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沒有倭患?

fancyroy


因為滿清閉關鎖國所以倭寇沒有機會偷襲沿海。清朝經濟貧困且規定片帆不得出海,而明朝經營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富庶所以沿海貪官奸商與倭寇勾結裡應外合打劫後一起分贓。


紅星照耀神州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沒有倭患,那是因為明朝萬曆年間,中朝聯軍擊潰了豐臣秀吉的日本侵朝軍隊,日本內部為了爭奪幕府的控制權的關原合戰,自己內部消耗過大,自己需要休養生息,西方文明的介入也導致日本進入鎖國時代。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從來沒有放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臺灣等大片領土,屬國朝鮮也完全被日本控制,這恐怕比倭寇要更厲害的多。

我們分析一下,清朝的前期和中期為什麼沒有倭患。

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的建立和日本鎖國

1598年9月18日,剛剛結束侵朝戰爭的豐臣秀吉病逝了。德川家康的勢力迅速擴大,儼然有取代豐臣家族的苗頭。1600年,關原合戰開始,德川家康所代表的的東軍在一天內決出勝負,德川家康取得統治權,1603年建立幕府 ,史稱“德川幕府”或者“江戶幕府

”。(德川家康圖)

由於西方傳教士的滲透,先進的西方技術也開始滲透到日本。1616年,第二代幕府將軍採取禁止傳教措施,農民不得信奉天主教,日本通商只能在長崎和平戶兩地,中國船隻可以通商。1623年,禁止葡萄牙商船進入日本;1633年至1639年,德川幕府連續頒佈五道“鎖國令”

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貿易和日本人與海外往來,偷渡者要處以死刑;第二、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潛入日本的傳教士應該予以告發和逮捕,以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第三、對駛抵日本的外國船隻實行嚴密的監視,貿易活動也由幕府進行嚴格的管制。

也就是說清朝建立前,日本已經開始了鎖國政策,倭寇的根源被斷絕了。直到德川幕府倒臺一直執行鎖國政策,日本明治維新改變了這一切。

清朝閉關鎖國

清朝入關後,為了對付臺灣鄭經等,實行了禁海政策。順治和康熙帝時期,清朝和荷蘭、法國、英國、葡萄牙、日本等都建立了貢市貿易,1685年廢除海禁後,貿易逐漸發展起來了,而且中國一直處於貿易得利的一方。(開始鎖國的雍正皇帝)

雍正元年,雍正帝禁止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並限制了貿易。1757年,乾隆皇帝開始只有廣州一口通商的時代,廈門、寧波等地被禁止通商。

也就是說,日本開始鎖國後,清朝也開始了鎖國政策。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傳教和貿易,和日本一樣,都是害怕傳教和先進的技術會導致統治權的喪失,算是不謀而合吧。

鄭成功在清朝前期的作用

鄭成功在清朝初年對倭寇的限制應該是非常重要的。鄭成功的軍費主要來源就是沿海的貿易收入,為了達到收取貿易費用,鄭家軍擊敗了荷蘭的軍隊,剿滅了東南沿海的海盜勢力,保護沿海貿易,從而收取貿易船隻的費用,大船2500兩,中船、小船梯級收費。

以前殘存的倭寇基本被肅清了。(鄭成功雕像)

明治維新、洋務運動和中日開戰

1854年,美國同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接踵而至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1867年,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奉還大政”,幕府倒臺。1868年1月3日,明治維新開始。(倒幕運動圖)

同時代的清朝被動的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國門也被打開,清朝開始洋務運動。

兩個國家幾乎在同時進行近代化的發展,決定勝負的一戰就是: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結果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日本佔領朝鮮,《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朝又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中日兩國近代化軍隊發展的成果檢驗以日本的全勝而告終。雖然有兩百多年沒有倭寇,日本來了一次大戰就敲響了清朝的喪鐘。


穿越再現彼岸


何止沒有倭寇,連日本人都沒有來清朝,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明朝抗倭援朝,打的日本三百年不敢來中國一人,直到鴉片戰爭清朝失敗,日本人才踏入中國,清朝沒有倭寇是因為清朝享受了明朝打敗日本勝利的餘威;而滿清甲午海戰失敗,民國就沒有那麼好命了,日本直接侵華十四年,中國付出慘痛代價。



西湖邊的耕田人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不難,無月給大家簡單說說。

倭寇由來

先弄明白明朝時期,為什麼會有大量的倭寇到當時明帝國的沿海來。

那時候日本正是史家所稱的戰國時代,大量的武士在戰爭中失去家主和領地,成為了野武士,連帶還有很多在戰爭中失去家園的平民,這些人都成了無處可去的人。

想要在日本國內為寇不是不可以,但是各家大名都在全力清剿這些人,所以這些人無處可去,便下了海,有些成了水賊,有些則成了走私販,還有些直接做了倭寇。

畢竟明帝國的海岸線那麼長,不可能到處設防,尤其是倭寇剛剛興起時。

後來,隨著日本國內的戰事不斷激化,越來越多的倭寇來到明帝國境內劫掠。

這就是倭寇的由來。

倭寇的消失

倭寇消失主要兩方面原因。

一是由於明帝國的全力圍剿,尤其在戚繼光、俞大猷等一批將領的帶領下,明帝國給予了倭寇沉重的打擊。

到明國劫掠的成功率越來越低,跑來送死的倭寇自然數量減少。

二是由於日本國內趨於穩定,關原合戰、大阪冬夏之戰後,德川幕府控制了日本的局勢,日本由動亂轉向穩定,便漸漸不再有倭寇了。

清帝國為何沒有倭寇

其實倭寇在明末期基本上已經消亡了。

到了清代,前期德川幕府與清朝一直有勘合貿易,後期日本明治維新,國力大幅超過清朝,更是沒有人去做倭寇了。

說白了,倭寇即使日本國內動亂,混不下去跑到鄰國來的一幫武裝難民,日本國內穩定了,自然不再有難民跑到鄰國來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倭寇在明朝猖獗200年,從遼東,山東一直到福建,到處都遭到倭寇的襲擊。導致本來是魚米之鄉的沿海地區,十室九空。比如1561年倭寇進犯寧德,燒殺搶掠。此後,寧德上下300多里,三年不見人蹤,縣城都荒廢了。

明實錄記載,1555年,67名倭寇從紹興上虞縣登陸,洗劫杭、嚴、徽、寧、太平等地,明軍望風而逃。倭寇一直殺到南京,殺死江寧鎮300多明軍以後,竟然直抵南京安德門。隨後,在秣陵關擊敗上千明軍。

很快,蘇松巡撫曹邦輔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追擊這夥倭寇近200裡,終於把這夥在中國腹地流竄數千裡,80多天,殺傷4000-5000人,攻破2個縣城的倭寇全殲。而為什麼會有倭寇呢?就是明朝長期的閉關鎖國。

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宣佈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許入海。1374年,撤銷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處市舶司。明朝海禁長達200年。

其實一直到1567年,隆慶開關也只開放了一個漳州月港。正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才導致倭寇盛行,大批海商,走私商人和沿海失去生機百姓與來自日本的倭寇合流,持續200年襲擊沿海地區,掠奪財物。許多倭寇頭子就是中國人,如王直、徐海、陳東、麻葉等等。

清朝在1655年為了壓制鄭成功也曾經海禁,閉關鎖國。但是到了,1683年實現統一以後,就放開了,時間只有28年。

明朝一直禁止與日本貿易,而清朝開放了與日本貿易。從順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間,日本外流金額為二百餘萬兩,銀額為三千七百多萬兩,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日本戰國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到江戶幕府時代。清朝開放海禁,允許本國商人與日本貿易。這也就是清朝沒有倭寇的兩大重要原因。


深度軍事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看一下倭寇是什麼組成?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之所以在這個時期形成這樣的集團,與日本當時的社會局面和特定的武士制度有關係。

公元十五世紀中葉開始直至十七世紀初日本進入混亂戰國時期,彈丸之地的日本分裂成幾十個大大小小的“藩”(大名的領土),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群雄割據。失敗的大名失去了領地後,帶著自己的家臣和武士只能到處亂竄,而武士集團在當時的日本是一個特殊階層,他們不從事生產,聚集在一地 區最強大豪強貴族的旗下,生活質量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自己依附主公經濟實力,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開革,或是主公的財政困難必須削減人手,低級武士們就只能成為浪人,正是因為武士集團有著家族和宗主兩種關係,以嚴格紀律和絕對服從為第一要務,漸漸形成了盡忠、獻身等所謂“武士道 精神”的倫理觀念。而失去宗主的浪人由於生活沒有依靠,就成為日本社會重要的不安定因素。為了避免國內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認或慫恿浪人的對外武裝侵略,所以倭寇在我國明朝非常猖獗。

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和俞大猷二軍多次對東南沿海的倭寇進行打擊,倭寇為害最後被蕩平。特別是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在1588年頒佈刀狩令,收繳民間武器,實行兵農分離,使武士集中居住於城市。同時豐臣秀吉發佈八幡船禁止令(海盜行為禁止),開了禁教鎖國之先河 ,客觀上也使倭寇的活動開始減少。1636年,清政府在中原建立後,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加強海防力量,海盜沒有利益可圖,倭寇也就慢慢消失了。


凡人梵思


一句話,倭寇沒空。

為什麼沒空?

倭國這時候日子好混,在國內好混,誰願意赴海蹈浪的去拼命呢,況且這時候的中國牙齒很尖利的,真要去學前輩去中國發財,浮屍海洋的可能性99.9%。

再說了,日本學中國學了個十足十,多年混戰,戰國時代已經結束了,他們也大一統了。

一個歷史事實,大一統的王朝控制起自己的百姓來,能力剛剛的,統一了的日本這時候是有名的德川家康當家做主。

他不希望自己的國民跑出日本去,,他希望所有的日本人建設日本,受他盤剝,於是他也“閉關鎖國”了。

事情就這麼簡單。

自此後,日本再沒有分裂過,磕磕碰碰的發展著,做寇的精神一直流傳著,畢竟前輩們口耳相傳,中華之地豐沛之地,比島國日本好太多了。

終於,後來,日本全國做了寇,八國聯軍裡面有他,甲午海戰是他,這不都是清朝時期嗎?

也不能說清朝沒有倭寇吧?

題目應該改成為什麼清朝前期沒有倭寇?


葭明通半瓶歷史


自1644年,清軍入主中原。前期,清朝統治者,勵精圖治,創造了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也就是史學家所津津樂道的“康雍乾盛世”。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湧動,外國傳教勢力卻在暗中佈網。

雍正一怒之下,在1723年開啟“閉關鎖國”模式。彼時的日本,已於41年前,進入大一統時期,那是日本封建文化最後的輝煌,史稱“江戶時期”。


作為日本實際掌權者德川家康,所面臨的問題同清政府差不多,一方面是國內割據勢力;一方面則是外國勢力。

由於形勢更加嚴峻,日本比清政府更早進入“閉關鎖國”模式,比雍正足足早了84年,其實“閉關鎖國”都是國力衰弱的表現


想想大唐,萬國來朝,再看看兩宋,雖然不見大唐盛世,但對外開放,一直是兩宋的基本國策。

前期的江戶日本,自己都有一大堆問題要處理,哪有時間去覬覦鄰國清政府。


但情況很快就發生轉變,1853年,美帝國主義強勢出現在江戶灣,也就是現在的東京灣。日本有志之士,看到幕府腐朽不堪,萌生向西方學習,產生改革之心。


而鄰國清政府,同樣遭受西方帝國主義的衝擊,兩國的愛國人士,都希望學習西方,來提升本國實力。

然而,清政府的這個學生,常常以“天朝”自居,不肯虛心求學,再加上,大國自有大國的難處,尾大不掉,掉頭不易。


而日本這個學生,充分發揮小國的優勢,眾志成城,所謂船小好掉頭。


很快在1898年,兩個東方學生,最終兵戎相見。也就是著名的“甲午中日之戰”!

雖然最終倭寇得以獲勝,但日本人的身高,並沒有就此變高!隨後日本一步步踏入自己創造的戰爭泥潭,乃至萬劫不復。


本草百曉生


倭寇在明朝猖獗200年,從遼東,山東一直到福建,到處都遭到倭寇的襲擊。導致本來是魚米之鄉的沿海地區,十室九空。比如1561年倭寇進犯寧德,燒殺搶掠。此後,寧德上下300多里,三年不見人蹤,縣城都荒廢了。 明實錄記載,1555年,67名倭寇從紹興上虞縣登陸,洗劫杭、嚴、徽、寧、太平等地,明軍望風而逃。倭寇一直殺到南京,殺死江寧鎮300多明軍以後,竟然直抵南京安德門。隨後,在秣陵關擊敗上千明軍。 很快,蘇松巡撫曹邦輔和部下王崇古、董邦政追擊這夥倭寇近200裡,終於把這夥在中國腹地流竄數千裡,80多天,殺傷4000-5000人,攻破2個縣城的倭寇全殲。而為什麼會有倭寇呢?就是明朝長期的閉關鎖國。 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宣佈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許入海。1374年,撤銷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寧波)、廣東廣州三處市舶司。明朝海禁長達200年。 其實一直到1567年,隆慶開關也只開放了一個漳州月港。正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才導致倭寇盛行,大批海商,走私商人和沿海失去生機百姓與來自日本的倭寇合流,持續200年襲擊沿海地區,掠奪財物。許多倭寇頭子就是中國人,如王直、徐海、陳東、麻葉等等。 清朝在1655年為了壓制鄭成功也曾經海禁,閉關鎖國。但是到了,1683年實現統一以後,就放開了,時間只有28年。 明朝一直禁止與日本貿易,而清朝開放了與日本貿易。從順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間,日本外流金額為二百餘萬兩,銀額為三千七百多萬兩,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日本戰國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到江戶幕府時代。清朝開放海禁,允許本國商人與日本貿易。這也就是清朝沒有倭寇的兩大重要原因。


麇子文史


明朝倭寇一詞不絕於耳,甚至現在很多電視劇也以“抗擊倭寇”為背景。但是清朝以後卻很少聽到倭寇,不倫是康乾盛世還是建國初期。那時候的日本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清朝於1616年在滿洲建國,於1644年~1912年統治中國,成為中國封建舞臺上最後一個王朝。當時處於17世紀,16世紀的日本是處於戰亂時代,完成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是有徵服明朝的野心,但是一直未能夠如願,不過還是侵略了朝鮮半島。再豐臣秀吉死後,豐臣政權發生了分裂,1600年分為東西兩軍,在日本美濃國関ケ原進行了決戰,這也成為了16世紀日本的最後一場戰爭。

到了17世紀,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日本的“太平盛世”,也可以說是德川家康完成了日本的和平。但是,這也並不是意味著並無戰爭。日本當權者依然野心勃勃,參與歐洲戰事(傭兵)以及加入東亞之爭(接入明清戰爭等)。

第二代將軍(日本的最高實際統治者),開始避開歐洲爭端,禁止武器進口,同時禁止日本派遣傭兵前往其他國家。想要和日本進行貿易的歐洲各國雖然也排商船前往日本,但是雙方都儘量的避免戰爭手段解決問題。

第三代將軍更甚,禁止信仰基督教,禁止船隻駛向海外,同時也禁止國外的日本人回國。與外國商船有貿易的地方只有長崎和平戶。大名們失去了貿易收入,轉而向民眾增加稅收來維持收入來源,而當時西方耶穌教會已經傳入日本幾十年,發展十分迅速,當時一個藩主松倉重政於1621年開始建築島原城,並鎮壓本地的天主教信徒,其子松倉勝家更是以殘暴著名。1634年起,島原和天草地區連續發生天災,更加重了民眾的負擔。

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名為島原之亂的起義,也稱為島原天草之亂。幕府懷疑是葡萄牙人商人以及基督教徒為主要推動者,所以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