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有工資嗎?

鐮刀錘子幫


那是必須的。皇帝也是人,吃穿用度都需要錢,還有那麼多的宮殿園子定期要修繕,沒錢咋辦事。當然皇帝的工資不是咱們現在意義上的工資,坐班才有收入,那清朝皇帝的錢都從哪來呢?

要說到皇帝的錢包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機構,就是鼎鼎有名的內務府,影視劇裡常被稱為“大內”。

清朝皇室的財務和國家的財務是分開的,負責國家財務的是戶部,而負責皇家財務的是內務府。內務府的職責包括皇帝的吃穿住行,太監的管理以及宮廷的修繕等,雜務繁多,總之就是處理皇帝的一切私人事務,全方位多角度地伺候好皇帝。內務府即是皇帝的大管家又是皇帝的小金庫。

1. 戶部撥款

清初戰事頻多,宮中的開銷從簡,主要由戶部撥款。後來隨著康熙朝社會局勢的穩定,經濟越來越繁榮,內務府也通過經營有了各種收入,就不怎麼靠戶部的接濟了。

2. 鹽稅相關

鹽稅可是國家的一大財源阿,雖說是由戶部來管理,但是內務府也沒少通過各種方式來揩油。比如,每年如果鹽賣的好,供不應求,超出了當年的額度,戶部就會批准鹽商可以預提下一年的額度來賣。不是白預提,是要繳納一定的錢,叫做“息銀”,之前都是交給戶部的。從乾隆朝的預提鹽引案整頓之後,這部分錢入了內務府,成了皇帝的私房錢。

內務府慢慢有了錢,放著也是白白浪費,就將存銀借貸給鹽商,解決他們的資金流動問題,同時也收取一定的利息。錢滾錢,利滾利,真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3. 海關收入

當時清朝對外開放的港口只有廣州,那廣州自然就成為了各國船隻通商往來的第一口岸。要想和大清做生意,各種稅是少不了的,船舶要收稅,貨物也要收稅,還有名目繁多的各種附加稅。粵海關的收入到乾隆末期已經達到七八百萬兩,折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大概在二三十億左右,這還只是賬面上的數字,不算被海關各部層層揩油下來的銀兩。所以粵海關是當時清朝官員們流著口水朝思暮想的一塊大肥肉。

撈得多就得吐得多,粵海關的收入一部分解送戶部,另一部分就交給內務府了。除了交錢,粵海關還時不時的被內務府要求為皇家採辦黃金和提供各大工程開銷,大家一起揩油。

4. 莊園田產

清軍入關前後掠奪了漢人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被皇家佔有,成為了皇帝的私人財產,稱為“皇莊”。皇莊有種糧食,蔬菜瓜果的,也有養殖畜牧的,還有生產衣服染料的。皇莊上有專門的壯丁和莊頭來負責生產和管理,每年按照要求上繳糧食和各種農副產品。這樣皇家的大部分吃穿需求都能夠自給自足,不需要額外花錢購買,盈餘還可以拿出去賣,又是一項進賬。

5. 變賣貢品

皇帝收到的貢品實在是太多了,全國各地的官員都變著法搜尋好玩意送給皇帝,每年還有好幾次進貢的節日,如元旦,元宵節,端午節,皇帝的萬壽節等。列如古人喜歡賞玩玉石,皇帝每年收到貢玉堆都堆不下,於是就拿出來變賣,收為“貢玉銀”。此外,還有人參,貂皮,瓷器,絲綢,茶葉等,能賣的都可以拿來賣。內務府的經濟頭腦很是厲害。

清朝怕皇帝侵佔國家財政,故將國家財政與皇家財政分開,但實際上以全天下而養一人,又哪能分的那麼清楚呢。國家強盛時,自不必說,國家衰敗時,再窮也不能窮了皇上,所以內務府作為皇帝的管家,理財經理和私人銀行與國家機器的利益纏繞在一起,維持著皇族生活的奢華與體面。


潭三遊


不僅是清朝皇帝有工資,其他朝代皇帝也是有薪水拿的。當皇帝要是沒錢用,誰還會爭著搶著坐這個位子。

金朝初立時,國家窮,完顏阿骨打訂了規矩,除了打仗,平時不論誰從國庫拿銀子,都要打二十棍。金太宗繼位後,曾經偷偷從國庫支出一筆銀子以供花用。這事被權臣們知道了,硬是把金太宗按在地上打了二十棍,而且完事後還得親口寬恕群臣。



宋皇也有俸祿,皇帝一個月1200兩銀子,當時丞相工資才300兩,以當時物價,絕對算高薪階層,這筆供皇帝花用的銀子叫“好用”,白來的當然很好用。

到了清朝,給皇帝發的工資變了個名字,叫“體己”,體貼自己,當皇帝不能太苦,得有點私房錢花花。而作為皇帝,從國庫調動銀兩,也要通過戶部批准的。每次賑災、軍費開支,都要開會商議的。



但是皇帝靠這點“體己錢”明顯是不夠花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小金庫”——內庫,這塊是通過內務府來管理的。皇帝有大量的田產私產,甚至還有自己的生意、當鋪。這種皇家背景的買賣,誰又會閒著找麻煩,當然是日進斗金財源滾滾來啦。



到了乾隆朝,花錢大手大腳,不知道節儉過日子,於是內務府開始虧空。還好,乾隆起用了理財專家和珅。和珅腦袋聰明,大眼珠子一轉,就有了主意。搞出了以錢抵罪的“議罪銀”,這下子財源廣進,怎麼揮霍都夠了,再也不用看國庫臉色,於是和珅聖眷更隆,成了乾隆面前一等一的紅人。那些交“議罪銀”的也高興啊,保住了官位,還怕撈不到錢嗎?


史海尋蹤


在清代,皇帝也是拿工資的,叫體己銀子,發工資的是個內務府。

皇帝都有體己銀子這樣的工資,每年由戶部按月撥發給內務府管理,用於皇帝的日常使用,或者作為賞賜等支付的開支。

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無論天下的土地,還是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群,無一不是歸皇帝所有。那麼,坐擁天下的皇帝為什麼還拿工資呢?

因為,一是歷史延續下來,約定俗成的規章制度;二是皇家財政與國家財政是分開的。國庫的錢歸戶部管,皇帝要動用國庫裡的錢,也必須先跟大臣們商量,要是群臣反對,皇帝也無可奈何。不過這都是表面現象,天下都是皇帝的天下,所以就不可避免的那些驕奢淫逸、一擲千金的皇帝會把手伸向國庫,把國庫的錢財變為皇傢俬有財產,這又是誰能抵制得了呢?!


手機用戶德友之書齋


工資不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呀!”

工資是什麼?是我為你做事,你給我錢!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皇帝為誰做事?工資對皇帝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概念!

皇帝和現在的老闆是不一樣的。不是有些老闆擁有整個公司的股份,還要象徵性的領一份工資。

作為皇帝,一切度用從內庫支取。妃子有例錢,宮女太監有俸銀。妃子的例錢都不能叫工資,就像你給你老婆生活費,能叫發工資嗎?

但是,皇帝也不是全天下的錢想怎麼支配就怎麼支配的!皇家用度有內務府類似機構調節控制的。

當然,皇帝有時候存點私房錢的現象還是有的。就是自己給自己發“工資”


老易說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其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作為富有天下的封建君王,有沒有工資實際上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況且封建皇帝不同於公司總經理、政府首腦,人家可是世襲罔替,自然更談不上僱傭籤合同了。雖然未曾聽聞古代皇帝領工資,但並不代表皇帝沒有私房錢,乾隆皇帝就非常善於存私房錢,而他存錢的手段也很高明,他利用鉅貪和珅廣斂財物,和珅實際上成了乾隆爺的存錢罐,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實際上就是嘉慶敲開了和珅這個儲蓄罐取錢了而已。


銳創圖文


關於清朝的皇帝是否有工資,這個是肯定有的。其實,不僅僅是清朝皇帝有工資,歷代皇帝都是由工資的,所以說,這個有權又有錢的位置,才會成為歷代皇子互相殘殺爭奪的焦點。除了皇帝,那些妃子,大臣們也都有工資,在古代,這叫俸祿。

那麼,清朝皇帝的工資又有多少?

清朝時期,給皇帝發的工資變了個名字,叫“體己”,體貼自己,當皇帝不能太苦,得有點私房錢花花。而作為皇帝,從國庫調動銀兩,也要通過戶部批准的。每次賑災、軍費開支,都要開會商議。但是皇帝靠這點“體己錢”明顯是不夠花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這點“體己錢”,連賞賜給妃子或身邊的太監都不夠,所以他們也有自己的“小金庫”——內庫,這塊是通過內務府來管理的。皇帝有大量的田產私產,甚至還有自己的生意、當鋪。這種皇家背景的買賣,誰又敢找麻煩觸犯“龍顏”,當然是日進斗金財源滾滾來啦。當然內務府也負責著各個嬪妃的工資。

下面便是清朝皇帝妃子的工資:

皇后:年薪銀子1000兩,宮女10名;

皇貴妃:年薪銀子800兩,宮女8名;

貴妃:年薪銀子600兩,宮女8名;

妃:年薪銀子300兩,宮女6名;

嬪:年薪銀子200兩,宮女6名;

貴人:年薪銀子100兩,宮女4名;

常在:年薪銀子50兩,宮女3名;

答應:年薪銀子50兩,宮女1名。


清蒸歷史


中國的歷代皇帝是不需要工資的,江山國庫都是他的,一年一度的選妃制度,人都是他的。


用戶826912038760


清朝皇帝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是很高。

由於工資不是很高,有時候開銷太大了,也會手頭緊。後宮的人都有工資,有時候皇帝也要花錢,後宮的人不會送錢給皇帝,而是想得到皇帝的賞賜。

乾隆皇帝當時就做過生意,主要是叫人偷偷販賣山貨皮草之類的東西,結果還賠了。導致手頭更加緊張。


乙丙丁6


清朝的皇帝有工資嗎?我們應該這樣理解這個問題,皇帝的收入從哪裡來?或者皇帝的開銷怎麼辦?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傳統,就是皇室財政與國家財政很多時候還是分開的,皇家 的歸皇家,國家的歸國家,不過,因為天下 是私家的天下,皇帝免不了常常要把手伸 到國庫中,把國庫的錢財竊取到皇家的小 金庫中。


基於明代的教訓, 解決皇室財政,讓其獨立於國家財政之外,避免其對國家財政安全 造成損害,是清代統治者要考慮的重大問題。 清朝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成立了內務 府,其職責就是用來專門管理皇室財政,與主管國家公共財政的戶部分灶吃飯,各自 保持相對的獨立,互不干涉。戶部通常只需每年向內務府撥 10 萬兩銀子,作為皇帝的花銷。其他情況下,皇帝無權要求戶部向其撥錢,為了保持花錢有度、節儉愛民 的“仁君”形象,皇帝一般也不會主動向戶部提出此類要求。 內務府與戶部分灶吃飯的制度,對清代財政的正常運轉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直到太平天國起義之前,清政府的財政一直 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各項收支運轉也 都比較正常。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財政方 面關係已經完全理順,實際上仍然內含諸多問題。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皇帝自己造成的,因為皇帝不便向戶部伸手,他的個人花銷受到了約束,只能想別的辦法 來彌補。


清代皇帝為了他的工資或收入,想了很多招數:

辦法一,就是讓地方督撫大員交 “議罰銀”,所得除少數特例外,均“解交內務府充公”,匯入 內務府財政。“議罰銀”少則萬兩,通常三 萬兩上下,最多的一例,是乾隆五十九年 (1794 年),兩淮鹽政全德被議罰交銀達到 了 38.4 萬兩。

辦法二,特派內務府人員主管鹽 政和關稅,從商人那裡榨取錢財。從清代皇帝的思維來看,農業是“本”,商業是 “末”,為了保持社會穩定,不能隨便加重農民的負擔,但向商人伸手,關係不大。所以, 清代徵收鹽稅和關稅比較多的地方,大多是皇帝自己特派內務府包衣(滿清入關以前投靠的漢人)去管理。比如鹽稅,是兩淮最多,那麼兩淮鹽政肯定是內務府人 員——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擔任這一 職位,而曹家就是包衣。關稅方面,以粵海關最多,那麼粵海關監督在乾隆時代對外 貿易額增長較快之後,就一直是內務府人 員來充當。


清代皇帝特派內務府人員出任徵收商 業稅收較多的重要職位,目的之一就是通 過非正式財政的渠道為內務府補血。內務 府的奴才們在為內務府財政撈錢的同時, 當然也不忘自己發財,這導致了商人負擔 的加重、商業秩序的混亂,以及商人與官方 的衝突。特別是粵海關的撈錢做法,屢屢引發中英矛盾,對鴉片戰爭的爆發有著不可 忽視的影響。


皇帝可以讓地方大員交“議罰銀”,又可以通過委派內務府人員掌控鹽稅、關稅 而獲得好處,這保證了內務府財政的有效 運轉,但地方官吏從國家財政中所取得的 正式收入極其有限,他們必然要想方設法 謀求灰色收入及貪汙受賄,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徵稅時的浮收現象,以及司法不公等 問題,這既使基層運轉不正常,也加劇了官民衝突。


另外,儘管清代皇帝不能隨便向戶 部要錢,但這畢竟不是剛性約束,一個廣為 人知的事實是,慈禧曾向戶部要錢修建供 她晚年享樂的頤和園,因此挪用和侵佔北 洋海軍軍費,成為甲午戰敗的原因之一。


聽龍說歷史


我們知道,不管那一個國家,還是具體到家庭,都要有規章制度,不然,就亂了套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清朝皇帝跟文武大臣一樣,都領俸祿;但是,皇帝是有私產的,包括地產,房產,園林,店鋪.....不然,奢華地生活,那一點俸祿是遠遠不夠的!在荒唐的王朝末世,統治階級貪贓枉法,敲骨吸髓,大搞民脂民膏,那才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