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不少朋友明明擁有著一份體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錯,卻還是要自己折騰創業,為什麼呢?

廣漂阿明哥


創業行動家 琳妹觀點:


我身邊也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放棄了很多人羨慕的工作出來創業。好工作就像圍城,工作的人覺得沒自由想出來創業,創業的人覺得太累想去工作。通常有體面工作不錯收入的人,生理需求和歸屬感基本滿足了,這時候,慾望往上一層攀升,他就想尋找自我實現。工作沒辦法讓他的價值得到更多體現,因此他會選擇創業,,夢想幹一番大事。

很多有高工作高收入的人都不甘平凡,對他們來說工作以後的生活一眼望到頭,沒有任何挑戰。即使他們有高工資,依舊是為別人打工,說不定哪天就會被炒魷魚,他們最終選擇為自己打拼,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就像百度七劍客最後紛紛離職創業做自己的公司。

這群愛折騰的人是有理想也有能力的人,以他們的工作經驗創業不會混的太差,比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高多了。但是創業比工作辛苦,不少放棄高薪創業的人最終都後悔了,折騰來折騰去還是回去工作。

不少企業家都是辭職創業才有今天的成就,馬雲最初是杭師大英語老師,許家印是舞鋼車間主任,宗慶後是工廠業務員,如果他們當初安於現狀認真上班就不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和恆大。創業挺好的,說不定就能改變未來呢!


忠言逆耳利於行。 飛哥團隊所答內容,都是多年創業經歷留下的創傷。

沒啥文采,都是乾貨。你若喜歡,記得分享朋友圈,他日創業路上,興許用的著。瞭解飛哥更多創業問答,請訂閱《創業行動家》頭條問答,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滿意,請多多點贊分享。


創業行動家


剛好身邊有朋友創業了,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今年32歲,女孩子,去年夏天辭職創業,創業前月薪1萬+,在鄭州這樣的城市,感覺一個女孩子這樣的收入也算是不錯了。然而,還是很果斷的辭了工作。我曾問她為什麼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非要辭職創業,創業又艱辛還要面臨失敗的風險,她是這樣回答我的。

她說首先她的工作是私企,不是公務員、事業編這類的工作,存在不穩定性。

其次,她在公司已經沒有上升途徑了,遇到了事業上的天花板,即使每個月穩定的拿1萬+,那也沒有挑戰的樂趣了。而且她不可能換行,換行意味著重新開始,接受不了幾千塊的工資。若是同行工資差不多,工作內容也差不多,換來換去也沒什麼意思。

再次,很多企業招人都明確規定35歲以下,她覺得自己已經32歲,馬上要觸到這條線了,沒有安全感,必須要為自己找後路。

所以,再三考慮後她辭職了,跟一個年齡差不多的合夥人開始創業了。創業之路異常艱辛,但好在兩人堅持下來了,目前也折騰的風生水起的。

為什麼放著體面的工作不做非要折騰創業,可能這就是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皮膚科醫生池秀紅


恰巧!我剛好身邊很多人,就是已經做到了公司的高管,但是卻還要自己出去創業。那麼我簡單說一下他們的想法:

上班是為了吃飽飯,但吃飽飯不是為了上班,大多數人都有個創業夢

我經常說上班是為了賺錢,為了吃飽飯,但是吃飽飯絕不是為了上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追求,都有一個創業夢。

所以說,即便有些人他們混到了公司的高層,工資福利待遇都很好,但是他們依然會選擇辭職,然後自己出去創業。

高工資、高待遇是物質層面的,但是自己能去創業是精神層面的,那麼當你能夠去理解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的時候,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他明明工作很好,還是要出去創業。

工作再好,也受制於人,自己創業,更加自由

很多人創業的另一個原因是自己創業之後能夠更加的自由,有更多自己的時間,或者說生活可以更加的受自己支配。

因為工作再好,在公司裡都有規章制度,那麼我們在一個公司上班,肯定要遵守這些制度,這就導致很多時候我們受制於人,有些想做的事情做不了。

所以說,很多人他們就想出去單幹,想去創業,當這份事業是自己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更加的隨心所欲,更加容易支配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生活。

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不願意待在舒適區

很多出去創業的人相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他們都不願意待在舒適區。

我們經常講到舒適圈的概念,也就是說一些人他們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之後,他們就裹足不前了,他們習慣了當下的這種狀態,但是對於這些創業人不一樣,他們有著更強烈的激情,更勇於嘗試,更想要獲得更加美好的將來,所以說他們不會被舒適區裡的這些看似美好的東西所誘惑、所影響,而是勇於跳出舒適區。

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去創業?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到底要不要去創業呢?我的建議是你一定要有一個創業夢,但是你不要盲目去創業。

因為就現在的經濟環境來說,想去創業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那麼我們如果想要做一番成就,那我們要做的是先生存再發展,你可以先找一個對自己以後有幫助的工作,先生存下來,然後不斷的積累自己的實力,積累優勢,為你以後的創業鋪路,這就叫先生存,再發展。

作者 :王心傲,《銷售局》系列書籍作者,職場老司機,成長型學習博主、nlp、心理學、權謀學研習者,喜歡讀書、寫作。寫走心的成長感悟、實用的職場分享、暗黑的操控策略,幫助你逆襲人生,歡迎關注我,一起成長!

王心傲


很體面的工作,還想著辭職,這說的不就是銀行的人嘛!我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別人形容我的工作總也離不開“體面”二字,雖然我不想承認,但是銀行確實是除公務員體系以外最體面的職業。在我身邊,辭職創業的人不在少數,有些還是高管。你說這群人是怎麼想的?我來說兩個真實故事吧!

阿文和我同一批次入行,當時我們都是貸款客戶經理。幹了三個月她成為了第一個離職的人。作為同事,我每次看見她,她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恍惚間,總感覺她的頭頂有片烏雲籠罩著她。後來聽她說,她那段時間壓力特別大,整夜整夜睡不著覺。整個人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你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還算體面的工作,怎麼就讓她這麼難受。
阿文是個文科生,每天要給客戶計算利息,撰寫調查報告;到處去跑市場營銷貸款客戶,客戶不還錢,自己還要擔責任;每天上下班打卡,在領導的眼皮子底下工作。這在她眼中就是難以逾越的大山。現在的她開了一家花店,生活優哉遊哉。看她的朋友圈,每天都在與花打交道。整個朋友圈都洋溢著金黃色的燦爛。與自己喜歡的事物打交道;自己當老闆,盈虧自負。雖然辛苦,但也許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姜行長曾經是我領導的領導,離職前曾任分行副行長。同事間相互傳言,他一年的工資少說也得有60萬。拿著這麼高的工資,又是這麼高的領導,為啥就非要辭職創業呢?深層次的原因,作為一個小員工的我也沒機會知道,但是我從其他渠道聽說了他現在與其他朋友合夥開了家諮詢公司,年收入200萬綽綽有餘。
我記得當初曾經找他彙報過工作,對他有些印象。姜行長是一個做事情雷厲風行的人,而且口才特別好。在與他進行溝通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他說話總是引經據典,講話也深入淺出,一看就知道是從一線升上去的領導。甚至他還在位的時候就有傳言,他會被升為分行行長。無論是我以旁觀者的觀察,還是我從旁人處聽到的信息,都指向了一個觀點:此人大才!

總結:

基層員工阿文和高層員工姜行長的故事很具有代表性,他們體現出了銀行的兩個特點:基層的工作單調乏味,壓力大。高層的工資很高,但眼界更高。這也是所謂體面工作的共性。在基層的時候都只是螺絲釘,工作單一,難免讓人疲倦。能熬到高層的都是大才,之所以是大才更是看不上眼下的小池塘。這兩類人是最容易離職創業的。

一個為生活,一個為幹活。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我有一個企業朋友是一家國營單位的營銷總經理(酒水企業),年收入在100萬左右(包括各種福利)。哪一年他56歲了,其實離退休年齡也就三、四年時間。但這個時候有一家企業老闆找到他,願意與他合作創業,並許諾給他的酬勞是200-300萬一年。

他其實也很矛盾,本來他的工作單位比現在的企業要知名度高,離退休也沒幾年了,這個時候離職創業值不值得?他也問過我。我說,你問問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他猶豫地說:他在國營單位太安逸了,個人的成就感不強,所以他其實也很想試試。他不僅僅是為了更高的收入,我相信他是想證明一下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最終他選擇了創業,我也支持他,現在他乾的很出色,企業也運作的非常好~!

這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很多時候想創業的人,並不單單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或者說在自己的一生中,能憑藉自己的能力創造一段自己的傳奇。這不能叫折騰,這恰恰是人內心的另一種追求,是不安於現狀,敢於挑戰的精神作怪!

我是財經領域創作者沈坤,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努力貢獻更多佳作!


沈坤


你好,“80大叔”來回答,身邊又不少朋友明明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錯,卻還是要自己折騰創業,為什麼?

其實在當下社會,這樣的人的確不少,我身邊一個朋友,他掌握德語,英語,法語三門外語,在一家外資企業做翻譯官,薪資大概在4-5萬左右,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每週雙休,當時在我的圈子裡他是讓我最羨慕的一個,那時我每天都跟他訴苦,說我的工作累,工資又少。

大概過了半年,他約我去喝酒,告訴我他辭職了,說實話當時我整個人都不好了,對他各種罵,各種勸,但是人家就輕飄飄的回了我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當時就啞巴了,冷靜下來跟他細聊了起來,聊完後,我發現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是這樣的。

我總結了一下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工作的未來性不足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有些工作在外人眼裡看起來是,收入高又體面,但是實際卻不是這樣,比如房地產中介,汽車銷售,他們每天西裝革履,手提公文包,朝九晚五的上班,他們的工資也不低,我一個做鏈家中介的朋友他是去年辭職的,他辭職時平均每個月7萬左右,(他在蘇州工作)他說,這幾年房地產的行情好還可以賺到錢,等行情不好的時候該怎麼辦,再說了現在年紀輕還行,以後怎麼辦,現在看來他的擔憂真的應驗了,蘇州房地產調控加嚴,中介的生意冷淡。

2.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高

我一個做連鎖便利店的朋友,他有5家店鋪,月收入15萬左右,這個收入不低了吧,可是人家不這樣認為,人家想住別墅,人家想讓自己的兒女去上最好的私立學校,甚至是貴族學校,所以他把店鋪轉讓出去了,然後去開新的奶茶店,他的說法事奶茶店利潤高,掙錢!

3.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

有些人爭強好勝,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會勇於放棄一份高收入又體面的工作,他們享受成功後的喜悅,享受成功後人們投來欣賞與羨慕的目光,這一類人往往不會紙上談兵,他們只會用行動去證明一切。

4.志向遠大,不安現狀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們有著遠大的志向,目前的工作並不是想要的或者並不能幫他實現目標,比如,比爾蓋茨,在外人看來他在最好的學府哈佛上學,未來一定不可限量,但是他卻選擇放棄這份錦繡學業,與別人一起創辦了計算機公司,最終成為世界頂尖首富。

5.天性不安分的人

有部分人天生就不是安分的主,總是喜歡去嘗試一些新鮮的事物,他們不喜歡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工作,喜歡去尋求刺激或者有挑戰性的工作。

6.有更好的發展機遇

當出現了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誰都會捨棄現有的工作去發展新機會,比如現在的今日頭條上的各種自媒體,有多少人是把這個副業做成了主業!甚至有很多人把原來的主業辭掉,轉來做自媒體!有好的機會大家都會去把握的!

總結:每個人性格,理想,志向不同,他們的做事風格也各不相同!


80大叔


不少朋友明明擁有著一份體面的工作,收入也不錯,卻還是要自己折騰創業,為什麼?

我認為這是世界的多元化和人性的釋放,疊加科技進步、知識迭代加快,未來的不確定增加等綜合因素的促成的,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不舉身邊的例子,就說說我自己的經歷。

我2004年大學畢業,然後進入證券公司工作,在證券公司工作8年中,每天資訊、研報、解決客戶問題、接待各路基金公司銷售人員,無休止的重複下終於狠下決心,從證券公司離職,然後自己創業陽光私募,2015年的股災和2016年熔斷,慘遭市場淘汰,思考一年後迴歸社會,切發現自己相當尷尬,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同時自己也不想去為了五六千元錢工作,現在選擇再次創業。

為什麼自己要創業呢?我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幾點。

1、科技進步,人工智能發展,電商崛起等等原因,各行各業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資源。比如,保險行業,以前人海戰術,折扣返點,隨著競爭加劇,各家報價一樣,購買保險一款APP足矣,全程自助,雙贏格局。

2、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在體制內出來創業的話,其原因主要是待遇相對透明,晉升極難,工作無壓力也無動力,在沒有生存壓力下想突破自己。而非體制內人員創業,其原因在於工作的穩定性極差,非高級管理人員年薪20萬,且面臨隨時失業的擔憂,各行如隔山,與其像我這樣40歲還創業轉型,還不如未雨綢繆。

3、知識的迭代更新快速。我大學2004年那會,所有的知識製造業為主,而到了2012年互聯網思維就席捲神州大地。換言之如果一個人不能隨時更新知識結構,不斷學習,當你在同一位置坐的時間越久,40歲以後迷惘就更盛。

4、社會的多元化,在淘汰沒有持續學習能力者的同時,也湧現了不少的機會。身邊、媒體關於突然崛起的富有的年輕一代案例增多,導致每一個稍微有條件者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投入到創業大軍中。比如現在的自媒體時代,一夜爆紅的小視頻等等。

5、實現夢想的情懷。不可否認,絕大多數人的工作還是在為了生存或者說生活,但同樣當下的人更追求自我的展示,不少人創業是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情懷。我有一個富二代朋友,四川自貢人,家裡95開始做建材生意,資產9位數以上,他從下就喜歡農村生活,於是就自己去當鄉村教師,同時創業做自媒體。


總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這並不是折騰,而是一種突破自我的表現。


——————————END——————————


溯源歸一


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對現實的生活不滿意,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打工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創業才有出路,我很欣賞這句話。

舉例子假如在公司上班10000的月收入,年收入120000,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的確是不錯了,但是對於家庭開支比較大的來說遠遠還是不夠的。

像我這樣的開支就不夠了,一個月10000這樣的收入,除了6000房貸以外,就剩下4000了,小孩子讀書又要1000一個月,加上2000的生活費,就剩下1000一個月了,像我們結婚了還好,老婆還有點收入。

像我這樣壓力捆的太死,一旦沒有工作就不知道怎麼還房貸了,所以不敢創業,所以有機會創業的還是可以創業的,現在可以創業的機會多,現在網絡交通物流都很方便了。


財經小咖啊超


2018年中 因家庭及身體原因不得不放棄30多萬的年薪,離開拼搏了20年的職場,迴歸家庭。這個時候一股悲悵感油然而生。年輕時我認為我就是我的救世主,我就是我的鐵飯碗,我憑雙手能給我自己想要的一切。隨著辭職身份的轉換,這個秉持了多年信念隨之崩塌。不去上班就沒有收入,雖然日子還能過,但三年五年以後呢?我才40歲。再回到用健康換收入的職場身體受不了,去做三五千的輕鬆工作我也不想。我隨即決定下半生要去做和上半生不一樣的工作。我要建我的管道收入,她還有很多讓人心生嚮往的名字比如睡後收入比如被動收入比如財務自由。通過努力積累以後我能輕鬆的應對人生不同階段的變故。我的前半生其實就是一臺用時間換金錢的機器罷了。好在現在醒悟還不遲,我有著豐富的營銷和管理經驗,我相信這都能幫到我。經過一個多月的細細的對比考察。我認為像米菲這種實在的新零售平臺值得投身,也是未來的風口。走過半年。得到了小小的一點成績。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蓄積了來年爆發的力量。

2019年,隨著《電子商務法》的頒佈,市場環境更加趨好,我也贏來了更好的發展勢頭。

2018年是人生轉型的一年,外面的世界很大,給我們發揮的空間很廣。

這段經歷跟很多人分享過,其實我面臨職場壓力也很大,年齡大了,一大批90後前仆後繼想要取締你的位置。超負荷的工作量使得每天上班想得最多的是退休!就當等退休吧!這種狀態也是讓人窒息的。糾結了一個多月,還是決定辭職。

走出來才發現,你在職場累計的經驗和人脈不會失去,以往的為人和口碑也能助你更好的創業。所以做什麼都好,和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你是怎麼做事的關係很大。不是做什麼能不能成功,而是怎麼做才能成功。


米菲聯合創始人春夏


說實話,對於一些35+的人來說,職業上升,基本能升的都升了,很多都是一個部門的一把手了,再上升無疑就是副總之類的了,但是副總這個位置,如果沒有雄厚的資源或者能力,不能為公司開一片新天地,會做得沒有成就感,而且還會被老闆嫌棄。而往往到這個級別的人,他是有創業的能力的,與其看人臉色,不如自己甩開膀子試一試,成了就是英雄,不成也比打工有意思。



舉例說一下我身邊的朋友,都是35+的時候成為一個部門的經理,然後從臺資、港資、央企出來了,加盟一些成長中的小公司,拿著一定的股份一起創業,還有的保守一點的,也是一邊上著班,一邊擺弄自己的副業,等到有一天時機成熟,副業轉正,就正大光明辭職全力投入。


我覺得人活著就要創業一下,老是打工不用思考問題,不用承擔風險,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愜意安排自己的人生,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思呢?我都後悔自己一直打工。


所以有生之年我一定要試著自己做點事情,這跟小朋友會有自己動手做東西的慾望,大人不也是有創造供自己玩的玩具的慾望的麼,只不過玩法不一樣而已,不然呢,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嗎,這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