們對契約精神的堅守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小到一針一線,大到國家民族,只要是簽了合同,就的認賬!

國家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她就是指定一條狗繼承,那也的說話算話!

但事情才剛剛開始!

詹姆斯一世死後,嫡長子查理一世繼位,此君在中國婦孺皆知,不是因為他有多大能耐,而是因為他被革命黨砍掉了腦袋。

查理一世死了,英國王室並未就此中斷,護國公克倫威爾去世後,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成功復辟,此公雖然好色,但做事還不錯,受到了英國人的喜愛,被稱為“歡樂王”。

查理二世死後,王位到了弟弟詹姆斯二世手裡,詹姆斯二世是個地地道道的天主教徒,和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貴族格格不入,“光榮革命”後他被英國貴族推翻,王位又到了信奉新教的瑪麗公主和荷蘭老公威廉三世手裡。

瑪麗王后與威廉三世共治時期,英格蘭和蘇格蘭依然保持了聯合王國的關係,但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1692年,蘇格蘭爆發叛亂。威廉三世用卑劣手段屠殺了沒有及時宣誓效忠的蘇格蘭麥克唐納家族,引發了蘇格蘭人的強烈不滿。這一事件也是熱播美劇“權力的遊戲”中“血色婚禮”的歷史原型。

隨著航洋時代的到來和英國急劇膨脹的對外擴張,蘇格蘭對英格蘭的意義開始顯露,加之蘇格蘭士兵驍勇善戰,英格蘭人擔心這麼下去遲早與蘇格蘭分道揚鑣,於是改鎮壓為懷柔,1707年,在英格蘭答應為蘇格蘭償還外債的承諾下,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併,組成大不列顛王國。

兩國合併後,蘇格蘭地方議會遭到取消,倫敦成了實際上的統治者。當然,蘇格蘭依然保留了相當的自治權利,比如英國議會中蘇格蘭人享有固定議席等等。

二、蘇格蘭未能同化的原因!

雖然雙方簽字合併,但蘇格蘭人依舊不願意就這麼屈服,原因有三條:

(1)雙方民族不同

公元前1100年,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到達不列顛島並定居下來,成為後世蘇格蘭人的祖先,此後羅馬帝國入侵,但在蘇格蘭人的頑強反抗下,羅馬人並未完全佔領不列顛島,英國境內的哈德良長城就是雙方的分界線,用於防止北部的蘇格蘭人入侵。

再後來,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薩克遜人開始入侵不列顛島,他們擊敗了英格蘭地區的凱爾特原住民,成為後世英格蘭人的祖先。舉世聞名的“亞瑟王”其實是凱爾特人的領袖,他領導原住民頑強反抗入侵的盎格魯薩克遜人。

公元12世紀,英格蘭和蘇格蘭開始形成完整國家,但卻是相當敵對,無論語言,風俗,還是種族,都截然不同。

(2)宗教不同

蘇格蘭人自羅馬帝國時代,就沐浴在上帝的榮光之下,但他們一直信任羅馬教廷天主教,而大部分英格蘭人卻是新教徒,在外人看來,無論新教徒還是天主教徒都是上帝子民,何必分的那麼清楚,但在宗教內部,雙方的矛盾卻十分尖銳,前文提及的詹姆斯二世就因為信仰問題,被英格蘭貴族杯葛,最終遺憾出局,可見教派出身開不得半點玩笑。

(3)歐洲國家沒有大一統的概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盛世最顯著的標誌,在我們看來,統一是十分重要的歷史進程,既然英格蘭和蘇格蘭隔得那麼近,又是同一個國王,何必分彼此,就此一統豈不是更好。

但在歐洲歷史中,“大一統”從來不是一個最優選項,希臘文明就誕生於一大堆的城邦中,大家雖然戰爭不斷,卻從未有絕對意願,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可見歐洲人對“大一統”這一做法自古不待見。

希臘文明雖然早已消失,但現在歐洲國家無一不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英國也不例外,他們雖然不願意蘇格蘭獨立,但從來沒有、也沒有辦法去大一統蘇格蘭,同樣的做法也適用於威爾士、北愛爾蘭,好萊塢著名影星、首任007扮演者肖恩康納利就出生在蘇格蘭,且是蘇格蘭獨立的堅定擁躉,在中國人看來,此君無疑是漢奸賣國賊一類的角色,但在蘇格蘭,許多人有類似想法,即便在英國人看來,也是稀鬆平常,大家過不到一起去,離婚就離婚,算不上丟人。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這裡還要多說兩句,為什麼英國人不認同大一統理念!

對“大一統”要分開來看!

中國古代,大一統是終止戰爭,促進社會穩定和平最重要的手段,學歷史都知道一句老話,叫做“春秋無義戰”,幾個國家打來打去,打的人頭豬腦,勞民傷財不說,也沒打出什麼真金白銀出來,有意思嗎?秦始皇統一六國,搞“書同文,車同軌”,從此四海昇平,天下歸心,多好!

但這種好,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

春秋戰國,雖然紛爭不斷,卻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發達的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學派、大師紛紛登場,奠定了後世兩千年中國文化的基礎,自此以後,再無如此盛世!

中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此終結!

英國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推崇“個人自由”的國家,孤懸海外的島嶼環境,讓他們天生反感所謂的“大一統”,這種思維看似古怪,卻也造就了近代英國人自由創新的理念,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發生並非偶然,而是英國人自由思想發展的必然產物。

所以說,“大一統”不一定的好事情,人性的自由發展,才是社會進步最大的動力。

但得了自由的好處,就要承擔自由的壞處,比如蘇格蘭人要求獨立。

考慮到現在已經是2019年了,縱然英國人不想老夥計分家,也不能像華萊士那個年代,動輒刀槍劍戟,斧鉞鉤叉,誰不服砍誰,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要動刀動槍的。

那麼,公投吧!

上次公投,蘇格蘭人有些搖擺,最終獨立失敗,留在了聯合王國內。但隨著英國脫歐步伐的加快,蘇格蘭獨立派又開始蠢蠢欲動!

蘇格蘭想要獨立是個十分現實的選擇,與英格蘭相比,留在歐洲一體化範圍內,對蘇格蘭經濟利大於弊,一旦跟隨英格蘭脫離,蘇格蘭將受到極大影響,本就不情不願,還要面對經濟損失,蘇格蘭獨立的願望就變得迫切起來,以至於許多蘇格蘭人想要再來一次公投,徹底擺脫英格蘭人。

至於什麼時候公投,會不會最終分手,日慕鄉關認為這事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只不過在中國人看來,紅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以這樣一種屈辱的方式分裂,實在是見鬼!



日慕鄉關


前段時間剛從威爾士旅遊回來,在和當地居民聊天時,談到了一些在威爾士的禁忌,其中之一就是:千萬不要稱呼他們“ English”(英格蘭人)!因為他們是“Welsh”(威爾士人)!他們非常在意自己的“獨立性”,這一點蘇格蘭更加明顯。

從中國大一統的角度看,英國,或者說“聯合王國”在這方面做得太差了。這一點,從他們的國家名稱上就可以看出。我先給大家梳理一下這方面的地理冷知識:

1. 現在我們普遍意義上的“英國”,就是那個聯合國“五常”之一的那個,英文全稱為“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簡稱“UK”。

所以你去世界上任何一個機場,上面顯示去英國的信息上,地名寫的是UK,而不可能是England。

2. “Great Brian”(大不列顛)=“Britain”(不列顛)=“Enland”(英格蘭)+“Wales”(威爾士)+“Scotland”(蘇格蘭)

所以從英國的國名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是由四個不同的“王國”捆綁起來的一個“聯合王國”。這些“王國”本身就有很強的獨立性,不管是從民族成分上,語言上,習俗上,宗教上。

在中國唯一和英國類似的情況,只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天下雖有共主周天子,但各諸侯國都有獨立的政府,有軍隊,自己收稅,甚至可以鑄幣。

之後隨著秦統一天下,大一統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國大勢便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說。一旦合,則必然是中央集權,斷無英國這樣鬆散的王國存在的可能。

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謂是兩種人類不同發展思路或哲學所致。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走得通的國家模式,就是西方的民主制和伊斯蘭世界的政教合一制,以及東方的儒家文化制。後兩者都是走的大一統的路子,前者則是分散聯合路子,而英國就是典型的西方民主制的代表。

西方民主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城邦制。當時在地中海沿岸分佈著很多不同的小邦國,他們普遍國力較小,無法吞併別國。

又加上各自經濟存在互補性,比如有些地方只適合產橄欖,有些地方則可以產糧食,於是雙方就只能交換。而地中海良好是航行條件又為此提供了條件。

於是商品經濟產生了,大家開始做生意。但做生意要將規矩啊,所以大家互相約定,並只和講規矩的人做生意,於是契約精神產生了。

最終,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誕生了,其精髓就在大家實力保持均勢,一切商量著來,制度大於一切。

好了,回到蘇格蘭的問題上來。現在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英國無法像中國那樣搞大一統那樣,徹底同化蘇格蘭了吧?這是由政治傳統,文化傳統共同決定的。

那英國人肯定也想加強各王國的凝聚力啊,沒有統一的文化,甚至統一的語言,別人靠什麼呢?

答案是:靠和親,哦不對,靠親情。

英國靠的是和其他王國的通婚完成這項工作,實際上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時代,詹姆斯四世迎娶了英格蘭都鐸王朝亨利七世的女兒之後,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室的血脈就從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甚至到了1603年,終身沒有婚配的伊麗莎白一世絕嗣而,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成為新了的英格蘭國王。

最後總結一下:

別看英國要不要就搞一個公投,從愛爾蘭,蘇格蘭,甚至是威爾士都“鬧過事”。但人家都實際上都是親戚,打碎骨頭連著筋。

而且英國作為國際政治老牌玩家,陰人無數的主,你能相信他們能不放著自己被家裡親戚陰?從英國寧願選擇硬脫歐,也不搞“二次脫歐公投”,就可以看出那幫高層肯定是心理有點B數的。

所以我們最好就是裝好小板凳,安心吃瓜便是。


雄哥英國龍門陣



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以哈良德長城為界。蘇格蘭原為獨立王國,在1707年5月1日和英格蘭合併。蘇格蘭同意合併的原因是當時與法國和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貿易萎縮,加之國內農業歉收和海外殖民失敗,為了擺脫不利處境,與英格蘭合作成為其必然選擇,合併才能給蘇格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合併也有力雙方之間在思想和文化領域實現整合。從後來發展的歷史進程看,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合併條約不僅給蘇格蘭以平等身份參與英國政治的機會,也為蘇格蘭製造棉布、鋼鐵等產品打開了全球市場。

一戰結束後,蘇格蘭的經濟一度陷入蕭條,只有威士忌酒釀造產業還算生意興旺。由於經濟不景氣,蘇格蘭內部強調傳統文化和民族特徵的民族主義再度崛起。20世紀60年開始的工業化進程,蘇格蘭向其他西歐工業國家一樣發生了產業轉移,原本發達的紡織、鐵路、化工、造船工業企業不斷倒閉或合併。這個趨勢在20世紀70年代更是明顯加速,獨立問題應運而生。


1979年,蘇格蘭舉行了第一次脫離聯合王國的全民公決,52%支持獨立,由於投票總人數沒有超過40%,結果無效。1997年,蘇格蘭舉行了關於成立議會問題的第二次全民公決,贊成票為74.3%,蘇格蘭獲得了更大的自治權。 如今的蘇格蘭支持獨立的人群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又有了新的訴求,他們更加在乎能否獨自享有北海油田帶來的收入。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再次舉行獨立公投,結果55%的投票者反對獨立,獨立未獲通過。總體而言,蘇格蘭人尋求獨立的方式是相對溫和和理性的,並未通過暴力和武力方式實現,其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的、完整的蘇格蘭國家—試圖恢復到1603年至1707年那種與英國共享君主的“王朝聯合”狀態,因此,蘇格蘭還會在未來舉行新的獨立公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