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哪些原因?

藍莓汁42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如下:

第一,光緒沒有掌握實權。

中國從古至今,從沒有不掌握實權的領袖,能夠變法成功的。

因為既然是變法,一定會受到很多人的反對。

如果沒有實權,變法的政策根本就會被反對而抵消,根本無法推行下去。

實際上,光緒的政策也沒有被執行,底下的官員陽奉陰違而已。

第二,變法沒有群眾基礎。

可以說,變法的政策基本沒有造福群眾。

而變法的思想,也沒有在群眾進行宣傳。

所以總體上,群眾是反對變法的。

魯迅小說《祝福》寫到,魯四老爺見面就破口大罵維新派。

而其他小說裡面,老百姓也把改革什麼當做亂政。

第三,樹敵太多。

變法的樹敵太多,文化教育改革,遭到傳統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

軍事改革,得罪了綠營等無數軍人。

政治改革裁撤官員,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這遭到大量官員的反對。

等等。

既然不是暴力革命,改革就應該循序漸進,拉一派打另外一派,不應該這麼普遍樹敵。

這說明維新派的政治歷練不夠,比較稚嫩。

其實,維新派還準備實現這些政策:制訂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髮易服及遷都上海等。

這才是滿清權貴恐懼的,自然要抵抗。

其中就制定憲法這一條,滿清權貴不會有人同意。


薩沙


鴻涵先生不請自來,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戊戌變法”始自1898年,距今已經整整兩個甲子又一年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對“戊戌六君子”的慷慨就義而感嘆,而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我們既不能“翻舊賬”,又不能“做假賬”,面對成功我們可以引以為傲,同樣面對失敗我們也要引以為戒,正確的面對失敗總結經驗,才是正確的史觀。

在中國近代史上,改革和革命一直都以相互更迭的方式存在,這二者是相生相伴的,絕對不是你死我破的關係,可是萬變不離其宗,戊戌變法可以說有著巨大的歷史意義,但是為什麼卻失敗了呢?

最根本原因,是沒錢,舉個例子,小日本從“明治維新”到與大清的“甲午海戰”勝利這幾十年之間,全日本的農民增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用於製造武器,而大清賠償了給小日本2.3億兩白銀相當於小日本4年的全國財政收入總和,這就在無形之中幫助了小鬼子,讓他們提前還清了貸款,正因為此,小鬼子才建立了銀行體系,有了票子就有了底氣,所以小鬼子才能在後來日俄戰爭中戰勝老毛子。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因為僅僅進行了103天就以失敗告終,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日本人用了三十年改革就變成了東亞強國,我們底子好,三年就可以,可是情況是這樣嗎?這種心情我們可以理解,誰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強大呢?除非漢奸。可是要清楚一點,“戊戌變法”的發起者都是具備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而我們的大清當時是否存在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呢?恐怕是少的很啊。

沒有人支持是最關鍵的,任何改革都伴隨著強大勢力的支撐,倘若沒有,那麼只能失敗。

但是“戊戌變法”的意義是深遠的,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尋求改良救國的一次英勇之舉,這些仁人志士們為了國家流血犧牲的精神,值得後輩尊重,同時也更加能夠激勵我們中華兒女奮發圖強,早日再次屹立世界之巔。



鴻涵先生


戊戌變法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是資產階梯級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一次改革命,仿照英國革命政體,試圖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換救民族危亡。但很可惜的是,這次變法僅持續了103天便宣告失敗。那麼它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將為大家詳細的分析一下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895年清政府戰敗,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列強隨後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同時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初步的發展,為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做了準備;此時正在北京參加考試的梁啟超,康有為等人聯合一百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史稱公車上書,這次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標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1897德國強佔膠州灣,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光緒帝深受感動,表示不能做亡國之君,命李鴻章,翁同龢等人在總理衙門召見康有為等人,籌備變法。1898年6月光緒帝頒佈上諭,宣告變法。變法後不久,由於變法觸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舊勢力瘋狂抵制,各省巡撫大多都對變法持觀望態度,只有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而且慈禧太后強行命光緒帝免掉了光緒帝老師兵部尚書一職,讓榮祿擔任。由於改革科舉制觸及了廣大讀書人的利益,有人甚至上書光緒帝請求處死康有為和梁啟超。眼見變法形勢危急,光緒帝命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採取措施,他們能把目光瞄準北洋新軍頭目袁世凱身上,當天夜晚,譚嗣同便拿著聖旨夜訪袁世凱。要求他進京誅殺榮祿,保護皇上,袁世凱表面答應,事後卻向榮祿告密。9月21日慈禧頒佈上喻,軟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康有為,梁啟超等逃出國外,譚嗣同等英勇就義,變法失敗。造成變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光緒帝沒有實權,僅僅依靠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造成維新派實力弱小,頑固派實力過於強大;變法形勢危機的時候,維新派甚至抱有幻想,幻想西方各國尋求幫助。以上的原因造成了變法的失敗,也證明了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必須採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統治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希望你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謝謝!


落雨析木


失敗根源之一:主持變法者中,缺少真正有影響、有實力、有遠見的人物。實行變法是政治家所為,非思想家所為,既然有做大事的心,那就要有做大事的手段。當時能主持變法的人,李鴻章是最佳人選,但他甲午戰敗後正灰頭土臉,輿論上通不過。退而求其次,張之洞也可以主持變法,但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最後變出的可能是個洋務運動加強版,雖說骨頭未動,但至少也在變,也在前行。但光緒的選擇卻是重用康有為,此人組織個強學會搖旗吶喊倒也勝任,主持變法,就呵呵了…

失敗根源之二:過於操切急躁。彼時朝中守舊大臣的勢力太強,光緒想要變法,不能一下子就範圍太廣變革過深用力太猛,如果那樣,反對力量就會集中爆發。必需先找準切入點,尋找好突破口,拉旗幟、樹標杆、聚人才、造輿論,然後按預定的先後次序,一件件事情去做,做成一件是一件,要有足夠的準備時間,且有足夠的消化時間。後世,小平同志成功實施改革,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件一件做成的,恢復高考、放松管制、聯產承包、設立特區、個體經濟、集體企業、市場經濟…他是耐心的一步一步走過去的。

失敗根源之三:康梁及譚嗣同所謂的圍園殺後,絕對是個大昏招。慈禧本人倒並不反對變法,她的底線是不能動她的權力奶酪。一旦變法對她不利,她可以阻止變法,也可以修正變法,但並不會全盤否定變法(庚子事變後她還推行了新政),即使當時用訓政的方法架空了光緒,但只要光緒活的比她長,總有翻盤的機會。而正是那個圍園殺後的計劃,不但使得變法被全盤否定,更是讓光緒萬劫不復,再無翻身的可能。


陽羨曉峰


先來扯一下教科書上的結論,主要有那麼幾個,“資本主義的軟弱性”,“頑固派的權利太大”,“把希望寄託於沒有實權的皇帝,致使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者”,“變 法太過於冒進”!



其實這些話在我看來幾乎都是馬後炮,以結局推起因!難道日本的早期資本主義不軟弱?他們的實權派不頑固?變 法前他們的天皇有實權?歸根結底是那幫輔佐皇帝變 法的人出了問題罷了!



這幫人太過於天真且幼稚,甚至在變 法過程中就出現了爭權奪利的情況,可以說是為了利益而變 法,到底應該如何變 法如何逐步推進變法,他們根本就沒有個章程,而是想著一口就把自己吃成個胖子!



國家事務到了這些人手裡如同兒戲一般,許多政策根本沒經過實際調查研究,就草草頒佈,且變法與人們印象中的劇情並不完全一致!



光緒親政後,除軍隊與外交或一些大臣的任免慈禧會過問之外,其他事務光緒皆可一人做主,而慈禧在開始時,也並未過多幹涉光緒的變法,直到光緒突然下旨撤換禮部六堂官,慈禧才開始插手變法,要求光緒勿操之過急!



而真正導致慈禧決心幹涉變法事務的,是楊崇伊奏摺中提到變法黨人欲請伊藤博文來華,“將專政柄”,這不是明擺著把祖宗基業拱手相讓?這讓甲午戰爭作為主戰派的慈禧太后如何能忍?



而史料也證實,康梁等人確實曾與日本人謀劃“中日合邦”的計劃,慶幸這一計劃因戊戌變法失敗而夭折!

所以他們的失敗並非偶然,而是一幫烏合之眾草臺班子的必然結果!


無聊說電影


晚清時期的戊戌變法,是晚清知識分子,對當時社會開始的一場救國運動,這不僅是解放思想的一場運動,也是政治變革的一場運動,在運動時期,維新派努力傳播西方先進的政治、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批判陳舊腐朽的封建君權主義,當時的維新思想在許多文化思想領域都開拓了新的局面,戊戌變法啟蒙了資產階級思想,打破了傳統封建主義文化的統治,逐步發展成了當時文化的主流。

戊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要用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理論制度來取代當時的封建專治思想體制,戊戌變法的主要靠山光緒皇帝雖已親政,但沒有實權,當時的權利都已被慈禧掌握。

但是這場改革運動觸犯了當時統治者和王公貴族的利益,僅僅維持了一百零三天,便以失敗告終,大批維新人士被殺。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把希望寄予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更把希望寄予袁世凱和西方列強,脫離了人民,另外維新派的力量太過弱小,守舊派的勢力太過強大,再加上當時的光緒皇帝沒有實權,僅僅靠維新派幾個人的力量難以維持。

當時的維新派一些過激的宣傳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也增加了社會阻力。加上光緒和維新派冒進的變法措施和單一的變法手段,也造就了戊戌變法的失敗。

以上這些都證實了中國在當時,依靠改良主義是行不通的。


歷史探索公元


1.核心人物光緒皇帝幾乎無實權,不利於改革的開展。很多人或許會問為什麼當時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呢?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有一個很現實的客觀因素,那就是天皇和實際掌權者並不在一個地方,幕府無法實際控制天皇的人身,但光緒帝不同,他和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同處一城,慈禧太后後來很輕鬆地將光緒皇帝囚禁。更為重要的是,光緒帝幾乎無實權,有一定權力的帝師翁同龢(時任戶部尚書)被驅逐回鄉,光緒帝更加形單影隻,光緒皇帝可以說是空有一腔改革抱負而已。

2.維新派勢力太弱。若按帝后黨爭而言,維新派背後的帝黨勢力的實力遠不如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勢力,而且光緒帝器重的那幾位維新人士官位都不高,比如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任工部主事,後來被任命為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為負責協助堂官之職。在地方上,各地巡撫對變法政策敷衍了事,盡心變法僅湖南巡撫陳寶琛一人。

3.變法太急。維新變法失敗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變法自身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太急。其實戊戌變法一開始慈禧太后的立場並不是反對,而是默許,後來當改革侵害了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滿人)的利益時慈禧太后終於坐不住了,堅決反對變法,其緣由還在於改革本身。戊戌變法才103天就頒佈了數十道改革措施,急於求成以致於考慮問題不周到,不細緻,很多政策淪為“紙上談兵”之舉。比如,改革官制,裁撤冗官,便將中央的詹事府、通政司等衙門裁撤,這些衙門員工下崗後卻無相應的妥善安置,此舉不得人心,造成改革打擊面太廣,斷了上萬人的飯碗,人家怎能不全力反對?所謂“欲速則不達”便是此理。


文史工作坊


光緒決定了戊戌變法註定失敗!光緒親政指揮了甲午戰爭,李鴻章避戰也罷北洋水師畏戰也罷!北洋水師被包圍在劉公島!清軍陸軍出動63萬人裝備精良的德國英國造槍械本土作戰,但面對失利光緒膽怯了急於議和早早給李鴻章發佈賠款不割地的旨意!而後痛定思痛要變法100日內發佈近百道改革詔書,信任一個沒有任何行政管理經驗的康有為,罷免了守舊大臣,在只尚空談沒有執行力的情況下。被康有為蠱惑要實施暴力革命,是想如果包圍頤和園成功後會怎樣呢?總之光緒被歷史美化了很多,他的個人能力導致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的失敗與夭折!劉光地,楊深秀,後來的袁昶,許景澄,徐用儀皆是當時不可多得人才因光緒而死可惜了!


號角催人紅旗飄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戊戌變法的失敗圍園殺後是直接原因,若不圍園殺後也不會有後來就義的六君子。

我們結合戊戌變法中每個角色,和歷史背景來分析下變法失敗的原因。

康有為一介書生,尚無從政經驗。進京後被光緒封了六品官銜,在變法中也沒有實權,只不過一直給光緒上書,提供變法方案,傳播立憲思想。

而光緒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親政,從政多年大小事一直是親爸爸當家做主。救國心切,又缺乏政治經驗,本想大刀闊斧的改革,又受到守舊派的阻撓。

改革政治觸犯了清貴族和在職官員的利益,改革教育觸犯了舉子的利益。倘若變法實施,清政府各個行政部門大換血,一群無任何政治經驗或缺乏政治經驗的憤青去當差,天下必定大亂。改革教育政府短期內也不會有後備人才。

慈禧看到這些愣頭青這麼搞,也怕把本來就搖搖欲墜的大清搞垮,出手阻撓。康有為挺而走險,假傳光緒密紙要聯合袁世凱除掉慈禧。惹得慈禧大怒,遂全國追殺康黨。

總結:慈禧殺維新人士確實是因為圍園殺後,變法失敗是因為維新派政治經驗不足,沒有結合國情去具體考慮問題,操之過急,引來殺身之貨。





乾造價的


戊戌變法失敗原因主要有光緒皇帝無權力,反對勢力過於強大造成的。

首先光緒光緒無權力,這一點對歷史瞭解的人都知道。在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基本掌控了滿清中央權力。到1898年戊戌年,慈禧成為滿清實際上的一把手已經37年,心腹手下遍佈滿清朝廷。



而光緒皇帝4歲登基,到1898年時年僅27歲,雖然在18歲時名義上開始親政,但是實際權力被慈禧一直牢牢把握。光緒帝下達的詔書若沒有慈禧確定,幾乎是無人理會的。



在變法期間,主持變法具體事務的康有為,僅僅是總理衙門章京。而成功的改革,都需要最高執政者的強力推動,比如俄羅斯的彼得大帝,不惜殺掉親兒子推進改革。而戊戌變法的推動者僅僅是傀儡皇帝光緒,自然是很難成功。



其次有一點是反對勢力過於強大。戊戌變法的本質是要將滿清轉型成為一個近代資本主義的民族國家,所以在經濟改革和文化改革都有涉及。



但是對於滿清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作為主體的漢人,處於被統治地位,一旦進行民族國家改革,激發漢人的民族意識,那麼滿清貴族就會變成改革的對象,就此失去權柄。



所以滿清貴族是極力反對改革的,例如慶王爺奕劻,跪求慈禧繼續垂簾聽政,甚至有傳聞光緒皇帝即將廢除,各省督撫也僅有湖南巡撫支持變法,光緒皇帝甚至一次罷免六部的尚書、侍郎,也難以推動變法。



當時的大學士剛毅的一段話,其實反應了滿清對變法的態度,據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記載,剛毅曰“改革者,漢人之利,而滿人之害也。吾有產業,寧贈之於朋友,而必不使奴隸分其潤也”。



剛毅的話也就是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來源。這句話體現了滿清貴族將國家作為私產,作為奴隸的漢人在他們眼裡是不配成為國家的主人的,他們寧可白送給友邦。



在光緒無權,反對派勢力強大的雙重因素下,戊戌變法草草失敗。不過值得諷刺的是,滿清到死也不願放棄權力,卻被武昌一名普通的工兵引發的風暴,土崩瓦解式的葬送了滿清帝國。那些寧死都不肯放棄權力的,最終通通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