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三、法提赫的寶藏

(接上文)

攝影設備:尼康D810 14-24 適馬35MM1.4(人文主力鏡頭) 尼康70-200

音 樂:Can Atilla-Hamamda Ilk Gzyaslari(坎·阿提拉 《第一滴淚》)

文字及圖片均為本人創作。共三章,本文為第三章。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日出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藍色清真寺的日出


當1453的戰爭硝煙作古、奧斯曼的餘暉遠去,那麼今天的法提赫區留給人類的就只有無盡的回憶和無窮的寶藏。

法提赫——Fatih,土耳其語中意為征服,這同時又是極其刺激西方的一個單詞——西方稱之為陷落(Fall)。可能西方總覺得既然他們制定了全人類的標準,那麼在這一事件上他們就是無辜的,那麼他們就是受害者。

Fatih or Fall,是涉及是否政治正確的嚴肅問題。既然選擇了討論,那麼我當然可以把自己定義為來自“遙遠的東方”的一名無神論者,以對他們所稱的“東方”加以甄別,因此那些令人上頭的故事,其實對我的影響並不大。反倒是那些幾千年來的什麼帝王偉業、基督安拉,讓身臨此處的我,感覺到他們的辛苦努力都是在為我今天的旅行而準備。讓我們細數數這裡的遺蹟,看看這座城市究竟“經歷了多少滄桑鉅變,又還有多少亙古長存?”它們會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蘇萊曼清真寺、埃及方尖碑、加拉塔大橋、金角灣、狄奧多西城牆、新舊皇宮、羅馬戰神廣場和地下水宮……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聖·索菲亞大教堂外景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馬賽克圖像,丟失的部分應該是被十字軍扣掉的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留影的遊客絡繹不絕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這個位置可以俯瞰大廳,看起來這倆人的討論很投入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電燈泡和穹頂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土耳其最受歡迎的景點,每年接待的遊客過千萬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超過千年的石柱顯得寒氣逼人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羅馬建築學的巔峰之作,今天來看,這個穹頂依然很誇張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超過一千五百年曆史的走廊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燈光非常昏暗,窗口的自然光又比較強,這樣的地方適合拍一些高度比度、比較有趣的照片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各看一方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藍色清真寺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藍色清真寺,由伊斯蘭世界著名古典建築師錫南的得意門生Mehmet Aga設計建造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蘇萊曼清真寺,由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最著名的建築師希南(Sinan)於設計建造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蘇萊曼清真寺的走廊結構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蘇萊曼清真寺內景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土耳其建築總體上是繼承了拜占庭的建築風格,同時也融入了伊斯蘭文化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清真寺內的遊人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清真寺裡的貓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蘇萊曼清真寺是俯瞰博斯普魯斯的又一個絕佳觀景臺,前方是加拉太塔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宣禮塔和新月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加拉塔大橋的下午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假使這城市訴說的是失敗、毀滅、損失、傷感和貧困,博斯普魯斯海峽則是歌詠生命、歡樂和幸福。伊斯坦布爾的力量來自博斯普魯斯。在伊斯坦布爾這樣一個偉大、歷史悠久、孤獨淒涼的城市中游走,卻又能感受大海的自由,這是博斯普魯斯海岸之行令人興奮之處。”——帕慕克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這座城市喜歡釣魚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我知道馬格南特別喜歡加拉塔大橋,所以在這兒拍了很多張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加拉塔大橋雖然人員眾多,但一點也不喧鬧,大概釣魚是一種安靜的學問吧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就算不會釣魚,我可以在這兒靜靜地欣賞他們釣魚;他們能釣一下午,我就能看一下午,哈哈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博斯普魯斯的日落非常夢幻,冷暖、紅藍的變化非常迅猛明顯,非常適合拍照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那天我的運氣很好,遇見了血紅色的晚霞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一艘遊船駛過,伊斯坦布爾入夜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奧斯曼風格的燈飾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加拉太塔(Galata TOWER,是拜占庭皇帝阿納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燈塔,最初用木頭建造,後來在十字軍東征被焚燬,直至1348年由熱那亞人用石料重建復生。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加拉塔大橋的日落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這邊的夜景好像沒啥好拍的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加拉塔大橋上的光影很不錯,來回的列成行程的光軌很贊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伊斯坦布爾的貓,看起來更像這座城市的主人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大雨傾倒了城,我懷抱你的單純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馬爾馬拉海沿岸的狄奧多西城牆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狄奧多西城牆,人類防禦工事精華,號稱基督之盾,曾經守護這座城市1200年,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破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現在的老城牆受到了保護

回來後,我又翻看了羅傑·克勞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我驚訝地發現書中有這樣描述,“自君士坦丁大帝於4世紀建立第二羅馬帝國和第二耶路撒冷,所有到訪君士坦丁堡的遊客都表達了高度的讚歎。”來過伊斯坦布爾之後,才明白其所言非虛。

法國人皮埃爾·吉勒在16世紀時這樣寫道:“在我看來,其他城市終有一死。而只要人類尚存,這座城市就將一直延續下去。”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