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大?

全宇宙宙長


先介紹下以上各官職:

1、總督

為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正二品,一般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總督是簡稱,全稱比較長,一般為:總督XX(省)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

明清設漕運總督,全稱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掌管漕運和部分運河沿岸地區行政。

2、巡撫

主管一省軍政、民政的長官,從二品,一般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巡撫的全稱為:巡撫XX(省)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理河道屯田。

3、將軍

清代地方駐防將軍,如廣州將軍,官階與總督相同,但地位高於所在的總督,節制全省綠營兵。駐防將軍全稱為:鎮守XX等處地方將軍。

4、都統

清代設八旗都統,為旗的最高長官,職掌一旗的戶口、生產、教養和訓練等。都統官階為從一品,地位比較高。相對來說,不關你官多大,如果是旗人,則歸這個旗的都統管轄,所以都統地位非常高,一般由位高權重的大臣兼任。

5、提督

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官階從一品,但受總督或巡撫節制,地位低於總督和巡撫。

6、總兵

總兵明代地位比較高,在清代地位下降,為綠營兵正,官階正二品,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

綜上,可以進行排序,由高到低為:都統>將軍>總督>巡撫>提督>總兵。但是實權最大的還是總督和巡撫,屬於封疆大吏。


對話歷史


上述六個官職集體亮相是在清朝。清朝設立九品十八個級別的官制,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總督、巡撫屬於文官。總督官制上正二品,加尚書銜的,為從一品,巡撫官制上從二品,加侍郎銜的,為正二品。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屬於武將。將軍、都統是八旗兵將領,將軍、都統官制上從一品。提督、總兵為綠營兵將領。提督官制上從一品。總兵官制上正二品,受提督統轄。從實際運作中的權重來看,

將軍(都統) >總督 >提督>巡撫>總兵。

八旗兵將領將軍、都統

八旗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於1601年,在女真牛錄製基礎創立、完善。每三百人設立一牛錄額真(漢譯稱佐領),五牛錄設立一甲喇額真(漢譯稱參領),五甲喇設立一固山額真(漢譯稱都統),三級建制,集軍事、行政、農業生產於一身。皇太極增加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一共24旗。

八旗兵“工資”收入,不僅有俸米、餉銀,還有旗地,每個八旗兵還是個小地主。雍正曾經說過,“今兵丁等錢糧較前增加一兩,又有馬銀,計其所得,已多於七、八品官之俸祿”。

八旗軍隊最高長官是將軍、都統。主要駐防在京城。其餘駐防在全國各省,一則應對軍事威脅,可能發生的戰事,部署人數由軍事威脅大小所定。如康熙平定準噶爾之亂後,在新疆駐防了八旗部隊,防止叛亂的再次發生。 其次,八旗軍隊還起到監視地方綠營部隊。這是滿清作為異族統治,提防漢人的心理。

清朝全國行省共設14個駐防將軍,分別駐守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里雅蘇臺。駐防將軍一般只負責軍事方面,訓練軍隊,整修武備,保持戰鬥力。

相對於封疆大史的總督,駐防將軍,直至宣統退位,都少有漢人擔任,除了1905年漢人程德全擔任黑龍江將軍之外。大清至少保證最後一道防線,將八旗軍隊掌握在手中。


提督、總兵綠營兵將領

綠營兵以招募的漢人為主體,與八旗兵一起成為大清的兩支常備部隊。因八旗兵戰鬥力極強,待遇高,但人數不足以覆蓋全國各地。與綠營兵一起,形成高低搭配,對地方形成控制。除此,綠營兵還兼有維護地方治安。

綠營兵的最高長官是提督,職能是“總領綠旗,明號令,閱軍實,以整飭營伍”。提督管轄若干鎮,長官是總兵。鎮以下是協、營、汛,形成四級建制,對綠營兵進行管理。大體上總兵相當於軍分區司令,提督相當於軍區司令。與八旗兵統轄官基本滿人擔任不同,綠營兵統轄官候選人上,清廷傾向於旗人,《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記載:從順治二年至順治八年,全國約有90人被任命為中層綠營官。

清朝共設置12名陸路提督以外,還在清後期,成立水師,設置了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及長江水師提督。


封疆大吏總督、巡撫

總督、巡撫作為清朝的封疆大吏,經過一系列的變動,於乾隆時期固定下來,全國18個行省,設置了8個總督15個巡撫。

總督職權偏於軍事,巡撫職權偏於民政、刑法與財政。因設置上存在交叉,如此會出現以下情況,

1、督撫同城而駐(如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同駐武昌),總督節制巡撫,巡撫權力較小。

2、不設巡撫(如四川只設四川總督)總督兼巡撫職。

3、不設總督(如河南只設河南巡撫)巡撫加提督銜,節制總兵以下的綠營兵。

清朝中央政府對於總督、巡撫的軍事、財政等權利加以分化,防止權利過分集中,導致尾大不掉局面。不僅如此,清廷對於督撫這等封疆大吏同樣加以限制,以排總督座次前兩位的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為例,咸豐朝以前都是滿人擔任,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不得不選擇漢人擔任,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授予軍政大權,解決太平天國問題。

後記:

如此,無論職權上與官階上,總督的權重都要大於巡撫,雖然巡撫不是屬官。如果總督與將軍(都統)同駐紮在一個地方,專折上奏朝廷同一事件,一般由將軍領銜,僅就這點來看,將軍地位高於總督。但將軍只負責軍事,地方大權在總督手中。而只設巡撫的省份,出現了撫提交惡,文武殊途的局面,不利於地方的穩定。康熙十年,清廷做出調整,逐步提高了巡撫的權力,可以節制總兵以下綠營兵。

但無論八旗序列的都統、將軍還是綠營序列的提督都只有統兵權,調動軍隊需要經兵部批准,擅自調動將視為造反,清廷中央政府以此防止地方作亂。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六種官職在清代的時候,總督、巡撫屬於地方上的文官,而將軍、都統、提督和總兵屬於武職

要討論它們之間誰的權力大,咱們就要搞清楚關於這六種官職各種的職能是什麼。

1、總督

《清史稿》: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從史料來看,清朝一共有九個總督,他們管轄著一個到幾個省的行政、軍事和經濟大權

,屬於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

清朝除了這九種負責管理省內事物的總督外,還包括某些專管特定領域的總督,比如漕運總督、東河總督和南河總督這類負責河道、漕運的總督

【清朝總督巡撫轄區圖】

一般的總督是二品官,如果他的頭銜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的話,是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的話,是正二品。

2、巡撫

巡撫的品級比總督低一級,他們在地方上是上下級的關係,《清史稿》記載:巡撫從二品。掌宣佈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核群吏,會總督以詔廢置

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總督是兼管一省或幾省軍事、經濟和行政一應事物,而巡撫通常只負責一省的行政和軍事事物。

所以,一般情況下,總督的權力要大於巡撫,當然,清朝也有總督兼領巡撫職位的特例。

3、將軍

清朝的將軍非常特殊,我們很難去定義這個職位權力的大小,因為它分三種情況:

一、負責鎮守各方的八旗將領稱將軍;

二、皇室宗親獲得的榮譽頭銜,有些也稱將軍,比如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

三、戰時負責指揮行動的軍事將領稱將軍,這也就是我們常規意義上帶兵打仗的將軍,不過他們的任其只限於戰爭期間,戰事結束後通常會被免除職權

【將軍盔甲】

清朝的爵位分為十二種,其中第九至十二等封爵的名字就是各種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從宗室封爵往下數,清王室還給文武大臣準備了榮譽官職,也就是那種名頭很響亮(品級很高),實際上沒有權力的官職。比如一品武職建威將軍、連威將軍,從一品武職振威將軍、二品武顯將軍,從二品武功將軍,三品武義將軍皆屬於武散官序列

4、都統

清代的八旗都統屬於從一品的官職,主要職能是負責八旗中某一旗的戶口、生產、教養和訓練等職能。

同時,清代駐守地方的專城副都統、專城副都統鎮守總兵屬於二品官,主要負責地方的軍事駐防。

清末的時候,曾改革過兵制,那個時候的副都統可以任免軍隊中的武官。

5、提督

提督在清代屬於從一品武職,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他們又分為陸路提督和水路提督兩種,主要負責一省或幾省的水軍、陸軍。

清朝的提督中,還有一種特殊的“九門提督”,這種官職又被稱為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步軍統領,主要負責北京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九門內的防守和維持治安的職能,也屬於從一品。

6、總兵

總兵在清朝極為特殊,剛開始都是由總督和巡撫兼任,品級在從一品到正二品之間。

乾隆十八年的時候,坐冷板凳的總兵一職終於得到重視。在此之後,清朝設總兵定員83名,分別管轄全國的水軍和陸軍。

所以,綜上所述,權力最大的應該要屬總督了。當然,將軍或者都統當中某些出身高貴的宗室,並不受這套秩序束縛。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以清朝為例:

總督:

總督是地方上最高大員,堪稱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實際操作中,總督一般會加掛尚書、大學士等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的品階。清朝設有九大總督,除了直隸和四川單省設置有總督,其它七大總督都署理兩個省以上,總督擁有包括屬地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最高級別的管理權。

直隸總督由於在天子腳下,別看只管一省,但實屬各大總督之首。

除了地方九大總督,清朝還在部分時間段設置了一個漕運總督,兩個河道總督(江南、東河)。

巡撫:

巡撫是每個省份的最高官員,官階為從二品,低於總督,每省都會有且只能有一個,但像直隸、四川這兩個有總督的單省,為了避免機構重疊,乾脆就取消了巡撫這個職位。在有些地方(如甘肅)和有些時間段,總督衙門所在的省份,也會由總督兼本省巡撫。巡撫負責管理屬地的

政務為主,軍務為輔。

總督與巡撫可能會有督撫同城的現象,從級別上,總督要比巡撫高,但兩者之間並非直接隸屬關係,總督比較偏重軍政,巡撫偏重民政,巡撫可上達天聽,直接對皇帝負責。在清朝統治前期,總督權力絕對大於巡撫。到了中後期,巡撫與總督在督撫同城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矛盾,解決這些矛盾的措施無非兩種,一種是像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那樣,乾脆把廣東巡撫裁撤掉;另外一種就是像兩江總督(管著江蘇、安徽、江西那樣,到了後期安徽、江西兩省巡撫無論從名義上還是業務上都不再歸兩江總督管轄。

將軍:

將軍一職,顧名思義,是主管軍務,清朝入關之後,在重要的城市都駐防有八旗軍隊,乾隆年間基本固定下來,共有十四名將軍,他們的稱號就是駐紮地名加將軍二字。從品階上來看,他們是從一品,甚至比總督都要高,這與清朝統治體系有關,他們本身都是滿蒙出身,就實權來說,大部分將軍低於總督。

但是邊疆和清朝發跡的幾個省份,由於不設總督,所以駐防將軍們不僅負責軍務,事實上也要行總督之實,軍政民政都是最高領導。比如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里雅蘇臺這五個地方,就都是將軍轄區,沒有總督。

既是總督駐地、又有駐防將軍的城市,比如廣州,涉及軍務大事,一般會採取將軍領銜、會同奏事的模式。兩者互不隸屬,萬一真要是矛盾重重,那就看各人能耐道行了。

都統:

都統與將軍一樣,都是從一品,滿蒙漢各有八旗,合計二十四旗,二十四位旗務都統管理本旗軍務民務全面工作。清朝後期的旗務都統一般沒有實權,是由各中樞大臣兼任。

除了旗務都統,還有各地的駐防都統,由於與駐防將軍級別相同,所以駐防將軍與駐防都統一般各有管轄範圍,駐防將軍手下設置的助手叫做副都統。駐防都統在乾隆年間只設有三個,分別是察哈爾都統、熱河都統和烏魯木齊都統,其中前兩者不受駐防將軍節制,烏魯木齊都統與和伊犁將軍在管轄範圍上有一定重疊,因此,烏魯木齊都統雖然品階與伊犁將軍相同,實際上地位要低於伊犁將軍。

提督:

掌管八旗的叫都統,掌管邊疆省份之外的各省綠營軍的就是提督,品階與都統一致,都是從一品。

除了各省提督,清朝中後期還設置有水師提督,京師還有九門提督,他們的品階全都一致。

提督都是從一品,那麼封疆大吏九大總督才是正二品,總督又偏重軍務,豈不是要受很大委屈?

文章開頭闡述過,現實操作中,各大總督一般還會有加掛尚書、大學士名銜,足以達到文臣鉗制武臣的設置作用。

總兵:

清朝總兵品階為正二品,全國定員八十多名,受本省或本水師提督直接統轄領導。

綜上,如果硬要排出品階和實權的高低,那麼從高到低,大概可以採取這樣的排列方式:總督、將軍、都統、提督、巡撫、總兵。


歷來現實


首先,說一點,這些官職基本上都是明清時期的官職,與之前的王朝官職完全不同。



清朝一共有9個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陝甘總督和東三省總督。總督是一品大員,屬於清朝的高級官員。總督屬於文官,地位類似於戰區司令,負責兩三個省的軍隊事務。有的總督不能干預地方上的政務,總督和巡撫屬於同事關係,並不是上下級關係。例如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兩個官職負責的事務不同而已。



巡撫是一個省的最高軍政官員,巡撫一般都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官員。按照清朝的規定,一個省有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布政使負責全省的民政,按察使負責全省的司法工作。至於巡撫則負責全省的全面工作,有的巡撫負責軍政民財等各方面的事務,不過有的巡撫不能管理軍隊。由於河南、山東等省份沒有總督,巡撫的權力略微大一些。



提督是武官,在品級上,提督是從一品的高官,比巡撫的地位還高。但是由於文官高於武官的慣例,提督需要服從巡撫和總督的命令。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駐軍,類似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在南方的各個省,都有提督。但山西、河南等省份沒有提督,提督的事務由巡撫負責。由於提督是武官,鎮壓農民起義是責無旁貸的。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廣西提督向榮一路追擊太平軍,從廣西追到了江蘇。



至於將軍,分為了廣州將軍、西安將軍、杭州將軍等等。清朝入關以後,全國的主要城市都駐紮八旗軍。總督只能調動綠營兵,根本指揮不了八旗軍。八旗軍服從鎮守將軍的命令,但各個地區的駐軍數量都不多。一般情況下,一個省只有幾千人。年羹堯被降為杭州將軍以後,他只能調動浙江省的幾千八旗軍。至於數量比較多的綠營兵,不歸各地的鎮守將軍管理。



總兵是明朝出現的一種高級武官,在明朝時期,全國只有20多個總兵,總兵的含金量是比較高的。但是進入清朝以後,總兵的數量擴大到了80多位。清朝的總兵負責管理一個鎮的官兵,鎮是清朝的一種軍隊編制,例如太原鎮、高州鎮等等,一個鎮有1萬多駐軍。總兵的地位類似於軍長,在品級上和巡撫相當。但是在權力上,連提督都不如巡撫,就不要說總兵了。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官職大?(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吃瓜群眾們經常看電視,對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耳熟能詳,到底誰官大,小編先給大家打一個比喻,然後再和大家一一道來。

總督在古代基本上是封疆大吏,如果按現在的級別對應來看,相當於兩到三個省的省委書記之和,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東西南北,黨政軍民學,黨指揮一切,總督是對這幾個個省全權負責。

巡撫最好做比喻,也就是一個省的省長。

至於將軍,就相當於軍區司令員加政委。

提督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戰區司令。

都統這個職務比較尷尬,暫且定性為直轄市市長吧。

總兵的話相當於一個集團的軍長。

從剛才的比喻來看,大王小王基本上大家有一個大概的來了解,也就是總督第一,將軍第二,提督第三,巡撫第四,都統第五,總兵第六。總督最大,總兵最小,下面小編以清朝為例,一一給大家分解如下:

總督:一般為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最高長官。清朝共設有十一位總督,分別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這十一位總督是真正意義上的牛逼人物,近代的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等,都是有名的總督,按理說,他們應該是正二品,可實際上,一般的總督都是高配,可以兼任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也就說,有些總督還是“政治局委員”,所以總督絕對是六個官職的龍頭老大。

直隸總督 李鴻章

將軍:將軍這個稱為歷朝歷代都有,拿現在解放軍的編制來說,只要是有將軍軍銜的都是將軍,從少將到上將,多如牛毛,還有很多文藝家是文職將軍,比如宋祖英、閻維文等。在清朝,將軍一般稱之為駐防將軍,負責旗兵的調度,因此又被稱為旗兵最高長官,清朝共設駐防將軍十四人,分別在全國各地。當然有人會說還有大將軍,比如撫遠大將軍周培公,徵西大將軍年羹堯等,大將軍和將軍不同,一般全國只有一個,指的是有戰爭時出征的總統帥,深受皇帝新任,職務也更高,如果真要舉例的話,相當於出征朝鮮的彭德懷彭老總這個位置。

大將軍 年羹堯

提督:提督為武職官名。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或幾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提督這個官職也是隻有清朝才有的,看過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姚啟聖是總督,施琅是提督,兩個督在打臺灣上策略不一樣,施琅對姚說:你是督,本督也是督,老子憑什麼聽你的?!”從這點可以看出,提督和總動基本上官職差不多大,但提督是純粹的軍事長官,一般來說要讓總督三分。當然,有一個提督最牛逼,那就是九門提督,掌管整個京師的兵馬,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警備區司令員,官職不高,但是手握皇家姓名,所以九門提督選拔非常嚴格,只能夠由皇帝的親信充任,起初的時候多是由滿清貴族擔任,後期才慢慢的啟用了一些漢人擔任,著名的有康熙時候的“鐵丐”吳六一,力助康熙平頂鰲拜,還有扶持雍正的隆科多。

九門提督 隆科多

巡撫:剛才說了,巡撫就是一個省的省長,管一個省的民生,民政,官司等等,基本不涉及到軍權,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在清朝,巡撫一般為正二品,無論是權力還是職級,都要比一品的總督和將軍要低一些。比如晚晴山西巡撫張之洞1881任山西巡撫,推行洋務,在太原設立洋務局,後來升了官,擔任湖廣總督。

都統:清朝開始設立都統是管理旗人,基本相當於巡撫,後來專門為了邊緣的地區設立的,在一些邊境地區,中央直接管理不太方便,於是就出現了都統,算是在當地最高的軍政長官。雍正元年,皇帝設立八旗都統衙門,八旗都統的出現,就是皇帝削弱八旗旗主,讓自己更好統治八旗的結果,都統的權力越來越小。

八旗都統服飾

總兵:總兵也是有著很大實權的軍事長官,不過它的職級算是最差的,直接受到提督的管轄,和上面的這些大官比起來,就顯得沒有什麼重要的了。

當然有人會說小編說的不對,認為要按照品級來分誰大誰小,對於這個說法,小編笑了,大學校長是省部級,能和省委書記比大小嗎?所以,按照實際權力從大到小排列絕對是:總督將軍、提督、巡撫、都統、總兵。


葛大小姐


從實際品級來看,應該是總督>將軍=都統=提督>總兵=巡撫。

從民政實權來看,應該是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看了這麼多分析,感覺有點亂,不通俗易懂。其實古代和現在都一樣,分中央官和地方官,比如:現在的省委書記(不兼任政治局委員)、省長時就是地方大員,國務院各部長就是中央官員。人民解放軍就是保家衛國的,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武警部隊是維護地方穩定的,也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我也簡單講幾句:

1、總督:品階從一品時,對應到現在稱副國級,相當於現在一些大省(人口多、經濟發達)的省委書記兼任政治局委員。品階正二品時,現稱省部級,相當於現在的一般省的省委書記。直隸總督類似現在的直轄市的市委書記(北京、上海等書記一般兼任政治局委員)。

2、巡撫:品階從二品時,對應到現在稱副省部級,但職權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只能理解為享受正省部級待遇。品階二品時,現在稱正省部級,在本省不設總督時,省長兼任省委書記,才名正言順可為正省部級。

3、將軍:品階從一品時,職權對應到現在稱戰區司令員。但官比戰區司令員大,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享受副國級待遇。

4、都統:品階從一品時,職權對應到現在沒有,(因為現在軍隊全面由中央軍委統一指揮,在民國時期相當於國民黨領導的正規軍)級別也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享受副國級待遇。

5、提督:品階從一品時,職權對應到現在沒有,(因為現在軍隊全面由中央軍委統一指揮,在民國時期為聯合抗日,相當於共產黨領導的入編八路軍)級別也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享受副國級待遇。

6、總兵:品階從二品時,對應到現在稱副省部級,職權又相當於現在的各省軍區司令員,但官比各省軍區司令員小,因為現在的各省軍區司令員一般都兼任省委常委,屬正省部級。

以上為大致分析,不知對否?


HUAPAI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六個官職,雖然在很多朝代也有零零散散的出現過,但它們在同一時期全部出現的情況,只有在清朝。所以,我們就根據清朝的官制,來討論下這六個官職的大小。

首先,清朝的管制,大體上是承襲明朝的,共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地方官職兩類。這裡所提到的這個六個官職,基本都屬於是地方官職。其中,總督、巡撫屬於是文職類官職,將軍、都統、提督和總兵屬於武職類官職。

首先說下總督和將軍:這兩個職位分別是地方上的最高文官和最高武官。

將軍一般稱之為駐防將軍,負責旗兵的調度,因此又被稱為旗兵最高長官。

清朝共設駐防將軍十四人,分別駐守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里雅蘇臺。

在這十四個將軍中,除綏遠將軍和伊犁將軍的官階是正一品外,其他十二位將軍,軍階都是從一品,其職責類似與我們現在的軍區司令員。



總督:一般為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最高長官。

清朝共設有十一位總督,分別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

這十一位總督,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的封疆大吏,其官階都是正二品,但可通過兼兵部尚書銜高配至從一品。所以從官階上來看,總督的職位實際要低於將軍。並且,清朝也曾有規定,將軍凡與總督同駐一省者,如會同奏事,以將軍領銜。

不過凡事也有例外,如果擔任總督的人同時還是內閣大學士的話,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那他們這個總督的官階,就是正一品,其地位還要高於正一品的綏遠將軍和伊犁將軍,不過這不是常態。所以正常情況下,將軍的職位要排在總督的前面。

其次是巡撫:它和總督的情況有些類似,都屬於地方的頂級大員,官階也為正二品,但不同的是,它一般只主管一省的軍政、民政,所以實際職級要比總督低一些,不過他們兩個沒有直接的從屬關係。

從某種意義上說,巡撫和總督,就有點類似於我們各省的省長和省委書記。



至於提督:它十清朝各省綠營的最高主管官,官階為從一品,又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清朝共設有12名陸路提督和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及長江水師提督)。

雖然從官階上看,提督的職位還要高於總督,但是提督只是管理地方綠營軍隊,其擁有的實際權力和地位,相對是比較低的。

並且,清朝還規定,提督必須受當地巡撫的管轄。從這層意義上說,提督的實際職位,要排在巡撫的後面。

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九門提督,因為其負責的是京師和皇帝的安全,屬於是中央官職,並且往往擔任該職位的人,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導致其職位還要高於總督和將軍。

最後我們來說下都統和總兵:總兵為綠營兵正,官階正二品,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至於都統,前期職位和巡撫的職能類似,但它只負責管理旗人。當時清朝有滿漢蒙二十四個旗,每個旗的都設有都統一職,主要負責管理本旗的軍務和民務工作,權力可謂非常顯赫,往往都是八旗貴族子弟才能擔任。

但後期各旗都交由駐防將軍來管理後,都統職位實際上已經很少見,即便有,要麼淪為名義上的職務,要麼多設置在一些一些邊境地區,中央直接管理不太方便,於是就設置都統,算是在當地最高的軍政長官。

所以,雖然都統的官階為從一品,但實際地位也就僅高於提督而已。最後綜上所述,

如果不考慮特殊情況的話,這六個官職按實際職位從大到小排列依次應該是:將軍、總督、巡撫、都統、提督、總兵。


我是趙帥鍋


各朝各代的官職職能都有區別,並且職位的高低也有變化。以下所說的官職以清代為例。

總督、巡撫屬於文職,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屬於武職。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正二品(若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管轄一省或多省。各省總督依例均有兼銜。總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鉗制武臣:協調各省、各鎮關係:統一事權,防止各省、各鎮互不相屬,互相推諉。體現了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權的加強。

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

總督的官職比巡撫官職略微高一級。

將軍、都統、提督為從一品武職外官。總兵為正二品武職外官。

清代邊境地區不設總督與巡撫,所以在當地軍政權力都是將軍說了算。清朝還有撫遠大將軍一職,並非屬於固定官職,遇有大戰事才會任命於人,相當於前線領兵作戰的最高統帥。

都統是清朝時全國各地“駐防八旗”的最高長官,滿語為固山額真。主管八旗軍隊,鎮守軍事要地,兼管駐防地區的民政事務。在有駐防將軍之處,一般設有副都統為正二品官職,滿語為梅勒章京。

提督統轄一至兩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掌綠營軍隊,共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職能與駐防將軍類似,一般編制內提督也就是二十多人。

清朝總兵為綠營兵正,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清初總兵無定品,乾隆年間始定品軼,為正二品,編制內的總兵只有83人,提督與總兵是漢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職位。

將軍、都統、提督品級是相同的,並沒有高下之分,但是提督一般都是漢人,在清朝實權較小,將軍與都統對比,按所在八旗對比,如果都統是上三旗,將軍是下五旗,那麼都統地位高。

內地駐防將軍與本地行政長官督撫還有綠營各成系統,互不統屬。但若會同奏事,則列名於總督之前,以示尊崇,但就實際權力來說還是總督與巡撫的權力大。


雜趣雜論


總督: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從一品,協調數省的軍務,糧草,河道,漕運等事物。清朝時就設有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和陝甘總督,除了這些還有專務總督,專管一項事物的,比方說漕運總督,專司漕運,是站在青幫背後的主要勢力。


總督這個職位設立於明英宗時期,但是為人們熟識卻是在在清朝後期,曾國藩張之洞都曾當過總督。到了清朝後期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還要兼管外交,所以天津教案,曾國藩要出面調停,因為那是他的職權範圍。

巡撫:正二品,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長官,管著一省的軍政大權。總督和巡撫管轄的職權範圍是有重疊交叉的,雖然明面上看巡撫不管是官位還是管轄地區都要小於總督,但是這倆官職不是隸屬關係,他們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所以有時候總督看巡撫不順眼,想動巡撫,也是動不了的。清朝為了事權統一,有時候總督會兼任巡撫,這樣就避免了互相扯皮,尤其像是直隸總督負責京畿重地,總督和巡撫都是一人一肩挑的。


而像河南因為沒有總督,巡撫就是當地最高的長官,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巡撫。


總督和巡撫不算地方官員,是皇帝特派官員,類似於中央巡視組,所以雖然是一二品的大員。所以督撫不能用一二品大員的銀印,總督巡撫的大印叫關防印,印泥也不能用硃紅色的,要用燕脂水色印泥,俗稱的紫花大印,皇帝去世27天內紫花大印要換成藍色的大印。


將軍:清朝的將軍權力相當於總督巡撫,總督一地的軍事政法等。清朝將軍大多設立在是邊防重地,比方說伊犁將軍,就是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設立的伊犁最高行政長官,全名叫總統伊犁等處將軍,其職責包括:節制南北兩路,統轄外夷部落,操閱營伍,廣闢屯田。


而大清龍興之地的東北則設立了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和吉林將軍,另外還有統御外蒙的烏里雅蘇臺將軍。


大清的將軍大多是一品或者從一品的大員,和總督類似。



提督:

全稱是:提督軍務總兵官,從一品。提督是地方的最高的軍事長官,各省綠營的最高軍事長官,提督總官一個省或者兩個省的軍事事務。大清的提督分陸路提督和水路提督,提督和總督巡撫一樣都是中央直接任命。提督雖然是從一品,品級比巡撫高,但是卻要受巡撫節制,這大約是宋以後的傳統,文官統領武官。


總督巡撫和提督雖然看似手誤地方軍政大權,但是要大規模調動部隊,還得要得到皇帝和軍機處的首肯才行,如果遇到比較大的叛亂需要跨省調兵時,則必須經過皇帝的從中運作。


不過遇到像太平天國這種大叛亂時,地方督撫向皇帝上奏摺請求平叛,皇帝的御批還沒下來,太平軍已經攻城下寨了勢如卷席。


但是即使在局勢危如壘卵,在江南大營向榮想調江北大營的騎兵時,咸豐皇帝給向榮的御批說你想動江北大營的騎兵不如把你的頭送來。


都統:清朝的都統是滿洲八旗一旗的最高軍事長官,滿語固山額真,從一品。都統掌管該旗的戶籍、田宅、教養、營制、兵械以及選官序爵、操演訓練等軍政事務。


總兵:總兵官職設立於明朝,清朝時全國設立83名總兵官,其中水路總兵十三名,陸路總兵70名,每名總兵統兵一萬左右,類似於一個軍區司令,總兵下面還有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遊擊等官員。總兵受總督、巡撫、都督的管轄。最初設立巡撫這個職位,朝廷也是為了約束總兵或者都督的權力,後來成了常設機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