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截至1月31日,這場從2019年12月持續至今的病毒危機,以確診9811例、疑似15238例的數據進入了新的階段。


2020年1月22日,國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國新辦發佈會上確認,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為野生動物。這場“吃出來的”疫情,很快被大家與SARS病毒產生了對比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早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的病毒來源,就從果子狸進一步追溯到了雲南某洞穴的蝙蝠身上。這不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場危機,但是對我們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

縱觀全球重大疫情,幾乎都與野生動物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01細數與野生動物相關的重大疫情


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並將其命名為“SARS病毒”。


該病症具備病急、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點,被傳染的病人多數都與患者直接或間接接觸,或生活在流行區內。


雖然是在成人群體普遍傳播,但兒童感染率較高。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該疫情在我國廣東首次爆發,5個月內傳播到了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8000人感染,死亡病例接近800人,成為本世紀初最嚴重的一次傳染病。


後於2013年,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團隊研究證實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源頭


2014年2月,徐德忠等人於論文中指出,中華菊頭蝠為SARS樣冠狀病毒(SARS-like-CoV)的貯存宿主。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同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的大規模爆發也由蝙蝠攜帶進行傳播,且自1976年被發現以來,一直呈現出間歇性爆發趨勢。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除此之外,馬爾堡、亨德拉以及此次疫情中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都跟蝙蝠逃不了關係。

而這些重大疫情的溯源並非意味著,除蝙蝠以外的野生動物就安全且不攜帶病菌。

它們仍舊以病原體的方式處於人類生態鏈中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02野生動物,真的沒你想的那麼好吃


據瞭解,野生刺蝟、野兔等生物攜帶的寄生蟲,可嚴重損傷人類眼睛及皮下組織、大腦甚至腸道等器官,或傳播迴歸熱、Q熱及出血熱等疾病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常見於秋冬山珍湯鍋中的野生蛇,則攜帶多種體內寄生蟲,且均為人畜共患的類型型,感染可致腹膜炎、敗血症、心包炎、虹膜炎等,重則損害多個臟器危及性命。

它們甚至可能攜帶可傳染人類的多種病毒,嚴重損傷眼睛、皮下組織、大腦、內臟等器官,可致腸道感染。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更為常見的野豬也攜帶著諸多體內寄生蟲,除了叫得出名字的蛔蟲、線蟲,還有更多叫不出名但能致使腸胃大腦等多個臟器損傷的寄生蟲。

即便是在捕殺過程中,其體外攜帶的多種蜱蟲種類,也可傳播迴歸熱、Q熱和出血熱。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而近些年因《動物世界》而走紅的小浣熊則是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且攜帶的多種體內寄生蟲會對人類造成腸胃及臟器損傷,甚至危及性命。

同樣,因表情包等紅遍網絡的野生土撥鼠,也因帶有鼠疫桿菌等可致腸道、肝臟及大腦損傷的病菌,而被呼籲禁止無防護近距離接觸。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再提到常被中醫藥材中拾取的穿山甲,除了攜帶大量病菌能傳播迴歸熱、Q熱及出血熱等疾病之外,已被確認肉及甲片並無滋補和藥用價值

也有人稱,野生動物製成的食品味道更為鮮美、口感更好,營養價值也更高。因為熟悉叢林法則的它們比家養動物更勤於奔跑,這使得它們肉質鮮嫩,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不能否認的是,照這個思路去想,多鍛鍊確實能夠獲得好的肌肉線條,這對於自然界中每一種生物都是一樣。但口感,或者說,肌肉條件的優質並不意味著“好吃”。

以雞肉為例,雞肉的香味很大程度上由其中的“呈味核苷酸”決定,而“勁道”“有嚼頭”則是由肉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決定。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雖說這些決定風味和口感的成分跟雞的生長期有關,生長時間越短,“雞味”越淡,也越嫩,但這些成分跟其中所包含的營養並沒有什麼關係。

即使對野生動物進行極度徹底的烹煮,徹底殺滅病菌與寄生蟲,也不代表食客完全脫離了危險。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貪吃的代價是你不得不直面動物的富集作用,而這種危害的來源實則也是人類之痛。

*動物的富集作用:在自然界中,汙染物如重金屬通過較低營養級生物進入生物鏈,傳遞到營養級較高的生物,導致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內無法分解代謝的有害物質堆積越多,且重金屬無法有效去除。


03為什麼人們都愛吃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說了這麼多攜帶病菌的野生動物,可為什麼還有這麼一部分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對它們進行捕食呢?

2019年末關閉前的華南海鮮市場,野生孔雀、野鹿、野生土撥鼠等野生動物就曾以張榜的形式公然售賣。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photo/閻小駿

偏信了“吃啥補啥”老話的中年人,或許是真的相信能以形補形

又或是想要以此來顯示自己身為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優越感,一個個按照板子上高昂的價格去換取朋友圈裡一時半刻的虛榮心。

“以形補形”的老話早些年說起來的時候也只是個現象展示,類比實驗,大概算是前期階段,可也並沒有老話講出後一句,吃下那些東西之後的人真的延年益壽了嗎?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疫情進行到全民皆兵的時候,坊間流傳著一系列吃蝙蝠的圖片。蝙蝠這種生物,除開前文提及的“毒王”身份,對中國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福氣的隱喻。

以發音而言,蝙蝠的“蝠(fu)”,音同福氣的“福(fu)”,也有人稱,蝙蝠音近“遍福”,寓意福遍天下,因此成為古往今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福氣的象徵。

由此可見,在傳統文化根源中,蝙蝠等吉祥之物只作寓意上的好兆頭,涉及到進補的方向或許是一種曲解。

但不能否認,在中藥的用藥中,有些毒性強且致命的生物(含野生動物),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穿山甲,又或是蠍子、蜈蚣等物,確實出現在醫藥書籍之中。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而在現代醫學看來,中醫藥角度關於部分用藥的藥效“都是沒有依據、牽強附會的臆想”。進補的目的也多是為了所謂“壯陽”。

現今部分人還依舊迷信狗肉能滋補壯陽,貓和草藥熬成的藥湯能“溫補”,治療風溼病和關節炎,認為動物嚴重痛苦時分泌的腎上腺素可以“壯陽”,因而採取亂棒擊斃的方法屠狗,以提高狗肉的“味道”和“壯陽”作用。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除前文所提及的穿山甲無藥效之外,多年前的活熊取膽汁事件或也有所考證。後有知名人士確認膽汁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雖“顯得有點特別”,但該成分也並非只有在熊膽汁中含量最高。

從科學依據上來說,實在沒有道理。說到底是一種盲信盲從,且不比信奉封建迷信之人高明多少。

不過是妄想以史前文明中,弱肉強食的自然界法則,帶入文明社會來實現對自己所謂“霸主”地位的穩固罷了。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早在2012年初,英國《自然》雜誌曾經發表多篇通訊關注包括中藥在內的亞洲藥物。諸如海馬、大壁虎等中藥中常見的藥材,幾乎都是因為其傳統醫藥成分的身份而瀕危。

中醫用藥到底是否只能選擇野生動物作為根本,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畢竟從歷史沿革來看,中醫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醫學,其發展之初尚處於物資相對匱乏的時期。

所謂“以毒攻毒”,或許只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僥倖,而今,在高度發達的醫藥科技基礎上,實在沒有必要將自己從“亞健康”狀態生生吃成“死馬”。


04食物鏈與生態閉環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在某些人的眼裡,“食物”二字,並無準確的定義。或許,任何東西都能成為他們食物鏈上的一環。

所以,為飽一時的口腹之慾和探尋野味的刺激,便冒險將野生動物大肆圍捕和圈養,甚至不遠萬里,在玩味之後,狠心下單,將它們送上餐桌。

歷史就是這樣,從不告訴你誰是主角。今天你吃道野味,原本生存在閉環當中的病毒,也因此附著於人體之內,並不斷地變異重組,編織出一株株毒性更強,耐受性更強的病毒。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開了數年的華南海鮮城裡面的野生動物,也可能只是病毒的一個“過客”。而病毒的爆發,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因為,人類終究還是跨越了自然的邊界、破壞了某種自然平衡。人類肆意破壞這種脆弱的生態鏈,打開了這個閉環,逆轉了往日的平衡,勢必會遭到自然的報復。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誠然,新型冠狀病毒要比2003年的非典來得還要再猛烈一些。它的肆虐不禁讓人談之色變,但不得不承認:在沒有動植物之前,這個世界就只是微生物的家。

活得最久的是微生物,吃野味並不能體現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從今天的事實來看,逾越雷池的人終將成為眾矢之的。

野生動物就真的那麼好吃嗎?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維護全球生態平衡,實現物種間的友善共存,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態閉環,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真正的延年益壽。

畢竟, “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這個現實將如何延續,遙遠的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這似乎,又讓我想起在知乎上看到“仇公子”發表的一句話:

“蝙蝠長期發著40度高燒,以一己之力封印了病毒千年,晝伏夜出,努力扮演一個孤獨的潘多拉盒子,這生生世世的努力,可惜終究是低估了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