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的地主是地多還是錢多?

餘下的光年


根據本人對部分地主的發跡史的調查研究,發現了舊社會地主發家致富的一些基本規律,算是地主們秘而不宣的發財之道。

下面結合地主家地多、糧多、老婆多的三個主要特點來加以簡述。

所謂地主,地多是一定的。

舊社會的地主首要的投資選項就是收購土地。

地主買地是能夠上癮的,哪怕自己省吃儉用,吃鹹菜蘿蔔,穿補丁衣服,也要大量地囤積土地,這是舊社會的一種病。

被收購兼併的對象,原因多種多樣,比如家裡有人生病需要用錢救治的,兒子要娶媳婦用錢的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收購的主流。

據老輩人講,作為農民誰都不會輕易將自己的土地出售給地主,除非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才會迫不得已賣掉賴以生存的土地。

所以,每到災年就是地主收購兼併土地的最佳時刻。

真實的事例,我年近九十的外婆講的,大約是1940年左右的一個災年,全村人都斷糧了,就向地主借糧食,開始地主婆說是借一還五,一看借的人多了,就很快將利息升到借一還十。

就這樣,外婆家就跟地主借了兩擔稻穀,結果第二年收糧時還了地主整整二十擔稻穀,真的很恐怖。

根據當時的糧食產量,畝產不過三兩百斤,要還上地主家的糧食加利息,基本上第二年全家人白乾還不夠。

當時外婆家真的差點還不上了,地主的老婆就罵,還不上賣兒賣女賣地也要還!

後來,外婆家為了償還地主的利息,整整一年,全家人吃紅薯和喝南瓜粥熬過了一個還高利貸的“災年”。

按照當時地主的經營邏輯,災年與高利貸就是地主最佳收購土地的契機。

正是有了這種邏輯,地主家第二多的不是銀元,而是糧食。

有了糧食,地主的經營手段就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根據外婆講,一般來說,地主家收租收的就是稻穀,收來的稻穀地主往往是不賣的,囤在倉庫。

將稻穀賣出去所產生的價值往往是市場價,將糧食換了錢最多也就是放在銀行產生一點利息,這樣的投資是無趣的。

即便是災年糧食也賣不到好價,因為很多災民手中根本就沒有錢來購買糧食,災民借糧食,地主將糧食變成“硬通貨”以放貸的形式借給佃戶和農民,收取十倍的高利貸收益才是最佳選擇。

如果借糧的農民第二年無法還貸,那麼,農民手裡的最後的生產資料——土地,順理成章地成了地主的囊中之物,而農民則世世代代成了地主的家奴或長工。

這是地主們最最美好的如意算盤。可惜的是,新中國成立了!

有了大量的土地和糧食,對社會資源就有了足夠的支配權,包括娶幾個老婆的問題。

所以,舊社會的地主娶幾房老婆也是很正常的,三妻四妾的豔福在地主那裡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布穀公社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地多。

在地主看來,土地是一切。

為什麼?因為有了土地以後,就可以通過土地來生錢。

有了土地,可以自己僱傭長工來耕種土地,獲得的糧食歸自己所有。

或者也可以將土地出租給佃戶,每年收取一定的租子。

因為土地屬於可再生資源,可以無窮無盡的賺錢。

而土地賺出來的錢又可以買新的土地,這樣積少成多,慢慢做大。

而且更重要的是,土地的價格幾千年來幾乎是恆定的,不會出現商品那種貶值,也不會有貨幣的通貨膨脹。

地主如果拿錢去做生意,就存在風險,搞不好連老本都賠光。

如果拿錢去放高利貸,前提你得有能力收回來,很多高利貸成為爛賬。

就算搞成金銀藏在家裡,以前的土匪很多,搞不好來搶你一次,不但金銀連性命都會送掉,

所以,土地其實是最保值最穩定的資產,就算土匪也沒辦法把土地搶走。

在以前,地主其實也沒有什麼錢,有了錢通常就拿去買土地。

摘錄一段真實的周扒皮的經歷:

“老周家也是闖關東過來的。”83歲的黃店屯農民閻振明說。具體哪年哪月從山東遷來的,周家後人也不明曉,大概是在清初。

和東北其它地方一樣,復縣長期地廣人稀。清初召民墾荒,一些山東人來到這兒。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丁才增至5278名。當時,八旗官兵“跑馬圈地”,戍邊官兵“按丁授田”,包括周春富的先輩在內的移民們,則自己動手墾荒。

周家的先祖在這裡定居下來,開荒、種地、生孩子,一戶人就這樣繁衍生息下來。後來的移民,能選擇的好地越來越少,有人乾脆租地。天災人禍、家道中落等變化,也會導致土地的流通和集中。

即便如此,這裡的人地關係遠沒有中原地區緊張,地主和貧農的關係相當緩和,基本沒有大的衝突。

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在東北,土地多得是。地主有地,農民也有地。莊稼人只要肯賣力幹活,不愁賺不出一份家業!

民國三年(1914年),政府丈量登記,明確土地所有權,3年後統計,復縣共有耕地面積1517570畝,農戶46610戶,其中87%是自種戶、自種兼租種戶,僅有少量農民完全靠租地為生。

周家到了周春富這一輩,並不算富裕,按閻振明的說法,周春富“繼承了一些土地,但不多”。

在周春富看來,那些浮財不過是過眼雲煙,只有土地才是結結實實的保障,地裡出一家人的吃喝,子孫也能受益。

於是,這個勤儉、精明的農家子弟,開始一點點地攢錢、置地。他的勤儉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黃店屯,年長些與周春富有過接觸的老人都知道,“周春富這人無論吃的還是穿的,都很寒磣,褲腰帶都不捨得買,是用破布條搓的。”周春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摳門。

一個流傳甚廣的細節是,“周家吃剩的粉條用筷子撈出來,放到蓋子上曬乾了日後吃。”

在周家做過多年長工的王義幀回憶說,周春富從“從不閒著”,夥計鍘草的時候他幫著續草,他續草鍘出的苞米秸長短勻齊,牲口愛吃。“有個特殊要求,無論是夥計還是兒女媳婦,幹活時不準穿紅掛綠,怕粘灰就不能撒手幹。”“周家院子裡是不能有雞糞的,孩子回家了就拿起小鏟子往院坑裡拾掇。家裡不養牛養騾馬,腳力快也乾淨。我在他家要早起。他家人養成了習慣,冬天天沒亮點了火油燈,家裡人做飯的做飯,喂牲口的喂牲口。人家都起來了,你夥計還能賴在被窩裡嗎,起來沒有事摑著筐揀狗糞。”

2006年,王義幀回憶說:在黃店屯,老周家的5個兒子也讓人羨慕,“家裡人手多,大兒子幹農活,二兒子管家,三兒子趕車,幾個兒子都有分工,個個勤快。腦子也靈,都能掙錢。”

周家“掙錢了就買地,地多了就僱長工,從三五個到七八個的時候都有。周春富老頭和長工一樣幹活,一大早就趕馬車出去,回來掛一鬍子霜。”

長工王義幀對周春富買地的嗜好印象深刻:“老頭把家,就願意買地。和人家在地頭說話,末了就問,你賣不賣啊?”

周春富憑藉自己多年的努力,為周家積攢了一大份家業。


薩沙


我家族裡有個二叔公太,解放後定為資本家地主。聽我爺爺講,二叔公太的爺爺是很窮的,是學徒出身,後來結婚後自己經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生意大了,有錢賣田地,到二叔太婆這代,由二叔婆天未亮就帶幾個兒媳婦和長工一齊下地幹活,吃的也同長工一樣,解放前有商鋪兩間,幫工學徒三人,有田約200畝,務農長工3人。解放後,評為資本家地主,商鋪公私合營,兒子入了供銷社,田地沒收充公。到了60年代中,全家下放農村,並於80年代回城。回城時一無所有,無房無地。好在改蘋開放,回城後,後代靠做小生意,經過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兒孫一代都在城中有商鋪和樓房。這說明,富裕都是勤勞所至 ,另外由於祖世經商,都有經濟頭腦。白手也可以經商的。現在改革開放了,為什麼還有很多貧窮的人。原因是多樣的,其中就有是否勤儉的因素。你們認為是否有同感。以上是我的觀點。


瞭然一小新


舊社會的地主,肯定是地多。

中國農民和地主都是長時間和土地打交道的人,都明白土地的重要性。在那個土地可以肆意買賣(兼併)的年代,當然是土地越多越划算。

也正是因為如此,有很多地主並非影視劇裡所演,穿金戴銀,吃香的喝辣的。他們往往會很省錢,然後拿來買更多的土地。

以前那些地主們動輒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地,是怎麼來的?還不是一畝一畝的買回來的。所以先不管他們手段多麼惡劣,如何如何剝削了,省錢買土地應該是事實。


再說說對地主的評價。

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評價,這很正常。

所以,貧農長工這些最底層的老百姓,痛恨地主很正常。畢竟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一切,而給地主家當僱農打長工,受欺負是必然的。

如果有人站在地主的角度看,又會得到不同的觀點。比如地主也是一點一點努力才積攢的家業,地主也不是每天都大魚大肉,地主為了省錢也很“摳”。而且,還有可能有地主人品不錯,經常幫助僱農呢!

立場不同,結論不同。


而更為重要的是,地主不是一個人,而且一類人。

就像是“地域黑”一樣,認定某一階層全是好人或者全是壞人,是不合適的。地主當中有沒有好人呢?當然有。

有些地主本身也是貧農出身,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積攢出的家業;有些地主心腸也很好,經常幫助窮人……但是,他們代表不了那些做壞事的地主。

客觀來說,好地主畢竟是少數。

總之,靠著高利貸和剝削生存的地主階層,對廣大農民階層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不容置疑。


七追風


我家解放前就是地主。和剛剛看到的帖子一樣。我的祖輩是一點一點攢錢然後買地,慢慢的變成地主的。我們家是闖關東過來東北的。老祖宗一個老太太領倆兒子一個女兒落戶到現在這地方的。聽老輩子說。當初沒黑沒白的幹活,幾輩攢下的家業。不過人緣好,苦自己不苦長短工,誰家有難處也主動幫襯一下。我家在當地算有文化的大家,老輩子攢錢就讓晚輩讀書,就算當時鬍子那麼兇也只來過一次,當時我的祖太奶主持家業,告訴我祖太奶,要一些糧食,不要太多。我祖太奶也知道這幫鬍子是誰。就說,三兒,沒有吃的就過來,不許禍害堡子裡的人。。。。我大太爺最有文化,當時在東北軍裡任職。後來我祖太爺不讓幹回家務農到解放後死的。在那些年裡我家族沒有被批鬥過。村裡人也沒有一個忘了良心的。現在我們的家族也都分散到全國各地了。我是到東北的第九代。(老家濰坊候家莊,不知道現在叫什麼)


手機用戶6013564695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400字,閱讀需2分)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土地和財富是息息相關的。

因為中國古代長期都是農業社會,農業佔社會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成分

古代的國家為了管理方便,就大力支持農業的發展,不支持工商業的發展。因此有重農抑商之措施。

我們常說的“士農工商”四個傳統時期的階級成分,工商是排在最後的,可見古代商人地位之低下。

商鞅變法

因此在傳統時期,人們不管是經商還是做官,有了錢之後,還是會回到農業這條老路上,買田置地,“以末求財,以本守富”,故而土地是最重要的社會資產。

因此在舊社會,“地主”多半是“財主”。

地多、宅子大就是錢多,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成立的。

當然了,我們也經常會聽到一個聲音: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當然會出現這種情況了,災荒之年,顆粒無收,貧民餓死溝壑,地主家無餘糧也是正常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一種地主,是靠自己辛辛苦苦勤勞節省,然後多買幾塊地,自身經濟情況也不是很好,但是就因為地多,被劃為地主。

這就涉及一個怎麼劃分地主的定義問題,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多說了,且聽下回分解。



歷史寶藏


解放初那些地主有些是地多,有些是錢多。

拿我們鎮上的三家大地主來講:

1、一家被人稱土地主,就是田多,純粹靠種地賺錢的,他家是地主中比較窮的,一家人也都老實本分,沒欺負過什麼人,解放後捱了批鬥,家產沒收了,沒什麼生命危險。

2、一家是靠販賣鴉片和藥材起家的,這一戶是三家中最有錢的,都傳聞他們家是惡霸,還打黑槍害死過人命,這家有一兒一女,兒子喜歡玩攝影,女兒讀過大學,在曾經的外交部門任過職。

解放前這一家人都跑掉了,聽說是先到的香港後來定居美國了,這一家人要是不走怕是得槍斃。

3、還有一家是曾經出過舉人,祖輩當過官,算是我們當地的文化人。他家住的院子比較氣派,田也比普通人多,在縣城有鋪子,經濟上比普通人好很多,當然解放後也挨批了,房子的一半被分給了窮人,也沒什麼生命危險。

以前的人很看重名聲的,而且安土重遷,一個人做官再大再有錢也大多會在老家定居,地主也不例外啊,周圍都是鄉里鄉親的老熟人,他們要是作惡多端臉還要不要了?當然不排除一些惡霸地主,但是我相信絕大部分地主也只是普通人,不會過分惡毒


萌萌圈


地主是地多叫地主,地是哪來的?恐怕各地不一樣。我家是山東清末逃荒(好聽點叫闖關東)來遼南的,靠海邊近些。當時是我前五代太爺爺兄弟兩人領著家小來的,半路分開一支。我們這一支到遼南現在住地時荒無人煙(原來朝鮮人居住過),但不得不說老祖會選地方,世外桃源類型的地貌。第四代兄弟四人,勤勤懇懇耕作開荒,積累大量土地。後來陸續有人逃荒過來,一些人就主動上門打工,或者自己開荒種地,當然還有遊手好閒,不擅耕作經營的,過得不好。解放前我們家已是當地數得著的地主,也恩惠了不少人(甚至給打工的吃小米飯肉片,自己家吃鹹菜,從沒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地位)。後來兄弟四人分了家,土地改革時,因為在當地頗有聲望,沒有人去壞我們家,政府瞭解情況,給了個富農,後來也沒遭什麼罪。地主不見得是壞蛋,特別是東北的地主。


ang1229


我的奶奶的爺爺是和母親嫁到我們老家的,繼父好吃懶做,愛賭博,家裡窮得叮噹響,奶奶的爺爺十幾歲就下煤窯掙錢,然後買地,再種地,掙了錢再買地,所以那時候地主基本沒什麼現金,錢都換成地,後來有了上千畝地,之後就是花錢把位置不好的地,換成好地,家裡也請了長工,管家,老爺子四個兒子,四個兒子的孩子都挺大了,幾個兒子都得聽老爺子的,老爺子只給兒媳婦生活費,其它的錢都用來買買地,地就越來越多,半夜三點多,別人家都睡覺,老爺子讓全家起來幹活,誰不幹活就打誰,是打啊,天一亮短工來了,兒媳婦就得給準備好飯,讓短工吃了飯,再去種地,那是走了名的幸苦人。古代沒有那麼多投機倒把,財富都是靠幸苦和經營。地主也沒那麼壞,我奶奶爹還每年冬季給周圍窮人免費送糧食。後來戰爭和革命,土地改革,地主殺頭,命保住了就不錯了。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巴巴里阿影視


肯定回答:地多。我老家在東北,祖籍山東。爸爸家裡有姊妹7人,哥六個,姐一個。剛開始的地都是太爺帶6個兒子開荒出來的,後來的地是買來的。哥六人其中四人是手藝人,鐵匠,木匠等。還有兩人做生意。後來發展到小型兵工廠,做刀,槍,炮。生意上的貨,都是自己做的,和前蘇聯(當時叫老毛子)和日本(東洋人)進行交易換來的。在當地也算大戶。每逢佳節的時候,在外面做手藝的將換來的物品用大馬車運回來,(到年根時候只要村外馬褂鑾鈴,就知道家人回來了),家裡的女人們已經準備好過年一切物品,男人們回來後,殺豬宰羊,搭臺唱戲,慶祝新年和家人團聚,好不熱鬧。這都是憑自己手藝和辛苦賺來的錢和地。想一想,改革開放不也是憑辛苦努力賺錢嗎?人就得奮鬥,有付出就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