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鑑鴿的演變、輪迴及其他

搜鴿網為鴿友們帶來養鴿賽鴿小常識以及鴿界趣事,關注搜鴿網微信公眾號

,下載搜鴿網APP(各大應用市場可以搜索到),為您帶來實用養鴿小文章,大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共同學習,如有問題更可留言,有問必答。

在中國遠程賽鼎盛時期,傳統的鑑鴿法是看——看鴿眼。

那時大多鴿友身上都揣有放大鏡,鴿子一上手很自然地掏出鏡子看眼,等到抬起頭來臉上就有了心裡有數的神情。

也有不用放大鏡的。有位和我同齡的鴿友,拿過一羽鴿子,手捏住脖子在眼前一晃,立馬作出結論:不錯!或,不行!其他部位根本不看,更不摸,準確率非常高。

後來,隨著短平快依次鋪開,看鴿也逐步改成了摸鴿。

最初的摸鴿出現於1990年初,如同短平快一樣,來自海外。

那年,我因出版《賽鴿者成功之路——中外114座冠軍鴿舍競翔秘訣》一書,去無錫魏振武先生家校對有關他的書稿。

魏先生用十分異樣的神色對我講,前幾天有位香港先生剛走,他看鴿子不看眼,而是晚上進棚,關上燈抓住鴿子摸……

魏先生像說天書一樣說,我像聽天書一樣聽,這大概就是大陸鴿界摸鴿的源頭。

也就在那一年,林雲達贊助的“速度賽”在無錫舉行,從而拉開了大陸短平快的帷幕。

1.

鴿眼理論起源於英國而發展於中國

就像賽鴿運動起源於進化論的故鄉英國而發展於比利時一樣,鴿眼理論照舊起源於英國而發展於中國。

19世紀初,一個叫沙波爾的英國人出了一本書:《眼志論》。他把鴿眼分為五部分:瞳孔、內眼志、外眼志、底砂、面砂。眼志的英文原文是eye sign,即眼睛的印記、標誌等,意譯為眼志,還有音譯為阿爾砂(阿爾賽),這個叫法流傳了許久。

在中國遠程賽盛行年代,可以說不看鴿眼的鴿友基本沒有,更有李梅齡先生手繪的10種鴿眼圖。

隨著中國遠程賽的不斷壯大,鴿眼研究也深入發展,鴿眼被細化為諸多層面。如內眼志就被分為10種形狀,有窄細狀、寬厚狀、繩索狀、荷葉邊狀……外眼志同樣也被分為10種,有半圈、全圈、立式眼志、臥式眼志、全圈寬厚狀、全圈鋸齒狀……外眼志上的細線,則根據橫向或縱向被分為速度線和距離線,圓點狀的則被稱為點眼叢……

底砂細密,面砂隆起、粗厚,有的面砂靠近眼皮處裸露一圈,被稱為外封砂,這是中國鴿友的發明。

此外,瞳孔收縮的快慢、瞳孔抖動的強弱、眼砂的色澤、眼睛的神色……各有說頭,不一而足。

另外,還有用眼底鏡看眼底的,也自成一系。

根據那時的鴿眼理論,一羽優秀中國遠程賽鴿子的眼睛應該具備四個特點:幹、老、厚、實。內眼志要寬厚(3歲後的須呈繩索狀或寬邊荷葉狀),外眼志要呈鋸齒狀立式或臥式(種鴿全圈為佳),底砂細密,面砂起臺,顆粒飽滿,砂層粗厚,黃眼要像乾裂的泥塘底,砂眼要像飽滿的石榴粒;眼光看上去要機靈或兇狠,瞳孔要有節奏抖動,頻率不應太快,但每次都應有一定力度……

2.

姜晨光把鴿眼理論發展到極致

原江蘇省鴿協雜誌《翱翔》編輯,姜晨光把鴿眼理論發展到極致。

姜晨光可以說是一箇中國乃至世界極少有的不養鴿、光看鴿、光寫鴿的鴿痴。他的屋裡堆滿了各種信鴿雜誌,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信鴿雜誌在大陸還很難見到,而他的桌子上卻整齊地碼著好幾摞。

他寫起鴿子文章來,可以一天不吃不喝,除了看鴿、寫鴿,一切家務活均與他無關,直到老婆與他離婚也不改初衷。到日本講鴿眼,光記得日本鴿友的神情,而不知富士山模樣。

他研究鴿眼理論的痴迷,令我感慨。

1991年春節初二,他背一行囊,從南京趕到濟南專程看鴿。他講,他的鴿眼理論還需在實踐中驗證。

姜晨光發明了“眼臍”的叫法,大概在原先的內外眼志接壤處。

姜晨光看眼用高倍放大鏡,每一羽看得很仔細,看見中意的,就立馬從包裡掏出照相機和一個500度的電燈泡,趴在我的組合傢俱上拍鴿眼。

按事先約定,他看每一羽鴿子,鴿主都不介紹。

這是一羽天水1020公里雌鴿冠軍“天水鐵娘子”86.2311遞給他,他用放大鏡很仔細地看了一回,抬起頭,很興奮地說,這絕對是一羽2000公里級的鴿子!說完,點亮那隻500瓦的電燈泡,進行拍照。

後來,又看了其他鴿友的幾羽長沙1000公里優勝鴿。他對眾人說,剛才那幾羽應該都飛過1000公里,上代含有2000公里血統,但夠2000公里級別的只有第一羽。

這時一個朋友說,第一羽是放天水的鴿子,後幾羽是放長沙的鴿子。姜晨光聽後說,同是1000公里比賽,困難賽線和好飛的賽線篩選出來的鴿子就大不相同。就拿天水和長沙來說,放天水的鴿子放長沙絕對沒問題,但放長沙的鴿子放天水就很難說了。

濟南地理結構特殊,三面環山,一面臨河,中間窪地,冬天嚴寒,夏天酷熱,歷來有濟南“賽鴿難”一說。

濟南放天水1020公里歷年歸巢鴿不過5羽,被稱之為“死亡賽線”。1990年,市中區鴿協改放南線長沙1000公里,結果鴿子大面積歸巢。人們喜上眉梢,奔走相告,慶賀濟南找到了一條黃金賽線。

豈不知福兮禍所依,賽線好放了,鴿子品質也就參差不齊了。

那天姜晨光看了大約100多羽鴿子,在場鴿友都認為他看得很準。

3.

賽制決定鑑鴿方法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短平快的全面鋪開,鑑鴿方法也逐漸發生了根本改變。對這個時期入道的鴿友來說,鑑鴿方法就是摸,放大鏡僅是個傳說。一鴿上手,不看眼,而是摸:龍骨、恥骨、翅骨、背骨,胸肌、腰肌、腹肌……

改看為摸,皆因賽制轉變。

“500公里憑力氣,1000公里憑種氣,2000憑運氣。”這句老話永不過時。憑力氣的比賽,要在骨骼肌肉上分高下,因此要摸;全國一色短平快,也就帶來了全國一片摸。

近年來,中國遠程賽開始全面回暖,鴿眼又開始時興。因為,憑種氣的比賽靠摸就不大行了,因為手感不佳的冠軍鴿太多,因此要看……

看與摸,皆為不同賽制的產物,二者孰優孰劣?

可供借鑑的一個普遍現象是:過去到鴿友家看鴿,鴿主遞過鴿子都不介紹,但看鴿者都能看出個大概。而現在到鴿友家看鴿,鴿主遞過鴿子就說,這是某某比賽冠軍,這是某某比賽亞軍……

原先普遍不介紹,現在普遍介紹,其中有什麼玄機嗎?

在看眼時代,有過一定養鴿經歷的人從眼上都能看出大概:是種鴿還是賽鴿,雜交鴿還是近親鴿,死棚鴿還是活棚鴿,飛沒飛過,飛過多遠……如果你一遞過鴿子就介紹這羽鴿子的情況,似乎有小覷對方鑑鴿能力之嫌;而現在遞過鴿子就介紹,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靠摸是摸不出這羽鴿子諸多情況的……

4.

遊離於兩種方法外的鑑鴿法

除了看和摸之外,還有別的鑑鴿法嗎?

回答是肯定的。

我的鑑鴿法基本是以下兩種。

一是感覺。這種感覺說來非常神秘。我認為它是生來具有的,並非後天訓練所得。

這種感覺具體講就是在幾十羽甚至上百羽鴿子中,突然對一羽鴿子有感覺。這種感覺的具體表述可為眼前一亮,或心頭一顫,從而緊盯不放。

這種感覺就是既不看眼,也不摸骨,而是站在三步之外,凝神屏息,用目光在鴿群中巡視。一旦對某羽鴿子有了這種感覺,也就確定了目標。我憑藉這種感覺有過幾次鑑鴿經歷,準確率相當高。

二是觀察性格。這羽鴿子如果有以下行為,則不失為一羽超級鴿:

——吃食時並不爭搶,而是在食盒旁撿拾落在地上的糧食。別的鴿子還在進食時,它卻不經意就吃飽了,第一個走向飲水器;

——平時有鴿子啄它,立即躲避;但如有鴿子企圖搶窩,立即兇相畢露,誓死反抗;

——總是待在鴿棚最高處:

——休息時拱頭縮脖,怠倦異常,一有響動,迅刻反映,機警無比;

——鴿主進棚時,它目光隨著鴿主轉動,身體定立不動,而等你抓它時,它急迅躲避……

兩種方法,前一種適用於鑑別別人的鴿子,後一種適用於鑑別自己的鴿子。

說到底,準是相對的,不準是絕對的。如果誰一看或一摸就準,賽鴿運動也就沒有這麼大的魅力了。正因為誰也看不準,所以才吸引這麼多的人沉迷其中,企圖一解其中奧妙,從而也使這項運動不斷向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