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讀
二十八宿古時起源於中國的中原一帶,應該和二十四節氣相伴而生。
中國是世界三大農業起源地之一。 農業與對日月星辰的觀測及曆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至少在距今8000年以上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已經發現了觀象臺。
二十八宿,一定是在這樣的長期觀測中逐漸概括出來的。
商代甲骨卜辭中,已經有了一些星座的記載。如“大火星”,即心宿二,天蠍座a。
在形成於周初的《詩經》裡,對星座的描述增多。因此有學者認為,周初逐漸確定了“四分曆”,二十八宿開始形成。
目前能夠知道的,是春秋戰國之交,已經有了二十八宿的記載。
葬於公元前433年前後的曾侯乙,其墓中,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的蓋子上,繪有青龍、白虎、北斗圖形和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像。二十八宿的名稱,與300年後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所記載毫無差別。
這是現在發現的,對二十八宿最早的記載。
二十八宿,是當時的人們,在由地面觀測的太陽運行軌道——黃道——附近的28個天區,古人起名為: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每個星宿,何以稱此,是件很複雜的事情。不再贅述。
一老沈一
易學者曰,二十八宿的最早起源於商周時期,經歷成形於春秋戰國,秦朝,西漢,大成於東漢。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是華夏本土天文學者創作。具體如下,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樓,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古人稱為太極,倆儀,四象,四象又稱為四方神獸,分管如下,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一個神獸管七個星宿。
古人再把二十八星宿配上二十八個神獸,還配上二十八個人的姓名來定吉凶,例如.結婚嫁娶,興工進磚,開市,求學,進夥入宅,修造,動土,安葬,出行等...
各位看民歷,掛曆,每個日期都標出二十八宿,比如,今日是2019年1O月18日,農曆九月二十日,“戊子火鬼滿”這行字,戊是天干,子是地支,火為納音五行,鬼是二十八宿“鬼”宿,滿是十二建星滿日。簡單的說,今天是戊子日,五行屬火,二十八宿鬼宿值日,十二建星為滿日。
岑升廣
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起源很早,最初是被用作觀察日月五星運行的背影,這是因為恆星相互間的位置恆久不變,可以利用它們做標誌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經過長其的觀測,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為座標,稱為天上的二十八宿。
二十八星宿最早萌發於夏商時代,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尚書》、《左氏春秋》中都有記載。
早期的二十八星宿主要是用於觀測天文和氣象,這對於當時的農業有很大的幫助,還有就是可以劃分當時的時節,也就是當成現在的日曆使用,西方的歷法最早的記載就是古代巴比倫時期。
所謂的二十八星宿是古代對於天文的研究成果,不可謂不豐富!
對於二十八星宿最基礎的應用,就像是北斗七星指引北極星的方向一樣,二十八星宿同時也可以區分方向。
古代人民為了方便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轉,便將黃、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做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宿。
其名稱與順序如下:二十八星宿名稱是、角、亢、氏、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樓、胃、昂、畢、嘴、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劉哥文化驛站
傳說最早起源於黃帝時期,古代西方人把天區分成十二分,每份是一個星座,你出生時,太陽所在的星座,就是你的星座。在中國古代,古今先先賢仰觀於天文。先將天區劃分兩份,即陰與陽。再將陰陽劃分四份,也就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稱為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再將四象分為八份,稱為八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再將八卦劃分十二分,稱為黃道十二宮,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宮正好對應十二星座,即子宮對應水瓶、醜宮-摩羯、寅宮-射手、卯宮-天蠍、辰宮-天秤、巳宮-處女、午宮-獅子、未宮-巨蟹、申宮-雙子、酉宮-金牛、戌宮-白羊、亥宮-雙魚。再將這十二宮分成28份,也就是28星宿,即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屬東方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屬南方七宿;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屬西方七宿;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屬北方七宿。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句話是根據天文來的哦!
靜心說歷史
“二十八星宿”的起源其實並不複雜。
在遠古時期沒有“日曆”,人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過程中,也需要天數多少的一個數量。(一個大的計量單位)。
在沒有標記的條件下,首先注意到的是“月亮”週期性的月圓現象。以每個月圓為一個天數單位。
但是在月圓的兩三天內,月圓的變化是很微小的每次週期的天數不一樣。
為尋找準確的標記而觀察星星,發現北斗七星的勺柄旋轉的週期與月圓的時間近似。是“二十八”天。
按照勺柄轉動的每天同一時間,所指向的星座標記下來。整好是二十八天,二十八個星座。
古人把這二十八的星座的方位固定下來以後,賦予名稱和意義。
最神奇的是,這個二十八天的週期循環十三次是三百六十四天。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幾乎相同。
但是這個數字並沒有做為“月”度使用。(可能是不太直觀)。生活中仍然還是按月圓周期稱為“一個月”。
我認為這應該是“二十八星宿”的起源。
古書今讀
百度:星座起源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約5000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地方有一群巴比倫尼亞的牧羊人過著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他們在牧羊的流浪生活中,每天仍不忘觀察閃爍在夜空中的星星,久而久之,就從星星的動態中看出了很有規則的時刻與季節的變化。
當代李白a
28星宿最早起源於哪裡?
《史記·天宮書》:“天則有列星,地則有州域”, 可見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下的州域是聯繫起來看的。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通過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它們相互對應,說某星 是某國的分星,某某星是某某國的分野,這種看法便是所謂的分野觀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國來分配
後來又按各州來分配,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為綱,配以列國的。古人之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便於觀測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
所以,28星宿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玩易齋
古代天文學與現代天文學分屬兩個系統,前者是經驗型的,後者是科學的。立足於今天的天文學,古代天文學的知識當然很難被我們理解,但它是先民瞭解自然,利用自然,協和自然的重要知識體系。
古代天文學在觀象授時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其起點,大概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不過我們對那時觀察天文的方式和天學觀念還了無所知。大體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才能夠根據星象確定農時,同時有了觀測“大火”星的正式職官——“火正”。“大火”是天上一顆紅色的十分明亮的恆星,古代天文學上叫它心宿二,西方則叫它天蟹星座。黃昏時,如果它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表明春分時刻到了,“火正”則告之先民,可以開始播種了。
由於天象實際是不斷變化的,相當一段時間後,“大火”星所在位置已不合農時,於是先民改觀察南方正中的一顆恆星,來判斷春播時間。這顆星叫“鶉火”,所以觀象授時的職官既叫“火正”又叫“南正”。
古代觀測天象與管理火種的職責十分密切也十分神聖。據記載,擔當火正或南正的,是楚人的先祖祝融。學者指出,祝融實際是兩兄弟重和黎共用的稱號,前者司天,負責觀察天象;後者司地,負責管理火種,他們開創了楚人天文學的先河。星移斗換,後來,重、黎的後裔,羲、和又繼承了這一職位。
初民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中,重黎、羲和都是重要角色,既要觀察星象以確定農時,又要管理火種,以備燒荒。由此可見他們的知識對當時社會發展所具重要意義。
古書記載:“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所謂“辰不集於房”,就是日食發生了。“瞽奏鼓”或許就是趨天狗以救太陽的意思。至於“嗇夫馳,庶人走”則是描寫官民驚慌的情態。但官民驚慌是因為負有司天之責的羲和飲酒過量,沒有發出日食預報。
這是我國關於日食的最早記錄,據研究,它發生在夏代仲康五年秋九月,即公元前1876年10月16日這一天。把這次日食與羲和聯繫起來,說明楚人的先祖具有豐富的天文知識。它所反映的歷史要義,即楚人先祖與火,進而與原始農業的關係——他們觀象授時的經驗,是直接服務於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的。
中國是世界上農牧業生產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因而也是世界上天文學最早發達的地區之一。楚人的先祖則是已知中國最早天文學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的天文知識為觀象授時、制定曆法提供了依據。
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文物出土在楚地,一件戰國早期衣箱上關於二十八星宿和北斗的圖畫,反映了古代天文學體系中幾個重要的概念。介紹楚人天文學成就,不妨集中在這件器物上。
漆衣箱的蓋面,有一大“鬥”字,即北斗,環繞鬥字有一圈二十八宿的名稱,蓋面兩端繪有青龍、白虎的圖畫。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的恆星區劃體系,北斗則是我們熟悉的七顆星星。不過,要將這些概念在古代天文學上的意義說得明白些,則需要解釋這幅圖的內容,而解釋這幅圖畫,又需要從古代天文學幾個基本知識說起。它是我們先祖對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各種天象產生的原因,長期觀察探究的結果,它形象地體現了先民的宇宙論與天象觀。
先秦,人們不知道地球繞太陽轉動,而且也不知道地球自己也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也就是說,先民們不知道地球既有公轉,也有自轉。以為天空是一個巨大的,不停從東向西轉動的球體,地球則處在球內的中間,是不動的。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在古人心目中,天空這個所謂“球體”相當於雞蛋的蛋殼,地球相當於內中的蛋黃,古人就站在蛋黃的表面,看蛋殼的內圓不停地自東向西地轉動。所以我們無論走到那裡,天空就好象半個球面籠罩在我們頭上,日月星辰都鑲嵌在這個球面上,似乎也沒有遠近的差別。
古人把這個憑直觀和假想建立起來的球體叫天球。由於地球自西往東自轉,使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昇西落,因此更是增加了所謂天球的真實感。實際上我們知道,各種天體與我們的距離千差萬別,也根本不存在一個球面,所謂的球面只是一個直觀的投影。但我們必須根據這個假想來認識古代天文學。
古代天文學上首先有了天球的概念,這概念的產生,對古代天文學的形成與發展十分重要,從此我們先民在這個符合直觀要求的天球上,又建立起符合這個理念的天球的結構和多種天體座標體系,從而確定天體的位置,對漫無邊際的天空有了一個觀察的範圍,對天體運動的研究有了依據。古人關於天球的設想頗具童話色彩,但它是有用的。
古人發現天球上除了太陽、月亮與數顆星星有規律地運行外,還認為絕大多數星星的相互位置是恆久不變的。也就是說,雖然這些星星在天球上也是東昇西落,但它們之間的距離並無變化。我們都知道,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因為這些星星實際上一直在不斷變化,只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古人沒有先進的觀測工具,細微的變化憑肉眼就不可能察覺得到了。
在恆星群中有規律運行的星星,古人叫“行星”,看起來恆定不動的星星,古人叫“恆星”。
行星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憑肉眼能看到,古人稱“五星”。加上太陽、月亮,又合稱“七政”,或者“七曜”。“曜”,是照耀的意思。“七政”,古人說:“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尤人君之有政事也。”意思是說,天上的日、月、五星之運行,就象君王的政事一樣,有重有輕,有急有緩,所以名之為“政”。新石器時代晚期,首要的政事就是觀象授時,舜帝攝政之初,首先觀察“七政”的運動,以糾正曆法而授民以時,使農業發達,物質豐足。
八大行星中,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距離太陽比較近,深受先民注意。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距離太陽十分遙遠,直到19世紀以後才陸續被發現。而且由於觀測力的進步,今天認為,冥王星實際不屬太陽行星之列,只是一顆準行星。
我們明瞭天球以及行星與恆星的區別,就可以解釋二十八星宿圖的基本意義和作用了。首先,衣箱上所畫二十八星宿全部名稱,是我國古代天文學上已知最早、最完整的記載;其次,天文圖畫表明瞭北斗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重要地位,這一點過去我們還缺乏足夠的實物證據。
注意到日、月、五星在天球上運行,是認識的初步階段,如何觀察它們運行的規律,並把規律與地上物候的變化對應起來,就成了先民們要解決的難題。況且茫茫星海,要想把握它,還真不知從哪裡著手呢。
行星是動的,恆星是不動的,將不動的天體當作固定的標誌,觀測動的天體,是個可行的辦法。於是先民們從黃道(太陽在天上繞行的路線)附近的恆星群中,選擇了一百餘個“不動”的恆星,按照東西南北4個方向,將其劃分為二十八個星空區,每個方向有7個星宿作為觀察的範圍和標誌。這樣,浩瀚無垠的天空就象城市街區,由於有了區劃和門牌號碼,觀測天象時,我們可以通過天上的“區”,找到天上的“街道”,在天上的“街道”裡找到不同的恆星。古代天文學家對日、月、五星進行觀測和研究,從此有了一個更加準確的座標系統,由此獲得更準確的規律,把握農時與季節。
二十八個星空區,大體分佈在太陽、月亮、五星運行的路線上,先民把它們當成日、月、五星長途跋涉的驛站,所以星空區又叫星宿。“宿”是旅舍的意思,每個星宿內有特定的星象,多則數十個,少則數個。古人用假想的線,將各星宿內所包含的恆星相互聯繫起來,組成一個個具有特定內涵的形象,並給以命名。例如,因像蒼龍的角而命名的角宿;因像生活中的簸箕而命名的箕宿;因像捕兔的小網而命名的畢宿(捕兔的工具);因像挹酒的鬥而命名的鬥宿等等。儘管無垠星空深邃神秘,在先民的心目中卻有著人間的溫馨。
二十八星宿不僅是七政運行的座標,有些星宿也徑直當作測定的對象,以預報天氣。《十三經注疏·孔氏傳》說:“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意思是說:月亮經過箕宿時颳風天多,月亮經過畢宿時下雨天多。另外,上古先民在初昏時,看到參宿在正南方,就知道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知道是夏季五月等等。二十八宿恆星區劃體系是先民觀測天象的依據,有了依據,就可以預報氣候,測定歲時了。
曾侯乙墓出土的那件衣箱蓋,把二十八宿形成時間的可靠記載,從戰國晚期提早到戰國早期。如果考慮到出土二十八宿衣箱的曾國只是楚的附庸,並且二十八宿恆星區劃體系只是作為一種裝飾圖案隨意地描繪在箱蓋上,就可推斷,二十八宿體系在當時已是一種相當普及的天文知識,它形成的時間,必定比這件文物下葬的年代還要早出許多。
薦書少年
記載二十八星宿體系的文獻可以追溯到商周初期,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初。是華夏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二十八星宿,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個群,再根據四象,冠以四方神獸將其分為四組,每組七個星宿。分別為:東方蒼龍七宿:角jiǎo、亢kàng、氐dī、房fáng、心xīn、尾wěi、箕jī;北方玄武七宿:鬥dǒu、牛niú、女nǚ、虛xū、危wēi、室shì、壁bì;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婁lóu、胃wèi、昴mǎo、畢bì、觜zī、參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jǐng、鬼guǐ、柳liǔ、星xīng、張zhāng、翼yì、軫zhěn。隨著時間的發展,原本作為標記日月五星所在位置的二十八星宿,作為華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廣泛應用於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術數之中。
當然,我們祖先的一大特質——物象化,又要發揮作用了。單單物象化成四方神獸還不夠,二十八星宿也需要物象化成二十八位星官。如此這般,二十八星宿結合著木、金、土、日、月、火、水的七曜規律,又有了新的名稱,便是現在我們所知的二十八位星官:東方青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北方玄武: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西方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南方稱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江老師來也
廿八宿,秦漢時即有之,魏晉時,體系備全。
後世對廿八宿,有兩種爭議。
一是,堪輿葬書中,只論及廿四宿,配廿四峰,廿四局,合奇門遁甲廿四局變化。
二是,在唐代時,有一部雜密部曜變經,是印度佛教極少的,關於天文曆法的佛經,傳入中國。書中只言及廿七宿,對應廿七位護法神。
對於這兩種爭議,本人持否定態度。
考據東漢道教史,在東漢時代,廿八宿在道教禳解術中,就己經有完整圖存並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