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個起義領袖方國珍,為何能得以善終?

sgill-理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頭造反的人,通常都不會有好下場。

比如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軍首領王匡和樊崇,東漢末年的黃巾軍首領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以及隋末的翟讓、唐末的黃巢、明末的兩代闖王等,都先後被殺害。

然而,在這些人當中,卻有一個人,竟然能夠做到善終,他叫做方國珍。或許很多人對他並不熟悉,但說起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朱元璋、劉福通、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一個個都是耳熟能詳。但是,他們卻都不是最先起來反抗元朝的,唯有方國珍。

方國珍是浙江黃岩人,家中有五兄弟,主要靠在海上販鹽為生。後來方國珍的仇人,向朝廷誣告他通倭寇,方國珍一怒之下將仇人殺死,然後帶著兄弟們逃亡到海上,幹起了海盜的營生。

再後來,元朝政府派大軍征討,結果被方國珍擊敗,於是元朝只好招降方國珍,並授予他定海尉的官職。

但此後不到半年,方國珍再次反叛,並且直接豎起推翻元朝的大旗,由此正式拉開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序幕。

當時方國珍的反元,要比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早兩三年,比郭子興起義早四年,為當之無愧的反元第一人。



朝廷聞訊後,又派兵前去征討,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主帥都被方國珍給活捉。沒辦法,朝廷只好再次招降,最後被元朝授予海道漕運萬戶。

不久,張士在浙江起兵造反,朝廷讓方國珍前去平亂,於是方國珍和張士誠先後打了七仗,七戰七捷,逼得張士誠率軍投降。

當時元朝在浙江的官員劉伯溫,對於方國珍招降張士誠一事非常不滿,他向朝廷提出要嚴肅處理方國珍,但朝廷又哪裡有精力和能力來對付方國珍呢?所以這個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隨著方國珍的勢力越來越大,他身邊也開始不斷有人勸他背離朝廷,自己建國稱帝。但方國珍認為自己的實力並沒有達到這種程度,於是就說自己沒有這麼大的志向,還是留在元朝做官。

後來,朱元璋開始崛起後,方國珍又奉命前去征討,結果大都以他的失敗而告終。方國珍自知打不過朱元璋,就有意想和朱元璋搞好關係,於是他就假意將溫、臺、慶元三郡獻給朱元璋,還派自己次子到朱元璋那裡為人質,但被朱元璋給拒絕。

朱元璋的要求很明確,希望方國珍能夠歸降自己,但方國珍卻不願意,於是雙方又繼續展開大戰,最終朱元璋一路打進溫州,方國珍終於害怕,他請求每年供給朱元璋大軍白金三萬兩並等朱元璋攻下杭州時,就馬上納土前來歸附,朱元璋這才下詔班師返回。



然而,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後,方國珍不但不來投降,反而聯手陳友諒,企圖共同對付朱元璋。朱元璋獲悉之後大怒,派徵南將軍湯和率大軍圍攻方國珍,方國珍的弟弟方國瑛戰敗逃走,方國珍也只好跟著重新逃亡海上。

在朱元璋的強勢進攻下,方國珍的隊伍逐漸被打散,部下中的將領也先後投降。方國珍自知堅持已經沒有多少意義,況且當時力量也十分微小,最多也只能勉力抵擋明軍的進攻。這時湯和也多次派人向方國珍說明順從與抗拒的不同後果,最終方國珍選擇向朱元璋投降。

這個時候的方國珍,真有點窮途末路的感覺,朱元璋都覺得他可憐,所以在警告他一番之後,便接受了他的投降。隨後,朱元璋授命他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也就是按照廣西省左丞的職位給他發工資,人則老老實實呆在南京。

後來,方國珍也算老實,從此呆在南京城裡低調做人,也不參與任何與政治有關的事情,再加上當時朱元璋正忙著統一天下,需要表現出心胸開闊的模樣以拉攏各方人才,所以方國珍得以一直活到洪武七年,隨後因病去世,享年55歲。

方國珍死後,朱元璋將其葬於南京城東20裡玉山之源,他還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為《神道碑銘》為祭。他的三個兒子,都在明朝擔任重要官職,最後也都是善始善終。從這層意義上說,方國珍的一生,算是擁有一個個比較圓滿的結局。


我是趙帥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方國珍的聰明之處。

朱元璋曾經有三大敵人: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

其中陳友諒實力最強,比朱元璋還厲害;

張士誠實力大體和朱元璋旗鼓相當。

而方國珍的實力最弱。他本來是浙江的私鹽販子。

私鹽走私在當時可是殺頭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國珍其實就是一股黑社會分子的頭目。

後來見私鹽賺不到太多錢方國珍乾脆下海做了海盜,集中了幾千人。

但方國珍根基不好,實力不強,僅僅盤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屬於土皇帝,地頭蛇。

相反,陳友諒的實力是方國珍的十倍,張士誠也比方國珍強得多。

然而,陳和朱元璋決戰時被打死,張士誠兵敗被朱元璋俘虜後斬殺。陳張死後,家族基本都被誅滅。

有意思的是,方國珍卻是善終。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7年後,方國珍病死,終年56歲。在當年,這個死亡年齡不算小了。

方國珍死後,被朱元璋賞賜葬於南京城東20裡玉山。朱元璋親自設祭,命翰林學士宋濂作《故資善大夫廣西等行中書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銘》為祭。

那麼,方國珍為什麼會有善終呢?

因為他聰明。

1362年,方國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陳友定結盟,一通對付朱元璋。

5年後,掃平強跌朱元璋出動大軍攻打方國珍。

僅僅1個月的時間,朱軍攻佔黃岩、溫州,並在曹娥江擊潰方水軍,方國珍退守舟山,

這種情況下,方國珍沒有頑抗,2個月後交出了地盤和軍隊,投降了。

因為主動交出地盤和軍隊,朱元璋雖惱怒,當年指責方國珍反覆無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無權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這就是識時務的好處,打的贏就打,打不贏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盤都是搶來的。


薩沙


方國珍之所以得以善終,其實主要有兩點:

1、方國珍不同於陳友諒和張士誠,他威脅小並且是主動乞降的;

方國珍可以說是元末農民起義運動的首義,他在1348年(至正八年)就聚眾數千人,反抗元朝,不斷劫奪海運漕糧,比韓山童和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起義,還要早三年。

儘管方國珍是首義,但他的勢力卻並沒有發展到十分大,只是佔據著浙東慶元、溫臺等地區,始終都不是爭奪天下的有力競爭者。他不像陳友諒和張士誠那樣,都曾稱王稱帝。因此,方國珍對朱元璋所造成的威脅並不大,朱元璋自然也就沒必要非得殺掉他不可。

雖然,方國珍一向反覆無常,開始時一面討好朱元璋,一面又接受元朝加封官職;之後又開始轉而對抗朱元璋,與北方元朝的擴廓帖木兒和南方福建的陳友定聯通。

但等到朱元璋轉而對方國珍出手時,那時的朱元璋已經相繼蕩平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股主要的漢族勢力,大明王朝也建立起來了。加之,面對朱元璋的征討,方國珍抵抗沒多久,就主動乞降了,這與張士誠寧死不降的態度不同。因此,朱元璋也沒必要對方國珍下狠手,甚至還有點同情戰敗的方國珍。

2、方國珍得以善終,還有一點就是他死得早。

方國珍歸降後,被朱元璋授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實際上,方國珍之後就是頂著一個有名無實的官,在朱元璋的嚴密監視下活著。而且,沒幾年就離世了。公元1374年5月,方國珍病死,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撰《神道碑銘》為祭,那一年是洪武七年。

方國珍死時,朱元璋尚沒有開始對功臣勳貴們展開大肆殺戮。之後,朱元璋所掀起的“空印案”、“胡藍之獄”等,針對功臣勳貴們的大規模屠戮清洗行動,方國珍都很幸運的沒遇上。

所以,方國珍能夠得以善終,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死得早。而假如他再晚死十年八年,恐怕也是難以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這些歷史要讀


誰告訴您放國珍是“元朝第一個起義領袖”的?

陳吊眼、許夫人這些殘宋未亡時就已經起兵的起義領袖,才是“元朝第一個起義領袖”,如果我們把條件放寬到蒙古進入中原,那麼還得加上李璮和武仙。方國珍僅僅是元末一干起事者中起事最早的。元朝中葉還有蔡五九等一干起事者,他上哪裡去爭這個最早?

但這個“最早”其實是“水汪汪”的:他在元順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因為被人誣告逃入松門島避禍,並在隨後進行過幾次武裝拒捕——但這種“起義”是否應該被納入元末起義範疇,實在是大有疑問的,因為當時這樣做的人恐怕比比皆是,只是他熬到天下起義並也成為其中一分子而已。

大家都知道元末大起義中絕大多數義軍屬於紅巾軍系統,而紅巾軍系統的共同紐帶是白蓮教,這個宗教的歷史可一直追溯到南宋高宗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第一次以白蓮、紅巾為號的反元起義,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的河南息州白蓮教趙醜廝、郭菩薩起義。

儘管元末大起義中紅巾系統的宗主——韓林兒龍鳳起義,是至正十一年爆發的,比方國珍晚了三年,但起義爆發時紅巾已遍及天下,這顯然需要很多年的組織和籌劃;不僅如此,後來成為紅巾起義重要人物的彭瑩玉,第一次確鑿證據下組織起義,是在至元四年(1338年,這是元順帝的後至元,江西袁州),比方國珍跑到島上去“起義”,早了整整十年。

方國珍之所以能夠善終,是因為他造反就半心半意,反元時動輒受招安,先後接受過元朝海道運糧萬戶、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太尉兼江浙行省左丞相、福建及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等官職,而從未自稱過任何職銜,也未接受過紅巾軍或其它起義政權的官職,歸附朱元璋雖然三心二意,但最終還是趕在朱元璋稱帝前一年(1367年)納土。

此後他循規蹈矩低調做人,頂著資善大夫廣西等行中書省左丞的虛銜壽終正寢,不但比張士誠、陳友諒等“不得好死”者強得多,也比投降的明昇、陳理強(這兩位都被趕到半島某國去了),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幾條。

首先,他從未“僭號”即稱帝王,這樣的人就比較容易安置,不會擔太多嫌疑;

其次,他雖然動輒當牆頭草,但並沒有頑強抵抗明軍進攻,而是先撒腿就跑,然後找了個文學家寫信求饒,對他的處理,當然要比對“僭號稱帝”且曾頑強抵抗、戰敗才投降的明昇、陳理緩和些;

第三,他投降時元大都還未攻下,明夏等起義政權和陳友定等地方實力派也未平定,朱元璋還要做做寬大的樣子以招撫各地——事實上這時候除了被打死的張士誠等,包括陳理在內“表現更惡劣”的投降者,也仍然被善待;

第四,他不屬於白蓮教系統,沒有太廣闊的社會關係,對明朝威脅不大;

第五,他死得及時。方國珍死於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而公認的“建國後殺功臣”始於殺廖永忠,恰在其死後第二年,至於幾乎把明初朝堂株連一空的“四大案”,最早的胡惟庸案也要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爆發,當然,很多死在“四大案”爆發前的功臣宿將,其家族也被秋後算賬,但這主要因為他們之間存在複雜的朋黨、鄉黨或姻親關係,而方國珍從歸附明朝開始就是個被功臣宿將和方方面面鄙視、排斥的“死狗”,“社會關係”一乾二淨,因此反倒因禍得福,沒有受到太多株連。

順便說,方國珍本人固然被“寬大”,他的舊部卻被打入“疍民”、“惰戶”另冊,終明朝一世都不得做官、科舉,甚至不能務農、不能上岸定居,所謂“寬大”,不過如此。


李厚何


方國珍是元末第一個舉起反元大旗的起義領袖。甚至比後來在北方掀起巨大聲勢的紅巾軍起義還早。後期南方群雄爭霸割據,方國珍與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也是重要的角色。但是和其他反元領袖的命運相比,方國珍可謂非常不錯,既沒有被武力兼併,也沒有什麼兇險的大戰。 在南方局勢明朗之後,略帶狼狽的投降朱元璋,而且保留了一定的地位。病逝之後,朱元璋還親自設祭,劉伯溫撰寫神道碑銘。總體來看是一個元末時期錢俶的人物。

善於騰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勢力

方國珍雖然最早舉起義旗,但是他始終是割據台州、溫州、慶元(今寧波)等地,順便控制海運。在他的一生奉行類似吳越錢氏的保境自守的政策,以保證自己在浙江的利益為根本,和各方勢力都儘量不發生衝突。

  • 1348年,因為被仇家誣陷通寇,方國珍兄弟乾脆殺死仇家,聚集數千人逃亡海上,並且多次擊敗前來進剿元軍。這一時期是方國珍最困難的時期,當時北方的紅巾軍起義還沒有爆發,朱元璋還在當和尚,陳友諒還在作書吏。所幸方國珍面對的元軍都不是很強大,方國珍屢屢獲勝之後,元朝地方官都害怕且無奈的以官職來招安他。而方國珍也不斷的接受招安又進行反叛,反正就是逐漸控制慶元、台州、溫州等地。

  • 1351年,北方爆發紅巾軍起義,極大的打擊了元朝的統治,元朝政府的精力也就逐步針對聲勢浩大的紅巾軍起義了。方國珍開始穩穩佔據三郡之地,逐步成為割據一方的豪強。但是很快南方也爆發了許多反元起義,逐步形成了南方徐壽輝(陳友諒)、郭子興(朱元璋)、張士誠和方國珍等相互混戰割據的局面。

  • 從1348年起兵到1367年歸降朱元璋。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方國珍很少參與各方勢力的混戰。尤其是和陳友諒、朱元璋等實力強大的對手都刻意保持良好的關係。較為有名的爭鬥還是早期和張士誠發生了一些戰爭。到後來他基本不參與各方爭鬥,甚至和元朝都保持一定的交往,他接受元朝政府的封官,然後通過海運往大都運送糧食。直到朱元璋逐步掃滅群雄,他才無奈投降歸順。

由此可知,方國珍能得到善終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善於騰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勢力。因此也就為了日後面對真正的勝利者保留了一些善緣。

胸無大志,沒有成為“出頭鳥”

作為起兵最早的方國珍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胸無大志”。他在起兵之初特別是對張士誠的戰爭中獲勝之後,一度有希望進一步拓展地盤,進一步擴充實力。但是方國珍似乎天生不喜歡出頭,得到慶元、溫州、台州三郡之地後,就安於固守。

  • 根據《明史》記載,曾經有一位叫張子善的人勸說方國珍溯江而上,窺視江東,北奪青、徐、遼海。這是一個頗具野心的計劃,但是方國珍卻直接了當的說:“我志不及此”,就謝絕了這一提議。

  •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今南京)之後。方國珍第一個開始向朱元璋表示善意和順從,派使者送去黃金和其他物品。隨後在朱元璋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苦戰之時,方國珍也沒有落井下石予以痛擊。假如方國珍有一定的野心,他要麼就應該與朱元璋結盟攻擊陳友諒和張士誠,要麼就和陳、張二人一起圍攻朱元璋,總之參與混戰才能有機會擴充勢力,雖然這樣必然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但是方國珍彷彿很滿足於割據三郡,對參與爭霸的事情毫無興趣。

  • 當然這種胸無大志的行為最終為他帶來較為良好的結局。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後,對屢屢耍小聰明的方國珍還是比較寬容的。在方國珍被朱元璋擊敗,率部重新逃入海上之時,實際上方國珍手上已經沒有了談判的籌碼,但是他寫信給朱元璋乞降,朱元璋仍舊接受他的投降,並保全他的性命和給予官職。

由此可知,方國珍雖然起兵最早,但是他胸無大志,沒有掃滅群雄稱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始終滿足於割據三郡之地。再加上他很早就向朱元璋表示了歸順和善意,每年也進獻一定的財物給朱元璋,最重要的是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和張士誠苦戰之時,方國珍沒有落井下石參與圍攻。這就導致了朱元璋始終對方國珍保留了善意,最終即使失去了一切談判的籌碼,仍然得以保全了性命得到了善終。

圍爐品茗人


在元末風起雲湧的起義者中,方國珍的名字不如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等人那麼如雷貫耳,但是他卻獨享一個記錄:元末第一個掀起反元大旗的領袖。

方國珍起義後,割據浙東二十餘年,遊走在各方勢力之中,最後得以善終,關鍵要素有兩個。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與招安之間率做文章,

方國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販鹽為生。

當時浙東的確百姓民不聊生,民間有句歌謠暗中流傳:“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的某個同鄉實在活不下去了,入海為匪,朝廷沒能平定,方國珍便認識到“天下亂自此始”。趕巧他的一個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殺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數千人開始打劫元朝的海運皇糧,正式開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來,他與元朝周旋,時叛時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萬水軍揖捕方國珍,兵敗。方國珍請命於朝廷,被授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國珍再次反元,攻打溫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討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國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與招撫之中,方國珍的勢力越來越大,官至行省參政,據有慶元、溫州、台州之地。

方國珍可謂諳熟懂得生存法則的,由此有個稱號:“海精”

不過方國珍的行為在史學家看來便是:反覆無信。其實在亂世,反覆無常也只是是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為識時務。

再一次次反覆之間,也使得方國珍太在於生存,目光有些短淺,只想著浙東這一畝三分地,缺乏爭奪天下的志向。

這也可以認為是識時務。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外,方國珍擁有“千百之舟、數十萬之眾”,算得上一方霸主,有爭奪天下的資本。

他身邊的謀士勸他主動出擊,成就霸業。

但方國珍卻認為“朝廷雖無道,猶可以延歲月;豪傑雖並起,智均力敵”,“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從事後馬後炮的角度來看,方國珍的選擇是正確的,很識時務。

在朱元璋和張士誠以及和元政府相互爭鬥之際,方國珍採取觀望的態度,立足割據浙東。當朱元璋做大後,他主動遣使納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讓他納土歸降,對他納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認為是“陰持兩端”。

最後朱元璋大軍出動,方國珍眾叛親離,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書乞降。

朱元璋也難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讓他進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國珍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這是《明史》中對方國珍的評價,對於第一個起來造反的人,方國珍最後卻得好死,連修史者都有些驚訝。

其實,“海精”的綽號就能解釋他的為何能善終了。


微史春秋


方國珍是浙江黃岩人,是我的台州老鄉。方國珍兄弟五個都是在海上販鹽的,古代台州海邊,這些海上討生活的人很多,往往同時又是海賊。在明末亂世,方國珍這個海賊頭子也趁機起事。\r\r但是方國珍佔據的地盤,浙南溫州、台州,再加上寧波,還是比較偏的,並沒有很重要的戰略價值,其實並不具備爭天下的實力。並且方國珍也確實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他所作的一切,無非就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有人曾經建議他率軍沿著海路北上,方國珍卻明確表示,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r\r但是方國珍有一種鄉土氣質的狡詐,通俗點說,就是很喜歡在元朝、朱元璋,還是張士誠等各方勢力之間左右逢源。他一直在觀望中原的局勢,不輕易下注投靠。元朝給封官,他接受;他跟朱元璋則是若即若離玩套路。他向朱元璋表示頭疼,而且他兒子過去做人質,但是朱元璋要封他官他就藉口年老不接受,因為那樣會坐實了他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是,也不是省油的燈,就直接寫信告訴他自己想清楚,點破他兒子作人質的目的,其實是想窺探朱元璋的虛實。\r\r這麼來來回回,方國珍一直拒絕徹底投靠朱元璋。但是方國珍很有分寸,這個尺度把握得很好。比如,朱元璋手下駐金華的大將胡大海,被叛變的手下殺了之後,帶著人頭來投靠方國珍,方國珍就果斷拒絕了,還截殺了叛將。 \r\r就這樣,方國珍跟朱元璋來來回回一直搞到張士誠覆滅、陳友諒覆滅,接近統一天下了,這時朱元璋大局已定,也不再跟方國珍客氣了,下了最後通牒。方國珍這時居然還想抵抗下,但形勢比人強,方國珍最終還是選擇投降,然後被遷居到南京,最後就死在了南京。\r\r方國珍之所以能善終,很大程度上因為他一直有名義的歸順,還有他沒有爭天下的野心,也就說對朱元璋的威脅不大, 不然依朱元璋的性子是絕對不放過他的。\r\r不過,朱元璋對方國珍的餘部其實是不怎麼放心的啦,他的很多部下,被朱元璋給遷到遠離海濱的安徽鳳陽——朱元璋老家去看管起來了。現在溫嶺還有村子叫天皇村,他們會唱那個花鼓戲。怎麼回事兒呢,據說是明朝中期,在鳳陽那邊過了好幾代之後呢,他們還是思念故土,所以唱個鳳陽花鼓討飯回來,回到祖宗故里。


毛劍傑


方國珍得以善終的原因在於:他的死恰逢其時,方國珍死的時候,朱元璋因為天下未穩,還沒有顧著大開殺戒呢。

(1)朱元璋是從1375年開始逐漸對功臣進行屠戮,1380年以後才第一次集中屠戮功臣,而方國珍1374年就病死了。

1375年三月(1375年4月),廖永忠因為僭用龍鳳等事宜被朱元璋賜死,死時53歲。廖永忠和廖永安兄弟乃是“巢湖水軍”勢力的領袖,屬於第二批次投降朱元璋的勢力,屬於朱元璋的親信。

他做的最秘密的行動就是淹死“小明王”(1366年),小明王一死,朱元璋就可以公開的沒有任何道德限制的“自立為王”了。

淹死“小明王”後,表面受到懲罰,但實際上一直被重用。對朱元璋如此重要的親信,因為“簪越”就被賜死了。由此,人們將廖永忠的死,視作朱元璋對功臣有目的做法的開始。

方國珍在1368年十一月徹底投降明朝後,仍然活了五六年,1374年病逝,顯然沒有趕上。1375年是“孤立事件”、1375年的“空印案”(一說為1382年)則屬於集體試探行為、1380年的“胡惟庸案”則是大規模正式屠戮地開始。因此,方國珍死得真是時候。

廖永忠

(2)怎麼一個病,為啥得病不知道,只能靠小說家的籌劃了,學歷史的人沒有證據只能當做其正常死亡

另外,方國珍投降後兩個多月就來到南京被“監視居住”,一直到死幾乎都在朱元璋地控制之下。他的勢力早已經被剪除了,他的心理其實一直處在煎熬中。

朱元璋實行“禁海政策”,大規模反元時期的“反元海上部隊”被朱元璋遣返。然而,在海上生活的人忍受不了“禁海”。

由此,“海上部隊”造反的情況非常多。而在這些部隊中,作為“海上反元領袖”的方國珍幾乎天天都得到自己的原有下屬造反的消息。最有名的就是舟山群島的蘭山起義。

您想,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四面八方都是朱元璋的人,天天接到自己的原有部隊造反消息後,這些人會對方國珍什麼態度。

由此,可想而知,方國珍的心理受了怎樣地煎熬。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大老粗居多。


坐古談今


元朝是金人建立的,很多前朝的中原人不滿意他們的統治,總是想推翻他們的統治,在元朝末年,方國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而且根據史書記載,他是一個起義的領袖。人們所熟知的歷史上的那些起義的人物多是劉福通、郭子義等人,但是方國珍的起義時間詞他們要早的多。


一,方國珍本心並不想起義,卻被腐敗的地方官誣陷

方國珍的出生並不富裕,他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賣鹽的小商販,家族中的兄弟也都是做這一行的,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是可以的。但是命運偏偏喜歡捉弄人,原本生活過得很好的方國珍,在正統七年的時候,被一個叫蔡亂頭的賊子打亂了人生計劃。當時的蔡亂頭是官府懸賞捉拿的對象,而當時方國珍的仇家卻汙衊他與蔡亂頭通敵,萬般無奈之下,方國珍只能走上逃亡這條路。


二,起義的開始

當時逃亡得不只有方國珍一人,他有很好的領導力,於是將這些人拉攏起來,培養成自己的勢力。慢慢的,為了解決生計,方國珍率領這些人開始當上了海盜,搶劫過往的船隻。當時的元朝政府見狀立即下令派朵兒只班前來剿匪,結果以失敗而告終,朵兒只班也成為了方國珍的階下囚。萬般無奈之下,朵兒只班只能像朝廷請命,任方國珍為海定衛。有了自己的勢力之後,沒過多久,方國珍就走上了起義這條路。


三,起義的結束

方國珍的勢力雖然初見成效,但是這一時期朱元璋的勢力也不容小覷。朱元璋在征討方國珍的時候,幾乎是屢戰屢勝,漸漸的,方國珍的隊伍開始有點吃不消了。後來,在面臨失敗的情況下,方國珍思考再三,決定投降,而朱元璋也是寬宏大度,對他只是警告一番,並授予他官職,只能享受俸祿而不能上任,因為自己能識時務,再加上朱元璋心胸寬廣,所以這個元朝的第一起義領袖,能夠在晚年的時候善始善終。


以史正衣冠


浙江人造反,在歷史上有兩個姓方的,一個是北方末年的方臘,一個是元朝末年的方國珍。

方國珍是元朝末年群雄起義的第一人,比劉福通都早幾 年,霸佔了浙東。

方國珍原來是一個私鹽販子,讀書不多沒文化,志向不大,只想在亂世之中當獨霸一方的諸侯,從來就沒有稱王,為了利益反覆無常,叛元降元都是家常便飯。

朱元璋派大軍攻克浙東。逃亡海上的方國珍,識時務者為俊傑,最終投降朱元璋,得以善終。

1,方國珍志向不大,當個諸侯就心滿意足。

方國珍是元末農民起義的老資格,俗話說槍打出頭鳥,但方國珍八面玲瓏,反覆接受元朝的招安,活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這一年紅巾軍起義大爆發。

方國珍盤踞在浙東,控制了慶元、溫州、台州,擁有強大的海軍,最後在元朝的招安下,當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

方國珍有小聰明,從來沒有稱王。

朱元璋看到方國珍沒有太大野心,所以饒他壽終。

方國珍手下有個謀士章子善,給了一個稱霸天下的策劃:

依靠方國珍強大的海軍力量,先入長江,截斷元朝的漕糧,然後攻佔所有的沿海省份,進而稱霸天下。

胸無大痣的方國珍,婉言謝絕:

雖然元朝無道,但還能苟延殘喘;天下豪傑並起,勢均力敵,哪個是真命天子,我還看不出來;不如,我就在這裡先苟延殘喘著。

2,方國珍不會拉攏人才。

浙東從南宋開始,就是人才輩出之地。

朱元璋的重要謀士都是從方國珍的地盤上請的。

劉伯溫,浙江溫州人。

宋濂,浙江金華人。

這些浙東的人才,大老粗方國珍一個都沒請到,都被朱元璋哄回去了。

從這個方面將,方國珍和朱元璋的水準就一目瞭然。

方國珍起兵造反時,就不注重人才。

元朝浙江道宣慰使都元帥泰不華,是一個漢文水平幾高的蒙古人,出生於台州,17歲江浙鄉試第一,18歲進士第一。

泰不華文采高,還是元朝末年少有的清官,在文人中名聲很高。

泰不華在剿方國珍時,方國珍卻派人把他打死了。

如果方國珍活捉泰不華,或者軟禁起來,對方國珍都是有利的。

對另一個台州大儒潘伯修,方國珍沒有劉備三顧茅廬的心量,直接派大兵強迫潘伯修來當官。

潘伯修不從,方國珍惱羞成怒,就暗地裡派人把他殺了。

從此,知識分子對方國珍都寒了心。

方國珍最後向朱元璋獻的投降書,最打動朱元璋的是:

方國珍承認自己是個庸才,沒有野心,從來沒有稱帝稱王。方國珍對於朱元璋,自稱就像孝子對於父親的責罰,如果是輕微懲罰便接受,如果是重杖能打斷腿的話就會逃走。如果殺了方國珍,豈不是連累了朱元璋的盛德。

朱元璋就沒有把方國珍沉到江裡。

方國珍戰戰兢兢地活著,不就實職,待在朱元璋身邊,不敢露出半點想法,安全壽終。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